关云长如何试探刘备还荆州的底线

Posted 荆州

篇首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云长如何试探刘备还荆州的底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关云长如何试探刘备还荆州的底线

2、“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是什么意思

关云长如何试探刘备还荆州的底线

话说关云长给刘备写信,声称要离开荆州去跟马超比武,刘备知晓后自然是惊出一身冷汗,关云长不在,那荆州还能守得住吗?肯定是拒绝了。不过关云长的这封信其实只是个托词,他要了解的是大哥据有西川后对荆州明确的态度。 千百年来,“大意失荆州”成了武圣关云长的一个污点。人们为关云长扼腕,为蜀汉叹惜,荆州之败成了蜀汉由盛到衰弱的一个转折点。但是,荆州真的是大意失去的吗?虽然年代久远,证据湮灭,史书的记载又微言大义且难免挂一漏万,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在这部兼具历史事实和民间野史故事,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的文学巨著里,我们找到了解开荆州结的线索,这里埋藏着无限接近真相的可能。让我们一起重读《三国演义》,去揭开遮蔽在人们心中的重重迷雾。 关云长守荆州的战略选择并无不当之处。 诸葛亮离开荆州后,留给关云长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可是后来,“北拒曹操”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变成了“北攻曹操”;而“东和孙权”呢?这是关云长被比较多人非议的地方,认为他“骄傲自大”,没有落实好诸葛亮的这个意见,导致最后惨败。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 (一)在据有荆州的前提下蜀汉欲图“东和孙权”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东拒孙权”。 刘备集团对荆州是不愿意放弃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路线,荆州就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赤壁战后,与东吴兵分两路,孙权向北,周瑜向西,企图一举拿下合肥和荆州,全取胜利果实不同,刘备直指荆州的目标要现实得多。而且,刘备以退为进,利用周瑜与曹仁作战之机,坐收了渔人之利。 为避免太早翻脸,刘备集团对东吴一直虚与委蛇。事实上,在谁该拥有荆州上,东吴并不比刘备占理。但面对强势的孙权,刘备只能一再拖延。先是以刘琦作挡箭牌,后又托词“暂借荆州为本,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 ,接下来却是“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即使是在“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时,为求孙权攻打曹操,也只是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交给东吴,对于荆州的主要地盘,仍坚持“若取了东川,即还荆州全土。”。直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才完全掀开底牌。因为这时,刘备不仅封“魏延为汉中太守”,而且“拜云长为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襄九郡事”。 对刘备的心思,东吴洞若观火,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没有上当受骗,奈何有心无力,多方掣肘。所以,荆州在危险中维持着恐怖的平衡。 在刘备刚刚占领荆州部分地盘时,虽然鲁肃与诸葛亮写字画押,声称浊暂借荆州,可是后来周瑜的美人计竟弄假成真,刘备成了孙权的妹夫,而且还把孙尚香给成功带走了。 刘备跑后孙权大怒,欲拜程普为都督,起兵取荆州。可此时守荆州的关云长虽力量薄弱,但哪怕是魏吴两国同时来攻,以关云长之能,他要固守待援,还是绰绰有余的。 接下来,刘备在占领西川之后,也没有“图得西川,那时便还”荆州的意思。这时,关云长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第65回:一日,玄德正与孔明闲叙,忽报云长遣关平来谢所赐金帛。玄德召入。平拜罢,呈上书信曰:“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教就禀伯父此事。”玄德大惊曰:“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孔明曰:“无妨。亮自作书回之。”玄德只恐云长性急,便教孔明写了书,发付关平星夜回荆州。平回至荆州,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此时的关云长已年过五旬,难道真的会不知轻重,离开荆州来西川与马超比试武艺吗?刘备大惊的是担心两人会“势不两立”吗?关云长以前有因比试武艺和别的将领势不两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以说,关云长只是托词,他要了解的是大哥据有西川后对荆州明确的态度。刘备大惊的也是荆州的安危。所以,孔明的回书最后三句话“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最为关键。另外,关云长是不是还暗藏了希望马超来荆州协助的意思呢?毕竟,如果他不能入川,是可以让马超到荆州来的。 正是因为知晓了大哥对荆州真实的态度,所以在孙权以诸葛谨家小行苦肉计逼迫刘备手书“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他”时,关云长严词拒绝,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为此不惜单刀赴会。

“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是什么意思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汉基业。后来,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至今仍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俗谈。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就是这样描写,周瑜千辛万苦打跑曹军,结果为人作嫁,城池尽被诸葛亮偷袭占领。其余江南四郡,兵力空虚,也是手到拿来。周瑜被气得吐血,小说中周瑜说:“吾等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去图现成,岂不可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是什么意思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

“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是什么意思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

如果刘备当时留赵云守荆州关羽还会死吗?

关羽败走麦城,有人觉得当初刘备就不应该留守荆州,都说是刘备害死关羽的,刘备后来的复仇也是理当如此,那么刘备的决定是错误的吗?从建安十八年到二十四年,关羽守荆州经历了六年左右。那么,刘备呼叫援军入川,为

历史上真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吗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申向洋。>关羽,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五虎将之一,本来字长生,后字云长,是河东郡解县人。刘备任平原相时,用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刘备

真是关羽的错吗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不过荆州失守只是关羽一个人的责任吗?  关羽故事中的荆州,是三国时期各方争夺的焦点。刘备

关羽的儿子是谁

关羽(约162-220年),字云长(原为长生),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地,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

刘备为何借孙权的荆州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不劳而获,从孙权处“借”

曹操是为了试探刘备吗? 曹操为何煮酒论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曹操不管做什么都是深含意义的,甚至随便的一句话都有含义,比如杨修就是因鸡肋而死的。那么《三国演义》里面煮酒论英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是

刘备借荆州为什么不还 揭刘备借荆州不还的原因

人们总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一个普通人都懂的道德问题,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据发生了这么一起事件,相信大家也是知道小编要说的是谁呢?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因借荆州不还从而被人诟病至今,到底是什么

究竟是谁将关羽推上了神坛

关羽(160或162-220)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东汉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