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漢朝的七國之亂,漢景帝隻用一句話,就反敗為勝

Posted 太后

篇首语:获取生活中最丰硕果实和最大享受的秘密在于,冒险犯难地生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漢朝的七國之亂,漢景帝隻用一句話,就反敗為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漢朝的七國之亂,漢景帝隻用一句話,就反敗為勝

漢景帝即位後,削藩提上了日程。但是削藩引發的後果,必然嚴重,比如可以預見的藩國反叛。

當藩國群起而攻之,誰都受不了。

所以漢景帝想了一個奇招,他找來了自己的親弟弟,劉武。

哥倆見面,喝著小酒,漢景帝突然說了一句話:

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意思是將來把皇帝位子傳給你。

根據記載,此時的漢景帝,腦瓜子非常清醒,“嘗從容言曰”,可見一點兒都不像說醉話。

劉武表面推辭,心底卻恨不得扭秧歌,“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這個太后是漢景帝和劉武的母親竇漪房,大兒子當了皇帝,讓位給二兒子,竇太后欣慰呐。

只可惜,眼睛瞎了二十多年的竇太后,沒看到大兒子嘴角的一抹邪笑。

劉武那麽好糊弄嗎?其實也不怪他,主要是漢景帝太雞賊了。

當時,漢景帝已經登基三年,他的第十個兒子,未來的漢武帝劉徹都已經出生了,還沒有立太子,給了劉武很大的希望。

並且,竇太后也是站在劉武這一邊,“兄終弟及”的話一出口,就有臣子反對,結果這個臣子當天晚上就卷鋪蓋滾蛋了。

老哥老媽都有意向,劉武興衝衝的回到封地睢陽。

結果,劉武還在路上,漢景帝就採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削藩。於是七位藩王聯合起來,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明眼人一瞧,都能看出來,這是要篡位啊。誰最著急?當然是才得到老哥肯定老媽支持的劉武啊。

你們7個家夥,這是準備搶已經到我嘴裡的肥肉了嗎?

劉武很不開心!

於是劉武據守睢陽,抵抗七國之兵,來看一看睢陽的位置

很明顯,睢陽剛好處在西漢都城長安和七國的中間,如果劉武也因削藩參與謀反,將“七國之亂”變成“八國之亂”,西漢危矣。

但劉武堅定不移的站在了哥哥劉啟這一邊,有了他的阻擋,周亞夫才能用短短三個月時間,平定叛亂。

戰後統計,破滅吳、楚,劉武一方斬殺的人數,和周亞夫一方幾乎持平。

弟弟我這麽賣力打戰,哥哥你懂得!

然而。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提出“兄終弟及”,施行削藩,劉武幫忙平定七國。

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立長子劉榮為太子。

劉武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不太對勁,漢景帝擺擺手,莫急莫急,戰術後撤。

公元前150年,漢景帝罷黜劉榮。

劉武喜上眉梢。

公元前149年,漢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

不帶這麽玩的。

所以劉武跟羊勝、公孫詭等人秘密謀劃,刺殺了參與議嗣的十多位大臣,最終事情洩露,劉武被逼遠離政治中心,“兄終弟及”的夢想,悉數破滅。

縱觀漢景帝的這幾年,發現他完全把弟弟劉武當槍使,僅用輕飄飄的一句話,就破解了“七王之亂”的勢頭,實在太高!

相关参考

漢武大帝時期,匈奴單于不願幫助七國之亂的叛軍,這是什麼考慮

過去央視曾經播出過一部很經典的電視劇,名字叫做漢武大帝,那裡面參考史記和漢書,寫出了波瀾壯闊的大漢歷史。不過在漢武帝登場之前,卻向我們演繹出了很長的漢景帝時期的政治往事,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平定七國之亂

解放軍一個營反敗為勝打垮越軍

1979年2月28日深夜,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在進行。在西線雲南方向,解放軍成都軍區第50軍149師冒雨向戰場開進,以步兵446團2營為前衛營,沿峽谷公路直插4號橋地區,準備從友軍打開的突破口進入戰鬥。由

如果崇禎沒有自殺,選擇去南方另立朝廷,最終能否有機會反敗為勝

在中國歷史上,明末崇禎皇帝的死,一直被很多人當做一個非常大的遺憾。在諸多亡國之君里,崇禎皇帝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甚至就連很多後世的史學家,對於崇禎的評價,都是有道無福這四個字。很多人都覺得,如果崇禎

如果崇禎沒有自殺,選擇去南方另立朝廷,最終能否有機會反敗為勝

在中國歷史上,明末崇禎皇帝的死,一直被很多人當做一個非常大的遺憾。在諸多亡國之君里,崇禎皇帝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甚至就連很多後世的史學家,對於崇禎的評價,都是有道無福這四個字。很多人都覺得,如果崇禎

历史秘闻 如果崇禎沒有自殺,選擇去南方另立朝廷,最終能否有機會反敗為勝

在中國歷史上,明末崇禎皇帝的死,一直被很多人當做一個非常大的遺憾。在諸多亡國之君里,崇禎皇帝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甚至就連很多後世的史學家,對於崇禎的評價,都是有道無福這四個字。很多人都覺得,如果崇禎

史上沒有藩王之亂的王朝,制度太完善,想造反比登天還難

眾所周知,藩王之亂一直是封建王朝內亂的根源之一,比如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等。不過,隨着王朝制度的完善,藩王的問題在唐朝以後就少了很多,比如下面這個朝代就沒發生過藩王之亂。第一個、宋朝是中

史上沒有藩王之亂的王朝,制度太完善,想造反比登天還難

眾所周知,藩王之亂一直是封建王朝內亂的根源之一,比如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等。不過,隨着王朝制度的完善,藩王的問題在唐朝以後就少了很多,比如下面這個朝代就沒發生過藩王之亂。第一個、宋朝是中

历史秘闻 史上沒有藩王之亂的王朝,制度太完善,想造反比登天還難

眾所周知,藩王之亂一直是封建王朝內亂的根源之一,比如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等。不過,隨着王朝制度的完善,藩王的問題在唐朝以後就少了很多,比如下面這個朝代就沒發生過藩王之亂。第一個、宋朝是中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為何漢朝的強大,反成了其滅亡的根源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寫道:「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認為漢朝的滅亡原因非常獨特,並非亡於國弱,而是亡於國家太過強剩。王夫之為何會有此一說呢?自從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開疆闢土以來,漢

主父偃的遭遇,驗證了一句話,“小人得志,沒有好下場”

主父偃是漢武帝非常寵信的一位大臣,他才華橫溢,向漢武帝提出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推恩令”,利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的力量,為漢王朝的穩定立下大功。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有才之人,為何會落得被漢武帝滅族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