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原南宋百姓生活在元朝有多憋屈
Posted 蒙古人
篇首语: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地欣赏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原南宋百姓生活在元朝有多憋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原南宋百姓生活在元朝有多憋屈
自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1279年南宋滅亡,再到1368年元朝覆滅,短短90年,便成為歷史。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元朝發跡於蒙古高原,從遊牧部落成為王朝,然後自身的思想理念跟不上發展,從而導致隕落。
大一統
公元1279年,隨著南宋徹底覆滅,南北重新歸於統一。元帝國極盛時期,今天的新疆、西藏、東北、台灣、南海諸島皆是其統治範圍,面積一度達到2000萬平凡公里,如果加上其他四個汗國,蒙古帝國擁有者地球上一半的陸地面積,此等盛景僅此一例。
人分四等
元朝統治中原後,將邊疆民族遷移到內地,享受內地的繁榮。而漢人則被發配置邊疆,因為南宋曾經讓蒙古人束手無策,甚至蒙哥大汗因此死亡,蒙古人對漢人自然沒法和平相處。
於是,元朝將民族分成四個等級:蒙古人屬於第一等;其他少數民族屬於第二等,稱為色目人;原先金國範圍內的百姓屬於第三等漢人;最後一等,地位最低的便是南宋範圍的百姓,被稱為南人。
黑暗統治
將人分成四等,每種人之間等級分明,能夠這麽做的王朝,絕對不是一個開明的朝代,將其稱之為黑暗統治毫不為過。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蒙古人打死漢人,只需要接受杖刑,並付給被打死之人的家屬埋葬的錢即可。如果漢人打死了蒙古人,不僅要被處以死刑,罰沒家產,同時還要征討埋葬的銀錢。
甚至規定了南人不許習武、不許打獵、不許結社,漢人、南人的軍隊不得在長江以北駐扎,常備兵器以木製品為主。同時,為了防止各民族百姓的反抗,元朝大肆搜刮民間兵器、鐵器。甚至炒菜的鍋、切菜的刀、種莊稼的農具、寺廟裡的銅像都被沒收禁用。如果私藏兵器,嚴重者直接處死。
禁止漢化
元朝享國90余年,始終拒絕漢化。當時朝廷上的漢族官員,希望皇帝能夠對各族人一視同仁,甚至擁護親漢的太子上位,但皇帝予以拒絕,不惜大義滅親。
元朝中央的主要官員,以及派到地方的官吏,以蒙古人為主,這些人不會說漢語、不認識漢字,作風野蠻,這也使得中原地區抗爭不斷,不足百年便被明朝取代,中國也終於回歸到漢族統治。
寫在最後
元朝的各項政策,絕不是為了百姓利益,只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所作所為,稱為歷史倒車毫不為過,也完美地詮釋了"胡虜無百年之運"!
相关参考
赵云在刘备身边到底是负责做什么的呢?赵云应该算是三国里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了,但是却一直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到死也只是一个永昌亭侯,这个官爵五虎将都会有。赵云对于刘备来说光是救下阿斗两次应该就大大的奖赏了
中国 ”最憋屈”的国宝,用7000斤玉石制成,竟当了300年咸菜缸
近代以前,中国经历了万千次战争,三国、元朝、明朝、清朝等等多个朝代,时代的变迁在战争中度过,在这些朝代当中,都会有一些国宝文物,这些文物能够收藏至今的确实不容易,还有很多都是因为战乱等原因消失。现在中
作者:陈二虎一、山东红袄军起义公元1211年,金山东境内的红袄军起义,几近燎原之势影响着当时的时局,这红袄军是以山东青州杨家庄杨安儿兄妹掀杆而起,周边老百姓纷纷响应,声势浩大,威震山东,波及周边,后杨
元朝疆域有多大? 在元朝以前,尽管也有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却从来没有能够统治整个中国。但蒙古人崛起以后,经过了70多年的军事征伐,终于把中国的绝大部分统一起来,形成了疆
说起晚清这段历史,不说国人心中是充满憋屈的,因为我们知道清朝前期到秦汉之时,中国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中国发展到了巅峰,而汉朝和明朝的强硬,也让不少喜好历史的人感叹有过这些强大的
※西征原因●游牧民族蒙古原是一个游牧民族,蒙古帝国是新兴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君主国家。在成吉思汗统治下,开国功臣得到崇高的政治地位,人民亦得到富裕生活,蒙古已不只是纯朴的游牧民族。他们拥有强烈的欲望,希望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元朝国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是忽必烈至元24年,公元1287年。当时包括现在的西伯利亚地区,库页岛和新疆的一部分。1227年成吉思汗在贺兰山病死。当时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元朝国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是忽必烈至元24年,公元1287年。当时包括现在的西伯利亚地区,库页岛和新疆的一部分。1227年成吉思汗在贺兰山病死。当时的
公元1260年,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刚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亲自送别一支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南下。率领使团的是大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使团的目的地是南宋的首都临安。使团出发当天,忽必烈望着郝经一行远去的背影,
公元1260年,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刚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亲自送别一支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南下。率领使团的是大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使团的目的地是南宋的首都临安。使团出发当天,忽必烈望着郝经一行远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