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論語》中的5句經典,道盡無窮人生智慧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論語》中的5句經典,道盡無窮人生智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論語》中的5句經典,道盡無窮人生智慧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道盡無窮人生智慧!
【原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白話】子禽向子貢問道:“孔子到了這些諸侯國,一定會聽到國君們來問政事,是孔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孔子提出了請求呢?”子貢回答說:“孔子具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所以迎得國君們的敬重,向他問政.孔子的請求,是不是與別人的請求不一樣呢?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白話】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淳樸厚道了。"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裏我們可以引用佛學裏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於中國儒家的聖人,聖人們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做生意,這個動機,也就是這個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長,將來坐牢的也是你,那麼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後悔,這個後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事,在有動機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纔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開始就要慎重。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白話】孔子說:“弟子們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衆,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麼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所謂弟子,古代稱學生爲“弟子”,中國古代老師對於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講到這裏,我們有點感慨了,中國的文化,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師對於學生,也負了一輩子的責任。我們親眼看到的,幾十年前,還保留了這個風氣,一個學生縱然中了狀元,官作得很大了,看見老師,而老師既沒有功名,也沒有地位,學生對他一樣的要跪拜,和當年從師一樣。學生對老師是如此,老師對學生,也是負了一輩子責任。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白話】孔子說:「君子的態度不莊重就沒有威儀,所學便不會穩固;做人處事以忠信爲本,不會和那些不講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過錯一定會勇於改過.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傢伙的行爲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爲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爲說粗話的、土包子,沒有學問,然後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因爲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原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白話】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爲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爲“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着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揹着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麼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
歡迎大家轉發,留言!
相关参考
中國古代有一本奇書名為《易經》,這本奇書流傳至今的只有其中一部分,那便是《周易》,孔子也曾誇過《易經》。然後也被奉為儒家經典,這本書裡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選取其中一句經典的名言來品讀,這句名言如今還
历史秘闻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盡人生哲理,以柔克剛,智慧做人
《老子》作為中國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以其豐富的內涵、透徹的說理、雋永的文字,以及深邃的哲理,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0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這句話又作「天網恢恢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戰國時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名軻,字子輿,鄒人。曾爲齊宣王客卿。不見用退而著書。有《孟子》一書,今存七篇。一、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出自《孟子
為什麼古時候大家都想做皇帝,因為自己做天下主宰,想幹嘛就幹嘛,想揍誰就揍誰,想娶多少老婆就娶多少老婆。但是,也有皇帝做的很窩囊的,比如晉孝武帝司馬曜,跟老婆吵兩句,被老婆活活給悶死了;還有晉惠帝司馬衷
“四書”包括《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四書”包括《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大名著的主題是不同的,紅樓寫情,水滸寫義,三國寫爭,西遊寫悟。四大名著的主題又是相同的,它們共同所寫的,是永恆的人生。在這同與不同的交織裡,四大名著各自上演著自己的故事,獨自煥發著自己的光彩,而最
俗語說“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仔細品讀後發現受用無窮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書五經,詩書禮儀與春秋,又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也會想到,那個詩仙十
一部分批評者認為,蕭紅是非常優秀的經典作家,但在另一部分文學史敘述中,蕭紅又被邊緣化,她經常被放到東北作家群當中,面目是模糊的。另外,我們又經常把蕭紅放到一群女性作家中,比如民國四大才女,這也使得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