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君主孙权被谥为“大皇帝”

Posted 公孙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吴君主孙权被谥为“大皇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东吴君主孙权被谥为“大皇帝”

2、历史人物 东吴君主孙权为何逼死陆逊的深层次原因

东吴君主孙权被谥为“大皇帝”

三国时期的三大杰出政治家中,孙权有好几个“之最”:他寿命最长,活了71岁;主政时间最长,执掌东吴政权长达52年之久;去世最晚,死于252年,谥大皇帝,庙号太祖,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死后唯一被谥为“大皇帝”者,被誉为“千古大帝唯一人”。

孙权承继父兄之业,年未弱冠而坐拥江南。期间孙权善度大局,策略灵活。或降操,或联刘,一切皆随时局而变,孙权深谙列国竞争之妙,终成一方霸业。历史学家陈寿这样评价孙权:“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豪俊之士均愿与之共成大业;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用人、拓疆土、开发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很有作为。致使竞争对手曹操也不无感慨地赞扬他: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蜀书》和《吴历》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另一敌对方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也不得不夸孙权善于用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孙权领导下的孙吴政权之所以能够雄踞江东,与魏、蜀鼎足而立,固然有其“地利”,即北控大江、西扼三峡之险,然而更重要的是凭借“人和”,即孙氏父子在开创吴国基业时善于笼络人才、使用人才,内部团结一致,从而“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举贤任能是孙氏父子割据称雄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孙权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知弟莫如兄,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三国志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孙权也深深地认识到,为确保江东,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志吴主传》引《江表传》孙权语)

善于用人是孙权的制胜武器。孙权用人不拘一格,不分亲疏,且能用人不疑。吕蒙原是一名小校,一次孙权阅兵,看到吕蒙为数不多的军卒步伐整齐、精神振奋,便破格提拔吕蒙。后来吕蒙英勇善战,曾助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1年,当刘备举倾国之兵进攻东吴时,孙权派诸葛瑾前去说和。有人认为诸葛瑾必将一去不返,孙权却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果然,诸葛瑾公私分明,不久便回吴复命。而陆逊本是一介书生,未有战功。在孙刘大军开战后,经吕蒙推荐,孙权对陆逊赋以大权,大胆提拔。陆逊不负所托,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正是孙权的知人善任,破格用人,才使得孙吴政权一直是人才济济,没有出现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死力,将士都愿以身事主。”孙权不仅会用人,而且还善容人,有“忘其短而贵其才”的雅量,全面评价下属,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发挥他们的长处。吕范性好威仪,其居处服饰奢靡,有人举奏他“服饰僭拟王者”,然而孙权深知吕范为人忠诚,多立战功,“不怪其侈”。甘宁粗猛好杀,但甘宁“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孙权不计较甘宁的缺点,对甘宁格外厚待。甘宁深受感动,作战更加勇敢。凌统性情暴躁,曾过失伤人,因屡建战功,一直被任为亲信大将。凌统死后,孙权将其二子收养宫中,“爱待与诸子同”。周泰出身寒门,其部下朱然、徐盛等老将心不服。孙权在宴请诸将时让周泰脱下上衣,露出每次作战留下的伤痕,并把着周泰的手臂流涕说:“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随后又让周泰带着兵马作前导。于是徐盛等称服。大司马朱然病重,孙权白天减食,晚上不睡觉,派人送医药食物,相望于道。朱然病死,孙权“素月及举哀,为之感恸”。吕蒙患病,孙权将其迎置内殿,不惜赐千金募求名医,“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

孙权不仅亲贤爱士,更善于采纳下属的劝谏,向臣下认错,反躬自责。虞翻一一列举孙权过失犯颜谏争,孙权很不高兴。在一次酒宴上,虞翻伏地佯醉,孙权大怒,拔剑要杀虞翻。大司农刘基当即谏阻。孙权不仅认错,而且下令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决定派张弥、许晏持金玉珍宝,出使立渊为燕王。张昭及朝中大臣认为公孙渊不可靠,坚决劝阻。孙权不听,张昭一怒之下称疾不朝。后来,公孙渊果然杀死使臣,没其军资。孙权登门向张昭认错,“深自克责”,张昭不得已,才又参加朝会。陆逊为孙权废太子事再三上疏抗争,孙权多次派人指责陆逊,致使陆逊忧愤而死。数年后,孙权对其子陆抗说:“我先前听信谗言,对你父亲的忠信产生怀疑,很对不起你们父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权高度信任自己选定的统帅,绝少亲赴前线指挥,而是交给属下去完成使命。其中,决定东吴命运的大战,即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

孙权本是极有雄心壮志之人,但更能韬光养晦。群臣曾劝说孙权在江东称帝,但孙权拒之未应。当时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处于汉帝皇叔尊位,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因而曹、刘在政治上都具有优势。孙权自知不及,不愿过早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图。直至公元229年,曹刘死后,东吴的政局比较稳定,孙权认为条件具备,才称帝登基。

229年称帝后,孙权下令修筑蓄水水利工程,开凿破岗渎运河,以解决灌溉和运输问题,发展江南的水利事业。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同时孙权也很重视海外贸易,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今中国台湾),这是我国古代有关大陆人到中国台湾的最早记录。242年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朱崖(今广东徐闻)、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加强了两岛和大陆的联系。当时的东吴船队还去过许多国家,东至朝鲜,南至今天的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等地,西至印度、阿拉伯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的交流。

很不幸,雄才大略的孙权晚节不保,史称晚年的孙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嫡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最终也没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历史人物 东吴君主孙权为何逼死陆逊的深层次原因

   和: (183—245),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人物,对三国的局势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界对陆逊的研究并不充分,多是从陆逊为将、为相的角度出发,分析陆逊的军事、政治、法律才能,少数的几篇文章研究了陆逊与江东政局的关系,其中田余庆先生的两篇文章《 吴建国的道路》和《暨艳案及相关问题》,对陆逊与 的关系有简单但非常重要的论述,王永平先生的《陆逊与 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证》对陆逊与 权关系有较详细的论述,朱子彦先生的《论陆逊》比较详细的论述了陆逊的功绩。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从陆逊与孙权的关系入手,揭示陆逊在陆氏宗族内部地位的变化,陆逊与孙权关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思考孙权在稳定政局上所做的努力,陆逊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孙权政局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丰富陆逊的形象。>  江东陆氏,「世江东大族」在江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期,处于家族族长地位的应该是陆逊的从祖陆康。陆康时任庐江太守,很有政绩,陆逊因为少孤,得到了陆康的照顾,所以陆逊「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这时的陆氏仍然是强盛的。不过,在东汉末期的军事斗争中,陆康与袁术结怨,袁术派遣孙坚的长子孙策攻打陆康,城破,陆康不久也病逝了。陆氏「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 者将半」。本来兴旺的陆氏,因此战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此时的陆逊,在战前已被陆康派潜回了家乡吴郡,「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并且,「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庐江之战发生于公元194年,陆逊此时也不过十余岁,而能够得以为陆康纲纪门户,可见陆逊的才能是很出众的,亦可以说明回到吴郡的陆康这一支的成员中人才不多。>  陆康这一支受庐江之难,损失惨重,但陆氏宗族本是吴郡吴人,根基部分并未被摧毁,是陆氏整个宗族势力仍然强大的原因。不过,在封建的家族制下,虽然陆康这一支受到了巨大的损害,但无疑仍然是陆氏的领袖。回到吴郡的陆氏成员中,陆绩与陆逊是同样主要的人物。陆绩是陆康的少子,在封建家族长下,有着陆氏嫡宗的身份,所以虽然陆绩年幼,却当之无愧地是陆氏宗族的代表者。而陆逊因为父亲去世得早,并没有大的家庭背景,在家族地位上,是不能和陆绩相提并论的。在辈分上,陆绩是陆逊的叔父,这两层的关系,导致在陆氏宗族内部,陆绩的地位要远高于陆逊,陆逊只能居于陆绩之下,而这一状况也是被江东人士所认可的。《三国志》记载:「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昭等异焉。」可见,陆绩虽然年纪小,但是能够参与到孙策的会议中,说明了陆氏在江东的地位高,亦可说明,陆绩是陆氏的代表人物,且被孙策所承认。从陆绩的言语又可知,陆绩是不亲和孙氏的。由于孙策对庐江的攻打,导致了陆康的 亡,作为陆康少子的陆绩仇恨孙氏是很正常的。不过,陆氏和孙氏的关系很微妙,「孙坚与同郡大族陆氏,如前所述,无嫌隙亦少瓜葛」。二者的结怨只是因为孙策对庐江的攻打,但当时的孙策也是听命于袁术,所以在道理上,二者的仇恨有缓和的空间,刚刚占有江东的孙氏迫切的需要大族的支持,而陆氏宗族谋求发展自然也需要与孙氏联合,孙陆之间有着互相合作的需要,这是孙策请陆绩参加会议的原因。但是,陆绩对孙氏的仇恨,导致孙陆的联合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不可能十分融洽,这对双方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陆绩由于出身的原因,即不是嫡宗,父亲又早逝,几乎没有背景可言,而陆逊的优势在于,自己已经长大,能够谋求自身发展,父亲死后,长于陆康府,与陆康的关系非常亲近,甚至曾纲纪陆康之门户,在陆氏宗族的地位还是有一定的份量的。在陆绩与孙权冷淡的情况下,此时的陆逊积极地参与到孙权的政权建设中,「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是《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陆逊前期的从政情况,虽然陆逊的官职并不高,但可见其态度至少是温和的。陆逊此时最主要的突破是藉著镇压会稽山贼潘临的机会,得到了招兵的权利,「部曲已有二千余人」,有了军事上的地位。>  陆逊的积极态度,无疑会令孙权重视,也会令陆氏宗族重视。曾经为陆康纲纪门户的陆逊,很容易被陆氏宗族所认可。在陆绩不能带领宗族走向繁荣的情况下,陆逊则是很好的宗族领袖继承者。>  孙权经过对东吴地区初步稳定后,更进一步的深化发展是其目标,在江东大族政治的影响下,若想加大发展,加强与大族的合作是孙权的必然选择,陆氏作为世代大族,在江东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与陆氏的进一步联合是孙权迫切需要的。「孙权出于使其政权逐步江东化的需要,非借重吴会大族特别是吴郡顾、陆不可。就陆氏而言,在陆绩身上,转圜的余地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在陆绩之外,另找他人。而陆逊终于被孙权认识到是合适人选」。但是,孙权要想联合陆逊,表现的不能太过分。孙权看重陆逊,一是陆逊的才华,二则是陆逊背后的陆氏宗族,其中,宗族的原因会更大一些。孙权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得到陆氏宗族承认的,得到江东大族认可的陆逊,孙权必须小心谨慎地拉近与陆逊的关系,不破坏陆逊在江东士族中的形象,不给他人以道德指责的借口。同理,陆逊亦知陆氏宗族才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只有得到陆氏宗族的支持,他才能展现自己,所以此时的陆逊也不能和孙权联系得太过密切。>  阻碍在两人间的道德因素,正是时任陆氏宗族领袖的陆绩,陆氏世为大族,家风严谨,少孤的陆逊又曾得到陆康的庇护,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陆逊若与孙权交往过密,在陆氏宗族内部则会受到指责,从而得不到陆氏宗族的支持,得不到宗族支持的陆逊对于孙权来讲显然用处不大,因此陆逊不能跨越陆绩,向孙权过分的示好。陆绩本身对孙氏不满,孙权出于政局稳定的需要,并未对陆绩采取行动,但是出于政权深入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联合陆氏是孙权必须的选择,而为了联合陆氏,排挤陆绩,令陆逊成为陆氏的代表,是孙权必须要做的。>>  陆绩是族长,是陆逊的叔父。陆绩成年以后,成为了经学家。「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虞翻旧齿名盛,庞统荆州令士,年亦差长,皆与绩友善」,「绩既有躄疾,又意存儒雅,非其志也。虽有军事,著述不废,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三国志·吴书·顾邵传》中说,「邵字孝则,博览书传,好乐人伦。少与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皆亚焉」,说明陆绩不仅在地位上高过陆逊,在名誉上也要高于陆逊。在东汉时期,时人对名誉非常重视。既是陆氏的族长,又是经学的大家,使孙权也不得不忍让陆绩的态度。但是为了联合陆氏,扫平陆逊发展的道路,排挤陆绩,已经是孙权必须的策略。最后,陆绩被孙权以「直道」的借口,「出为郁林太守」。这样,陆逊则成为陆氏在都内的领袖。不过即使陆逊成为陆氏的领袖,亦不能立即与孙权展开积极的合作,因为没有合适的与孙权积极合作的名分,陆逊不能违背了陆绩的政策。>  为此,孙权为了令陆逊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权建设,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联姻。孙策死后,史料中可见留下三女一男,一女嫁给了顾氏,一女嫁给了朱氏,还有一女嫁的就是陆逊。江东顾陆朱张四大族,占了三个,很明显,这是孙权加强与大族关系的政治手段。体现在陆逊身上尤其突出。孙策死时为二十六岁,儿女肯定不大,陆逊只与孙策相差八岁,是与孙策同辈的人物,而陆逊却娶了孙策的女儿,年龄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所以,其中的联姻政治的意味非常强烈。>  笔者认为这一婚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自然是孙策的女儿长大成人,到了结婚的年龄;其次,陆逊以前的妻子或者去世,或者无子。《三国志》记载,陆逊「长子延早夭,次子抗袭爵」。陆抗是孙策的外孙,陆延则无记载,可能是也是孙策的外孙,即使不是,由于「早夭」,亦可算是陆逊无子的。只有当陆逊的妻子去世或者无子的条件成立时,陆逊与孙策女的婚事才能是名正言顺,不被诟病。而从孙权与陆逊行事谨慎上看,当时情形大概是这样的。>  孙策女婿的身份,使陆逊能够名正言顺地参与到孙氏政权的建设中,至此,无论陆逊怎样的积极,都不过分。这是孙权想要看到的,也是陆逊想要看到的。>  孙权把陆绩出为郁林太守,其实并不像出虞翻那样狠,并且,孙权给予了陆绩一定的补偿,「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这自然是孙权安抚陆氏宗族的需要,可知陆氏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陆绩既然被贬在外,陆逊则正当地成为陆氏宗族的领袖,孙权的目的达成了。陆绩出郁林的日期不得而知,但是郁林所在的交州,至建安十五年(210年)才归于孙权统治,「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所以孙权出陆绩当在建安十五年之后。陆逊娶孙策女的具体时间亦不可得知,但在《三国志》的史料安排上,把这件事排在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陆逊讨伐费栈之前,可推测陆逊娶孙策女在建安二十一年前,这与陆绩出为郁林太守的时间有着先后性,二者必然有相互的联系。笔者推测,很可能是孙权此时有意加强与江东大族的合作,又看好了陆逊这一人才,为了抬高陆逊在宗族中的地位,孙权将陆绩出为外郡,陆逊成为都内陆氏宗族的领袖。不过这时陆逊要想积极参与孙氏政权建设,依然缺乏道德上的支持。于是孙权采取了联姻政策,以孙策女许配陆逊,让陆逊以孙氏女婿的身份,参与到孙权的政权建设中,这样孙权与陆逊的联合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推论,孙权将陆绩贬出外郡,其实是场阴谋,否则孙权不会将直道了十余年的陆氏宗族领袖陆绩轻易地贬出去,这是为陆逊的发展扫平道路,陆逊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在都内的陆氏宗族的代表。而孙氏与陆逊的联姻,更是能够加深孙陆两方面的联合的程度,这对孙陆两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由此亦可知,孙权也是非常想加深与陆氏的合作的。从中可见,虽然此时的江东大族并未得到孙权的重用,但是孙权已经很重视与江东大族的联合了。>  陆逊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陆氏宗族的发展,为了孙氏江东政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和孙权合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君臣相和的局面,为江东稳定的政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惜,陆逊与孙权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引发了孙权的猜忌,导致了君臣关系最后的不谐,最后自己忧愤而死,是非常可惜的。>

相关参考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和孙权什么关系

  孙皓  孙皓是吴国的末代皇帝,是的孙子,是孙权第三个儿子孙和的儿子。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

吴国末代君主孙皓简介 东吴灭亡后孙皓过得怎么样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

清朝宫廷四大奇案

一、太后下嫁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

历史上 ”最另类”的君主是谁

在中华大地的历史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君主,这集我们就说说三国中一个相对三国历史中一个比较「”另类”的君主。小编要说的这个「”另类”的君主就是东吴的吴大帝孙权,为什么说孙权是另类的君主呢?那么让小编来细数他

孙权字什么 孙权的父亲是谁

  孙权字什么孙权的父亲是谁?  孙权字仲谋。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吴太祖大皇帝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的父亲和母亲就成了被好奇的对象,究竟是怎么样的父母才能生出孙权这位牛掰的统军任务呢?  孙权

黄盖生平简介,三国东吴大将黄盖的一生战绩如何

黄盖生平简介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

黄盖生平简介,三国东吴大将黄盖的一生战绩有哪些

黄盖生平简介: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

暴君的演变之路

他是孙权的孙子,东吴的末代君王,没错,他就是三国东吴君主——孙皓!不过令人疑惑的是他继位之初施行过明政,依稀可见明君风范。然而,继位没多久,他就成为令天下人为之心生畏惧的暴君!那么,三国君主孙皓是如何

孙权是怎么死的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出生。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

孙权的儿子是谁 历史上的孙权有几个儿子?

导读: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229年称帝,建立吴,即东吴。252年四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