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拉祜族在清明节时是怎样祭祖的
篇首语:最强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却一定是在他们失去之时不放弃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云南拉祜族在清明节时是怎样祭祖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南拉祜族在清明节时是怎样祭祖的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祭祀、娱乐节日。民间将与农历三月三日重合的清明节称为真清明。此种清明百年难遇。俗说此日夫妻并坐、食煮熟的大南瓜,定能生子,以“南瓜”谐“男娃”也。
杜甫《清明》诗:“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河千山万山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清明时东京人们出郭扫墓踏青归来的情景。清明时,还有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
隋唐时还有赠画蛋习俗,人们把蛋染成蓝茜杂色,加以雕镂,作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时互相馈赠的礼物。明清以来,民间尚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祭祖、扫墓、植树等风俗。
云南拉祜族祭祖则在天井,祭时在地上插三颗白栗树,前放三块石头,代表要祭祀的祖先。接着由巫师主持仪式,全家向祖先叩头,每念道祖先名字,便敬酒献饭。达斡尔人把清明节叫“寒稀”。
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到莫昆或贝功墓地扫墓,设供焚香,叩头行礼。山西《临晋县志》记载则“清明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又称为“鬼节”之一,因其节俗内容以祭祀事鬼为主。
相关参考
最常用的方式: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
在云南的西南部,生活着一个纯朴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后因战乱,不断往南方迁徙,在拉祜族的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地迁徙活动。为了搞清楚拉祜族的迁徙历史,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
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拉祜族人口已达到44.76万人,主要分布在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地区。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依照本民族的意愿,把“拉祜”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
拉祜族源於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後向南迁徙,在战国时就已经在云南境内活动。在不断的迁徙和与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渐创造出了属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爱歌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
我国的清明节有着怎样的来历?清明节文化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拉祜族人口30余万(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县、西双版纳山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改革和推广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依傍澜沧江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电影《芦笙恋歌》诞生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着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2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云南省南部。“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饮食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饮食方式独特
每到清明节,就是大家缅怀先人的时候,而且此时登山祭祖也成了清明节一项非做不可的习俗。可是大家知道古时候的清明节是怎样的吗?那时候又有着什么样的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