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蜀国文武大臣都死得早

Posted 三国演义

篇首语: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蜀国文武大臣都死得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蜀国文武大臣都死得早

2、苏轼“克妻”吗? 苏轼的妻子都死在他之前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蜀国文武大臣都死得早

看看三国历史,四十七岁就病死了的马超绝对是个令人扼腕的人物,这位纵横西北的将军体魄强健,惯于征战,怎么会早早就死了呢?

其实仔细察看,蜀国将帅短命的很多,而且往往象乔伊娜那样死的年轻,死的健康,这类属于“自然死亡”说得上的,除了马超,还有法正,刘巴,诸葛乔,关兴等, 看《出师表》里面列出的一大堆将领,邓铜刘颌丁立白寿马玉阎芝等等,其中也不乏英年早逝。说起来诸葛亮本人和黄忠也都可以算在里面,黄忠人称老将,其实死 的时候不算老,而是出名晚,定军山之战后两年就死了,以老爷子两年前还能冲锋陷阵,刀劈夏侯渊而言,按理说真不该死得这样早啊。

这样多身体很好,年纪不大的文官武将自然死亡,似乎总要有些道理。单纯归咎于医学不够发达似乎有些不全面,因为蜀国也同时盛产大量寿星佬,比如杜微,廖化等人,寿命都很长,名将里赵云也是相当长寿的武将。

这个问题,兄弟曾经和北京的一位邻居讨论过,这位唐先生是个草医,喜欢三国,他说的一番话似乎有点道理。

分析一下,蜀国英年早逝的将领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夭逝的极少西川本地人,比如马超是西凉人,黄忠是长沙人,而西川本地人多长寿,如谯周;第二,多在 入川或者进入汉中短时间内去世,比如诸葛乔,关兴,法正都是在汉中参加征战后不久死;第三,较少刘备亲信将领发生早逝,比如赵云,陈震等都是长寿。

这里面是有一定道理的,蜀汉这些文官武将的“自然死亡”,大概和三个无形的杀手有关。

第一,是蜀地独特的湿热气候

蜀 地气候湿热,日照时间短,自古有“瘴气”的说法,风湿等疾病的自然发病率比较高,蜀汉时代还没有花椒等食物帮助蜀人驱风去湿,其本地居民对这种气候具有一 定的适应性,而来自北方凉爽地区的人员,用中医的说法在这种气候下容易蕴育“热毒”,而造成疾病。从干燥半沙漠的西北而来,马超闹不好就属于不能适应这种气候的类型。

第二,四川的井盐

孙权曾经有过考虑用盐卡蜀国的脖子,后来发现根本没戏,因为四川有井盐。要说四川的井盐可是好东西,这玩意儿质量极佳,还能出口,是蜀国的换汇产品,蜀国最好的盐井在自贡,当时叫做公井县,从战国就开始生产盐了。

问题是当时荆楚西北等地,食盐缺乏,基本都是“淡食”,盐当宝贝用呢,突然进了蜀中,发现可以有这样多这样好的盐,不免摄入过多,引发动脉硬化,心脏病的概 率就高了,跟着刘备入川的将领里面,多有和刘备前后脚去世的,年龄可是比刘备小得多,莫非是因为吃盐过多“慢性自杀”?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从微量元素的摄入角度,井盐和海盐也有很大区别,比如碘的含量高,硫酸根的含量低,钙离子的含量低,等等,造成蜀国外来人员微量元素不平衡,影响健康的可能,是存在的。

最后一个隐形杀手嫌疑就是汉中的水,这位唐先生到汉中一带干过下乡医生,他说那里的水虽然看来很好,实际上质量不佳,他去的县地方病高发,水送到卫生部检 验,锶,铊等的含量比较高。不知道是不是普遍汉中的水质都是如此,但如果比较普遍,蜀国大批文武早逝就有依据了。因为他们多从蜀中调到汉中几年,就染病身 亡,比如诸葛乔,关兴,是下基层到前线军中锻炼,那时候的前线军中,就是汉中,黄忠法正,都属于在四川征战多年,谈不上不适应四川气候,却到汉中服役后, 不久早逝。诸葛亮本人,从疾病特征看是胃癌,莫非也和饮水有关?

至于那些长寿的,则说明西川不负天府之国美誉,的确是养人的地方,只要你能适应,就可以长寿。四川本地的土著人士在蜀国鲜有早逝就是一个证明,而外地人如果 适应了也能够很好的生活,比如马岱,魏延,大概就属于身体比较好,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马超不也身体好?身体好不见得就适应力强,我们公司的老美个个壮得要 命,到中国喝一口自来水马上要拉肚子,村里的孩子都没这问题。

有一个奇怪的团队就是刘备的老班底儿,比如刘琰,赵云,廖化等,都很少有早逝的,我想按照这个理论解释下来也有道理,因为刘备半辈子逃亡,这些人跟着他东奔西走,走了半个中国,可算适应力极强 -- 不强的早就死了。所以这些人适应起水土来,能力也自然比一般人强些。您看老红军怎么都长寿呢?那是长征的时候淘汰出来的人精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轼“克妻”吗? 苏轼的妻子都死在他之前

大宋文豪苏轼享年65岁,苏轼的妻子有三个,不幸的是3任妻子都比他死得早,巧合的是3人都姓王。不过,最后一位是跟着前两位而姓的。难道他真的是命大,“克妻”吗?但不管怎么说,苏轼还是很爱她们的,他的爱情与婚姻生活堪称美满,他与她们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佳话,也为她们写下了不少诗文。

早在公元1054年,18岁的苏轼娶了比他小2岁的16岁的王弗(四川眉山家乡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1年,王弗给他生了长子苏迈。公元1065年,27岁的王弗去世,苏轼29岁;当时苏迈年仅6岁。

结发之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堪称丈夫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他。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还记载有这样的故事。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标准的“红袖添香”。王弗病逝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附近的山头亲手种植了3万株松树以寄哀思。10年之后,苏轼为王弗写下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900多年来,这首词一直被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公元1068年,32岁的苏轼娶了比他小11岁的21岁的王闰之;她是王弗的堂妹,似乎有了另一版“姊妹易嫁”的感觉(大导师恩格斯也是呢)。他们在一起生活了25年。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加上长子苏迈,这3个儿子都是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的。公元1093年,46岁的王闰之去世,苏轼已57岁。

王闰之在堂姐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自小就对苏轼崇拜有加,端庄贤淑,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岁月,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在苏轼的宦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在最困难时期,她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丈夫解闷。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3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逝世时,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他在妻子死后百日,请朋友李龙眠画了10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这些佛像献给妻子的亡魂。公元1101年苏轼死后,其弟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原本是个买来专门侍奉王闰之的丫头,艺姬出身,字子霞,浙江杭州人,比苏轼小26岁,12岁时(公元1074年)就进了苏门,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6年后,即公元1080年,18岁的王朝云被44岁的苏轼收为侍妾,两人正式同房。此后,王朝云陪伴苏轼生活了16年。公元1083年,王朝云在湖北黄州给苏轼生下第四子苏遁(小名干儿),可惜不到一年就夭折了,此后悲伤过度的王朝云再没生第二个孩子。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谪到岭南惠州,只有王朝云跟随。公元1096年,34岁的王朝云在病逝时,苏轼60岁。自此后苏轼再未娶亲,一直鳏居。

侍妾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长得清秀俏丽、轻盈曼舞,天资聪明、极具灵性;说苏轼“满肚子不合时宜”的就是她。秦观曾称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文亦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总解禅”(《朝云诗并引》)。另如那首着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据说明写西湖的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又如《西江月(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菩萨蛮(佳人言语好,不愿乞新巧)》、《雨中花慢(嫩脸羞娥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等。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惟坚贞的王朝云一直陪伴在他左右。苏轼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他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

不幸的是,苏轼的妻子朝云也因患烈性瘟疫而先于他在惠州去世,苏轼悲痛之余作诗《悼朝云并引》,并“终生不复听此词”。遵照王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妻子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以及情真意切的《墓志铭》。此处如今已成为风景名胜。

相关参考

在三国历史上为什么武圣关羽比张飞刘备死得早

性格和天资和环境。关羽和张飞都是勇武过人。从韬略上说关羽要强一点。张飞性格要直得多。而关羽骄傲得很。大家想想,一个和最高领导关系非常亲密,而又比较有才,只是性格高傲的人想不被重用都不可能。问题就来了,

曹操死后留下三位大将,本能遏制司马懿,可惜都死得太早

曹操死后留下三位大将,本能遏制司马懿,可惜都死得太早导语:三国时期从早起的诸侯纷争到中期的魏蜀吴三分天下,最后统一天下的居然不是魏蜀吴其中一家,而是异军突起的司马炎,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惊讶不已。司马炎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蜀国的文武大部分死的早

看看三国历史,四十七岁就病死了的马超绝对是个令人扼腕的人物,这位纵横西北的将军体魄强健,惯于征战,怎么会早早就死了呢?其实仔细察看,蜀国将帅短命的很多,而且往往象乔伊娜那样死的年轻,死的健康,这类属于

中国三大遭天妒的神童,一个比一个死得早,如果不死历史定会改变

谁也不能否认,人与人的智商生来就有差距的,有的人天生聪慧,.过目不忘,而有的人天生愚钝,做什么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不过被称之为天才的人少之又少,而有成就的人却数不胜数,所以古人说“勤能补拙”,然

隋唐第五条好汉和他的族兄,居然都死于这种动物,实在令人惋惜

《说唐》中隋唐十八条好汉并没有罗列完全,就已知的十三条好汉来说,结局都是不好的。更不用提其他出场的英雄人物了。但死在战场上、死在对手手里还算得上死得其所,死在动物手里就只能让人叹息了。而隋唐第五条好汉

李隆基的第三子李亨的十四个儿子个个都死的很惨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李亨有十四个儿子,但是死得都太悲惨。越王李系,出生于开元年间,李光弼带兵打仗,为了让皇帝放心,于是请求皇帝派亲王监军,唐肃宗

骑过的卢马的人都死了,为何刘备没事

三国时期,能臣虎将人才辈出。其中除了单打独斗之辈,也不乏结伴同行之人。但无论这二者中的哪一类,都无一例外的需要武器的辅助,以助其能够在战争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实力。而在三国这样的冷兵器时代,马匹可以说是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六名猛将,魏延排第一

]导读:乱世出英豪,在三国中可是说是遍地英雄,然而他们的结局却有喜有悲,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几个人就非常悲剧,而且死得很冤!魏延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六名猛将:第一名并非吕布

乱世出英豪,在三国中可是说是遍地英雄,然而他们的结局却有喜有悲,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几个人就非常悲剧,而且死得很冤!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突然很搞笑的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六大猛将 吕布还算好的

乱世出英豪,在三国中可是说是遍地英雄,然而他们的结局却有喜有悲,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几个人就非常悲剧,而且死得很冤!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突然很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