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孙权手下为什么没有顶尖的谋士

Posted 谋士

篇首语:记忆的坐标有多么清晰,前进的脚步就有多么坚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孙权手下为什么没有顶尖的谋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孙权手下为什么没有顶尖的谋士

不管是作为三国的一方独立诸侯,还是一国皇帝,孙权都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人,他手下战将也是人才济济。 但却有一个怪现象,孙权手下好似没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谋士。 是孙权手下没有谋略人才还是我们被某种假象所迷惑呢? 孙权 江东的事业多次中断 谋士和武将不同,武将跟着上司冲锋陷阵,胜利了升官发财,失败了更多的可能是命丧沙场,或者是被俘、被追责。 不过,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要么是跟着主公从弱到强一步步升上高位,要么是手里有兵新主子不得不借用这部分实力,但谋士不同,他们往往是先选择后行动,也就是看好了这个主公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然后再选择投奔,如果不被其重用,他们往往会选择隐居。 吴国的事业开始于孙坚,但孙坚在讨伐董卓不久后就在和刘表的作战中阵亡了,整个集团也就分崩离析了。 也就是说,孙坚虽然被看做是东吴事业的第一代主人,但他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集团直接传承下来。 孙策 江东事业真正的奠基者是孙策。孙策从初平二年(195年)经袁术同意独立带兵开始,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这时候他虽然势力猛增,但名义上还是属于袁术的属下。 从袁术称帝,他脱离袁术集团开始,到他被杀(200年),前后只有四个年头。 即便是从他起兵开始,前后六年间也是忙于征战,因此,招揽的人才也多数为武将,这在时间和精力上也限制了他对谋略型人才的延揽。 又因为这时候曹操手中有个汉献帝,有些人并没有深入了解他从而看好他,如王朗、华歆等人。当然了,孙策还是因为时间太短,所以他的谋略型人才少,不是没有。 孙策临终把江东交给弟弟,并说,举贤任能,使其各自尽心尽力,以便保卫江东,这是孙权的强项。 但是,孙权接受的,能够归孙氏集团控制的,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等郡,即便是这样,孙氏集团和当地的士族人才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君臣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也就是还在对孙权进行观望。 另外,江东这个孙氏集团成型较晚,因此他不得不向手里有皇帝的曹操称臣,所以,他想在天下招揽人才,也同样会增加难度。 尽管如此,江东还是有非常优秀的谋略型人才的。如张昭、诸葛瑾、张纮、虞翻等等。 孙权的四任都督都是文武双全之人 不过,以上四人好像并没有多少有名的智计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倒是东吴的四任都督好像都是个顶个的智谋之士。 周瑜 先说周瑜。赤壁之战前,他对孙权说的一番话,既有政治上的对比,又有双方军事上的优劣分析,完全就是一份东吴国的全国抗战动员令。仅凭这一点,三国有几个谋士有这般见识! 次说鲁肃。说起赤壁之战,东吴当时已经笼罩在投降的烟雾之中,是鲁肃先于周瑜给孙权说明了利害关系,那就是东吴人人都可以投降,只有你孙权不能够投降,然后才有了周瑜一番说辞,坚定了孙权的信心。 还有一点,初次见到孙权,鲁肃就有一个「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 ”榻上对”,人们更是把这一事件和诸葛亮的「 ”隆中对”相提并论。 周瑜吕蒙 再其次说吕蒙。在和关羽争夺长沙、零陵、桂阳的战斗中,两郡「 ”移书归服”,零陵诱骗用计,撤退中顺手牵羊,等于是白得一郡。尤其是和关羽争夺江陵之战,「 ”白衣过江”是获胜的关键,而这一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智谋。 最后说陆逊。夷陵之战取胜,三国三大战役占有其一,但陆逊在当中表现的并不是勇,而是智计。文学作品中把他塑造成白面书生而不是赳赳武夫,看中的也就是这一点。 以上几人,如果他们跟随的是孙策或者是曹操,恐怕成为谋士会同样优秀精彩。 赤壁之战后,孙权变得气量狭小,也限制了人才的涌现。 既然以上四人作为武将出现,这也不用再说什么了,那么,东吴处在谋士之位上的人为什么不太出彩呢?这应该还是孙权的原因。 孙权张昭 孙策去世,这是江东事业的大变局,一些不该出现的矛盾也同时爆发,孙权刚接手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日子非常艰难。 不过,孙权不但安定了内部,还在哥哥的基础上让江东更加的扩张,也不失为一世青年英雄。 赤壁之战,孙权决心抗曹,以弱胜强,这不仅稳固了江东的基业,也促成了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也难怪曹操感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不过,赤壁之战的胜利,却让孙权变得自大,气量的狭小又限制了人才的涌现。 孙策 比如说张昭,他不仅是魏国的荀彧,还是他孙权的顾命大臣,地位丝毫不逊于蜀汉国的诸葛亮。 孙策时期,他把张昭比做自己的管仲,临死又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有一种说法,孙策有话,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江东之事您张昭自己就接过来吧!这和刘备对诸葛亮托付刘禅时说的话几乎是一模一样。 孙策死后,张昭率领群臣把孙权扶上位,然后对上告诉朝廷,对下发布通告。孙权哭哭啼啼啥事也不干,张昭又劝他赶紧出来视事,这才让江东孙家的旧部有了归属感。 也就是说,孙权能够顺利接班和稳定江东,张昭功勋卓著,无人能够替代。就是这样一个人,只因为赤壁之战前主张「 ”权迎曹操”,孙权从此弃之如敝履,更有甚者,当说服不了人家的时候,竟然威胁说:「 ”我担心会失手杀了你!” 张昭在大战之前固然属于「 ”投降派”,但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此时的天下形式和鼎立后各自建国的时候不一样;二是受到排挤的张昭对孙权仍然是忠心不二。 曹操陈兵江北,志在吞吴,张昭考虑力量对比悬殊,确实不如周瑜鲁肃,但你孙权本身就是接受人家曹操的封号,又没有一个明确态度,你让属下怎样想? 再说了,后来江东日子过安稳了,你不是又向曹操称臣了吗? 更重要的是,张昭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恐怕还真是更多的为了你孙权。张昭是徐州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想回到「 ”朝廷”,曹操都会给他一个不错的待遇,可人家就是不走。 张昭 这就像张昭自己说的那样,是你哥哥、母亲临终把你托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我所以有话就说,是要尽臣子的忠心和气节。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要么不说话,要说就有十分把握的顾雍才能当上丞相。孙权要治大臣的罪,逼着诸葛瑾表态,他说,我也有罪,因为我平常没有规劝好了他。只有像诸葛瑾这样谨慎之人,也才能够善终吧! 反过来,魏文帝曹丕设立座位等待归来的人(虞翻)只能被流放,为已立太子说两句公道话的上大将军、丞相(陆逊)只能是被训斥气死。这样的政治环境,又怎能利于谋略人才的成长? 总起来说,东吴既有谋略型人才又是大将这样一种特殊状况的假象,也有后期政治环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真相,真真假假,也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做出评判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三位谋士,竟然没有诸葛亮?

三国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除了身为一方首领,三足鼎立的三位代表人,曹操、刘备、孙权,还有他们手下那些功不可没的臣子们,尤其是谋士,很多人都很在意三国时期最强谋士到底是谁,有些人认为自然是几乎无所不能的诸

历史人物 三国李儒算得上顶尖谋士吗?

说到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们其实大家也知道还真的是听到的呀,就好像有什么诸葛亮啊,有什么庞统啊,还有什么司马懿啊,郭嘉啊,还有什么陆逊啊等等,这些谋士都被誉为是顶级的谋士了,但是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一些

揭秘三国顶尖谋士李儒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武有吕布,文有李儒,两人即为董卓左右臂膀,缺一不可。李儒聪明绝顶,处事果断,每次出场都影响着董卓势力的发展走向,是董卓乱政时期一流的政治人才。一李儒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位出场的“谋士”,在董卓帐下尽力

法正是三国最顶尖谋士曹操为没得到他而遗恨终生

曹操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一是靠他本身的雄才大略,二是曹操会识人用人。曹操用人,唯贤是举,所以曹操麾下谋士非常多,而且都是三国一流谋士,如荀、荀攸、贾诩、刘晔、程昱等人。当然,公认的三国第一流谋士,非郭嘉

三国六大顶尖谋士,诸葛亮却未上榜,谁才是第一

提到三国的谋士,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卧龙凤雏”,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至今仍然被老百姓津津乐道,可是若是真要分个一二三,得按正史来分析,而不能拿三国演义来说事,考证正史弄明白这个问题才有意义。三国之

历史秘闻 三国六大顶尖谋士,诸葛亮却未上榜,谁才是第一

提到三国的谋士,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卧龙凤雏”,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至今仍然被老百姓津津乐道,可是若是真要分个一二三,得按正史来分析,而不能拿三国演义来说事,考证正史弄明白这个问题才有意义。三国之

揭秘三国顶尖谋士李儒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武有吕布,文有李儒,两人即为董卓左右臂膀,缺一不可。李儒聪明绝顶,处事果断,每次出场都影响着董卓势力的发展走向,是董卓乱政时期一流的政治人才。一李儒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位出场的“谋士”,在董卓帐下尽力...

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最无能的谋士 还好孙权没有重用他

三国最无能的谋士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吴在我看来最厉害的一位主公就是孙策了,他能征善战,威武霸气不逊于曹操,可惜被刺客偷袭而死,英年而亡

张昭有才没有好结局!揭孙权手下名臣的结局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历史人物 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为什么要反对他称帝呢

千百年来谈起三国,大多人都知道曹操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的,当然,现在很多人都在为曹操平反,我们也知道曹操在和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孙权等人的作战中,虽然肆意杀戮,或者用尽卑鄙手段害人、拉人、离间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