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潘菽的人物生平,潘菽的人物评价

Posted 座谈会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潘菽的人物生平,潘菽的人物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潘菽的人物生平,潘菽的人物评价

潘菽,原名潘有年,读书时曾用潘淑,字水叔,又作水菽。1897年7月13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

1917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运动前后蓬勃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使他的思想产生了一个飞跃性的变化,彻底破除了封建主义教育给他形成的种种精神枷锁,树立了以民主和科学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同时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他是五四爱国反帝斗争的衷心拥护者和亲自参加者,并且是火烧赵家楼被捕的32名学生之一。北京警察厅监狱的生活,使他更加认清了军阀政府的反动面目。继之而起的全国规模的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斗争,使他开始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

1920年,他在北京大学毕业。次年,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留学美国。在美国的6年中,他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主攻心理学。1923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在第四中山大学(不久改江苏大学,后又改称中央大学)任教,先后任理学院心理系教授、系主任。在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的大炮和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日本侵略而积极“剿共”的政策惊醒了他。1933年,他的长兄潘梓年(共产党员)在上海被捕,在设法营救的过程中,他开始接触共产党,对党的纲领性质及艰苦斗争的情况,逐步加深了认识,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摆脱了纯学术的道路,决心跟着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救国的革命洪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在山城的八年中,他受其长兄《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和其他共产党人的影响,思想上更加靠近共产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日民主爱国斗争。起初他参加郭沫若、钱俊瑞等知名学者发起的“中国学术研究会”。后来又同中央大学的梁希、金善宝、涂长望、李士豪、于铎及重庆大学的谢立惠等发起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学者定期聚会,交换对时局的看法,议论抗战局势,介绍延安方面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并逐渐发展为在一起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提高思想认识。在潘菽等人的积极工作下,这个座谈会始终与共产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了党团结科教界进步学者的重要纽带之一。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同志和八路军办事处常邀请他们参加各种报告会、座谈会、联欢会。他也主动向党靠拢,积极从事对抗战有益的活动或工作。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去资助中央大学共产党的外国组织“抗日救”国工作团”。皖南事变前后,他资助路费,使一些党员撤离重庆,安全转移。1944年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宪政的基石是实现民主》 (以许之慈笔名)、 《民主需要科学》等文,宣传民主政治,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极力加强法西斯专政,妄图独吞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形成了广泛的人民民主运动。为了配合这一形势,1940年春,潘菽和梁希、涂长望、金善宝等人在党的赞助下,联合包括竺可桢、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一百多人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为抗战胜利后重建祖国作准备。他任常务理事并主编会刊《科学新闻》。此会在团结广大科技界知识分子、壮大民主运动的阵容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在此期间,他还协同五四运动老战士、民主运动的著名活动家许德珩以及梁希、黄同璋、税西恒等人一起发起了另一个包括一部分工商界人士的座谈会,定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主张“民主团结,抗战到底”。潘菽因与《新华日报》社有较密切关系,经常带来共产党方面的观点和信息,启发大家思考问题,看清方向。因而,这个座谈会成了扩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壮大民主运动的一个阵地。

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学座谈会举行盛大集会,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决定将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为了更广泛地团结科教界人士积极参加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还决定将座谈会发展成为永久性组织,定名为“九三学社”。翌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潘菽被选为中央理事。在九三学社筹备期间和成立以后,潘菽和社内其他领导同志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反对国民党当局阴谋破坏旧政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亲切地接见了潘菽、梁希、金善宝等八位同志。潘菽对共产党在谈判中一再让步表示担忧。毛泽东当时站起来,一面向墙壁后退,一面嘴里说: “一步,一步”,当快靠近墙壁时,又说: “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有原则的。”毛泽东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当时的形势和我党的主张,使潘菽等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

1946年,潘菽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后,更自觉地投入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当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以后,他同中国科协的一些同事,通过科学运动对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给予积极声援和坚决支持。中央大学的中共建党工作,也得到了他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组建党支部的会议就是在他家里召开的,后来也经常在他家开秘密会议。中大“新青社”等组织的一批进步书刊也是由他帮助秘密收藏的。他还和参加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一批教授经常聚会,统一行动,积极在教师中做工作。因此他成为国统区著名的爱国民主教授。

全国解放前夕,蒋介石的谋士们为挽救败局,鼓舞士气,于1948年成立了“官兵心理委员会”,并邀请宁、沪、杭一带的心理学界头面人物在南京开会,帮助反动军队“振作精神”,妄图作垂死挣扎。潘菽断然拒绝出席,也拒绝为他们的《国防月刊》的国际心理专号写文章,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应有的立场,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准备把中央大学迁往台湾,潘菽和广大进步师生一起,与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使反动派的迁校企图未能得逞。这时共产党获悉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之前要对进步力量下毒手,潘菽也被列入了黑名单。1949年4月初,党将他和梁希、涂长望三人秘密从南京经上海、香港转移到已解放了的北平。同年8月,他返回南京,参加了旧中央大学的接收、改造和南京大学的筹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潘菽先后任南京大学教务长兼心理系主任、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及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自1958年九三学社第二次全国社员代表大会起,一直任中央副主席,在参与对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团结、推动社员及其所联系的人士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科学文教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潘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是由科技、文教、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爱国民主党派。它成立于抗战胜利之后,其前身是民主科学社,1944年11月,许德珩、潘菽、褚辅成、黎锦熙、涂长望等科技、文教界爱国知识分子,在重庆

历史人物 裴秀的人物生平 裴秀的人物评价如何

裴秀,魏晋时期地图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家,裴秀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裴秀著有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人物生平>人物生平>&

历史人物 王湾的人物生平 王湾的人物评价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人物生平>唐玄宗先天元年至三年前后,(约712~714年前后)进

历史人物 李渤的人物生平 李渤的人物评价

李渤(772年-831年),唐代大臣,字澹之,成纪(今甘肃泰安)人,有"李万卷"之称,作有《南溪诗并序》,刻石于南溪山玄岩北壁。因政绩卓著,后人在兴安建"四贤祠"、在桂林建"七公祠"以祀。人物生平>曾

历史人物 柳贯的人物生平 柳贯的人物评价

柳贯(1270年8月18日-1342年12月7日),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字道传,婺州浦江人,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人物生平>柳贯(1270年~134

历史人物 王翰的人物生平 王翰的人物评价

王翰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年少时豪健恃才,性格豪放,倜傥不羁,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人物生平>根据两唐书本传,王翰少年

历史人物 王翰的人物生平 王翰的人物评价

王翰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年少时豪健恃才,性格豪放,倜傥不羁,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人物生平>根据两唐书本传,王翰少年

历史人物 李充嗣的人物评价 李充嗣的人物生平

李充嗣,明朝大臣,字士修,号梧山,四川内江人,历任河南、应天巡抚、工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参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修治苏松水利。卒赠太子太保,谥康和。人物评价>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

历史人物 杜鸿渐的人物生平 杜鸿渐的人物评价

杜鸿渐(709年-769年),唐朝宰相,礼部尚书,字之巽,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杜鸿渐年轻时敏悟好学,后考中进士,初授王府参军。天宝末年,杜鸿渐累迁至大理寺司直,充任朔方军留后

历史人物 李新生平简介 李新的历史评价

李新别名李薪,生于安徽凤阳,早年跟随朱元璋起义,官至中军都督府佥事等职,是明朝开国将领之一,被封为崇山侯。那么,历史上对李新是怎么评价的呢?李新生平简介>李新(?—1395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