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宫中满族嫔妃为什么容不下汉人妃子?
Posted 嫔妃
篇首语: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清宫中满族嫔妃为什么容不下汉人妃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秘清宫中满族嫔妃为什么容不下汉人妃子?
在很多清宫戏里,满族的嫔妃非常不待见汉族的嫔妃,就连等级上也有明显的差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康熙年后,清宫后妃制度大体定型,其中设八个等级并有一定限额,即: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至于贵人、常在、答应这三个等级,则不设定数。
值得一提的是,清宫中后妃地位的高低与紫禁城的格局也是对应的,其中乾清宫和坤宁宫专属于皇帝和皇后,其他嫔妃居住的东西十二宫则如星辰一般簇拥在乾清、坤宁两宫之旁。
按清宫的选妃制度,后宫女子都要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八旗(含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选秀女,通常隔三年进行一次;另一种是从内务府三旗(即清朝起家时由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也称“上三旗”)中的普通旗人家挑选秀女,每年进行一次。
内务府三旗的选秀主要为宫中挑选宫女。按当时规定,皇太后配有宫女十二名,皇后十名,皇贵妃、贵妃各八名,妃、嫔各八名,贵人四名,常在三名,答应两名。
这些在宫中服役的宫女,除个别被皇帝看中而升为妃嫔外,其他大都服役到二十五岁后放出宫外,自行婚嫁。
至于八旗的选秀,那就要严格多了,因为这是为皇帝、皇子、皇孙和各亲王、郡王等王公物色婚姻对象,并非所有旗人家庭的适龄女子都可参加。
按规定,参选家庭尚有在京和外任官员及文武职的区别,具体情况如下:在京为官的,文职须七品以上、武职须六品以上;外任官员则文职须五品以上、武职须三品以上。
换言之,当时能参选的均为相当品级的旗人官员家庭女子,而且必须在十三岁到十七岁之间,身无残疾,方可备选。
据记载,在应选之日,参加选秀的秀女们由神武门进至顺贞门外等候,然后由太监按名册顺序引入,通常是五人一排进行初选,初选中的还要再度进行复选。
复选中被选中的秀女,优秀的留在皇宫成为后妃候选人,其余则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清廷之所以对选秀作出如此严格的规定,一来是为了保证满洲贵族血统的纯正与高贵;二来也是因为清宫中嫔妃(包括相应的宫女)较前朝大大减少,“三千佳丽”的现象在清朝已不复见。
当然,清宫嫔妃大量减少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满汉不婚。
应该指出的是,满汉通婚在清初原无禁例,作为笼络汉人的一种策略,一度还受到清廷的鼓励,如将宗室女下嫁前明降将等。
入关之后,满汉婚娶仍无禁忌,顺治皇帝还曾发布谕旨,鼓励满汉通婚,其中称:“朕欲满汉官民共相辑睦,令其互结婚姻,前已有旨。嗣后满洲官员之女,欲与汉人为婚者,先须呈明尔部,查其应具奏者即与具奏,应自理者即行自理。其无职人等之女,部册有名者,令各牛录章京报部方嫁;无名者,听各牛录章京自行遣嫁。至汉官之女,欲与满洲为婚者,亦行报部;无职者听其自便,不必报部。其满洲关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则方准其娶。”
为做表率,顺治皇帝也曾“稽古制选汉官女备六宫”,不过在其三十二个后妃中,多因记载不全而无法确定其族属,但至少有一位,即恪妃石氏是汉女无疑。
据《清史稿》记载,“石氏,滦州人,吏部侍郎石申女。世祖尝选汉官女备六宫,妃与焉。”
作为首位入宫的汉族嫔妃,顺治恩赐其居永寿宫,“冠服用汉式”。进宫之日,石氏之母也乘肩舆入西华门,行家人礼,赐重宴等。
康熙六年十一月恪妃去世,康熙缀朝三日,大内以下、宗室以上诸人三日内俱着素服,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公、侯、伯、都统、尚书、骑都尉等照例齐集致祭,其礼遇应该说相当可以了。
但是,在顺治以后,清宫突然宣布“守祖宗制,不蓄汉女”,而这一规定似乎出于孝庄太后的决定。
由此,满汉之间便成藩篱,而这与清廷实行的“旗、民分治”也有相当的关联。
按清制,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世代挑选为兵或派差,只准居住满城而不准从事他业。作为回报,清廷则为其提供钱粮,即所谓“铁杆庄稼”是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铁杆庄稼”是一种义务与约束,但同时也是政治、经济上的一种特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加上世代圈居满城,旗人自然而然与其他人群相互隔阂,满汉通婚也就无从谈起。
而在内宫,后妃与宫女均来源于旗女的惯例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参考
还不知道:妃子侍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清宫剧《甄嬛传》中有一个镜头:安陵容被雍正翻了牌子,经一番梳洗打扮后,包在被子里,由太监抬进了雍正的寝宫里。(安陵容剧照)那么,
清朝皇室奉行满汉不通婚,那么皇帝的后宫为什么有汉人妃子?最近,古代宫廷剧成为了我们的茶后甜点,而在剧中的妃子中,不但有汉人妃子,还有满人妃子。知道这段历史的朋友都晓得一个制度,“满汉不通婚”在满族人当
清宫妃子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说到清朝的妃子们也还是有很多故事的,话说啊这些妃子们平常除了伺候伺候皇帝们好像就没有了其他事情啊,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些清朝的妃子们假如把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不再是皇帝亲自登门。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个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晚膳后,执役宦官便托一银盘进呈皇帝,上面有嫔妃的
反骨,其实是医学上的一种专业所指,是一个人的脑骨长得和常人有点差异。在小说中诸葛亮说魏延反骨,日后必反。其实在后人看来诸葛亮是小气才说魏延反骨,很多历史都证明诸葛亮不喜欢魏延。魏延反骨是三国演义虚构纵
随着近些年清宫剧的热播,使得不少人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点,似乎整个清朝的历史就是一群妃子在内宫里斗来斗去,争夺皇帝的宠爱,但其实不然。清朝前半部分的历史还是挺争气的,通过康熙、雍正、乾隆的治理,使得大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为:楞伽山人,正儿八经的满族人。他早在十八岁就中了举人,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更是高中进士,说起来也正是春风得意的少年郎,他师父徐乾学就曾夸赞过他,称其游历了这么多年,交了不少的学生,却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为:楞伽山人,正儿八经的满族人。他早在十八岁就中了举人,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更是高中进士,说起来也正是春风得意的少年郎,他师父徐乾学就曾夸赞过他,称其游历了这么多年,交了不少的学生,却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皇帝后宫的故事一定十分精彩。后宫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这个战场摆在皇后与嫔妃、宫女之间。主要对垒者是皇后对嫔妃,至于成千上万的宫女,只有先得皇帝的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皇帝后宫的故事一定十分精彩。后宫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这个战场摆在皇后与嫔妃、宫女之间。主要对垒者是皇后对嫔妃,至于成千上万的宫女,只有先得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