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

Posted 部队

篇首语:知识是智慧的火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为何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刘备为何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

2、作为对手的曹操和刘备都死了 为何孙权不能统一三国呢

刘备为何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

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可是,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兵败,十月却和东吴讲和了。和约虽然是由孙权首先提出来的,但刘备为什么要放着这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

两家同样面临着来自曹魏的威胁

战役之初,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只好向魏国的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让大臣讨论,要不要出兵和吴国一道征伐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未交兵,这时候不应出兵。要在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势。即便这样,也要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出击,一战成功不留后患。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后来刘备失败,蜀国留在江北的黄权部队投降了魏国。可以说,魏国这是不战得利。从东吴来说,尽管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自己的消耗也同样是很大的。如果这时候刘备继续来攻,孙权很可能面临着魏国方面的夹击。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东吴八月打败了刘备,九月就遭到了魏国的攻击,只是由于孙权早有防备,战事才没有形成规模。所以说,孙权首先提出来讲和是可以理解的。假如两国始终处于一种敌对状态,这是魏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在“鹬蚌相争”之后,得利的肯定是魏国这个“渔翁”。不管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方彻底打败了另一方,魏国都会是轻而易举地出来收拾残局。也就是说,吴、蜀两国交战,魏国一定会从中得利,继续对抗下去,魏国就会继续得利。刘备和孙权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两家必须暂时讲和。

那么,除了这个大的战略态势,从刘备自身来说,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呢?

蜀汉国已经无力再战

刘备东征,带走的蜀汉国兵力,一说是四万,一说是五万,因为刘备几乎是只身逃归,江北的黄权部队又整体投降了魏国,所以说,这支东征部队是全军覆灭。刘备原来由关羽率领的部队也是全部被歼灭和收编,所以,刘备这次东征应该是蜀国半数以上的军队。三国时期,蜀国人口不过百万,整个国家又能动员多少参战人员?刘备失败,人员损失巨大,武器装备军需物资更是一样也没有带回来,可以说,刘备的这次损失,是大伤了蜀国元气,输了个一干二净。刘备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占领成都,刘璋投降,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和孙权签订合约,前后不过八年时间。在这八年当中,刘备多是靠着自己的威望来统治这一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把内部整合成一体,后来的朱褒、雍]反叛就是证明。所以说,无论是内外形势还是蜀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刘备都没有能力再主动一战。这和他的遗嘱留李严镇守永安不一样,李严是防守,防守作战可以全民动员。总起来说,既然无力主动一战,孙权来讲和,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刘备又怎会不同意呢?

刘备感觉自己来日无多,他要给儿子留下一份政治遗产

刘备是在章武二年秋天的八月收兵回到巫县的,当年十二月就已经病得很重了,这当中,十月将诸葛亮招来,让他负责在成都营建南、北郊祀的祭坛。这说明,刘备很清楚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刘备知道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了。所以,当孙权派使者来请求讲和的时候,刘备马上就同意了,还派出了太中大夫宗玮前去办理此事。

刘备办理此事,还有在为儿子留下一份政治遗产。假如将此事留给儿子,这件事情会让刘禅非常为难,不讲和,外部环境不允许这样做;讲和,又明显要背负着和“杀父仇人”媾和的沉重压力。刘备把这件事处理完,刘禅在以后完全可以不带任何负担,只根据现实的形势去做就行了。

当然,不管是外部形势所迫还是内部现实情况让刘备必须这样去做,都反映出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勇气。一个皇帝,能够承认自己失败已经不易,失败后能够和对手讲和更是难之又难。刘备能够不顾面子、不计前嫌和孙权讲和,的确不是每一个集团首领都能够做到的。在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处境并不算太好,尤其是和曹操、孙权相比,那更是相去甚远。但一个个有实力的诸侯都灰飞烟灭之后,刘备却最终有了一个国家,通过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非常之处。

作为对手的曹操和刘备都死了 为何孙权不能统一三国呢

还不知道:孙权为何不能统一三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每个国家都是雄踞一方的霸主,心中雄途伟业已经展开一半,谁都想将全国统一,成就王朝伟业。而这三位君主我们都是十分熟知,对于他们经历的战役和手下的将领都非常津津乐道,吴国的君主孙权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君主,并且活的时间也最久,他一共享年71岁,孙权在位期间,魏国和蜀国都已经更换了君主,为什么在曹操和刘备去世后,他不能统一三国呢?有四点原因。

一、 孙权不善于作战

在东汉末年,诸侯们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对于将领也是十分珍惜,每个诸侯早期招兵买马的时候自己都亲自披甲上阵,完全没有架子,一方面是自己军队实力不够,一方面想鼓舞士气。而刘备曹操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有的甚至一度在别人手下打过工,所以战场经验十分丰富。

而孙权算是在父亲成名之后才出生的,并没有跟随父亲经历过戎马生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皇帝御驾亲征,都是十分鼓舞士气的事情,历史上很多御驾亲征都完成大胜,但是到了孙权这里就相反了。每次孙权带领十余万军队出征,最后都被人打的落花流水,例如张辽在合肥带领八百人的军队击破了十万人军队,一度进攻到吴军内部,仿佛可以将孙权斩落,以后东吴小儿听到张辽的大名都不敢啼哭。

可见孙权确实不善带兵,但是孙权的知人善用的能力非常强,辛弃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好,善于处理内政,但是不善作战的因素制约了他统一三国的步伐。

二、 江东内部派系严重

东吴由于士族特别多,导致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并且东吴也有着分派的坏风俗。对外作战方面,有的人要想曹魏投降,有的坚持统一三国;在派系方面,东吴士族和旧族的关系也很差,所以东吴一直内部矛盾不断,很多地方都产生了叛乱,孙权在这一片混乱中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调度,所以这也是阻碍东吴统一三国的原因。

三、曹魏和蜀国并未衰败

虽然这两国都更换了统治者,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继任者曹丕和刘禅都是有能力的君主,而且老一辈君主留下的将领也是很有能力的将领,帮助这些继任者接管国家。蜀汉的诸葛亮七次出征,曹丕励精图治,这样强大的国家又怎么能轻易击败呢?

四、 统治者正统理由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强大的实力让无数人不得不低头,而蜀汉的刘备则是汉朝皇室宗族,孙权则只有一个传国玉玺,所以相比于其他两位在正统方面的说服力确实差很多。

相关参考

作为对手的曹操和刘备都死了 为何孙权不能统一三国呢

还不知道:孙权为何不能统一三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每个国家都是雄踞一方的霸主,心中雄途伟业已经展开一半,谁都想将全国统一,成就王朝伟业。而这三位君主

水淹七军

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双方为了荆州几乎闹翻。后来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益州也受到威胁。刘备和孙权双方都感到曹操是他们强大的敌手,就讲和了。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以湘水为界

三国美女孙尚香为何会看上年过半百的刘备呢?

...孙氏,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左将军刘备之妻。《三国志》称之为先主孙夫人。孙氏嫁给刘备三年。在演义中,周瑜为了压制刘备,向孙权献计,以孙权妹妹为诱饵,引刘备来到南徐,然后趁机除去刘备。没...

关羽水淹七军助刘备汉中称王

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双方为了荆州几乎闹翻。后来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益州也受到威胁。刘备和孙权双方都感到曹操是他们强大的敌手,就讲和了。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以湘水为界

98 关羽水淹七军

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双方为了荆州几乎闹翻。后来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益州也受到威胁。刘备和孙权双方都感到曹操是他们强大的敌手,就讲和了。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以湘水为界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为何不直接说祖先是刘邦呢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相对于曹操和孙权,刘备几乎可以说是“草根逆袭”了。就曹操来说,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而就孙权来说,父亲孙坚和兄

孙权提出和刘备议和 为什么他就是没有答应呢

刘备为什么不答应孙权的议和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关羽死后,刘备亲率几十万蜀军讨伐孙权,为自己的兄弟的报仇。而孙权却提出了议和,愿意归还荆州,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回成都,而是一直驻守在白帝城直至驾崩呢

公元219年,孙权趁着关羽北伐而派兵偷袭荆州,最终不仅拿下了荆州,就连关羽也被东吴军队擒杀。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则以汉献帝已死汉室大统无人继承的理由称帝。刘备称帝后就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

刘备辉煌的日子为何这么短暂

公元219年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刘备收获巨大,事业达到了顶峰,大有爆发之势。可为何连一年都没过去,刘备就转喜为悲了呢?到底是谁坏了刘备的好事呢?刘备的扩张:​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向其索要荆州,后

刘备为何借孙权的荆州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不劳而获,从孙权处“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