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却被一和尚对出下联
Posted 寡妇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却被一和尚对出下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却被一和尚对出下联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俗称对子、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记载的对联是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是一幅描述四海升平的对联。而到了五代时期,春联成为春节的一种习俗,逐渐发扬光大,并在明清时期逐渐达到巅峰。
明清时期对联是每个文人的必修课,读书人不能对几幅对子,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而能够出一个绝对或者对上一个绝对,也是足以文坛留名的佳话,比如清朝,就有一个寡妇,特意出了一个对子来挑选合适的再嫁人选,不过因为太难而多年没人能对上。
这是发生在杭州的一个故事,江浙一带素来是才子才女之乡,这位姑娘不仅人长得如花似玉,而且从小饱读诗书,知书达理,满腹经纶。长大后父母将他许配给了当地的一位富人,这位富人独自在此地经商多年,攒下了万贯家财。可惜的是,姑娘嫁过去没多久,其丈夫便因一场意外逝去,她成为了寡妇。
在封建时代,寡妇是非常难过的,普通人成为了寡妇便需为丈夫守节一辈子,想再嫁基本不可能。但这位姑娘不同,富翁给她留下了巨额财富,很多人对此非常觊觎,于是便总有人怂恿她再找过一个一个丈夫,说一个人无依无靠多可怜,有个人照顾自己也是极好的。
三番五次下来,她也实在拗不过周围人的劝说,但又不想随随便便找个人嫁,跳入火坑。于是姑娘灵机一动,决定出一个对子来让这些人知难而退,她让仆役在门口张贴了一张征婿告示,上书一对联,并扬言谁能对出就嫁给他,这万贯家财也将作为嫁妆全部陪嫁。
上联便是: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
告示一贴出,无数人慕名而来,然而苦思冥想,都没人能对出下联。因为这个对子每一个字都是同样的宝盖头,并且完美描述了她如今的处境,要想对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围观告示的人很多,能对出的却一个没有,这位聪明的姑娘用这种方法阻止了他人的觊觎,得以独善其身。
一直到二十年后,这位姑娘已经逝去,一位路过的和尚听说了这副对联,略微沉吟了会,对出了一句:“倘修仙佛,修偕佳侣但依僧”。各位看官,你有没有更好的对子呢?
相关参考
现代人会用短信表达思念之情,而古人则会用古诗词来抒发情感;现代人用游戏来消磨时光,而古人只能用舞文弄墨来充实自己;现代人可以通过网上交友软件来寻找心仪的对象,而古人可以通过对对子的方式来寻得如意郎君。
王安石出了一个上联,苏轼至死都没想出下联,却被一落魄秀才对出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绝对是当时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二十出头的苏轼,轻而易举地考取了进士,其才华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推崇,很快就名满京城。除了作词之外,苏轼还擅长对
明朝末年,有一位倾国倾城的江南女子,由于家境优越,父亲比较开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成为才貌双绝的美女。由于机缘巧合,她与一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识,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准备成亲。奈何天不遂
历史秘闻 古代一才女为了征婚,出了一个上联,却被一和尚巧妙对出,尴尬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比武招亲”的场景,这也是古代女子为自己选择丈夫的一种方式。虽然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但古代也出现过不少才女,如蔡文姬、上官婉儿等人。曾经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
历史秘闻 古代一才女为了征婚,出了一个上联,却被一和尚巧妙对出,尴尬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比武招亲”的场景,这也是古代女子为自己选择丈夫的一种方式。虽然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但古代也出现过不少才女,如蔡文姬、上官婉儿等人。曾经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
商辂,明代著名的大才子,官至内阁首辅,一生历经英宗、代宗、宪宗三个皇帝,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满朝文武对他钦佩有加,曾这么称赞道:“我朝贤佐,商公第一。”他是个绝对的奇才,从小就被誉为神童,在乡试、会试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了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每逢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往茶楼一坐,借景生题,以景为对,对上几幅,既促进了同窗之宜,又能切磋才学,可谓是一举两
北宋文学家苏洵,年轻时家境较为优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他,到处游山玩水,对读书不感兴趣,十九岁是迎娶了富家女程氏,放荡不羁的性格依旧没有收敛。景佑二年,将近而立之年的苏洵,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不能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并很快流行起来。不仅文人雅士喜欢对联,很多皇帝也对此很感兴趣,并留下了许多关于对联的故事。明朝建立后,明太
宋朝是文人的温房,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才子佳人,有男子、也有女子。比如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还有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故事就与苏小妹有关。苏小妹与苏轼的关系非常好,两人是兄妹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