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玉清人物简介
Posted 影像
篇首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玉清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玉清人物简介
·刘玉清
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对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大动脉炎和主动脉疾患、心肌病、肺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放射诊断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大动脉炎工作达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为国内开拓性工作。曾获8项科技成果奖,包括国家级2项。论文27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为发展中国放射-影像学做出重要贡献。
刘玉清,1923年生于天津市泞河县 (原河北丰润县)一个农民家庭,5岁时随父母迁移到辽宁省开原,后来到四平市。他在沈阳读完中学和大学。父亲刘伯谦在河北农村念完小学后到镇上读中学,一年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其后到东北从商。父亲深感学识不足之苦,所以在儿子懂事后经常鼓励他,一定要好好读书,以求上进有所成就。
1943年春刘玉清考入沈阳满洲医科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国立沈阳医学院医本科,1948年7月毕业。先后在沈阳医学院(2年) 和北京协和医院 (6年)放射科工作,打下了较深厚的普通放射学基础。他工作认真负责,努力钻研,其间发表论文12篇,涉及骨关节、泌尿、消化和胸部放射学方面。
1956年春调入解放军胸科医院,负责放射科工作。1958年春胸科医院划归中国医学科学院建制,先后成立阜外医院和心血管病研究所,逐步转为心血管专科医研机构。为积极配合全院工作,刘玉清的专业方向逐步转向胸部和心血管放射学。他注重实践和理论学习,总结医研教工作经验,当时发表的肺癌、肺良性肿瘤、食管癌、肺脓肿、食管平滑肌瘤和纵隔肿瘤的放射诊断研究,均属当时国内领先水平。1958年底他总结胸科医院开院以来所做的1000例支气管造影材料和经验,于1959年编著出版的《支气管造影术》一书,是国内当时放射学首例专业著作。1961年和1981年由他主编出版的《心血管造影术及诊断》、《临床心脏X线诊断学》都是以自己的医、研、教经验和材料为基础的专著。1973年受全国肺心病学术会议委托起草了《肺心病X线诊断标准》及1976年的《修订标准》,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1970年以来开展的大动脉炎放射学研究。根据血管造影所见反映的病理改变,他首先提出大动脉炎不仅狭窄、阻塞尚可引起动脉扩张和动脉瘤,丰富了本病的概念,并提出了大动脉炎 (aorto-arteritis) 的命名,逐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有关大动脉炎性主动脉缩窄概念的提出,血管造影与临床的联系和本病X线平片征象和肺动脉病变的造影研究等工作,使大动脉炎放射学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和1985年大动脉炎论文在国外发表后,十几个国家50余位专业人员,来函索取单行本。这一时期所做的紫绀属先心病、非紫绀属先天性心脏和大血管畸形以及心肌病的放射诊断研究,均属当时国内领先研究成果。其中先天性胸主动脉瘤造影征象,心肌病X线平片诊断进程是他在国内外首先提出的。1978年他在国内做出了首例限制型心肌病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的心血管造影诊断(过去只有尸检报告)。
1972年CT问世,1980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和磁共振成像(MRI) 相继应用于临床。刘玉清于1984年引进DSA,1985年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临床应用研究。MRI作为无创性、非射线成像技术,对心血管病诊断具有潜在的诊断优势。限于条件阜外医院难以很快引进设备,1986年秋,他应用院外MR设备开展了心血管MRI临床应用研究,1986年和1988年发表的DSA及主动脉和心脏疾患MRI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均属国内影像学新技术的开拓性工作。
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科主任、研究员、教授,副院、所长 (1981~1983),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7~1992),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2002年被授予第四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1984年以来曾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 (1989~1993),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专家咨询委员 (1978~1984),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84),1991年被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等。
刘玉清多年来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早在1970年受聘为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自1978年以来先后四十余次出访美、日、澳、德、法、印、新、韩、马等国考察、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和讲学,增进了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相互理解。1984年他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作学术报告,四次参加日内瓦WHO的放射-影像学研讨会,一次任副主席 (1988年),1990年4月和9月分别在日本全国放射学会和磁共振医学大会做特别演讲,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本人也获得荣誉称号和证书,是获得这些殊荣的第一位中国放射-影像学专家。1984年和1989年刘玉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期间积极开展人民学术“外交”,为使我国放射学走向亚太 (加入亚太放射学会)、走向世界 (加入国际放射学会),以及拓展海峡两岸学术交流 (1993年9月大陆放射学专家组首次访台,刘玉清任组长) 做出重要贡献。
建立X线-病理对照工作,提出心脏X线诊断思维进程
1956年参加胸科医院并负责放射科工作。不久即提倡与病理科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分析总结,一直坚持下来。这一工作加深和不断提高了刘玉清对多种胸肺和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在此期间,结合X线-病理对照、总结医研教工作经验,所发表的有关胸部和食管疾患的论著 (见上文),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胸科医院逐渐转为心血管专科医研机构。放射科应如何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上述X线-病理对照转为X线-手术对照工作,另一方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认识到,对心血管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的思维方法和诊断进程。这样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水平,获得了临床信任。他本人还督促青年医师努力学习临床知识,自己检查、观察病人,养成以X线影像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从而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基本功”也为促进其后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
认真实践,勤于总结,善于总结
刘玉清一贯认真对待业务实践,切实注意质量,求其“甚解”,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同时还有个“韧劲”,不断努力、追求。他努力读书学习,更新知识,用来指导实践。他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借鉴他人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这样不但提高了他本人的专业水平,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对丰富和发展本专业学术工作也有积极意义。实际上,自1957年至1992年胸科医院至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35年间刘玉清发表的论文、评论及学术演讲等约220篇,出版专著4部,
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七项卫生科技进步奖。他作为负责人的主要奖项有: ①非绀型心脏和大血管畸形X线平片和造影诊断研究 (国家级),1986年; ②原发性心肌病的放射诊断研究(部级),1986年; ③大动脉炎的放射诊断研究 (部级),1988年; ④主动脉夹层影像学综合诊断研究(部级),1997年。另于2002年荣获中国工程院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这些工作充分反映了刘玉清在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的重大成就。
按《中华放射学杂志》的统计分析,1952~1982年间共刊载论著995篇,作者508人按第一作者论文最少的作者一篇,刘玉清论文最多达20篇,以同一杂志发表论文所引用中文文献作者统计,他的论文被引用45次占第二位,而1980~1982年三年间被引用10次,占第一位,充分说明其论文的学术价值。
刘玉清常告诫青年医师对待实践、学习、总结、著述工作,不仅要刻苦努力,更要持之以恒,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节假日的闲暇时间。他常说我从不上班聊天,也反对科室同志这样做。没有哪一个专业人员仅仅是上班来下班去,“轻轻松松”地成为科学家和学而有成的专家。
爱岗敬业,热诚服务病人,培养人才,严谨治学
医生的职业和本分是治病救人。刘玉清常说放射-影像诊断虽属“幕后”,但诊断是否正确、全面,常常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必须慎重,不能有半点马虎。对每一病人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则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放射诊断切忌人云亦云,跟着“临床印象”走。首先应客观地分析放射-影像学征象,根据其所反映的解剖和病理基础,得出诊断印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临床情况且应力求全面,如发现重要矛盾或出入,反过来再核对读片是否有所贻误或属方法的限制,或有临床问题等,据此提出相应的诊断、鉴别诊断意见包括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为做好工作,放射科医师既要精于读片及有关的技术操作,也要学习、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必要时自己检查病人。这样才能向病人向临床提出有价值的放射-影像学服务。他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和科室的医师们,放射科医师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师。
刘玉清一贯热诚服务病人,态度和蔼可亲,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他都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地为病人阅片,必要时亲自检查病人。遇有疑难病例,常反复推敲或查阅文献,从不贸然下结论或推诿了事。由于他的声誉,全国各地慕名前来会诊、求教者源源不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热情接待。有位年轻同事感叹地说,刘教授是大名医了,有时遇到一些身上很脏而行动不便的老农民,我们都嫌脏不愿去扶病人,可他却上前亲自为病人检查,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 “为病人”的真正含义。当病人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婉言拒绝。他经常说医生的本职就是为病人服务,充分反映了他高尚的医德医风。
刘玉清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培养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竭心尽力。例如1950年代后期至1970年编著和主编的三部胸心放射学专著,他都让当时的主治医师和高年住院医师参加,带领他们收集、分析某些章节的原始资料,撰写初稿,再由他逐句修改后定稿。这样的身传言教,不仅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分析材料和写作能力,也促进了科室的人才建设。
自1989年,刘玉清不再承担行政职务,重点转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他要求严格例如选题方向,特别重视影像学发展新趋向,亲自审核各项研究表格,且按时检查,即使是一篇综述或译文,他都对照原文逐字逐句核对、修改,并注明错误所在、今后应注意事项等,对在职的青年医师也是如此。稿件上密密麻麻用铅笔修改的小字和旁批,直到今天仍是如此,标志着刘玉清严谨的治学态度,渗透着他培养青年一代的良苦用心。
刘玉清长期担任放射科主任职务,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本人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出席北京市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1986年被评为中国协和医大和医科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始人
1972年CT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时值“文化大革命”后期,业务工作刚刚恢复,他结合能看到的文献资料,于1974年前后向医院和医科院领导提出 “医学影像学”新概念,1977年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1984年应用电子枪的超高速(或电子束)CT样机在美国研制成功,并开展了临床应用研究。因扫描时间达毫秒级,可使CT用于心脏的诊断检查。他于1985年即译文《CT电影扫描》首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技术。
CT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影像学新技术。1950年和1960年放射性核素和超声业已应用临床,CT的出现也相继纳入这一体系,成为放射性核素成像和超声成像。1980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成像 (MRI) 在国外开发、应用于临床。前者是血管造影的一项改革性进展,后者,作为无创性、非射线的成像技术,有独特作用。
这些影像学新技术与传统的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1976年介入放射学的兴起,尤其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两者—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国外 (发达国家) 和国内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分别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刘玉清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的学科体系的发展,多次著文和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如见于《医学影像学,1991》,《纪念X线发现100周年,为发展我国医学影像学而奋斗,1995》,《21世纪的医学影像学我国发展战略探讨,1999》等。2000年11月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要求,由他组织放射学 (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研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相应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普遍重视。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逐步形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体系。但由于历史 (或其他) 原因,我国的放射 (含介入)、超声和核医学都是独立科室,处于“分割”状态,不能适应新世纪这一新的交叉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刘玉清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和发展“大影像”概念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为此,提出: ①必须使人民和广大病员及有关领导部门,正确认识本学科的特征: 以高科技为基础,能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属临床(诊疗) 科室,过去一直称为医技科室是错误的;②(现代) 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亚专业或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又应划分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科学如大内科和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各有侧重、专长。如何联合上述分支学科,组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根据国情及某些先例,借鉴国外经验,他提出采取“两步走”的策略: ①先组成“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的学术活动,协同科研工作等; ②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科。
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以无/少创技术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内容和水平,使诊断进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普通X线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与此同时,近年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概括地说内科、外科、放疗和介入等主要治疗及其配合运用,又对影像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像学应按各系统不同疾病或病变和同类疾病的不同病期提供全面,适宜的诊断信息,包括显示准确的解剖形态变化、功能、血流动态和代谢异常等,以及对负荷试验的反应、疗效的验证评价等,以满足临床和病人诊治的需要。但一个时期以来,社会“流行”一种看法或倾向,不问病情如何,动辄要求“最新”的影像检查,如MRI,电子束CT或PET等,认为新技术能诊“百病”,更有甚者同一病人要求做多种检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诊断。甚至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对不断开发应用的某些影像新技术的效用和限度不甚了解,也时时提出,或按病人要求申请不够合理的或多种检查。实际上,这样做不仅常常是不必要的,而且还会对病人和国家增加额外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实践证明,迄今还没有哪一种影像技术,能提供上述的全面的诊断信息。因此,临床和影像学医师面临综合研究分析多种影像技术 (包括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 的诊断性能 (优势及不足),按病人诊治的实际需要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初刘玉清即提出并一直倡导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其后又专题论述了心脏大血管疾病的综合诊断优选应用问题。现在看来,对影像学的不同专业,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更有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的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相当的差异。根据WHO提出的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我国政府已经承诺的这一全球性战略目标,这里当然包括向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有效而优质的影像学服务。今后影像新技术诊断应用将会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患仍占有基础和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镇乡卫生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如能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订出适当的“规范”,对减少不必要的高昂或重复的检查,提高诊断效用和效率,直接造福人民群众尤其广大乡镇居民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影像学界的重视。有的同道称之“比较影像学研究”,其实质内涵是相同的。但应该指出,在“综合优选”中尚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像技术的效益/价格比和侵袭性/安全性比等。为完成此项工作,提高实际效用,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业人员 (尤其基层专业人员) 的素质,是重要的基本环节。
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 (共7名专家),提出了CT、磁共振成像和心血管造影三类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的主要、一般和非适应证等,就是根据这一思路完成的,受到了评审专家和有关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介入放射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于国外逐步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介入治疗。刘玉清对推动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做了诸多有成效的工作。他参加了1986年于潍坊召开的我国第一届全国介入放射学研讨会,结合国内、外进展在会上做了《心脏介入放射学的现状与展望》(后发表于1987年的中华放射学杂志) 的专题报告,1989年他担任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后于1990年组建了学会的介入放射学组,有力地推动了相应学术活动和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1991年他应邀于第二届新加坡介入放射学培训班上作了《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和展望》的专题演讲。国家科委、卫生部和国家医药总局建议,刘玉清主持了由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承办的《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 (1996年),他在会上作了《我国介入医学现状及发展战略的探讨》的专题报告,首次在国内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在上述研讨会的基础上,《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的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他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进、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大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期以来,随我国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逐步显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滥用” (无条件单位亦做“插管”治疗),二是成立独立的介入科。刘玉清及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规范化问题; 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其发展。他多次著文和在有关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阐述这些论点。于1990年代后期《中华放射学杂志》和《介入放射学杂志》都相继设立了介入治疗规范化专栏。2001年9月美国放射学会/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 通过决议案,承认介入放射学(IVR) 为放射学的组成部分,重申IVR作为大放射学家族(greater radiological community) 组成部分,比作为单独或独立科室更能得到加强。他于2002年5月第五届全国介入放射学会上首先介绍了这一信息,再次重申,借鉴国外经验,IVR应属于医学影像学科的组成部分 (亚专业或分支学科),进一步强调了组建“大影像”概念的医学影像学科的重要意义,得到多数与会同道们的赞同。
当前,刘玉清已年近八旬,仍直接参加影像学诊疗工作以及有关的社会、学术活动,为推动我国医学影像学事业尽快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而继续努力奔忙。
简 历
1943~1948 满洲医科大学——国立沈阳医学院医本科毕业。
1951~1952 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学系研究生。
1982和1984 在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BW医院作访问学者各一个月。
1948~1950 国立沈阳医学院附院放射科住院和总住院医师。
1953~1956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学系助教、主治医师、讲师。
1956~1958 解放军胸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1958~1989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大阜外医院和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科副主任、主任。
1966和1979 分别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教授,1978和1986分别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1~1983 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所长,1987~1992历任三届院、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3 被授予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医科大学名医称号。
1994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
1984~1992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3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
1978~1994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4 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
1991 被选为日本医学放射线学会名誉会员。
主要论著
1 刘玉清编著. 支气管造影术.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1.
2 刘玉清,汪绍训,艾荣芳. 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的X线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58,6: 1~12.
3 刘玉清,余伟南. 100例肺结核支气管造影的分析. 人民保健,1959,2:132~137.
4 Liu YQ,Huang SW et al. Roentgenologic Diagnosis of Lung Abscess-Analysis of 100 Cases,Chin Med J,1960,80:222~230.
5 刘玉清编著. 心血管造影术及诊断.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6 Liu YQ:Roentgenologic Study of Aorto-arteritis,I Analysis of Angiography,Chin Med J,1975,1:42~50.
7 刘玉清,李益群,陈国芬. 原发性心肌病的X线表现及诊断意义.中华医学杂志,1975,4:270~273.
8 Liu YQ,Li YQ: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Plain Film and Angiographic Analysis,Chin Med J,1977,3:246~258.
9 Liu YQ,Wu X,Jing BL: Congenital Aneurysm of Thoracic Aorta: Radiologic-Pathologic Study,Chin Med J,1981,94:213~220.
10 刘玉清主编. 临床心脏X线诊断学.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1.
11 Liu YQ,Du,JH: Aorto-arteritis: A Collective Angiographic Experience in 244 Cases,International Angiology,1984,3 :484~497.
12 刘玉清,王祖良,程军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20例临床应用的分析. 中华放射学杂志,1986,20 :66~69.
13 Liu YQ: Cardiac MRI-with Emphasis on MRI in 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Ventricular Aneurysm,Special Lecture,日本第16届MR医学大会,Sept,1990,日本、神户.
14 Liu YQ,Jin,BL,Ling,J: Pulm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in Aorto-arteritis: An Angiographic Study,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1994,17:2~6.
15 吴恩惠,刘玉清,贺能树主编. 介入治疗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6 王照谦,刘玉清,张挽时等. 主动脉夹层MRI与超声综合诊断对照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532~535.
17 宋金松,刘玉清,朱杰敏等.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60例临床应用分析).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 602~605.
18 刘玉清. 心血管影像诊断学的进展和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的评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大会,大会学术报告,1999,上海.
19 Liu YQ: Imaging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tegrated and Optimized Approach,学术报告,IAEA(国际原子能委员会),亚太地区SPECT心肌灌注研究培训班,1999,中国,北京.
20 刘玉清,凌坚,宋金松. 大动脉炎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放射学实践,2000,15:311~314.
21 刘玉清. 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我国发展战略的探讨.中国工程院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总述评报告,2000年11月,深圳.
22 刘玉清主编. 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 合肥: 安徽科技出版社,2000年.
23 刘玉清. 心血管影像学——百年回顾与展望.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大会,大会学术报告,2001年10月,北京.
24 Liu YQ: MR imaging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ith Emphasing MR Perfusion Imaging and Coronary MR angiography,An Invited Lecture,IAEA国际心脏核医学研讨会,May,2002,中国,北京.
相关参考
家世背景南昌西山盛传许逊净明忠孝大法。至元十九年(1282)秋,刘玉自称在西山泻油冈遇洞真天师胡慧超,告之曰:“龙沙已生,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据说,次年,于玉隆禁山再遇胡慧超,向其
中文名:刘玉翠 外文名:Rain/LAUYUKCHUI 别名:牛肉碎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66年(丙午年)12月11日 职业:香港无线电视演
·沙玉清沙玉清,农田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1935年他的专著——我国第??本《农田水利学》出版,1937年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利教育机构——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他长
刘玉娘出身穷苦,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的世代里,最底层的百姓是最难活下来的,为了谋生,刘玉娘和她父亲刘山人一路乞讨,衣不蔽体,居无定所。 等刘玉娘年纪稍长的时候,就开始在街边卖艺敲鼓为生。之后战
近代人物中文名:周玉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性别:女周玉清出版书籍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3月出版的《红楼梦新续》获中国通俗文艺首届优秀作品评选二等奖和绵阳市建市1
后唐庄宗的皇后刘玉娘原是名歌女,因长得漂亮又工于心计,慢慢做了晋王夫人。 一天,一老翁来到行宫前,口口声声称前几天在这里看到的晋王夫人是他早年失散的女儿,要见女儿。 庄宗请老臣辨认,确信老翁正
孙玉清是湖北黄安人,生于1909年。他19岁投身革命,21岁参加红军,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在历次反“会剿”、“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一刀一枪从战士一直升到军长,年纪轻轻就
1936年10月下旬,为了打通国际交通路线,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配合红一方面军夺取宁夏,中共同央决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共约21800人,其中
话说在第五次的反围剿战的失利后,红军为了摆脱国军的包围,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并开始了历时两年的长征。而此次长征堪称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过程历经14个省,共穿越18座高山,跨越24条大河,翻雪山,越
后唐庄宗皇后刘玉娘是史上首位经商的皇后吗?刘玉娘是好人还是坏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是历史上有名的伶官天子,因喜爱唱戏,宠信伶人而闻名于世。后唐庄宗的皇后名唤刘玉娘,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 作为皇后的刘玉娘有一个非常大众的爱好,那就是爱钱,钱越多她就越喜欢。但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