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曾一人物简介

Posted 肿瘤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曾一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曾一人物简介

·孙曾一



孙曾一,临床医学家,我国肿瘤内科和化疗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早期从事消化内科,特别是肝病、内窥镜检查和肝功能检测等研究,随后投身于肿瘤内科和化疗科的建设,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肿瘤化疗药物实验室,先后创立了多种抗癌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对体内外药物敏感度测定和药物耐药性等系列研究在国内处领先水平。主编《恶性淋巴瘤》 专著和录像带等。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荣誉副主任。

孙曾一,汉族,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景石塘湾镇的一个书香门第。1957年初参加九三学社;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幼时家道中落而父亲作为上海市小学教师,备受旧社会欺凌而家人中又多慢性病患者,因此渴望改变到处求人帮助的局面,立志学医以冀做到“人求于我”,因此自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初中和高中理科修满六年课程后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于1946年毕业,获医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留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 (现华山医院) 和中山医院任内科助理住院医师四年。1950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20军176团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个刚毕业三年多的年轻医生要负责整个团的血防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当时罹患急性血吸虫病而需进行舒剂治疗者为数众多,因此诚惶诚恐唯求不出事故而日夜奔波于散居嘉定县各地的营连驻地间,幸得部队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和上海市血防工作大队部的指导,得以圆满完成任务而获九兵团的记功奖励。通过4~5个月在解放军部队的锻炼和1952年的去蚌埠华东荣军医院为期三月的工作,深受教育,大大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正确认识,从而初步体会到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性,为日后扭转“病者有求于医生,为医者是对病人的施舍和恩赐”的错误观点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日后半个多世纪的医师生涯中,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实际出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既治病又治人,对病人体贴入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一切病人,不论富贵贫贱或官高职卑都一视同仁。自1949~1950为在中山医院参加因渡江战役积劳成疾的解放军干部××× (患严重肝硬化) 同志的救治工作后,一直在医疗第一线工作并参与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干部保健工作,获得各方面好评。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受内科启蒙老师和文照教授等的教导,以及在林兆耆、钱惠等老教授的领导下,始终能坚持全面分析病情,正确掌握体征和客观检验发现,从而得出比较及时而切合病人实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1971年初赴苏北某部队医院会疹,成功地抢救了一位团级干部 (患重症肝炎、伴肝肾综合征和胶水等) 的生命; 又在同年7~12月间奉周总理召唤去京为一位国家领导人 (患胃癌,肝门转移和严重进行性梗阻性黄疸) 会诊,能坚持己见,力排众议提出进行局部60钴放疗获得成功,黄疸全消,直至最后多处转移死亡后尸解发现放射部位病灶基本消失。此外,国内当时对脑转移后进行全脑放射很少先例,几无临床经验,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后由我国放疗奠基人吴桓兴教授亲自对这病人进行放疗使脑转移得到完全缓解,为患脑转移的颅脑放射开了先河。由于1962~1964年向曾在上海参加西医学中医脱产学习班 (1964年7月毕业时因在继承和发扬祖医药学方面表现积极,成绩卓著而获中央卫生部一等奖),在日后临床工作中,初步做到中西医结合,所以在临床实践中,总是从实际出发,能全面辩证地综合和分析病情进行治疗。从而提高了疗效,即使是对晚期肿瘤患者如恶性程度很高的黑色素瘤,有时也获长时期缓解 (如一名女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伴广泛转移,经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生物治疗和中医综合治疗已存活近三十年; 另一晚期胃癌已临床治愈十余年)。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因此在临床医学家中享有较高声誉,在港台等地区,也有一定影响。长年来担任香港保健协会医学顾问,经常有香港地区病人来沪就诊或传真咨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关怀和重视,经他诊疗过的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将领先后不下数十人,均能恪守纪律,胆大心细地圆满完成任务。此外,还曾为少数国际友人诊病。自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后,先后任九三学社第7~8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委,并任九三学社上海市第11~12届副主任委员,现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名誉副主委。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曾任上海市政协第7~8届常务委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先后赴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比利时和香港等地进修、考察或参加学术会议,曾赴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讲演,并与后者共同培养过一名外籍肿瘤科硕士研究生。

自1946年始,他长期在母校和中山医院、肿瘤医院担任在校教育、临床示教和住院医生培养等工作,一贯备课认真,重视临床实践。曾先后在各班级为医学院的理学诊断、实验或诊断、内科学基础、系统内科学和肿瘤学基础等上课和示教、深入浅出并突出重点,教学效果较好。平时查房、会诊时能在床旁身教言教,对下级医师和进修医师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对患者症状和体征仔细采集、核对,结合其他辅助诊断发现,然后归纳分析进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思维敏捷、逻辑性强,深得学生和院内外同道好评。1984年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成为全国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首批基地,当时由汤钊猷院士和肿瘤医院的李月云和孙曾一教授任学科带头人,作为长期从事肿瘤临床工作的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李、孙二人为肿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了开拓性的奠基工作。上海医科大学在国内首次将“肿瘤学基础和总论”纳入医学系在校课程并安排一定时间的临床实习。作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之一,肿瘤医院化疗科以他为首组织每二年一次面向全国的“肿瘤内科学进展”学习班,为国内培养肿瘤内科和化疗科医生作出了贡献。自1959年开始,他就与传染病教研组共同带领医疗系1960和1962级学生的肝炎科研小组同学赴上海杨浦区肝炎高发区现场进行肝炎的临床调查研究,结合在校教学,写出了 “传染性肝炎转因成的探讨”等论文,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 (1961年)。孙医师一贯重视对下级医师的培养,经常带领他们进行临床总结,选题作科研并修改、评审科研论文等。20余年来除自己培养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外,还主持或参加了数十次上海和外地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他所在的肿瘤医院化疗科为全国各地培养肿瘤化疗临床医生,每年接受进修医生5~8人,其中大多已成为该地区肿瘤化疗学的骨干或负责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孙医师深感胃镜的临床应用对多种胃部疾患,特别是胃癌有很大的诊断价值,而当时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因此在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李宗明教授领导下开始将Schindler或胃镜应用于临床,并于1947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有关论文2篇,大大推动了我国各地胃镜工作的开展。随后他又因陋就简地利用原有而闲置的进口尿道镜进行改建开展国内首创的股腔镜检查,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包括转氨酶在内的一系列肝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 实验性肝静脉造影术和同位素胶体198金肝血流量的检测在国内均属首创; 肝炎的辨证论治则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

在调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前,他就联合普外科开展对胃癌和原发性肝癌进行临床研究,并于1961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 “895例胃癌的临床分析”一文。1965年调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后,即着手筹建肿瘤内科(后改称化疗科),并与中科院上海分院药理研究所胥彬教授共同被任命为卫生部抗癌药物研究南方基地负责人,翌年又被聘为卫生部科委肿瘤专题委员会委员。鉴于抗肿瘤化疗药物虽与抗细菌化疗药物均于20世纪40年代同时投入临床使用,但两者在临床药理学 (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的研究方面等却差距很大: 如在抗肿瘤化疗药物血浓度检测和体内外药物敏感度测定等在20世纪70年代尚属空白,所以在以1973年成立的内科实验室为基础,于197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抗癌药物临床药理室,专门进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氨甲蝶呤 (MTX) 大剂量化疗是对成骨肉瘤等有一定疗效的方法,但如无系列的血药浓度检测其危险性极大,因此在美国引进了一种大肠杆菌菌种,对MTX的血药浓度进行微生物学方法的测定,从而可以较安全地用MTX大剂量疗法治疗成骨肉瘤和恶性淋巴病等疾病,并于1980年发表了 “MTX血药浓度与其毒性相关的临床观察”一文。在以大剂量MTX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病过程中,发现当并发浆膜逐渐积液时,MTX的清除、排泄减慢,因此其肾毒性等也相应增加。此外,并试以中剂量MTX静注预防白血病的中枢神经侵犯。氟尿嘧啶,阿霉素和顺氯氨铂等的血浓度测定方法也相继成功建立,为临床应用此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提高疗效提供了有利条件。卫生部于1983年10月发布通知正式批准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理实验室为该部药品临床试验基地,专门研究抗癌药物的临床药理; 并于1987年成为卫生部抗癌新药评审指定单位,迄今已为希罗达、开普拓、异长春花碱等新品以及一些单克隆抗体如美国罗华和贺赛汀等进行了临床验证。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是化疗成败的关键,自20世纪80年代始,孙医师先后带领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了这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同位素3H标记的胸腺嘧啶预入率,瘤细胞集药形成系统测定的临床前瞻性研究和人体肿瘤裸鼠肾包膜下移植检测体内药敏的方法等,为国内填补了空白,并完成了肿瘤化疗药物体内外药敏测定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一项。1992年他首次将双磷酸盐从国外引入国内临床应用,并将Clodronate在骨转移的应用一文发表在1994年1月的欧洲药物研究杂志。

曾任中国抗癌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和《中华肿瘤杂志》两任副总编辑以及《肿瘤》四任副主编,先后担任过十余种中英文杂志的编委,包括《中华消化病杂志》、《新药与临床》、《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实用肿瘤杂志》、《实用癌症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和《European Bullcton of Drug Research》等。共发表论文60余篇,并主编《恶性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防治》两种录像带。

简 历



1922年10月24日 出生于江苏无锡果石塘湾镇。

1934~1937年 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初中部。

1937~1940年 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部。

1940~1946年 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学习。

1946~1950年 上医附院 (华山和中山) 内科医师。

1950~1951年 上海中山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

1951~1964年 上海中山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内科学基础和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1965~1987年 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上一医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1987~1998年 上一医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1966~1982年 卫生部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1962~1964年 上海市高级医师中医学习班(三届) 毕业。

1986~ 上一医肿瘤学博士生导师。

1992~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3~1987年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肿瘤学会主委。

1989~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化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1989~ 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肿瘤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1985~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药典委员会委员。

1993~ 《European Bulleton of Drug Research》编委。

1985~1992年 《中华肿瘤杂志》 副总编辑。

1984~ 《肿瘤》副主编 (第2~5届)。

2001~ 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1~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医院荣誉教授。

主要论著



1 实用内科学. 编写第1~ (1) 版的有关章节,曾任特邀编委,2002年被聘为资深编委.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孙曾一主编. 恶性淋巴瘤. 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临床用药须知编委.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1995、2000.

4 李宗明,孙曾一. 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中华医学杂志,1957,43:614~621.

5 孙曾一. 谷氨酸治疗肝性昏迷的疗效观察. 中华内科杂志,1958,6:671~673.

6 孙曾一,李宗明,王静波等. 实验性肝静脉造影术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1958,6 : 937~941.

7 孙曾一,徐肇玥. 传染性肝炎辨症论治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1961,9:28~32.

8 林兆耆,孙曾一,冯友贤等. 895例胃癌临床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1961,47:151~159.

9 李照明、陆婉琴、孙曾一等. 甲氨蝶呤的临床药理.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0,7 : 406~411.

10 王杰民,李照民,孙曾一等. 荧光光谱法测定家兔血浆中阿霉素浓度.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4,11:169~173.

11 陆婉琴,徐静芳,孙曾一等. 阿霉素的药代动力学与临床观察.新药与临床,1991,10 : 51~53.

12 许立功,孙曾一. 恶性淋巴瘤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肿瘤. 1985,5:228~229.

13 文跃进,孙曾一,唐惟瑜等. 肿瘤集药细胞双层软琼脂培养及药敏测定. 中华医学杂志,1991,71 : 348~349.

14 文跃进,孙曾一,唐惟瑜等.应用人体肿瘤集药形成系统测定体外药敏的临床前瞻性研究. 中华肿瘤杂志,1992,14 : 395~397.

15 刘弘志,孙曾一,唐惟瑜等. 人体肿瘤裸鼠肾包膜下移植及药敏检测. 中华医学杂志,1993,73 : 176~177.

16 孙曾一.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进展. 肿瘤,2001,21:397~399.

17 孙曾一. 胃癌化疗现状与展望. 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2002,8: 67~68.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曾一篇檄文惊得曹操一身冷汗。

提起诸葛亮,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三顾茅庐”、“七擒七纵孟获”、《出师表》等千百年来流芳百世的事迹和作品。其次你可能会想到诸葛亮的嘴炮功夫,没错,诸葛亮骂人可是一种境界,没有一个脏字,却能气死王朗,这

历史人物 韩信曾一招击溃20倍兵力的敌军,为何后人不敢采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韩信作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他曾经用一个很阴险的招数,将比自己部队多20倍的敌军给击败了。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为何又会想到这个计策呢?下面请带着这些

历史人物 唐朝剑圣裴旻,真的曾一天打死31只老虎吗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裴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倘若说起打虎英雄,世人都会想到武松,这是一个赤手空拳可以与老虎相抗衡之人。但是,人毕竟是有智慧的,一般而言是不喜欢不借助工具去攻

三国出现的一个顶级无名高手,曾一招秒杀马超

中国人向来都有武侠情结的,在流传翻阅《三国演义》的时候,非要将里面的英雄人物按着武力折腾个排行榜,因此民间就有了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

曾一枪致敌二命

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会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民兵怀着对日军的满腔仇恨和对祖国、对家园的无限热爱,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同仇敌忾、群策群力,使游击战争到处开花,在反“扫荡”作战和反“

历史人物 隋朝第一猛将,相师说他可以做皇帝,曾一刀把李元霸斩于马下

自古乱世出出英雄,如三国末年,英雄辈出,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三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隋朝末年,一部《隋唐演义》,让大家铭记其中不少的英雄,如李元霸、罗成、陈咬金等等。这些人物大家

村里放猪娃曾一夜暴富

导读:明朝人施耐庵写的小说《水浒传》里,一共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好汉,其中女性只有三位,分别是: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有关母夜叉孙二娘的事迹。在山东省和江苏省

历史秘闻 村里放猪娃曾一夜暴富

导读:明朝人施耐庵写的小说《水浒传》里,一共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好汉,其中女性只有三位,分别是: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有关母夜叉孙二娘的事迹。在山东省和江苏省

朝鲜战场曾一份电报救一个团 亲历的老兵回忆

当全团到达上级指示地域时,敌人已将“口袋”包围严实,但我们全团已在“圈外”——这就是朝鲜战场广泛流传的“一份电报救了一个团”的真实故事。1949年2月,我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通讯兵。1951年3月,我被

曾一段饭就吃掉了700万白银 慈禧的败家生活

晚晴的结局可谓是慈禧一手导演的,慈禧被后人称为大清的终结者是历史的罪人。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也出现过许多许多有实权的女政治家,比如说前期的吕后,中期的武则天,末期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