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正国人物简介
Posted 弹道学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正国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正国人物简介
·王正国
王正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撰写了 《冲击伤》、《核爆炸冲击伤》等专著,为冲击伤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协助下,他创造性地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系列生物激波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正国与刘荫秋教授一起,首次发现了高速武器致伤时伤道周围肌原纤维Z线呈阶梯分布,提出了 “早期清创难以将坏死组织全部切除” 的新观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还在国内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交通事故伤数据库; 主持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大型撞击伤试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正国,汉族,1935年12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 (祖籍安徽省合肥市)。父亲是一位军医,母亲是小学教员。1936年5月,由于时局的变化,其父将王正国和其母亲、姐姐送到安徽滁州外祖父家。一年以后,抗日战争爆发,滁州成为沦陷区,王正国的父亲只身随军到达大后方,抗日战争八年期间一直杳无音讯。王正国的外祖父是一名机关小职员,家有薄田数亩,因家庭人口多,生活颇为拮据。其母依靠小学教员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并想方设法让其姐姐和王正国上学读书,生活十分艰难。
王正国四岁入小学,因年龄太小,又生性好动,学习成绩平平。王正国至今仍记得班主任对他的一段评语: “该生浮躁,平时不知静心求学,深为可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大后方的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而王正国的父亲却未归来。当王正国的母亲得知其父在北京并已再婚时,便千里迢迢赶到北京,但其父却不与王正国的母亲见面。回家后,王正国的母亲多次泪流满面地对他们说: 他已把我们抛弃,你们今后的唯一出路就是勤奋读书,好好做人,只有这样,将来在社会上才能立足。并经常教育他们要勤奋、诚实、俭朴、自尊。这些幼年的坎坷经历,对王正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家庭的变故,使王正国变得成熟了许多。从此以后,王正国开始刻苦学习。一年后,在小学毕业的100多名同学中,他名列第二。考初中时又是名列前茅,每年都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获得奖学金。
这时,他开始体会到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1949年南京解放,王正国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附中。1950年底,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被分配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军医系学习。1953年11月,王正国加入中国共产党。6年的大学生活,不仅教会了王正国一般的医学知识,而且使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人活着,就应当对社会有所贡献。
王正国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作军事医学研究工作,从事烧伤和放射复合伤的研究。刚开始,王正国对做这些课题并不很积极,而是希望做一名外科医生。后来他看到像蔡翘、周延冲等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为了我国军事医学的发展,甘愿隐姓埋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这种高尚情操对王正国的教育很大,使他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从此以后几十年,凡是国家需要的任何研究课题,王正国都积极努力去完成,并不断取得一些新的成就。
1970年,组织上要王正国负责组织对冲击伤的研究。冲击波损伤是核武器损伤的重要伤类,平时的爆炸事故中冲击伤也屡见不鲜。有人劝他不要接受这一任务,理由是: 冲击伤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因为“重伤治不了,轻伤不用治”。还有就是要改变研究方向,难度太大。王正国认为,如果能研究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定能降低危重冲击伤病人的死亡率。而且,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军队,难道不需要一个冲击伤研究单位吗?他接受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多次到核试验场、化爆试验场及事故现场进行动物实验和现场调查,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冲击伤的预防、诊断、治疗的措施,出版了专著《冲击伤》。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和重视。1978年,国际上已召开了三届创伤弹道学会议,也曾邀请中国参加,有关部门的回答是: 中国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故不参加会议。王正国听到这一消息后,受到很大刺激。创伤弹道学是研究投射物击中人体后在体内的运动规律、致伤原理的一门科学,是指导火器伤救治的理论基础,也是野战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我国从事野战外科学研究的人,确实尚未做这方面的研究。为了军事医学建设的需要,王正国在轻武器所马玉媛教授和本所刘荫秋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从零开始,开展了创伤弹道学的系列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高速投射物致伤效应、瞬时空腔效应的高速摄影、伤道病理形态学和生物化学、致伤机制、坏死组织判定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他们三人共同主编了专著《创伤弹道学》,成为我国创伤弹道学研究的奠基人。1981年,王正国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并破例在未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大会上报告了两篇论文,介绍了他在伤道形态学上的新发现——肌原纤维Z线出现特征性的阶梯分布,受到与会者的重视与好评。王正国和其他作者的两篇论文一起被收入论文集。这次会议之后,全国多家单位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1982年12月,王正国以英语考试川东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出国考试,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客座研究。在一年的时间里,王正国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工作,他的勤奋和才气,赢得了美国同行的钦佩,伴随着课题研究的重大进展,这位中国讲师被破格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会成员。1983年,王正国谢绝了美国一些科研单位的挽留,按期回国。这一年,他从讲师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1988年,第六届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在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召开,王正国任大会秘书长。中国代表提交论文一百余篇,占与会论文的70%。国外学者一致赞扬中国同行所做的工作,在短短十年中,中国的创伤弹道研究从一片空白发展到与会代表公认的与美国、瑞典并列三强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期,王正国率领学生孙立英、刘宝松博士等率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大型的交通伤 (撞击伤) 实验室,并进行了动物模型、量效关系、致伤机制方面的研究。同时,王正国还在《创伤杂志》上撰写述评,呼吁加强交通事故伤的研究工作。组织召开了两届全国交通事故伤学术会议,在中华创伤学会下组建了交通伤学组 (对外交流称为交通医学学会)。他还先后五次出席了国际交通医学会议,介绍了中国交通伤研究的成果。国际交通医学理事会一致通过,第16届国际交通医学会在重庆召开,并委任王正国为大会主席,此外,还约请王正国担任《国际交通医学》杂志的副主编。1997年他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约150万字的专著《交通医学》。
2000年,王正国牵头组织申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及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正式列入国家 “973” 重点课题,获科研经费3000万元。
王正国于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部主任。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 国际军事医学大会“Jules Voncken”奖评委; 国际《journal of Traffic Medicine》 和《Crash Prevention&Injury Control》杂志副主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之一; 中华医学会理事; 总后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重庆市科协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交通伤学组组长; 《中华创伤杂志 (中、英文版)》和《现代健康人》杂志总编辑; 《解放军医学杂志》副主编。先后被南斯拉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第二、第四军医大学,以及天津、山东、华西、白求恩等医科大学聘为名誉教授或高级学术顾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我国冲击伤研究的开拓者
冲击伤是核爆炸或化学爆炸情况下最主要的伤类之一,也是平时意外事故,如煤矿、炸药爆炸时常见的一种损伤,但由于其研究和救治的难度很大,过去国内很少有人问津。1970年起,王正国开始了冲击伤的研究,先后10余次赴核试验场、化爆试验场及意外事故现场,对冲击伤进行调查和动物实验,收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并撰写了《核爆炸冲击伤》等有关资料,为冲击伤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协助下,共同研制出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系列生物激波管,首次解决了国内在实验室内开展冲击伤研究的难题,从而使冲击伤的实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套设备在以下两方面的创新居国际领先水平: ①能同时模拟爆炸波的正压和负压,因此能较真实地模拟核爆炸和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且波形光滑、整齐; ②可分别模拟高原、高空或水下爆炸波,也可模拟爆炸性减压。因此,可广泛用于各种条件下的冲击伤研究,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对冲击波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及其防护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地阐明了冲击波的致伤机制。率先提出一整套冲击伤的防、诊、治原则,尤其是利用灌注、铸型冷冻蚀刻、形态立体测量、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对肺冲击伤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肺冲击伤新的病理分类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保守输液法,创造性地总结出了“足量补液加监测”的治疗原则,使肺冲击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该系列成果获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撰写了国际上第一部《冲击伤》专著,有关理论被美国军事医学教科书引用。
我国创伤弹道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王正国与刘荫秋教授一起会同武器研究部门开始了我国创伤弹道学的研究。首次发现了高速武器致伤时伤道周围肌原纤维Z线呈阶梯分布,并与压力波方向有关,同时还发现组织损伤的不均匀性和相嵌性,从而提出 “早期清创难以将坏死组织全部切除”的观点,为火器伤创面延期缝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1年,他代表中国首次应邀在瑞典召开的第4届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一致赞扬。鉴于王正国教授在创伤弹道学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国际创伤弹道学专家一致委任他在中国重庆组织召开第6届国际创伤弹道学术会议。他和刘荫秋教授一起率领全所同仁,并协同校内外其他科室,在高速投射物致伤效应、瞬时空腔效应的高速摄影、伤道的病理形态学、致伤机制、坏死组织判定、伤口清创愈合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于1988年成功地举办了第6届国际创伤弹道学学术会议,并得到国际创伤弹道学权威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中国在创伤弹道学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国创伤弹道学的研究仅用短短10年就迅速进入世界少数先进国家之列。他还作为主编之一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创伤弹道学》专著。鉴于王正国教授在军事医学领域内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1994年国际军事医学会任命他为国际军事医学学会“文肯”奖5人评委之一 (为亚洲地区唯一成员),1998年获国际军事医学最高奖——Michael DeBakey国际军医奖。
我国交通医学研究的先驱者
20世纪80年代末,王正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交通事故伤(撞击伤) 的研究。先后对重庆市近10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伤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在国内建立了可与国际接轨的交通事故伤数据库; 主持建立了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其研制的系列生物撞击机,可模拟50~300km/h车速致伤;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队医药卫生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在撞击伤模型、量效关系、致伤机制、防护救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在以下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①在生物撞击机的研制中,创造性地研制了二次锤触发式反弹制动装置,并可进行不同方式 (动态、准静态)、不同动物、不同速度 (理论值90m/s以内,实测值42m/s以内) 的撞击伤实验; ②率先利用动态光弹性模型对颅内应力波传播和应力分布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颅内应力集中及角加速度运动在颅内产生的剪切力可能是发生颅脑撞击伤的主要原因; ③系统研究了准静态、动态撞击时胸内动力学响应的变化规律,首次总结出胸内压力与损伤分布间的线性对应关系,并提出了高速牵张变形致心脏破裂的新观点; ④从血管通透性调控、炎性损伤、离子通道变化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撞击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机制。该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组建了全国交通伤学组,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全国交通伤学术会议。1994年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王正国首次应邀参加第13届国际交通医学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在14届国际会议上,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第16届国际会议,并被委任为大会主席。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交通医学》专著。1998年,领导成立了国际上唯一的拥有生物力学、撞击伤、流行病学、交通心理学、交通防护与治疗等综合性专业化交通医学研究所。从而继冲击伤、创伤弹道学后,王正国教授又在国内建立了交通医学这门新学科,并通过成功举办第16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 (1999,中国·重庆),在国际上确定了我国的学术地位。现为国际《Journal of Traffic Medicine》、《Crash Prevention and Injury Control》杂志副主编。
军队第一位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
王正国在战创伤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我军的研究基础和创伤医学领域内存在的核心问题,抓住严重创伤早期损害和组织修复两个关键环节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集中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开展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课题。其创新和特色是: ①立足严重性创伤后的共性问题,探明其基本规律,揭示调控各种创伤后病理生理变化的共性环节,对指导各种创伤救治具有重大意义。国外研究大多是开展不同具体类型或不同方面的创伤研究,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②突出对严重创伤后早期损害的深入研究。这不仅可在严重创伤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机制的理论认识上实现创新与突破,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早期诊治、早期防治”的指导思想,为从根本上提高严重创伤治愈率、减少伤残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措施。③在项目的研究深度上,主要集中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立足于国际创伤医学研究的前沿,为发展创伤医学提供若干新理论,进而建立“分子创伤学”新分支学科,使创伤医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王正国提出的研究课题,2000年被国家正式立项,他被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军队中第一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首席科学家。
积极推动我国战创伤医学的发展,并使之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战创伤医学的发展,王正国教授于1985年创办了《创伤杂志》,1990年改为《中华创伤杂志》,并任总编辑至今。在他的指导下,《中华创伤杂志》 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在1995年首届中华系列医学杂志的评比中获奖,他也荣获优秀总编辑称号。1998年,创刊了《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这是中华医学会内继《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后的第2种医学英文刊物,还聘请了国外和港台知名创伤专家担任编委,为推动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并与国际接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王正国除办好刊物外,还十分重视学术交流。1993年以来,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创伤学术会议,并担任历届会议主席。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创伤会议成为与会者最多,代表们最满意的全国性会议之一。
精心育人,一代名师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王正国始终把人才培养视为自己事业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迄今已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生36名,硕士生7名,还为部队师以上医院培训了500余名战创伤医务人员。先后有10名学生出国留学,部分已学成归来。在毕业的研究生中,已有30人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有14人担任科室主任或副主任职务,成为学科带头人; 有10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其中有5人获2项以上成果; 有的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总后勤部科技新星、总后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科技新星; 一名博士生论文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培养出的学生正逐步成长为我国战创伤医学界的栋梁之材。1996年8月,王正国将自己获得的各种奖励的奖金设立了院士奖励基金,现已累计至100万元人民币。几年来,奖励了20名获得军队二等奖以上的院所科技干部,为培养高素质的军队科技干部作出了贡献。1998王正国年被授予军内 “一代名师”称号。
王正国先后编著、主编和参编专著30余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获首批军内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1998年获Michael DeBakey国际军医奖,成为该奖设立15年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999年3月,江泽民主席亲自签发通令为王正国记一等功,以表彰他为战伤和创伤外科研究所做的重大贡献。2000年获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和国际交通医学重大贡献奖。2002年又获第四届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
王正国教授的成就也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瞩目。1981年以来,先后赴美国、德国、法国、巴西、奥地利、南斯拉夫、芬兰、瑞典、比利时、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印度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
简 历
1935年12月12日 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 (祖籍安徽省合肥市)。
1950年12月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1956年 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
1953年11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1962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3~1983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1983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教授会成员。1984~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
1985~ 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4年 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
1996年 被聘为南斯拉夫军事医学科学院名誉教授。
1999年 担任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 (“973”项目)——“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2000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任。
2002年 再次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任。
主要论著
1 Wang ZG,et al. Path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ofgunshot wounds. Acta Chir.Scand. suppl. 1982,508:185~195.
2 王正国,等. 创伤弹道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北京: 解放军医学杂志,1982,7:257~259.
3 王正国,等. 冲击波瞬时生物效应的研究. 北京: 解放军医学杂志,1983,8:329~331.
4 王正国主编. 冲击伤.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83.
5 王正国,等. 冲击伤的实验研究. 北京: 中华医学杂志,1989,69: 7~11.
6 王正国. 系列生物激波管的研制与应用. 爆炸与冲击,1993,13:77~83.
7 Wang ZG. Our recent research on blast injur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rmed Forces MediCalServices. 1994,48:330~334.
8 Wang Z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road traffic In China. J Traffic Med. 1994,22:161~164.
9 王正国. 原发冲击伤的发生机制. 北京: 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20:315~315.
10 Wang ZG. A survey of road traffic trauma in china. JTraffic Med. 1995,23:71~76.
11 Wang ZG. Fitness to drive in China. J Traffic Med. 1996,24:23~25.
12 Wang ZG. et al. A study on mechanism of thoracicimpact injur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rmed ForcesMedical services. 1996,69:230~236.
13 王正国主编. 新编外科诊疗手册. 北京: 金盾出版社,1997.
14 王正国主编. 交通医学. 天津: 科技出版社,1997.
15 Wang ZG. Trauma research in Chinese Army (PLA). Wehrmediz(德国军事医学杂志),1997,2: 12~19.
16 Wang ZG.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management and research of trauma. Ann Acad MedSingapore. 1997,26:54~59.
17 王正国主编. 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 山东: 科技出版社,1998.
18 Wang ZG. Development of serial bio-chock tubes andtheir application. Chin Med J,1998,11:109~113.
19 Wang ZG. RecognidOn of wounding capacity andmechanisms of gunshot. Intemational ReView of theArmed Forces Medical Services. 1998,71:230~234.
20 Wang ZG. Advances in war wound/trauma research inChina. IntemationalReView of the Armed ForcesMedical Services. 1998,71:89~95.
21 王正国主编. 交通伤临床救治手册.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22 王正国主编. 战伤救治手册.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3 王正国总主编. 创伤医学丛书.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1999.
24 王正国,孙立英,刘宝松,等. 生物撞击机的研制及撞击伤发生机制的研究. 重庆: 中华创伤杂志,1999,15:293~297.
25 王正国. 道路交通伤的发生机制. 重庆: 中华创伤杂志,1999,15:85~88.
26 王正国. 创伤弹道学研究的思考. 重庆: 中华创伤杂志,2000,3:133~135.
27 王正国. 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重庆: 中华创伤杂志,2000,6:326~327.
28 Wang ZG. Thinking on wound ballistics research. Intemational Review of the Armed Forces Medicalservices. 2000,73:3~6.
29 王正国主编. 院士笔下的现代医药. 福建: 科技出版社,2002.
相关参考
·王正王正,通信与计算机专家,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电子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的筹建者。革命战争时期,在为我军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制作通信与广播设备,以及为我解放区采购通信器
在新中国众多领导人中,丈夫是正国级,夫人是副国级的并不多。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就是一对。>1929年3月,43岁的红4军军长朱德在闽西长汀与18岁的女红军战士康克清结为夫妻。从此,两人相伴了
王正廷(1882~1961),中国浙江奉化人。字儒堂。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05年留学日本。翌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
王正廷字儒堂,浙江奉化人,1882年生。1898年天津北洋大学预科毕业后升入大学法科。1900年回上海。1901年在海关任职。1904年任湖南长沙高级中学英文科主任。1905年赴日本筹设中华基督教青年
宋嘉树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汉族,海南文昌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韩姓人家,原名韩乔孙。宋嘉树有六个子女,其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
倪志亮这个人,他的军衔是很不合情理的。比如说正兵团职的徐立清主持了授衔工作,本来一定是上将的,主动请求降低到了中将。还有华中野战军第一猛将王近山战功很厉害,结果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导致他最后降到了中将。倪
一个村子走出了两位副总理,其中一人还先后担任过两个正国级职务
1933年10月,时任红30军第88师第263团政委的陈锡联,与兄弟部队一起打进了四川土军阀刘存厚盘踞的达县,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红军官兵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好东西,白花
个人档案曾祖父王世杰(一说王杰)祖父王天叙(一说王伦)父亲王华(官南京吏部尚书)岳父诸养和夫人诸氏弟弟王守文儿子王正宪、王正亿孙子王承勋、王承学、王承恩曾孙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f、王先铎玄孙王
周海潮一直都在追求余小晚,但其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开始他是只想要赢过肖正国,想要拥有肖正国所拥有的一切甚至超越他,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自己是真的爱上余小晚了,一直想要和余小晚共度余生,但是余小晚却根本不
周海潮一直都在追求余小晚,但其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开始他是只想要赢过肖正国,想要拥有肖正国所拥有的一切甚至超越他,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自己是真的爱上余小晚了,一直想要和余小晚共度余生,但是余小晚却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