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文俊人物简介

Posted 数学

篇首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文俊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文俊人物简介

·吴文俊



吴文俊,数学家,数学史家。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理论、示嵌类理论,奇点理论及Ⅰ*函子理论等方面获杰出成果并应用在布线问题上。在我国率先研究代数几何学并取得重要成果。是我国数学机械化研究方向的主要开拓者。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与成果。



吴文俊于1919年5月12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福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公学,长期在一家以出版医药卫生书籍为主的书店任编译,埋头工作,与世无争。家中收藏的许多 “五四”运动时期的书籍与历史书籍对少年吴文俊的思想有重要影响。吴文俊在初中时对数学并无偏爱,成绩也不突出,只是到了高中,由于授课教师的启迪,逐渐对数学及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兴趣。1936年中学毕业后,他并没有专攻数学的想法,而且家庭对供他上大学也有一定困难,只是因为当时学校设立三名奖学金,一名指定给吴文俊,并指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才使他考入这所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学府。比起国内当时一些著名大学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成立较晚,所教的数学内容也比较古老,偏重计算而少理论,这使吴文俊念到二年级时,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了。到三年级时,由于武崇林讲授代数与实变函数论,才使吴文俊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新的转机。他对于现代数学尤其是实变函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下刻苦自学,反复阅读几种著作,在数学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集合论及实变函数论的深厚基础后,吴文俊进而钻研点集拓扑的经典著作 (如F. 豪斯多夫 (Hausdorff),W. H. 杨 (Young) 等人的名著)以及波兰著名期刊《数学基础》上的论文。他对该刊前几卷几乎每篇都读,对后面各卷重点选读,现在他还保存着当时看过的论文摘要。然后他又进而学习组合拓扑学经典著作。他的高超的外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德文)大大有助于他领会原著。毕业之后由于无法接触现代数学书刊,加上日常工作繁重,他只得中断向现代数学的进军,而抽空以初等几何自娱,实属迫不得已。实际上,他的现代数学基础主要还是靠大学三、四年级自学而成的。

1940年吴文俊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值抗日战争,因家庭经济问题而经朋友介绍,到租界里的育英中学工作,不但教书同时还要兼任教务员,搞许多繁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各租界,他失业半年,而后又到上海培真中学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勉强度过日伪的黑暗统治时期。他工作认真,在5年半期间里竟找不到多少时间钻研数学,对他的成长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到上海临时大学任教。1946年4月,陈省身从美国返回国内,在上海筹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吴文俊经亲友介绍前去拜访,亲戚鼓励他说,陈省身先生是学者,只考虑学术,不考虑其他,不妨放胆直言。在一次谈话中,吴文俊直率提出希望去数学所,陈省身当时未置可否,但临别时却说:“你的事我放在心上。”不久陈省身即通知吴文俊到数学所工作。从1946年8月起,吴文俊在数学所 (上海岳阳路) 工作一年多。这一年陈省身着重于“训练新人”,一周讲12小时的课,授拓扑学。听讲的年轻人除吴文俊外,还有陈国才、张素诚、周毓麟等等。陈省身还经常到各房间同年轻人交谈,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陈省身的结识是吴文俊一生的转折点,他开始接触到当时方兴未艾的拓扑学,这使他大开眼界,他的研究方向也从过去偏狭的古老学科转向当代新兴学科的康庄大道。在陈省身的带动下,吴文俊很快地吸收了新理论,不久就进行独立研究。当时H. 惠特尼(Whitney)提出的示性类,有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惠特尼对这个定理给的证明极为复杂,难以弄清,并且从来没有正式发表过。吴文俊独创新意,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这是示性类的一个重要成果,现在已成为经典。陈省身对此十分欣赏,把它推荐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 《数学年刊》上发表。在数学荒疏多年的情况下,一年多时间之内,就在以难懂著称的拓扑学的前沿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不能不说是由于吴文俊的天才和功力。

1947年11月,吴文俊考取中法交换生赴法留学。当时正是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的鼎盛时期,也是法国拓扑学正在重新兴起的时代。吴文俊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他先到斯特拉斯堡大学,跟着C. 埃瑞斯曼 (Ehresmann)学习。埃瑞斯曼是E. 嘉当(Cartan)的学生,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格拉斯曼流形的同调群的计算,这个工作对后来吴文俊关于示性类的研究至关重要; 同时,他还是纤维丛概念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些思想对吴文俊后来的工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法国期间,吴文俊继续进行纤维空间及示性类的研究,在埃瑞斯曼的指导下,他完成了 《论球丛结构的示性类》的学位论文。这篇论文同G. 瑞布 (Reeb)的论文一起,于1952年以单行本出版。吴文俊于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此后他还发表了多篇关于概复结构及切触结构的论文。在斯特拉斯堡他结识了R. 托姆(Thom)等人。吴文俊的一些结果发表后,引起各方面的广泛注意,由于他的某些结果与以前结果表面不同而使H. 霍普夫(Hopf)亲自来斯特拉斯堡澄清他们的工作。霍普夫同吴文俊交谈后才搞清楚问题,非常赞赏吴文俊的工作,并邀请他去苏黎世讲学一周。在苏黎世他结识了当时在苏黎世访问的江泽涵。他的工作还受到了J.H.C.怀特海 (Whitehead) 的注意。取得学位后,吴文俊到巴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数学,在H.嘉当(Cartan)(他是E.嘉当的儿子)的指导下工作。这时,H.嘉当举办著名的嘉当讨论班,这个讨论班对于拓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时,反映国际数学主要动向的布尔巴基讨论班也刚刚开始,参加的人数还不多,一般二三十人。吴文俊参加这两个讨论班,并在讨论班上作过报告。当时嘉当致力于研究著名的斯廷罗德(Steenrod)上同调运算。吴文俊从低维情形出发,已猜想到后来所谓的嘉当公式。H.嘉当在他的全集中,也将此归功于吴文俊。同时吴文俊发表的论文也预示了后来的道尔德 (Dold) 流形。

1951年8月,吴文俊谢绝了法国师友的挽留,回到解放了的祖国。他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在江泽涵的建议之下,吴文俊获准于1952年10月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当时数学所在清华大学校园内,他和张素诚、孙以丰共同建立拓扑组,形成中国的拓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中心。不久他结识陈丕和,并于1953年结婚,婚后生有三女一子:月明、星稀、云奇、天骄,现皆学有所成。从1953年到1957年短短5年间,吴文俊以忘我的劳动做了大量工作。在这段日子里,他主要从事Л. С.庞特里亚金(Понтрягин)示性类的研究工作,力图得出类似于施蒂费尔-惠特尼示性类的结果。但是庞特里亚金示性类要复杂得多,许多问题至今未能解决,他在5篇论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论文中的许多结果长期以来是最佳的。1956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赴苏联参加全苏第三次数学家大会,作关于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报告,得到好评。庞特里亚金还邀请他到家中作客并进行讨论。

其后,吴文俊的工作重点从示性类的研究转向示嵌类的研究,他用统一的方法,系统地改进以往用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零散的结果。由于他在拓扑学示性类及示嵌类方面的出色工作,他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荣获1956年国家第一届自然科学奖的最高奖——一等奖,并于195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1957年他应邀去波兰、民主德国并再次去法国访问,在巴黎大学系统介绍示嵌类理论达两个月之久,听众中有C.海富里热(Haefliger)等人,对于海富里热等人后来的嵌入方面的工作有着明显的影响。1958年吴文俊被邀请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分组报告 (因故未能成行)。

从1958年起,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稳稳当当的理论研究工作难以继续进行,拓扑学研究工作也被迫中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下,数学所的研究工作进行大幅度调整。吴文俊同一些年轻人开始对新领域——对策论进行探索。在短短的一两年中他不仅引进了这门新学科,而且以其深厚的功力,作出值得称道的成果。从1960年起,他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60级学生的主讲教师,开出3门课程: 微积分、微分几何和代数几何,共7个学期,他高超的教学使这届学生受益匪浅。

三年困难时期科学研究工作部分得到恢复。1961年,在颐和园龙王庙召开的会议,讨论数学理论学科的研究工作的恢复问题。从1962年起,吴文俊重新开始拓扑学的研究工作,特别着重于奇点理论,其后又结合教学对代数几何学进行研究,定义了具有奇点的代数簇的陈省身示性类,这大大领先于西方国家。1964年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再一次使他的研究工作中断。1965年9月吴文俊以普通工作队员的身分到安徽省六安县参加半年“四清”运动。回京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数学所大部分研究工作从此长期陷于停顿,吴文俊也不得不参加运动并接受 “批判”。他的住房大大压缩了,6口之家挤在两小间屋子里,工作条件可想而知。但就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他仍然抓紧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只是方向有所变化。他在1966—1967年注意到他的示嵌类的研究可用于印刷电路的布线问题,并于1973年完全解决。他的方法完全是可以算法化的,而这种“可计算性”是与以前在布尔巴基影响下的纯理论的方向完全不同的。大约从这时开始,他完成自己数学思想上一次根本性的改变。大约同时,他还参加仿生学的研究。1971年他到北京无线电一厂参加劳动。1972年科研工作开始部分恢复,同时中美数学家开始交流,特别是陈省身等华裔数学家回国,带来国际上的许多新情况。1973年数学所拓扑组开始讨论由D.沙利文(Sullivan)等人开创的有理同伦论,据此吴文俊提出他的I*函子理论,其显著特点之一也是“可计算性”。1974年,吴文俊的兴趣转向中国数学史,用算法及可计算性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数学,发现中国古代数学传统与由古希腊延续下来的近现代西方数学传统的重要区别,对中国古算作了正本清源的分析,在许多方面产生独到的见解。这两方面是他在1975年到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访问时主要的报告题目。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科学研究开始走上正轨。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更加焕发出青春活力。他在中国古算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方R. 笛卡儿 (Descartes) 的思想,深入探讨D. 希尔伯特(Hilbert)《几何基础》一书中隐藏的构造性思想,开拓机械化数学的崭新领域。1977年他在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方面首先取得成功,1978年推广到对微分几何的定理机械化证明,这样走出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开拓的新数学道路,并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到80年代,他不仅建立了数学机械化证明的基础,而且扩张成广泛的数学机械化纲领,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及实际问题。

吴文俊建立的机器证明理论,从1977年起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开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国内先是成立以吴文俊为中心的数学机械化研究小组,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推动吴方法在理论及应用上的发展。在此基础上,1990年8月正式成立数学机械化中心,学术活动更为活跃,并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1991年数学机械化成为国家基础科研的重点计划——攀登计划首批30项之一,获得国家的重点支持。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频繁,吴文俊的工作很快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从1979年起,吴文俊几乎每年都出国访问、讲学及参加会议。1979年他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同年参加陈省身退休庆祝会,在会上首次向国际数学界介绍吴方法,1982年更在国际机器证明会议上详细报告吴方法,受到国际上的瞩目。他的论文作为经典著作被收入《机器证明25年》文集。由此美国、英国基金会还专项资助吴方法的研究,吴文俊先后被邀请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苏联等国讲学,1990年又参加亚洲数学家会议,1993年访问台湾及南朝鲜,他的理论受到普遍的重视。

1980年在陈省身的倡议下,吴文俊积极参与双微会议 (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国际讨论会)的筹备及组织工作。从1980年到1985年共举行六届双微会议,对于国内外数学界的交流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979年夏,吴文俊、关肇直、许国志等人筹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1980年该所正式成立,吴文俊任副所长兼基础数学室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983年后任名誉所长。

198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吴文俊作中国数学史的报告,引起与会者很高的兴趣。由于他对数学的贡献,1990年他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1年他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1992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会议上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执行委员以及数理学部主任。

他还荣获陈嘉庚基金会授予他的1993年度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于1994年授予他 “杰出科学奖”。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跨度很大,下面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来分述其主要工作。

代数拓扑学与微分拓扑学



1.纤维丛及示性类

纤维丛概念是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对数学各个领域及至数学物理(如杨-米尔斯(Mills)规范场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吴文俊最早的工作之一就是对惠特尼的丛乘积公式给出一个圆满的证明。到法国之后,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定出各种示性类之间的种种关系,得出4维可定向微分流形上具有概复结构的充要条件。还得出

这个漂亮公式,其中(pq)为(模2)二项系数。他指出:球丛的施蒂费尔(Stiefel)-惠特尼示性类只由维数为2k的类完全决定。上述公式还被应用于解决另外一大问题: 微分流形的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即与微分结构无关。微分流形的施蒂费尔-惠特尼示性类拓扑不变性虽在1950年已由托姆证明,而吴文俊几乎同时通过同调性质把示性类明显表出,这就是著名的吴 (文俊) 公式:

设M是紧n维微分流形,则全施蒂费尔-惠特尼示性类W=SqV,其中

V=1+V1+…+Vn

由等式

V=SqX,X∈H*(M)

唯一决定。由这一公式可以使施蒂费尔-惠特尼示性类的计算成为例行公式,从而引致一系列应用,例如非定向流形的配边理论的标准流形(实射影空间及吴-道尔德流形)的完全决定。这最终使施蒂费尔-惠特尼示性类理论成为拓扑学中最完美的一章。

吴文俊的下一目标是庞特里亚金示性类,而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问题要难得多。吴文俊研究时,只有庞特里亚金的一个简报(1942年)及一篇论文(1947年)。庞特里亚金用的是同调,吴文俊在博士论文中,首先把它改造成上同调,并对其胞腔分解等作了一系列简化。其后运用类似庞特里亚金平方等上同调运算,先后证明模3及模4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并得出明显表示。其后引入另一类Qip,证明其拓扑不变性,由此推出某些庞特里亚金类的组合(模p)的拓扑不变性。值得一提的是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命名也是吴文俊首先提出的。

2.实现或嵌入问题——示嵌类

几何学与拓扑学中最基本问题之一是实现或嵌入问题。在吴文俊的工作之前,已有E.R.范·卡本(van Kampen)及惠特尼等人的部分结果。而吴文俊把以前表面上不相关连、方法上各异的成果统一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他的嵌入理论的基本定理是:

定理 若X能实现于RN中,则Φip(X)=0,i>N(p-1).这定理包含以前所有结果为特例,而且不论是拓扑嵌入、半线性嵌入,还是微分嵌入均成立。吴文俊于1957年又把结果扩充到处理同痕问题,特别是证明:只须n>1,所有n维微分流形在R2n+1中的微分嵌入均同痕,从而可知高维纽结不存在。

1966年吴文俊为他的嵌入理论找到实际应用,集成电路布线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线性图的平面嵌入问题。吴文俊运用示嵌类理论把问题归结为简单的模2方程的计算问题。他不仅可得出是否可嵌入的判据,而且可以指出如何具体地布线。他的方法完全可以计算,可以上计算机,效率远远超过同类算法。

3.I*函子

吴文俊基于沙利文的工作,在1975年首先提出一种新函子I*函子,它比已知的经典函子如同调函子H,同伦函子π,广义上同调K函子等更易于计算及使用。吴文俊通过大量计算处理纤维方、齐性空间等典型,将这些关系写出,并特别强调其可计算性。在1981年上海双微会议上,他还对于著名的德拉姆(de Rham)定理作了构造性的解释。这些I*成为构造性代数拓扑学的关键部分。

复几何学与代数几何学



吴文俊真正对代数几何学进行深入研究是从60年代开始的,其中特别是他独立于西方代数几何学主流进行的研究,率先取得一些出色的结果。1965年,他首先对于具有奇点的代数簇定义陈省身示性类。他定义的方法基于格拉斯曼 (Grassmann)流形,这与后来R. D. 麦克弗森(MacPherson)在1977年的定义完全不同。利用这个定义,对于1977年由丘成桐及宫岡喜一独立证明的光滑代数曲面的陈数公式c21—3c2≤0作了大规模的推广,不仅推广到具有任意奇性的代数曲面,而且推广到高维代数簇。例如得出复射影空间CP4的超曲面的陈数不等式。

对 策 论



吴文俊对活动区域受限制的情况下,利用角谷不动点定理的推广,推广了J. F.纳什(Nash)定理。在一般情况下平衡点未必存在,吴文俊等还引进“本性平衡点”的概念,它具有更好的性质,即没有本性平衡点的对策是多少例外的情形。

中国数学史



吴文俊首先总结出数学史研究的两条基本原理:

(1) 所有结论应该从侥幸留传至今的原始文献得出来。

(2) 所有结论应该按照古人当时的思路去推理,也就是只能用当时已知的知识和利用当时用到的辅助工具,而应该严格避开古代文献中完全没有的东西。

根据这两条忠于历史事实的原则,吴文俊对于《海岛算经》中的公式的证明作了合理的复原。吴文俊认为,重差理论实来源于《周髀算经》,其证明基于相似勾股形的命题或与之等价的出入相补原理,从而指出中国有自己独立的度量几何学的理论,完全借助西方欧几里得体系是很难解释通的。

吴文俊在研究包括《海岛算经》在内的刘徽著作的基础上,把刘徽常用的方法概括为 “出入相补原理”。他指出这是 “我国古代几何学中面积体积理论的结晶”。

吴文俊进一步指明中国数学的体积求法,除了依据出入相补原理之外,另外还要提出刘徽原理: 斜解一长方体,所得阳马和鳖臑的体积比例恒为2∶1。由这两个基本原理出发,所有平直多面体的体积公式均可求得,例如羡除公式等。

数学机械化纲领



吴文俊近10多年的成就往往因早期工作而被狭窄地认为只是定理机器证明,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个使数学机械化的宏伟纲领的开端。

数学机械化的思想来源于中国古算,并从笛卡儿的著作中找到根据,提出了把任意问题的解决归结为解方程的方案:

这里Pi及P均为多项式。现在知道,这里每一步未必行得通,即使行得通是否现实可行也是问题。吴文俊的贡献在于:

(1)提出一套完整的算法,使得代数方程组通过机械步骤消元变成一个代数方程。

(2)解代数方程组可扩大为解带微分的代数方程组,从而大大扩张研究问题的范围。

(3)不仅能证明定理,而且能自动发现定理,这大大优越于现有的任何方法。

(4)与许多以前的原则可行的方法相比较,吴文俊的方法完全是现实可行的。

(5)算法稳定,能一举同时得出多解,这是其他算法根本无法比拟的。

吴文俊于1976年冬开始研究,1977年春取得初步结果,证明初等几何主要一类定理的证明可以机械化,问题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从几何的公理系统出发,引进数系统及坐标系统,使任意几何定理的证明问题成为纯代数问题。

第二步,将几何定理假设部分的代数关系式进行整理,然后依确定步骤验证定理终结部分的代数关系式是否可以从假设部分已整理成序的代数关系式中推出。

第三步,依据第二步中的确定步骤编成程序,并在计算机上实施,以得出定理是否成立的最后结论。

1977年吴文俊在一台档次很低的计算机(长城203型台式计算机)上首先按上述步骤实现像西姆森(Simson)线那样不很简单的定理的证明,并把机器定理证明的范围推广到非欧几何、仿射几何、圆几何、线几何、球几何等等领域,先后与其同事及学生们陆续证明100多条定理。周咸青应用吴氏算法证明600多条定理。1978年初吴文俊又证明初等微分几何中的一些主要定理也可以机械化。其方法是把里特(Ritt)原理及零点分解定理推广到微分多项式组,从而用它们也可实现初等微分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用来自动发现定理以及鉴别各种退化情形,而这些退化情形在一般定理证明中往往是不予深究而使定理的证明并不完整。

定理机器证明只不过是数学机械化牛刀小试而已。在几何定理机械证明取得重大成功之后,吴文俊把研究重点转移到数学机械化的核心问题——方程求解上来。他把里特原理及零点分解定理加以精密化,得出作为机械化数学基础的整序原理及零点结构定理。由此得出任一方程组的有效解法。它不仅可用于解代数方程组,还可以解代数偏微分方程组,从而大大扩大理论及应用的范围。一个突出的应用是由J. 开普勒 (Kepler) 三定律自动推导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这在任何意义下来讲都应该说是一件最了不起的事。在这种表述之下,自然可以料想各种应用纷至沓来:

(1)建立一系列新算法,并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特别是吴文俊能处理极难的非线性规划问题,从而有效解决化学平衡问题,这一问题在化学及化工中都是最基本的。

(2)建立一系列未知关系,例如双曲几何中边长与面积等关系的自动推导,有些即使在通常情况下也是很难得出的。

(3)证明不等式及各种定理。

(4)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如机器人逆运动方程求解问题,连杆运动方程求解问题等等。

(5) 解决曲面拟合问题。

(6) 提出中学教学改革方案,并在微机上进行实验。

从理论上讲,他用零点集的表述方式代替理想论的表述方式,这对代数几何学是一个新的冲击。

其 他



除了上述几大方面,吴文俊还在奇点理论、H. M. 莫尔斯(Morse)理论、积分不变量理论(李华宗定理)等诸多领域有着不少贡献。

吴文俊取得这些成就完全是靠他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他读庞特里亚金的俄文原文完全是靠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查出来的,使用计算机完全靠自己长时间一点一点摸索出来,其刻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他热爱数学、独立思考、富于创见,无论外界环境顺利还是困难,都能始终如一地努力从事研究工作。吴文俊一生淡泊自守,对于名利看得很轻,从来不宣扬自己,以至于他在国内的知名度与他的成就显得极不相称。他不仅从未沾染学术界的一些不良作风,恰恰相反,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乐于宣传其他人的成绩,学术作风民主。

吴文俊在科研之外,对教学及数学的传播也做出不少贡献。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系统所培养了不少年轻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了60—65届80多名学生,许多人皆学有所成。吴文俊教学生动、内容充实,讲课自始至终一气呵成,使听者一步步跟随他渐入佳境。他虽然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但他的教学艺术可说是炉火纯青,与那种一上来就是定义、定理、证明的 “机械式教学”和数学神秘主义真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报告也是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听来流畅自然,听后再整理就会发现内容极为丰富及充实,需要花好大气力来消化。他还写了不少传播性的数学著作,也是文如其人,朴素自然、言简意赅、内容充实,是对中国数学能够健康发展的一大贡献。

吴文俊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他在大学时就对国民党腐败统治十分厌恶。他自己考取公费赴法留学,很快就不再接受政府公费。在法留学期间,他一直关心祖国的命运及前途,关心解放战争的进展,关心祖国的建设。他于1951年放弃在法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对祖国的经济建设十分关心,对于国内重大建设项目,都如数家珍。70年代以后,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真正切实地作到复兴中国文化的优秀内核,而不是假爱国主义之名恢复封建糟粕之实。吴文俊真正找到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道路。

简 历



1919年5月12日 生于上海市。

1936—1940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

1940—1946年 先后在上海育英中学、培真中学及上海临时大学任教。

1946—1947年 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1947—1951年 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及巴黎留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51—1952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

1952—1979年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7年— 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0—1983)、名誉所长 (1983— )。其间,1989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奖。

1984—1987年 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1990年 任数学机械化中心主任。

1991年 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Wu Wen-tsün. On the products of sphere bundles and the duality theo-rem modulo two. Ann of Math.,1948,49 (2): 641—653.

2 Wu Wen-tsun. Sur les classes caracteristiques des structures fibrees spheriques. Actualites Sci.Ind.,No.1183,Paris Hermann & Cie,1952.

3 吴文俊.Pontrjagin示性类,Ⅰ—Ⅴ.数学学报,1953,3:291—315;1954,4: 171—199; 323—346; 1955,5: 37—63; 401—410.

4 Wu Wen-tsun. A theory of imbedding,immersion,and isotopy of poly-topes in an Euclidean space. Beijing:Science Press,1965. (中文本:吴文俊. 可剖形在欧氏空间中的实现问题.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5 Wu Wen-tsun. Rational homotopy type—a constructive study via the theory of the I-measure. Lecture Notes in Math.,No. 1264,Springer-Verlag,1987.

6 Wu Wen-tsün. On Chern numbers of algebraic varieties with arbitrarysingularities. Acta. Math. Sinica,New series,1987,3: 227—238.

7 吴文俊. 我国古代测望之学重差理论评介,兼评数学史研究中某些方法问题. 科技史文集第8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0—30.

8 吴文俊主编.《九章算术》与刘徽(中国数学史研究丛书之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9 吴文俊. 出入相补原理. 见8,第58—75页.

10 吴文俊. 《海岛算经》古证探源. 见8,第162—180页.

11 吴文俊主编.秦九韶与《数书九章》(中国数学史研究丛书之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2 吴文俊.从《数书九章》看中国传统数学构造性与机械化的特色.见11,第73—88页.

13 Wu Wen-tsun. Recent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thematic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Berkeley,California,USA,1986) 1987,1657—1667.

14 Wu Wen-tsun. On the decision problem and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orem-proving in elementary geometry. Scientia Sinica,1978,21:159—172.(重印于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after 25 years.W.W.Bled-soe & D. W. Lovelandeds.,1984,213—234.)

15 吴文俊.初等微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中国科学,数学专辑(Ⅰ ),1979,94—102.

16 吴文俊.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初等几何部分)(计算机科学丛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17 吴文俊主编.刘微数学讨论班报告集.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8 吴文俊. 几何学机械化方法及其应用. 见17,第181—188页.

19 Wu Wen-tsun. Mathematics-mechanization research No. 1—14. 1987—1996. (共收入吴文俊8篇论文,其中包括(1)A zero structure theoremfor polynomial-equation solving,No.1,pp.2—12;(2)Mechanical deriva-tion of Newton’s gravitational laws from Kepler’s laws,No. 1,pp.53—61;(3)On the chemical equilibrium problem and equations-solving,No.4,pp. 22—39.)

20 吴文俊. 吴文俊文集.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清朝湖广总督吴文F简介,吴文F为什么自杀

清朝湖广总督吴文F简介,吴文F为什么自杀?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清史稿记载吴文F,字甄

天完国元帅倪文俊简介 倪文俊怎么死的?

  许多对历史了解不是很深的伙伴们,听见“天完国”的第一个反应,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吗?“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历史人物 天完国元帅倪文俊简介 倪文俊怎么死的

  许多对历史了解不是很深的伙伴们,听见“天完国”的第一个反应,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吗?“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和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熟

历史人物 南宋著名朦胧词人吴文英简介,吴文英最好的一首词是哪首

人物生平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史》无传。宋人笔记方志亦绝少言及。然《梦窗词》若干词题小注,犹可钩稽其生平崖略。周密《浩然斋雅谈

知名人物 吴文虬人物简介

·吴文虬吴文虬,声学家,物理教育家。曾协助魏荣爵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声学教学和科研组织——南京大学声学教研组。主持建造南京大学声学楼混响室和消声室,在音频声学、水声学、声表面波技术、固体中声波及非线性声学

历史人物 社会学家吴文藻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吴文藻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江阴出生日期:1901年(辛丑年)12月20日逝世日期:1985年(乙丑年)9月24日职业:社会学家毕业院校:清华学堂、达特茅斯学院主要成就:中国社会学民族

历史人物 陈友谅为什么要杀倪文俊

陈友谅斩杀倪文俊,是残暴还是人性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本站小编告诉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着,不管为什么要对付对方,但只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好。陈友谅对待倪文俊的态度

历史人物 陈友谅为什么要杀倪文俊

陈友谅斩杀倪文俊,是残暴还是人性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全榜网小编告诉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着,不管为什么要对付对方,但只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好。陈友谅对待倪文俊的态

历史人物 倪文俊为什么选择投奔陈友谅 陈友谅为什么不帮助他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着,不管为什么要对付对方,但只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好。陈友谅对待倪文俊的态度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首先咱们介绍一下倪文俊这个人,他的老板是徐寿辉,也是

历史人物 宋朝官员、“文俊”富直柔简介,著有《别久帖》之作

《宋史·富直柔传》富直柔,字季申,宰相弼之孙也。以父任补官。少敏悟,有才名。靖康初,晁说之奇其文,荐于朝,召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二年,召近臣举所知,礼部侍郎张浚以直柔应。诏授著作佐郎,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