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獨處是最好的修心方式,清明在心,志氣如神
Posted 清明
篇首语: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獨處是最好的修心方式,清明在心,志氣如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獨處是最好的修心方式,清明在心,志氣如神
多一事增一事的累,識一人費一人的心。只有獨處才可以省事,省事就可以心清,心清才可以神旺,所以獨處可以收攝精神,凝聚生命的全力。靜坐獨處時,有一股清明之氣,從孤獨處生出來,心光一片,照見了自己,也照見了萬物,照徹了事物的所以然,於是有「靜一分,慧一分」的效果。獨處就是在求這一分清明,所謂「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有這分清明,求道則易悟,為事則易成,從事藝文創作則神思奇逸。所以獨處可以養精、養氣、養神、養德,對德業與藝術生活都是有益的。
利用機會獨處的人,通常都有深度。
小人則最怕獨處,因為無事、孤獨時感到一切落空,寧可時刻都有事,心需要不歇地「逐物」,逐物才覺得心落實,連酒色財氣、交際應酬也覺得是生活地位的憑藉,不虛此生。所以清代的湯斌說:「小人只是不認得獨字。」
獨處,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現代人大都忙碌,因此會產生不少憤怒、焦慮、抑鬱、憂傷等不良情緒,毒害我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
一個人如果總是忙碌,心靈就會迷茫,有時甚至會失去方向。創造一些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暫時關掉手機,把一些雜務拒絕掉,去一個安寧的環境,專心致志地靜坐、冥想或祈禱。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感受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情緒。獨處能給心靈排毒。
獨處可以讓自己沉靜。
獨處時,我們的心會慢慢地平靜下來。這時,你就聽不到別人的聲音,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靜靜地、專註地享受一個人的時間。
獨處時,我們可以坐在窗前看落日的餘暉,也可以靜靜地聽窗外雨打芭蕉的聲音。盛夏時節,一個人聽知了鳴叫的聲音,這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時光?
如何判斷一個人?就看他能不能獨處,會不會獨處。看他一個人待著時,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獨處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他是否討厭自己,抑或是否珍愛自己。
對於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和最美好的體驗,雖有些寂寞,卻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獨自沉思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自己與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對話。
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只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盧梭說,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缺乏獨處的生活卻是一種災難。不能忍受孤獨的人是靈魂空虛的人。世上有人最怕獨處,他們的日子表面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自己,喪失自我個性。
獨處自有價值。
獨處不是一種負面的生活狀態。人們想盡辦法融入群體,獲取短暫的熱鬧,卻很少能靜下心來,如大智大勇者般享受獨處的美好。獨處是散漫的,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獨處是優雅的,每一處風景,每一點聲音都能浸潤進來,成為其中的點綴。
獨處是神秘的,有著自己的空間,不必擔心別人窺探。最重要的,是能從每一種生活方式中找到快樂的真諦。
一個人必須得有獨處的空間,才能檢視自己的優缺點,規劃好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式與方向。
獨處要做到冷靜,正所謂「人向靜中忙」。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氣。
懂得獨處的人,清湛如水,不動如山。
相关参考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
今天的講座是以我的書名作為講座的主題,就是《何處是江南》。我覺得《何處是江南》書名有一點欺騙性,猛一看有點像武俠小說,所以買了以後大家覺得有點上當,以為是江南的風花雪月、劍客之類,打開才發現是非常難讀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心得作文1600字缅怀先烈伟绩,感恩幸福生活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清明前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
自從2018年白宮宣布單方面撕毀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恢復並追加對伊朗制裁之後,美國多次對其進行「極限施壓」,隨後美伊進行了激烈對抗,雙方關係一時間陷入前所未有的高度緊張狀態!2020年1月3日,美軍使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永恆的德性不離失,能夠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返璞歸真,明心見性。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
俗話說:欲成大事,先了心病。《道德經》就是一本根治心病的奇書,自古治癒無數能人,其中就包括曾國藩。曾國藩大悟老子《道德經》,改變了他爲人處世的態度、脾性,助他走上了人生的巔峯。01越是困境越是大悟的契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釋、道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統貫着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業。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鬥爭
導讀:瓊花觀,舊稱蕃釐觀,是一處始建於漢代的漢族傳統建築。位於江蘇揚州城東瓊花觀街,是揚州市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曾屢次修繕,今殿宇已圮,僅存瓊花台和「蕃釐觀」石匾,乃清代名士劉大觀手書。(圖/來源於網路
導讀:瓊花觀,舊稱蕃釐觀,是一處始建於漢代的漢族傳統建築。位於江蘇揚州城東瓊花觀街,是揚州市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曾屢次修繕,今殿宇已圮,僅存瓊花台和「蕃釐觀」石匾,乃清代名士劉大觀手書。(圖/來源於網路
皇陵是古代中國曆代君主安眠長睡的地方。在中國歷史上,前後共出現了200多位皇帝,不過,即便統領天下,君王們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着死亡不復存在。帝王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