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楚国的王位继承为何总是如此血腥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楚国的王位继承为何总是如此血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楚国的王位继承为何总是如此血腥
公元前627年,晋国发生了三次对外战争,首先是夏天的ブ战,接着是秋天的箕之战,到了冬天,晋国再动刀兵,联合陈、郑两个国家讨伐许国,理由是许国仍然暗中与楚国保持勾结,不服从晋国的领导。
虽然在城濮之战中败于晋国,楚国的实力并未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楚成王迅速作出反应,派令尹斗勃带兵北上入侵陈国和蔡国,在迫使这两个国家屈服后,斗勃按原定计划挥师逼近郑国。
郑国,中原的心脏,天子脚下的国度,是楚成王多年以来虎视眈眈的主要目标。他曾经一度将郑文公这棵墙头草牢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以此获得了进出中原的最有利位置。然而,随着晋文公的崛起和郑文公的去世,加上城濮之战的失利,郑国很明显地脱楚入晋,成为了晋国的附庸。
楚成王向他昔日的对手晋文公学了一手,这次讨伐郑国,不仅仅有军事上的准备,同时也有政治上的准备――他命斗勃带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公子瑕。
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为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以罪早死”。郑文公一怒之下,将其他侍妾生的儿子也全部赶出国去。其中公子兰逃到了晋国,并且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回到郑国,继承了郑文公的君位,成为历史上的郑穆公。另外还有一位就是我们现在要讲到的公子瑕,逃到了楚国。
楚成王想做的事情,就是将晋文公当年做的事情重复一次:帮助公子瑕登上郑国的君位,达到控制郑国的目的。
楚成王
楚国大军长驱直入,很快打到新郑远郊的桔唬dié)之门,郑国岌岌可危。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公子瑕的马车发生交通事故,连人带车翻到了“周氏之汪”,也就是周家的池塘里。公子瑕本人被一个叫髡(kūn)屯的奴仆擒获,送到郑穆公那里,被斩了首。
当年晋文公扶持公子兰,在攻打郑国的时候,命令公子兰在晋国东部的边界待命,不让其以身涉险,显然比楚成王考虑得更周全。看来,在沙场上厮混了数十年的楚成王,真应该好好看看《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
楚成王这边派斗勃攻打郑国,晋襄公那边也派阳处父入侵蔡国,以牵制楚军。果然,斗勃不能坐视不救,加上公子瑕已死,进攻郑国已无更大意义,于是楚军放弃进攻郑国,转而救援蔡国,与晋军在(zhì)水隔江相望。
距城濮之战五年,晋、楚两雄再一次狭路相逢。
斗勃显然吸取了城濮之战的教训,将军队驻扎在水岸边,严阵以待。双方都构筑了牢固的防御阵地,密切注视着对方的动向,按兵不动,战线处于胶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渡过河主动出击,谁恐怕就会吃亏。双方的主将,斗勃和阳处父都深谙此理,采取了同样的静坐战略,等着对方犯错误。
因为有成得臣的前车之鉴,斗勃慎之又慎,对晋军的挑逗始终无动于衷。时间一长,阳处父有点沉不住气了,他派人给斗勃送去一封信,信上这么说:“我听说,文不犯顺,武不避敌。现在咱们隔江相望已有些日子了,成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实在了无乐趣,也有违武士之道。您若有心与我一战,我可以将军队后退几十里,放您过江来列阵,咱们痛痛快快厮杀一场。如果您不愿意那样做,也没关系,那就请您后退,让我军渡江列阵。要不然,咱们在这里浪费时间,耗费财力,对双方都没任何好处。”并且摆出一副准备拔营起寨的架势。
斗勃心想,这样耗下去确实也不是个办法,不如就按阳处父说的,渡过河去大战一场。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此时担任斗勃的部将,他阻止道:“晋国人言而无信,不要上晋国人的当,他们必定趁我军半渡而击,到时后悔莫及。实在要打的话,不如我军后退,放晋军过河,这样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手里,有利无害。”斗勃听从了成大心的建议,命令部队向后撤退,让出地盘来给晋国人渡河。
成大心的考虑是正确的。阳处父不是宋襄公,楚军如果主动渡河,阳处父肯定会半渡而击。但成大心没有想到,楚军主动后退,晋军却没有如约渡河,而是对外大放厥词宣称:“楚军逃跑啦!”便大摇大摆地班师回朝了。
阳处父狠狠地忽悠了一把楚国人。
但是,他获得的战果却不仅仅是忽悠了一把楚国人。
斗勃等了几天,得知晋军已经回国,追之不及,只好自认晦气,也撤军回国了。
数年前,楚成王想立儿子商臣为大子,询问斗勃的意见。斗勃说:“您还正当壮年啊,没有必要现在就考虑立大子的事。您的儿子众多,受宠者不在少数,现在急急忙忙立了商臣,到时又因后悔而想废掉他的话,恐怕就生内乱了。虽说商臣年长,但咱们楚国的传统,往往是弃长而立幼,与中原诸国不同。”意犹未尽,又加了一句,“再说,商臣这个人,面相不正,行事残忍,最好不要考虑他。”
斗勃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但他不明白,楚成王这样问他,并非真的是询问他的意见,而是早已打定主意,只希望斗勃的意见与他自己相切合而已。当时楚成王听了斗勃的话,不以为然,还是立商臣做了大子。但因为这件事,商臣对于斗勃恨之入骨。等到斗勃被阳处父忽悠后回国的时候,他便在楚成王面前说斗勃的坏话:“令尹一箭未发就退兵回国,必定是受了晋国的贿赂,是楚国的耻辱,罪莫大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楚成王听了商臣的谗言,派人杀了斗勃。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在大业未竟时去世了。
楚成王的死,与他的儿子商臣有关。
杀死斗勃之后不久,楚成王便后悔自己没有听从斗勃的建议,草草立了商臣为大子。他对商臣的异母弟弟王子职更寄予厚望,开始考虑废商臣而立王子职为大子。
这一消息不慎传到商臣的耳朵里。一开始情报并不确切,商臣也是将信将疑,于是去请教他的师傅潘崇:“如何才能弄明白老头子的真实意图?”
潘崇捏着他那稀稀几根山羊胡子沉吟了半晌,说:“不妨通过江d(mǐ)来打听。”
江d是个女人。关于江d的身份,后世有不同的推断。一种意见,江d是楚成王的妹妹,被嫁到江国,所以称之为江d;另一种意见,江d就是楚成王的小妾。我倾向于前一种意见,因为d乃楚王的姓,根据“同姓不婚”的传统,楚成王不太可能娶一个d姓女子为妾。
商臣请姑妈江d到自己宫中来吃饭,江d欣然赴约。席间,商臣故意怠慢江d,只顾与自己手下的小厮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置江d于不顾。江d数次与商臣说话,商臣都装作没听到。江d拍案而起,大怒道:“你这个贱人,难怪大王想杀你而立职!”
商臣装作很惶恐的样子给江d陪罪。酒宴之后,商臣便找到潘崇说:“师傅好计谋,老头子果然有废我之意。”
潘崇面无表情地问道:“既然如此,你能够屈身侍奉王子职吗?”
“不能!”
“那你能逃亡到国外,以避祸害吗?”
“不能!”
潘崇沉默了一阵:“那,你有胆识做件大事吗?”
商臣盯着师傅的眼睛。据《史记》记载,商臣“蜂目而豺声”,面相和发音都甚为怪异。商臣这样盯着潘崇,潘崇心里面难免打了一个寒战。但他仍然不动声色,用一种深不见底的眼神与商臣对视着。
“能!”商臣简短而又坚定地回答。
相关参考
公元前627年,晋国发生了三次对外战争,首先是夏天的殽之战,接着是秋天的箕之战,到了冬天,晋国再动刀兵,联合陈、郑两个国家讨伐许国,理由是许国仍然暗中与楚国保持勾结,不服从晋国的领导。虽然在城濮之战中
在古罗马时期,社会整个阶层,从帝王到贵族再到平民对角斗的兴趣,就如同现代社会人们对拳击和电影的痴迷一般。“如果你没有去过罗马竞技场,就等于没有去过意大利。”这是现代很流行的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因为如
楚怀王熊槐(前374年―前296年),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怀王是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代国君。继位早期,破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黄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黄歇是谁?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和楚国春申君,其中春申君就是黄歇。说起春申君,不得不提黄浦江,不得不提大上海,因为春申
秦武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吗?为何秦武王仅仅23岁就死了?
古代,尤其是距离现代很久远的古代,国家的继承制度是没有固定的规定和惯例的,因为一切都是以实力说话,更何况是战国时候,那种危机四伏的国情。战国需要的是什么,是将相,是有魄力的领导者,于是秦惠文王死掉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
湖南历史上唯一割据王国 王位兄终弟及制 兄弟合称 ”酒囊饭袋”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藩镇割据,到后期,黄巢之乱,中原各军阀开始争抢地盘,整个大唐都陷入了混乱与血腥之中。不过乱世出枭雄,很多底层人物在战乱中脱颖而出,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五代十国中的楚国之主马
非洲这块土地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城市化的土地,自古以来非洲的气候就十分炎热,并且存在着大片的野生猛兽,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生存的非洲人身体都十分的健壮。非洲原住民的皮肤都是被紫外线晒的黝黑黝黑的,世界上的黑人
晋武帝为何要把王位传给傻儿子?晋武帝司马炎英明神武,纵横沙场为晋王朝耗尽了自己的半生心血。然而果敢英武的晋武王却做了件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他居然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给了一个傻孩子来继承。这使西晋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起因于波兰王位空悬。在第二次北方战争的初期,国王查理十二世将波兰贵族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立为国王,不过不久后被废黜。原来,在他上位后,发生在波尔塔瓦的战争使得瑞典战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