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金哲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知道如何活用知识最重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次之,拥有知识再次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金哲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金哲人物简介

·张金哲



张金哲,小儿外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首建小儿外科专业,为中国小儿外科重要创始人。1958开办小儿外科医师进修班,学员多成为各地小儿外科骨干。1980年成立小儿外科学组,被选为组长,并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副主编。1987年成立中华小儿外科学会,为首任主任委员。美国 《小儿外科及国际小儿外科杂志》顾问。有不少外科技术发明,如“张氏钳”、“张氏瓣”、“张氏膜”等为国际同行称道。论文150余篇,著书30余部,科研成果获奖10多项。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为国际小儿外科最高成就奖。

张金哲,1920年9月25日生于天津,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小儿外科学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50年首先在国内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我国小儿外科最早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研究和治疗了当时死亡率很高的“婴儿皮下坏疽”,使本病得到根本性的控制。与此同时,和麻醉专家谢荣教授合作首创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方法,从而为我国各地小儿外科手术的推广打下了基础。20世纪50~60年代他致力于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很多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创造,提高疗效,使平均死亡率低于当时国际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小儿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手术设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例如被一些国际同道称为“张氏钳”的巨结肠根治手术、使不少无肛门手术避免开腹、直肠盲端“张氏膜”的松解,以及胆道再造手术防反流的“张氏瓣”等。

有代表性的个人技术的创造性发展与贡献的项目有:①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加手术固定架开展小儿局麻手术。②急性肠套叠的痉挛学说与空气灌肠的灌肠器的改进。③非手术治疗胆道蛔虫症。④绞窄性肠梗阻抢救与治疗技术。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腹症的研究。⑥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张氏钳)。⑦外科性感染基础理论与抢救技术。⑧胆肠吻合防返流矩形瓣实验与临床研究 (张氏瓣)。⑨直肠纤维外膜松解尾路肛门成型术 (张氏膜)。⑩儿外科急症和门诊外科的建设与发展。

1980成立小儿外科学组任组长,1986成立小儿外科学会后为首任主任委员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现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名誉主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顾问。

1951、1952年抗美援朝各立大功一次。1958年入党。同年获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金奖,1989年评为北京市劳模,1991年被评为全国突出贡献科普作家,1992年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奖章,为第7、8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国以来多次组织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多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为美国《小儿外科杂志及国际小儿外科杂志》海外顾问,太平洋小儿外科学会及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终身会员,罗马尼亚医学会荣誉会员。1986年至1998年连任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理事。他因此成为全国及国际小儿外科界联系的中心人物。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 “Denis Browne金奖”。该奖被为国际小儿外科界视为“小儿外科诺贝尔奖”,全世界迄今共33人获此殊荣,从Robert E.Gross以下均为著名国际小儿外科大师,目前东方只有日本、印度各一人和我国的张金哲。

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自幼喜爱观察事物演变。上学后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学龄时代战乱坎坷,锻炼了坚强奋斗的意志。几乎在军阀兵乱中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艰难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使他从小立下了刻苦学习以身报国的志愿。特别是从医之后,遇到我国著名现代儿科奠基人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吴英恺教授,他们的正直做人与严谨治学之道,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并以他的勤奋和创造,开始了和国家的发展有相同命运的医生道路。

张金哲出身于资本家家庭,经济虽然富余,在宁河县塞上村为首户,实为典型的腐败封建大家庭。父亲张象言因经营海滩制盐业而移住天津日本租界,他目睹日本人的横行霸道,又对封建大家庭不满,决心独立生活,立志学习科技,以便有一技之长献身报国。目标是航空工程,加强国力,后因视力未达标而改学医。燕京大学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为“入学志愿”,他写了“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一文获高分,并免读大一大二国文必修课。

儿时在家乡读过私塾,学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及孟子。到天津后在法租界华商工会小学就读,中学先就读于河北省第一中学(原为天津官立中学堂,现为天津三中),该校有传统务实的校风,以学业为主。当时正是“9·18事变” 日寇占领我国东北,后又侵入河北省并勾结军阀殷汝耕成立冀东双县自治,他的家乡宁河县也在其中,基于爱国仇日思想,在校他参加了抗日运动,游行、抵制日货、街头演讲。“七·七”事变时他正在保定参加中学生集中军训,全体学员自动整队参战,但被当地驻军缴械解散并遣回天津。原学校已关闭,后考入天津耀华中学,1938年毕业。

1938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 (当时日本接管了北京大学,其他中国的大学全部关闭,只有燕京、辅仁和天津工商等外国人办的大学才有学上)。194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同年12月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协和关闭。全体学生被强迫编入当时日本人控制的北大。他拒绝日寇的摆布,逃往上海。先入震旦大学,学习 (法文) 困难; 后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同德大学,后发现同德名下有地下的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学院已迁重庆),因而又转入地下上海医学院。还未容入学,汉奸汪精卫政府正式恢复“上海医学院”,于是正式转入该校至毕业。1946年国民党回上海,不承认“伪”上海医学院资格,当时他已在北京作医生工作,被迫参加甄审考试,直到1947年才拿到毕业证书。如此坎坷的大学经历,更激励了他强国奋进的思想。

1945年从上海回北京在当时的“中央医院” (1946年改为“中和医院”,现为“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作外科医生,1947年转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1949解放后留用,为了维持稳定,他连续作了两年总住院医师。1950年任外科主治医师和外科讲师,同年8月正式开始了小儿外科专业。1951~1953年每年有半年时间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手术队。1955年受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之邀,和与他亲密合作一生的潘少川一起调至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一直工作至今。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教授。1986以后至今,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特级专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1997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小儿急症外科方面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地小儿外科刚刚建立,某些小儿外科急症死亡率很高。张金哲急病人所急,开展急症外科研究。他与病理学教授林振刚合作探索小儿急性化脓性感染的规律,认为新生儿皮下坏疽属弱应性炎症反应,大胆破除等待化脓局限后再切开引流的传统做法,提出新生儿皮下坏疽早期即行切开引流的观点。但违反传统医学常规,缺乏实践证据,难以施行。恰逢他自己的女儿初生两天染上此症,面临死亡,于是他幸运地在自己的患皮下坏疽的初生女儿身上实践获得成功,此后在临床上得以推广,使这种当时死亡率接近100%的疾病得以控制,很快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达90%。

20世纪60年代,他重点研究发病率高、病情急但较难确诊的小儿急腹症。特别是对急性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等常见的急腹症从病理分型、临床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的选择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以临床当时的局部病理为基础的诊断要求与治疗方案,使我国在小儿急腹症方面的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对小儿胆道蛔虫症,采用镇静、解痉、驱虫、给药等综合非手术疗法治疗获得成功,被南非、德国同道引用,1958年荣获卫生部颁发的“技术革命先锋”奖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外科逐渐出现许多新的分科,一般急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跨专业的病儿住院困难。张金哲提出成立急症外科,集中收治并研究小儿外科各专业的急症,解决了跨专业收治病人的困难,并提供小儿外科培训基地。北京儿童医院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小儿外科急症病房和相应的专业,为今后在北京建立儿科急诊医疗体系(EMSS) 奠定了基础。

腹部外科的三项科研成果



20世纪60年代,为改进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避免结肠手术必先造瘘的常规,张金哲设计了环钳吻合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分离损伤小,手术污染少,30年来先后在数百例病儿手术中使用,手术效果好,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尽管现在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法已有了新的突破,但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发明和在当时的作用,日本《手术》杂志介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环钳称为“张氏钳”。

20世纪80年代初,张金哲主持消化道防返流矩形瓣的设计和实验研究,并在临床上用于代胆道手术后防上食物返流,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内广泛采用,并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同行中得到引用。日本仙台小儿肝胆中心用为常规技术,称为“张氏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金哲对先天直肠肛门畸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发现直肠周围存在鞘膜及其生理功能,提出松解此膜可以延长直肠残端的长度3~5cm,能更好地达到矫治畸形需要的直肠残端长度,从而避免了以往需要开腹松解直肠的手术。瑞士、德国同道称此膜为“张氏膜”,此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此外,他为女婴低位无肛合并外阴前庭瘘管的患儿设计了两期会阴门诊手术; 又为后天性肛门阴道瘘设计了“H”形手术,上述两种方法,简化了手术,使基层单位施行此类手术效果和安全性明显提高。

重视门诊小儿外科建设



张金哲重视门诊外科工作,提出扩大门诊工作应该“简化麻醉,简化手术”。

20世纪50年代早期,张金哲与我国麻醉专家谢荣教授合作,试用肌内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使患儿安睡,在他设计的大字架等体位固定措施之下,采用加局部低浓度 (0.25%~0.5%) 普鲁卡因浸润麻醉获得成功。适用于小儿各种手术,特别是门诊手术。这是他重要的发明与贡献之一。此外,该技术使得小儿门诊手术得以顺利扩大开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门诊腹股沟斜疝手术,并将传统的腹壁多层缝合术,简化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保证了门诊手术的安全。以后相继开展了肛瘘挂线、小肿瘤切除、肌性斜颈、唇裂、鞘膜积液、包茎、多指、马蹄足等手术,缓解了小儿外科病床紧张,住院难的矛盾,并且满足部分患儿不愿住院的要求,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随着门诊量增加,门诊手术指征和病种范围扩大,一些家庭住得较远的患儿术后若出现问题临时看急诊有困难,于是他又做出了在医院开设了简易外科家长陪住病房的决定。即病儿术后观察1~2天即可出院,与国际上后来提倡的“一日病房”不谋而合,同样受到家长和病儿的欢迎。与此同时,还首创和开展了直肠息肉手法摘除术。另外,像急腹症的胆道蛔虫和蛔虫性肠梗阻 (20世纪70年代前患者较多)、肠套叠等疾病中的大部分病儿也在门诊得到了治疗。随着门诊手术安全性的提高,他通过摸索经验,建立起单纯性阑尾炎 (未合并腹膜炎) 门诊治疗,手术也在门诊手术室进行,这样避免了因等床位而发展成阑尾穿孔的危险,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

为了总结多年小儿门诊外科的经验,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小儿门诊外科专著《小儿门诊外科学》(1991)。此书对基层外科医师开展儿外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小儿外科工作的普及与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张金哲的小作坊”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医疗器械不仅缺乏而且制作也不发达,他为了改进和制造小儿手术器械,将各种五金工具搬到自己的家中,钳、锤、钻、锯等应有尽有,刚到他家一看,还以为是到了一间修理机器的工作室,怎么也不会和医生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他抓紧空余时间干起来,手术中遇到器械不顺手,就要拿回家修整一番,如果没有现成的器械,只能靠自己去揣摩,边制作边改进,为此付出了不少的劳动。有些发明是很巧妙的,例如巨结肠手术所需的环钳,它的雏形竟是平常用于锁抽屉或门用的扣吊 (即俗称的了吊),两个扣吊的主页挖空中间部分,加上旋转螺钉即成。经多次动物试验证实有效后方用于临床。后来与医疗器械厂的师傅们合作,才做出真正的不锈钢制的环钳,经改进后成为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环钳。国内有人受此启发,又派生了类似的器械用于巨结肠的治疗。20世纪70年代初,张金哲得到有些国家手术和抢救时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信息,缺乏外汇去购进先进仪器来武装我们自己,可不这样做,又将会落后,于是,张金哲又投身于自制的监护仪工作中去,几经反复,终于攒成一台土制的监护仪,他就是用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去为儿外科事业而奋斗。许多发明就这样从张金哲的工作台上飞了出来,大家把他的家称作“张金哲的小作坊”。

张金哲的开拓精神和发明创造绝非偶然,很大程度上是被“逼” 出来的,可谓 “时势造英雄”。正如他自己说的“1950年我开始建立小儿外科,正受到国际封锁。从无到有,什么都要自己设计,自己创造。这样既克服了我国当时的条件困难,又在世界上走出一些新路。国内外同行们称赞的“张氏钳”、“张氏瓣”、“张氏膜”,都包含了当时我国条件的特点。这仅是外国人感兴趣的。事实上不少为国外看不起的各种简易手术改进,当然多是简单落后,难登大雅,但当年对我国小儿外科发展起过更大的作用”。

热心医学科普工作



张金哲在国内外儿外科界闻名遐迩,但他始终高度重视和热心医学科学普及,因为他很早就把科普工作列为自己工作重点之一,他认为科普是科学的一部分。张金哲的科普思想认为“知识交给群众才是力量”,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医药卫生知识。医生看病在三五分钟内把病给病人讲懂就是最好的科普。把常用的病人谈话印成材料就是科普读物,病人或家属理解了再给别人讲,比医生讲更有效。一个好医生必须钻研给不同人群讲病。病人听懂、爱听就是好科普。

他以身作则,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了科普工作,先是个人在报刊及电台宣传一些儿科和儿外科常见病知识,后来主编大部头的著作问世,如《小儿常见病问答》 (35万字),《小儿家庭急救事典》 (共三册,约100万字,现已出版两册)等。在任北京市科普作协及全国科普作协理事期间,积极致力于医学科普组织工作,编修各种科普文章,组织和推动中青年人参加科普写作,参与了科普电影、电视台广播、录像、VCD等方面科普制作,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北京儿童医院在他的推动下,还曾定期出版专门的科普小册子,效果良好。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普作者,活跃在科普阵地上,有些还作为主编出版了科普专著和录像片。1964~1986年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委,在专业杂志上,特辟科普专栏,宣传普及小儿外科知识。鉴于多年来他在科普工作方面的贡献,1991年被全国科协授予“突出贡献科普作家”的称号。

注重医德,为人楷模



他一向平易近人,助人为乐,团结同道,提携后辈,参与和注重小儿外科学会和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的创立与发展,成为小儿外科界的楷模。他业余爱好广泛,参与多种文娱体育活动。当过5年北大医院业余京剧团长。精彩的小魔术使许多人为之倾倒,老年出国常自绘国画作为礼品,深受国外同行的喜爱。生活中他倡导“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以这四句为修身之道,他多年来把自己的稿费和科研奖金无私地贡献给了医院外科,作为临时计划外活动应急费用。

从医56年来,为万名儿童操刀手术,各项发明5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多项。他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治学之道,提倡“博思勤动”,鼓励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多实践,同时注重总结。40年来他为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近千名本科生讲授小儿外科学,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小儿外科医生和近2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为表彰他在小儿外科学方面卓著成绩,1997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 2002年获“2002年印度小儿外科甘地金奖”。

目前他虽已年逾80,仍在一线工作,照常看门诊、作手术、查病房、科研、教学、带研究生。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谦虚地说: “个人的努力与成绩贡献微不足道,何况任何成绩也都是过去历史。如今虽是强弩之末,自思昨天能做的事,今天一定能做也必须做,明天当然也能做,不做反而若有所失。生命在于运动。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这也是永葆健康之道”。

简 历



1920年9月25日 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汉沽区寨上村。

1932~1937 天津河北省立第一中学。

1937~1938 天津耀华中学毕业。

1938~1941 北平燕京大学毕业。

1941~1942 北平协和医学院。

1942~1943 上海圣约翰大学。

1943~1945 上海医学院毕业。

1945~1947 北京中和医院外科医师。

1947~1955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总医师、主治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

1955~现在 北京儿童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主任医师、特级专家。

1963~现在 首都医科大学小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1980~现在 中华医学会历任小儿外科学组组长、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



主要论著



1 张金哲. 实用麻醉学. 人民军医社(1951),再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2 张金哲,陈晋杰. 小儿门诊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再版,1999.

3 Zhang Jin-zhe Anorectal Diseases Among ChildrenInternational Acade mic Publishers 1993.

4 张金哲. 实用小儿外科新型手术图解.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 张金哲,杨启政. 实用小儿肿瘤学.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6 张金哲等. 婴儿皮下坏疽初步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1952,2 :116~118.

7 张金哲等. 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在小儿外科的应用. 中华外科杂志,1957,5:749~751.

8 张金哲. 肛门后直肠斜吻合术: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的改进. 武汉医药杂志小儿外科副刊,1965,2:221~224.

9 张金哲. 在门诊施行小儿疝修补术的体会. 中华外科杂志,1966,14:366~367.

10 张金哲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 中华医学杂志,1997,57:729~734.

11 张金哲等. 胆道空肠Y型吻合加强防逆流措施: 矩形瓣成型术.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0,1:5~8.

12 张金哲等. 直肠壁外纤维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1,12:323~326.

相关参考

下人上诉,在屈必申,浅析唐代版的国家赔偿,不健全但值得肯定

引子:今年九月,吉林省高院作出国家赔偿决定,被关押23年后获判无罪的金哲宏最终得到了468万元的国家赔偿。金哲宏获得了国家赔偿最高纪录金额此金额刷新了同类无罪冤案中最高国家赔偿记录,然而相比现代文明社

朝鲜历史 盘点朝鲜建国后被处决的高官

 盘点朝鲜建国后被处决的高官  金日成时代  二战结束后,朝鲜劳动党内存在六大派系。1、以金日成为代表的游击队派;2、以玄俊赫为代表的平壤派;3、以朴金哲为代表的甲山派;4、以许嘉谊为代表的

历史人物 张云龙是谁?张云龙个人简介,张云龙是谁?张云龙个人简介

   张云龙个人简介  中文名:张云龙  外文名:Leo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星座:双鱼座  血型:B型  身高:185cm  张云龙身高是多少  体重:73kg  出生地:辽宁

历史人物 张绿水是谁_张绿水人物简介_朝鲜王朝张绿水

中文名:张绿水外文名:장녹수别名:张绿树国籍:李氏朝鲜民族:韩民族职业:妃子主要成就:李氏朝鲜三大妖女之一性别:女  张绿水——朝鲜的一代妖姬  张绿水(장녹수,1480年6月3日-1506年),李氏

历史人物 张天锡简介 张天锡怎么死的 张天锡的贡献 张天锡是怎样的人

  中文名:张天锡  别名:张纯嘏、张独活  国籍:前凉→前秦→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338年  逝世日期:398年www.cha138.com  职业:前凉国君  在位:363年―376年

历史人物 张春华的主要事迹_张春华的人物简介_张春华和司马懿_张春华训夫

本名:张春华别称:宣穆张皇后所处时期:汉末三国参考资料:《晋书·卷三十一·传记第一》《晋书·卷二·帝纪第二》张春华–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年少时就有品德,伶俐见地凌驾凡人。嫁给司马懿后为司马懿生下三子一

中共人物传 张经武人物传,张经武生平事迹,张经武评价

张经武(一)张经武,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下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张光凤,一世务农,生活颇为富裕。父亲张千厚是个读书人,由于不事耕耘,不理家务,家庭开始破落,后来在县政

历史人物 张重华简介 张重华怎么死的 张重华是怎样的人 张重华的兄弟

  中文名:张重华  国籍:中国(前凉)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  出生日期:327年  逝世日期:353年www.cha138.com  职业:前凉国君  主要成就:在位期间

历史人物 张全义家人_张全义生平事迹_张全义后人_张全义简介

本名:张全义别称:张居言、张宗奭字号:字国维所处时代:唐末五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濮州临濮出生时间:852年去世时间:926年主要成就:恢复洛阳农业生产官职: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爵位:魏王(后梁)

历史人物 张全义家人_张全义生平事迹_张全义后人_张全义简介

本名:张全义别称:张居言、张宗奭字号:字国维所处时代:唐末五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濮州临濮出生时间:852年去世时间:926年主要成就:恢复洛阳农业生产官职: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爵位:魏王(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