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郑之蕃人物简介
Posted 数学
篇首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郑之蕃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郑之蕃人物简介
·郑之蕃
郑之蕃,数学教育家。长期在清华大学执教,是清华大学算学系的第一任主任。50年代积极从事了数学名词的审定工作。
郑之蕃,号桐荪。188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其父郑式如在清朝末年得风气之先,在盛泽镇上创设第一所学堂郑氏小学; 他重视发展新商业,赞助镇上成立商会,被推举为商会会长。郑之蕃有一个哥哥之兰,一个弟弟永,三个妹妹佩宜、绣亚和光颖。大妹佩宜与同县著名诗人柳亚子结婚。郑之蕃兄弟三人和小妹光颖终身服务于教育事业。
郑之蕃于1912年与浙江湖州的曹纯如结婚,他们有三个子女。长女士宁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与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后归国的数学家陈省身结婚。两个儿子师拙和志清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先后留学于美国,分别获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郑之蕃是本世纪上半叶在我国从事近代数学教学工作的先驱者之一。他在1907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美国。他立志学数学,1907—1910年,他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数学系共修了18门数学课程。191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0—1911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一年。留学归国后即参加以江南上海等地为主要活动中心的政治文学团体南社。在南社到20年代初停止活动前,他一直是正式社员。这以后他未再参加任何政治社团。从1912年起,先后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等校教授数学和英文。1920年起在清华学校(后改清华大学)教数学。以后除在1940—1946年外,他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直至1952年退休。
郑之蕃经历了本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动荡时代。他出国选择学数学,已有志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一生未改初衷。在教育园地中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为的青年,促成祖国和社会的兴旺发展。他在清华大学送走一批批出国留学的青年,也帮助接纳了不少学成归国的人才。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赵访熊、庄圻泰、王宪钧、段学复等都曾听过他的课。
郑之蕃结合自己对中国数学发展史的认识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著有 《墨经中的数理思想》和 《四元开方释要》等文。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版了他所翻译的美国A. 柯恩(Cohen)所著《微分方程初步》。后在他采用美国B.E.F. 薛尔伍德(Sherewood)和A. E. 泰勒 (Taylor)合著的《微积分》作教材时,曾把全书译出。
郑之蕃认真于教学,并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他对学生的关心教导不仅限于课内。获他教导的学生感到终生受益,有的坚定了专业学习的信心,有的以他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作为楷模。
郑之蕃乐于做教学以外的繁琐工作。他在各校任教时曾兼任过教务长等职。在抗战胜利后曾连续几年主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上海考区的联合招生工作。在50年代初,为确定通用的数学名词,他不辞劳苦积极承办此事,出面邀请在北京的数学家进行多次讨论,历经3年之久,终于在1956年3月出版了一本《数学名词》。这使数学研究和教学在使用中文数学名词时有共同的依据,对我国数学工作的发展和数学书刊的出版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郑之蕃治学有中国儒家之风,对史诗字画都有所涉猎,特别对诗词有较深的造诣。他喜读吴梅村诗,著有“吴梅村诗笺释”。他论诗的作品有 “冯注李义山诗商榷”及“论工部排律诤遗山”。他对诗词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著有“宋词简评”,说“宋词之演变与唐诗略同。”他自青年至晚年作诗词不下数百首,可惜多已散失。从仅存的诗词中尚可看出他的功力和兼论时事的见解。
简 历
1887年6月12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10年 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
1910—1911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
1912—1920年 先后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安庆安徽高等学校、上海南洋公学、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员。
1920年起 任教于清华学校 (该校于1928年改为清华大学)。
1926—1927年 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一年。
1927年 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算学系主任。
1934—1935年 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1937年 任教于长沙临时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
1938—1940年 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 在上海养病,妻子曹纯如去世。
1943—1945年 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45—1946年 任上海育才中学校长。
1946年 任教于清华大学。
1952年 自清华大学退休。
1963年10月23日 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主要论著
1 郑之蕃. 四元开方释要. 清华学报,1924,1(2): 233—278.
相关参考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秦穆公率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周襄王二十一年,晋于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成为中原诸侯盟主。原追随楚的郑国遂转而附晋。但时隔不久,郑又暗中与楚修好。晋文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出兵,同时拉上虢国、蔡国、卫国、陈国等诸侯国,组成由王室军队为主的多国联合部队,浩浩荡荡出发讨伐另一个诸侯国――郑国,拉开了中央政府攻打地方政府的奇特一幕。一、战争经过事情的起因
郑国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的国家,历史悠久,占据着今天河南一带的土地,与晋国接壤。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内乱,赵、魏、韩三家灭智分晋地,其中韩国成为与郑国接壤的国家。据《战国策.韩策》记载:韩、赵、
在古代,南京籍的状元有20余位,其名单如下:南唐的卢郢;北宋的叶祖洽、秦桧、秦熺、俞栗;南宋的吴潜、张孝祥;明朝的黄观、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状元有周旋、袁士、文质、尹凤、董永遂、解元;清朝的胡任舆、
在古代,南京籍的状元有20余位,其名单如下:南唐的卢郢;北宋的叶祖洽、秦桧、秦熺、俞栗;南宋的吴潜、张孝祥;明朝的黄观、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状元有周旋、袁士、文质、尹凤、董永遂、解元;清朝的胡任舆、
郑板桥,著名清代画家,原名郑燮(xiè),板桥是他的号,另有一号为理庵。郑板桥为江苏兴化人,生于公元1693年,去世于公元1765年,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在家乡以教书维持
北制之战是指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北制(即制,今牛河南荥阳汜水镇)击败南燕军的作战。周桓王二年四月,郑庄公为抱去年宋、卫、陈、蔡联兵攻郑之役,发兵攻卫。一度进至卫
郑板桥,著名清代画家,原名郑燮(xiè),板桥是他的号,另有一号为理庵。郑板桥为江苏兴化人,生于公元1693年,去世于公元1765年,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在家乡以教书维持生计。 郑板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按:臣则臣矣,何必加贱字?出身论。以出身来抹杀法家形象,从而给司马光当时的反对变法的人打气。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按:分明是变法,此四字就给改成了改良,
北制之战是指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北制(即制,今牛河南荥阳汜水镇)击败南燕军的作战。周桓王二年四月,郑庄公为抱去年宋、卫、陈、蔡联兵攻郑之役,发兵攻卫。一度进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