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他36岁时做这三件事,让人生从谷底彻底翻身

Posted

篇首语: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抱怨,不将就,有自由,有光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他36岁时做这三件事,让人生从谷底彻底翻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他36岁时做这三件事,让人生从谷底彻底翻身

来到龙场那年,王阳明36岁。不夸张地说,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来。此前,王阳明任职兵部,是个京官。

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戴铣、薄彦徽等官员。王阳明义愤难平,向明武宗上书直言。皇帝有没有看王阳明的奏折我不知道,反正刘瑾是很认真地看了。刘瑾非常生气,后果非常严重:王阳明被打入大牢,杖责四十。这种刑罚,身体不好的人根本扛不住。当时戴铣被廷杖三十,直接死于杖下。王阳明的运气还算好,至少他活了下来。

但刘瑾的心肠可就没那么好了。随后,王阳明被贬官,担任贵州龙场驿站站长(龙场驿驿丞)。1508年,他抵达龙场。驿站站长是几品官?对不起,没品。当年的龙场,是一个荒芜的小村落。关于这个村落,《阳明先生年谱》里有这么两句描述: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一句话,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且,这里住的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语言根本不通。只有少数从中土逃亡过去的人,估计可以帮忙做下翻译。说白了,这就是个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既然没让你死在眼皮底下,那就让你死在万里之外吧——刘瑾当时应该是这么想的。在龙场,活下来也确实不容易。

龙场的普通一天。王阳明突然看到了三个从北京来的人——一名吏员带着儿子和仆人途经龙场,在一户苗族人家里住了下来。

王阳明隔着篱笆看到他们,想去拜访下(这地方来个外人确实难得)。但当时正值阴雨,天也有点黑,王阳明想想就算了。第二天一早,王阳明派人通报,却发现三人已经走了。

中午,有人告诉王阳明,蜈蚣坡下面死了个老人,旁边有两个人哭得很伤心。王阳明有些伤感:肯定是吏员死了。

黄昏,又有人来说:“城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

第二天,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坡下有三具尸体。

这位不知名的吏员,和他的儿子、仆人,全部死在了龙场的荒郊野岭。这位吏员大概也是因为被贬官,而从北京前来的。类似的经历让王阳明心生不忍。他带上童仆将三人一一安葬。童仆开始有些不愿意,王阳明说:我与你,就像他们一样啊。童仆听完,潸然泪下。埋葬好三人后,王阳明写下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祭奠文字:《瘗旅文》。在王阳明看来,吏员之死,几乎是必然的。

王阳明说,你们一路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外临瘴疠,记忆体忧郁,怎么能免于死亡呢?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死,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啊。确实如此,“职业生涯”的巨大落差,身体的高度疲惫,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心理和身体上的多重煎熬,真的很少有人能扛下来。就算扛下来了,也得脱好几层皮。

但王阳明却异常坚韧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在这个是人就得脱几层皮的地方,他不仅没有走向“死地”,反而完成了生命中的脱胎换骨。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他在《瘗旅文》中,也讲出了自己的心得: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翻译一下:我没有一天自怨自艾,恐惧忧伤。

秘诀很简单:心态好。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确实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身体状态。遭遇重大挫折时,撑下来的人,往往靠的是那“一口真气”。道理很简单。但关键的问题是,这口“真气”该怎么练呢?从王阳明的经历来看,他能保持这样的心态,有几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第一,多了解世道人心,但同时,多培育内心信念

简单的生活往往令人向往。但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承受某些事件的打击,也很可能是因为简单的生活经验,让我们没有想到世道人心可能会如此复杂。和靠技术吃饭的很多现代人不同,在王阳明的时代,一般读书人能期望的最好职业就是从政。明朝官场,那可真是个世道人心的“万花筒”啊,是非善恶,云波诡谲……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1481年中状元后,便官授翰林修撰。这一年,王阳明九周岁。在耳濡目染中,王阳明对明朝官场应该了解得非常清楚。当遭遇不公、打压时,一个人如果缺少对世道人心的了解,恐怕会很容易想不开——命运为什么会对我如此,人性为何竟会这样;但同时,如果缺少自己的信念,恐怕也只能强行自我宽慰,甚至失去对世界的信心,转头用同样的行为伤害他人——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但王阳明有自己的信念。他的信念,是儒家的君子人格。

来到龙场之后,王阳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王阳明想知道,如果孔孟这样的圣人面临类似处境,又会怎么做?

王阳明是找到了答案的。在龙场,王阳明将新建的小木屋命名为“何陋轩”。随后,他又在附近建了座“君子亭”。读过《陋室铭》的人都知道,“何陋”这个典故出自《论语》。王阳明引用这个典故,确实非常贴切。

《论语》记载,孔子想搬到九夷(淮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在有人看来,中原才有灿烂的华夏文化啊。蛮夷之地,怎么能去?但孔子不这么看。龙场,同样是南蛮之地。而龙场的小木屋,也绝对算得上“陋”了。但王阳明却叫它何陋轩。君子人格,是支撑王阳明龙场生活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二,放下身段,找事去做

刚到龙场,王阳明的随从就抑郁了。知道龙场苦,不知道有这么苦啊。翻山越岭,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浑身疲惫。到龙场后,估计大家最想做的事就是:先赶紧睡上一觉。

睡觉?对不起,没地方睡。

什么,驿站不是有建制的吗?驿丞怎么可能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不好意思,这个,真没有。

洪武年间的建制,如今只剩下虚名。

不知道在谁家凑合了几夜,反正到龙场没多久,随从们就扛不住了,纷纷病倒。这时候,王阳明心甘情愿当起了“仆人”。他亲自烧水、劈柴、煮粥,伺候这些病号;还经常唱点家乡小调,讲讲幽默段子,宽慰仆人们。在王阳明的悉心照料下,仆人们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但是,身体好有什么用呢?人家派你来,就是折腾你的,没打算让你干正经事。

行,你不让我干事,我就自己找事做。

第一件事:没房子?那就盖房子。王阳明和仆人开始搞起民生工程。先把自己的茅草庵盖好,然后,教会当地人盖房子。自此,龙场第一次有了土木结构的房子。

第二件事:没政务?那就读书、育人。王阳明在山上挖了个洞穴,改成居室,取名“玩易窝”,在这里研读《周易》。

然后,王阳明办起了教育事业。很多学子仰慕王阳明,纷纷前来求教。王阳明带着他们,一边畅游山水,一边随处传道,真是不亦乐乎。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干了不少事。比如说,贵州水西地区少数民族叛乱,他就写信警告当地少数民族最高长官安贵荣。后者听从王阳明的劝告,出兵平息了这场灾难。

可以说,在龙场这几年,只要能干的事,王阳明都想办法干了。人是要有所寄托的。心里的精神力量是基础,在此之上,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做事,来充实自己。对于一个习惯了好生活的人而言,放下身段去做一些琐事,一开始并不那么容易。但承认现实,从能做的事做起,才是走出困境,重新开始的第一步。

第三,别把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外物之上。

科举时代,不少读书人都将当官(顺便发财)作为人生目标。一旦官场失意,人生仿佛失去方向,很难不陷入抑郁之中。而对王阳明来说,科举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标。有一次,王阳明科举落榜。同舍中也有考生落榜,并以此为耻。王阳明于是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不管上榜还是落榜,我都不动心。这话今天听起来有点像在唱高调。不过,王阳明说这话时,确实是非常诚恳的。

《孟子》说过:“我四十不动心。”如果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内心当然会随着外在得失而不断起伏。王阳明也很重视科举,他认为这是做事业、养父母的一个条件。但这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做第一等人:圣贤。而成为圣贤,同样不靠外人。

千圣皆过影,良知是吾师。良知来自内心,意义源于自己。社会是一个组织,要在组织中取得成功,本质是需要满足他人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也确实在满足他人中得到体现。但我们可能也会忘记一点:事业遭遇挫折,失去组织中的位置,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意义就消失了。真正的意义,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寻。

生活不讲道理。谁都难免遭遇挫折。我们有时确实可以在挫折中进步;甚至由于被逼到墙角,爆发出想像不到的能量。

但事情并不会自己这样发展。挫折不会负责教你成长。面对挫折,不管有多少希望,我们只有一条办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它。从现实出发,自己找路去走。对龙场的王阳明来说,他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真正道路。为此,他日夜端居澄默,苦心思索。

龙场,一个普通的深夜。人们都已入睡。万籁俱寂。突然,黑暗中传来一声狂笑。声音来自一间木屋。紧接着,木屋中传出又叫又跳的声音。

“我明白啦!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明白啦!我终于明白啦!”

此刻,旁人被吓得不轻,从梦中惊醒。只有他能体会自己内心的狂喜。数十年来的疑虑烟消云散,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百死千难,但为此心。黑暗之中,万丈光明!

此刻,在与中原几乎完全隔绝的一个小村落,中国思想史翻开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史称龙场悟道。

相关参考

为何比死还难受 古代当宫女最怕遇见这三件事

在大多数的朝代贫苦百姓家要想靠女儿翻身的话,将她送入宫中是唯一的一条出路,因此在古代大多数女性都憧憬能够入宫。不过到了明朝的时候这一个规律被打断了,在当时去当宫女就相当于走上了绝路,基本上是有去无回了...

世界历史 卡扎菲做了这三件事 利比亚人民又开始怀念他

利比亚人开始后悔了,他们怀念并感恩卡扎菲这三大功绩。利比亚前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有人赞扬他,以为他是一个丰功伟绩的政治强人,有人贬低他,以为他只不过是一个狂妄自大的沙漠疯子,

历史人物 朱元璋贵为皇帝到底有多惨 人生最悲惨的三件事他都经历了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常说人的一生最悲惨的三件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朱元璋贵为开国皇帝,其实在做人里是特别悲惨的,因为这三件事在他的一

崇祯帝死的冤枉吗?看他做的这三件事,明白了真相!

提及明末时期的皇帝崇祯,民间有关他死亡的说法很多,不少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而死的。自从他当上皇帝后,一直都想要恢复大明盛事,然而却早已腐朽到骨子里了,尽管大刀阔斧的一门心思想要改革,但仍然没有挽救遭遇灭

邓艾灭亡蜀之后,在成都做了这三件事,为他全家埋下杀身之祸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决定对蜀国用兵,司马昭派遣钟会为东路军,邓艾为西路军,诸葛绪为中路军,三军齐发攻打蜀国,邓艾在魏国和蜀国两路军队主力对峙之时,自己带领部分精锐部队,偷渡阴平,奇袭江

曹操三请诸葛亮失败内幕 他最担心的是这三件事

“三顾茅庐”是个妇孺皆知的三国典故。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成就帝业的故事,是作者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加以艺术构思

真正靠谱的朋友,从不在这三件事上占 ”便宜”,值得深交

文/把酒谈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值得深思,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去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去交心的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有这样的一些人被所谓的好友背叛利用,

吕正操回顾百年传奇人生 自称一生只干过哪三件事

核心提示:“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回顾百年的传奇人生,吕正操只用了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吕正操资料图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沈佳音,原题:吕正操传奇人生:这一辈子打日本管铁路打

历史秘闻 人生做好三件事,你就圓滿了

曾仕強頻道儒道易行弘揚道統易學文化,傳播聖賢智慧,踐行中國式管理!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可以說《西遊記》不分老幼,人人都愛看。大家有沒有想過,在《西遊記》取經團隊中,唐僧爲什麼能當領導?有人說,因爲唐僧

人到中年,坚持做好三件事,人生之路越走越顺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隐士高人,精通各家学说,智慧超群,可谓无人能及。随便派个徒弟下山,就是王侯将相之才。其弟子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两度拜为秦相。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两千多年了,鬼谷子的学说依然受人追捧,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