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何大中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何大中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何大中人物简介

·何大中



何大中,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专家。长期从事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政策,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注意调查研究,结合国情,提出适合我国需要的技术项目、标准和方法,为迅速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大中,1929年出生于北平市一铁路职工家庭。1937年抗日战事爆发后,何大中随家辗转徙居北平、天津等地,饱尝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奴役之苦,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义愤。1945年8月15日本投降。1946年,何大中考入清华大学,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他重盼天日之心深感失望。同年发生“沈崇事件”,何大中怀着愤慨之情投入学生运动,成为学运骨干,并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党的关于发展进步力量、迎接北京解放等工作。当时,他按照地下党的安排,竞选学生会理事,负责与外校的全部联络工作,以接替因白色恐怖而撤离的某些党内负责人的工作。1948年底任“迎接解放委员会”联络部部长,为迎接北平解放进行了一系列宣传联络工作。

1950年,何大中从清华大学毕业,来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投入新中国的广播事业建设。为使当时留下来的破旧设备能为新中国广播事业服务,何大中在实践中总结出 “故障快速判断法”和“紧急处理法”,缩短了停播时间。不久被任命为机房主任。

1951年,党中央发出着重利用广播网和收音网推动工作的指示。当时承多年战乱之余的新中国广播事业,无网可言,国内绝大多数地方收听不到广播,为求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何大中被调到计划处,在当时任计划处处长的卢克勤领导下,受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广播事业发展规划。根据当时全国经济技术条件,提出了集中力量建设中央电台(包括对外广播)的方针,在若干全国人口密集地区建设大功率广播发射台播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推动全国有线广播网和收音网的发展,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宣传教育任务。为了建设大功率广播电台,1954年何大中受命组建安装工程队并任队长,负责这些电台的技术安装调试工作。

1955年,何大中参与发展我国电视广播的技术准备工作,并于1957年前往苏联学习彩色电视技术。1958年回国后任广播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领导彩色电视的研究。1960年5月建成我国第一个彩色电视试验台,除摄象管、显象管外,所有设备全系自己研制成功的。后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中断了试验。在科研所工作期间,何大中还提出并建立了调频广播试验台,组织研制了一批调频收音机,为此后发展调频广播作好技术准备。

1962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组建了由他主持的技术处,负责制订广播系统的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并实现对频率资源和科技工作的归口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广播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在此期间,他对全国广播事业的两年调整、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安排、农村广播网的建设和管理、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的结合,进而有步骤地建设全国广播网等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66年,何大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68年获得“解放”后就全力投入调频广播试验工作。同年8月,何大中主持了调频广播中间试验鉴定会,中央广播事业局在会上确定调频作为节目传送手段,并决定建立北京至东北、西北、东南三条调频干线工程。这是我国实施调频广播的开端。

1968年底,“文化大革命”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何大中再度受到审查。1969年冬,尚在受审查的何大中,开始了中波同步广播的研究,1972年,他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同步广播系统的全部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并亲自研制出了同步激励器样机。1976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推广同步广播技术以解决频率拥挤问题。

1973年起,何大中致力于广播电视网的规划工作。例如,1977年在卫星规划座谈会上,他和当时任广播事业局技术部副主任的卢克勤等提出了中国广播电视采用卫星覆盖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向中央提出建议,得到当时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在1980年2月的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和4月的规划工作会议上通过了以他为主提出的广播电视网的技术政策、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1983年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他和当时任广播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等,提出了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这项方针被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采纳,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些,连同何大中于1973年至1985年期间陆续主持编制出的中波广播网,米波、分米波电视网和短波广播网的技术规划,对于使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起到极有力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自1982年起,何大中任广播电视部总工程师。1983年,广播电视部建立了作为最高科技咨询机构的部科技委员会。何大中被任命为首届主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播事业发展很快,80年代尤为迅速,科技干部的培养远远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播电视新技术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对广大在职科技干部进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何大中为此倡议并组织广播电视战线一些老专家编写了一套大型丛书《广播电视技术手册》,共16分册,合1000余万字,内容覆盖了广播电视各技术领域。此丛书已被用作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教材。何大中任总编并执笔写了第一分册。他还接受委托组织广播电视新技术讲座,以提高各级技术干部的业务水平。在他主持下,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学会创办了 “高科技培训中心”,以函授方式向广播电视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由于他一丝不苟、黾勉以求,这些工作均取得良好效果。

何大中一贯热心有关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他曾被选任为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和跨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高级会员。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拟订广播电视覆盖网技术政策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很不均衡。这决定了建立适合国情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因此,制定正确的技术政策,因地、因时制宜地建设并发展我国广播电视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何大中是广播电视系统内主持研究和拟订技术政策的主要负责人。

建国初期,广播事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家财力有限,发展中波广播是较好的办法。因为利用沿地表传播的地波,不仅可使近区收听者可以稳定地接收,而且在夜间还可借助电离层反射的天波使之传播到数百公里外。第一个五年计划采用了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的 “中央台以多个大功率发射机,利用地波和天波,大面积服务”的技术政策,较快地扩大了广播节目覆盖面,因陋就简地满足了当时的急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台的增多,中波频率资源有限,夜间相互干扰日益严重,广播服务受到很大影响。为改善效果,各电台不断要求扩大功率,更换频率。何大中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1965年2月写出的《关于对内广播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发展方针》报告中,建议把发展广播的方针改为“综合发展无线和有线,中波和超短波调频,大功率和小功率相结合”,城市中普遍设小功率中波利用地波服务。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梗阻,这一在当时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政策性建议,延至1973年才被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归纳为“大、中、小功率相结合,以中小功率为主,地波覆盖”这样的方针,加以贯彻执行。

调频广播的声音质量和抗干扰性能均显著优于中波调幅广播。为在我国发展调频广播,50年代末,何大中组织广播科研所和有关工厂建立了调频广播试验电台,获得了满意的试播效果。60年代中期,他又组织山东、河北广播局和广播科研所进行调频广播传送节目的大规模试验。因为他们因地制宜地把发射台建在当地附近的高山上,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除了取得远优于中短波调幅广播传送的播音质量之外,其覆盖范围与播送距离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成果的推广,使沿调频节目传送网线上中央节目转播台和市县乡镇转播中央节目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而为听众直接收听调频广播打下了基础。1983年,广播电视部采纳了何大中等的建议,确定“大力发展调频广播,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收听覆盖手段”的技术政策,使我国调频广播得到迅速的发展。

60年代末,各省米波电视已有一定发展。为了扩大各省区播送电视节目的覆盖面,必须解决电视信号源的传送问题。依照调频传送广播节目的经验,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何大中主持下,提出了以高山台为骨干互相转播,和在骨干台周围设若干转播台来覆盖人口密集地区的技术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政策使扩大电视覆盖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多次差转使信号质量受到影响,这个问题有待以后技术进步的支持。80年代初,随着可传送电视的国产微波设备的试制成功,广播电视部在何大中的倡议下确定了 “积极建设省内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专用微波” 的技术政策,推动了各省专用微波网线的建设,使高质量地扩大电视传播覆盖面这个至为国人关心的问题获得可靠的技术保证。也在这个时期,原先开辟的米波波段(电视频道1—12)已不能满足电视节目套数增加的需要,何大中除了建议发展分米波电视及其传送技术之外,还拟订了利用卫星传送中央的广播电视节目,向全国提供优质的转播信号源的技术政策。何大中在组织贯彻这一得到上级批准的技术政策时,采取了在分米波电视建网布点上不走米波老路,而是以有效覆盖人口为主,优选最佳的效益/投资比的方案。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兼顾两种效益的最优选择。

此后,何大中在吸收广播系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份完整的“广播电视技术政策”。在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联合组织的 “国家12个主要领域技术政策的研究” 中,“广播电视技术政策”被收入“通信政策”的蓝皮书中。1988年,该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大中被表彰为“在这项研究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 的专家。

编制技术规划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水平



管理广播电视覆盖网的主要任务是使每部发射机有自己的服务地区,以尽可能地减少各发射机间的相互干扰。在50年代和60年代,管理方法是按照事业建设的需要或计划,逐个地给发射机指配频率。由于频率资源有限,加上当时甚缺对长远发展的预见,使得往后的申请难以指配到频率; 若作较大范围的变动,又因要改变很多电台的原有频率指配而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何大中参照国际经验,提出了 “技术规划”的概念。它的目标是: 按照每个广播电视频段的容量、日后发展的需要和技术上的可能,合理并全面地预先安排各发射台的地址及发射机频率等主要技术参数,在尽量满足节目播送需要的条件下,使相互干扰降到最低。这就使已建台和待建台在规划中都有自己的位置,给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何大中还提出,这样的技术规划是事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它应依照建设期内的可能投资,逐年安排已列入技术规划的项目,使广播电视网的建设按规划逐步完成。

1973至1976年,他领导编制了中波广播网技术规划,从1978年起逐步实施。

1976年1983年,他领导编制了米波电视网技术规划,1983年开始实施。1983至1985年,在他领导下编制了分米波电视网技术规划,1985年开始实施。

1984年至1985年,在他领导下编制了短波广播网规划,1985年开始实施。

编制技术规划,必须提出该频段广播电视网的具体技术政策,分析可能容纳的节目套数,明确覆盖目标,制定必要的标准和技术参数,以及该频段广播电视网的规划方法。何大中参照国际经验,亲自起草了文件并组织有关会议加以讨论,在广播电视系统内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发动并依靠各省力量一起编制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何大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掌握广播电视频段的电波传播规律,使技术规划建筑在可靠的基础上,何大中还对一些频段的电波场强预测方法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例如在长波段,他根据收测结果提出的场强预测半经验公式,与印度和伊朗的实测数据相符。他据此写成的论文,获得了亚洲广播联盟授予的一等奖。在中波段,他提出的天波场强计算方法,得到1974年国际长中波广播规划的采纳,可用于亚洲地区。何大中还提出了较近地区的中波场强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与理论计算比较。他提出的这些场强预测方法在编制规划中得到应用。

何大中在中波、短波、电视覆盖网技术规划方面的这些贡献,获得了广播电影电视部1987年度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建立全国中波同步广播网



中波广播由大功率天波传送改为中小功率地波传送的技术政策,一旦付诸实施,欲使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分别覆盖全国和各该省区,势必要增设许多发射台。由于中波频率资源十分有限,只有120个,如果每个发射台都单独占用一个中波频率,各频率必须大量重复使用。这就出现了由此产生的同频干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何大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同步广播”的技术方案上,即由设在不同地点的多部发射机使用同一频率播出同一节目。当这些发射机的频率完全相同、或仅有微小差别时,它们的相互干扰可大大降低。同步广播技术在欧洲早在20年代就有人提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得到大范围应用。何大中利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解除一切职务的机会,专心地开展了同步广播的调查研究。他通过和试验小组一起进行的实地收测与对效果的分析,摸索出了它的规律,认为实现同步广播的关键,是如何缩小存在于同频台间的相互干扰空间。当时的国外技术资料提出,两机频率相差小于0.1赫兹即可允许。但他们的收测表明,这种情况下的干扰区域较大,将会损失很大面积的服务区。对此,何大中提出,只要把我国同频台的允许频差定为0.015赫兹,即采用更为精密的同步制式,将大为缩小由此造成的互扰区域。这个建议已被采纳,并已正式列入我国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的国家标准中。按照这个标准,若由数百部发射机覆盖全国,其中央台播出一套节目只需6个频率; 若由数十部发射机覆盖全省,则省电台播送一套节目只需三个频率。如果不采用这样精密同步广播技术,这个矛盾是很难有效地解决的。1975年,国际电信联盟协调各国中波广播规划时,以大面积同步网为基础的中国中波广播网被视为处于领先地位。1978年,中波同步广播网规划正式付诸实施。何大中在河南进行的 “同步广播试验”研究项目获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四级混合覆盖”政策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



从50年代初期以来的很长时期内,我国广播事业的建设方针是中央、省两级政府办无线广播电台并建两级覆盖网,电视广播实现后也是如此。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深化,许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市和县先后提出了开办无线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要求。1982年成立的广播电视部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部领导亲自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反复征求地方同志的意见,有针对地和实事求是地归纳出了若干待解决的问题。在对分配给广播电视使用的频率资源难以满足各级政府办无线广播电视多套节目需要这个主要矛盾的讨论中,何大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即在某些频道上,使一部发射机播出的节目实现两套或三套节目混合编排,很有可能解决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何大中称之为四级 (中央、省、地市、县)混合覆盖。基于这个设想的方案为1983年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所采纳,并据此正式形成了广播电视部的技术政策。实施时,何大中受命参与制定了相应的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文件中强调只有具备规定条件的市县方可开办电视台,以免一哄而起。这项政策调动了地方发展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到1990年,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75%以上,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

简 历



1929年11月28日 出生于北平市。

1946年9月—1950年9月 清华大学电机系, 获工学士学位。

1950年9月—1952年11月 中央广播事业局北京双桥发射台,任技术员, 机房主任。

1952年11月—1954年3月 中央广播事业局计划处计划科科长。

1954年3月—1955年1月 中央广播事业局安装工程队队长。

1955年1月—1957年9月 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处副处长。

1957年9月—1958年11月 留苏, 列宁格勒电讯学院研究生。

1958年12月—1962年12月 广播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63年1月—1982年9月 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处副处长。

1982年9月—1986年8月 广播电视部总工程师, 部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 兼技术局局长。

1986年8月—1990年4月 广播电影电视部总工程师, 部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0年4月 离休。

主要论著



1 中央广播事业局、河南省广播局同步广播试验小组(何大中执笔).同步广播试验报告.广播与电视技术, 1974 (2) : 1—11.

2 He Dazhong.Broadcasting in Band 5(LF).A.B.U.Technical Review,1978,57 : 5—11. (中文稿“长波广播”,见:广播与电视技术,1974(4) :16—20).

3 何大中.近距离中波天波场强的预测.广播与电视技术,1980(2):6—11.

4 He Dazhong.Problems in the Planning of HFBC:Document.No.Po-msem/24 Port Moresby:ITU Seminar, 1981.

5 何大中.150—1600kHz频段近距离天波场强的测量, 广播电视技术, 1982(6):12—15.6 何大中.视距内分米波电场强度的预测.广播与电视技术, 1983(6):1—12.

7 何大中.在一个具体接收点上分米波场强的预测方法.广播与电视技术, 1986(1):1—17.

8 何大中. 我国广播电视的技术政策与发展规划. 电子科学技术,1987 (10) :17—23.

9 何大中.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概论.见:武汉市广播电视局科技情报站编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专辑, 1988: 1—14.

10 He Dazhong.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Media Services.In:SpeakersPapers of Technical Symposium.Geneva:ITU COM′89, 1989.

11 何大中.系统与覆盖网.广播电视手册 (第一分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0.

12 何大中.广播电视节目传播.见:闫玉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 581—623.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唐朝卢龙节度使张允伸简介,张允伸在史上有何功绩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张允伸家族世代于幽州(卢龙军)任军校,张允伸最初积功至押衙,并兼任马步都知兵马使。获领旌旗大中三年(849年),卢龙节度使张直方因虐待士兵被逐去,军中立周D为卢龙留后。大中四年(850

历史人物 钱有何历史功绩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能获得这样高度的赞誉,大概都要归功于一位古代帝王,他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武肃王钱。  唐朝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杭州临安县石镜乡大官山下的临水里钱坞

钱镠有何历史功绩?他的后人都有谁?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能获得这样高度的赞誉,大概都要归功于一位古代帝王,他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武肃王钱镠。  唐朝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杭州临安县

揭秘宋朝史上宋真宗编造天书现世有何企图

《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原来,在这一年的

揭秘宋朝史上宋真宗编造天书现世有何企图

《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原来,在这一年的

历史人物 有关于魏大中的评价如何 有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是什么样的

主要成就>与同为阉党所害的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并称“前六君子”。>>人物评价>魏大中为官时正值黑暗的天启年间,大阉魏忠贤把握朝政,大多数官员投靠魏忠贤。但魏大中不为所屈,与杨涟、左光斗

历史人物 明朝都给事中魏大中简介,为官时清廉正直,敢与权臣作斗争

简介魏大中(1575—1625),字孔时,号廓园,嘉善迁北区(今嘉善大舜乡)南早滨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礼、户、吏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自幼家贫,读书砥行,师事谢

魏大中之子魏学濂简介 魏学濂到底有没有投降李自成?

  魏学濂是明朝末年官员,是明朝著名忠直大臣魏大中的次子,字子一,号内斋。魏学濂生年不详,是浙江嘉善人,为崇祯十六年进士。  明朝末年,阉党祸乱朝政。特别是明朝天启帝时期,大奸宦魏忠贤把持朝政,而以他

静安区大中里的建筑历史

静安区大中里地块启动保护历史建筑移位工程(2009年3月10日)民立中学老校舍位于石门一路威海路附近的“大中里”3月10日上午,静安区大中里地块启动保护历史建筑移位工程,有近90年历史的上海市优秀历史

历史人物 此人张疯卖傻36年,终于坐上皇位,被称“大中之治”

后人常用“大唐盛世”来形容唐朝的繁荣昌盛,但作为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唐朝的辉煌其实并不长久。从公元617年李渊建立唐朝,到公元755年唐玄宗安史之乱,盛唐不过一百多年,此后便逐渐走了下坡路。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