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胡建平人物简介

Posted 航空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胡建平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胡建平人物简介

·胡建平



胡建平,计算机技术专家。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的调试,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大型系列机200系列机中220机、地面指挥计算机的研制; 主持了我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综合化体制验证分布式计算机的研究设计; 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建平,1935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江西吉安人。吉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所在地。他从小就听到许多父辈们讲述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爱与恨的记忆。他的舅父萧其愚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一位革命烈士。1949年6月吉安重新获得解放,14岁的胡建平满腔热情地参加了新成立的农会活动,写标语,搞宣传,庆祝翻身解放。

胡建平1952年初中毕业,因成绩优秀被免试推荐进入湖南省立二中读高中。1954年高三时,班主任谭豪文老师去省委党校学习,作为班长的他整整一个学期负责全班的各项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组织全班同学赴长沙参加高考。直到高考临近,学校才派团委书记来代理班主任。

1954年,胡建平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成为新成立的飞机设备系的首届学生。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科研活动。1956年暑假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航空夏令营的秘书组工作。1958年是 “大跃进” 的年代,北京航空学院连续3个型号的飞机上天,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参加了 “北京二号” 的部分工作。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胡建平于1958年7月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参加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第三期训练班学习,为北京航空学院成立计算机专业作准备。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国家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的研制工作。1971年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国家大型系列计算机DJS200中的DJS220机的研制工作。1982年主持航空工业部重大项目 “航空电子综合化体制验证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 研究。1983年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业组成员,任计算机系副主任。1986~198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先后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新泽西理工学院进修并进行软件工程和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1989年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计算机系副主任。1991年被聘为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被聘为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专业组副组长。1995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代主任。

教书育人,培养拔尖人才



胡建平长期从事计算机的教学工作。早在1959年就为自动控制系非计算机专业55级同学开出计算机原理课,成为1958年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成立后第一个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据他回忆: 当时一边在中国科学院听课一边在学校讲课,真是“现贩现卖”,但却也锻炼了人。他先后主讲过 “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容错技术” 和 “分布式计算机” 等本科生核心课和研究生学位课,指导了60多名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研究生、10多名博士研究生。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开始主持计算机系的教学工作,历时六载。在长期实践并吸取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关注世界计算机教育最新进展,不断完善教学计划。计算机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他不断研究美国ACM/IEEE发表的教学指导大纲,注意更新学科知识结构,完善教学计划,先后组织过北京主要大学 (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计算机系教学主任研讨会,主办了北京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讨论会。他在全国计算机教育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其观点与内容被吸收到该研讨会起草的教学参考大纲中。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早在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成立初期,胡建平就全力投身实验室建设,先后设计和安装了电子管和晶体管稳压电源、电子管和晶体管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累加器等实验装置。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还不很普及的情况下,他就提出并创造条件实现本科生4年上机800小时,在国内首先开设操作系统等实验课。他坚持开门办学,利用北京有利条件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包括电子工业部15所,航天工业部204所、706所和502所,航空工业部634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这些单位的教育培训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赴航天部的实习队获北京市优秀实习队称号,并在 《中国高等教育》 杂志上发表论文《我们是如何解决实习问题的?》。为此,获得学校长谷奖教金二等奖。

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加强对拔尖学生的培养。胡建平按照动态更新机制在各年级选拔若干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在低年级,聘请基础课老师兼任班主任,对拔尖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市级数学物理竞赛; 到高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支持他们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学术研讨会和科研成果鉴定会,使计算机系学生在校内的冯如杯、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和赛格杯等竞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他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校内首先实现淘汰制。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生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不够完善,答辩成绩受到置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胡建平在系内分别建立导师参与的指导专家小组和导师不参与的答辩专家小组。前者负责研究生开题和中期检查,后者负责答辩。尽管当时校内对此存在不同看法,但计算机系坚持: 研究生 (包括博士研究生)完不成研究计划者或警告或中途除名; 答辩成绩不合格者不授学位; 研究生申请答辩,除提交学位论文外,针对作业类型还需分别提交设计图纸、软件文档或学术论文。严字当头,端正了研究生的学风; 规范管理,保证了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管理的教学论文发表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杂志上。

坚持教书育人,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胡建平对所指导的研究生总是循循善诱,并与他们结成忘年交。他与学生平等讨论学业、入党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他也向学生党支部反映研究生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进步情况,对党员研究生更会严格要求。

献身科研,情系航空电子



胡建平十分重视科学研究,长期参与科研实践,先后参加了国家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的调试,国家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国家大型系列机200系列和XXXX地面指挥计算机的研制,主持了我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综合化体制验证分布式计算机的研究设计。他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发展全过程,获得多项奖励,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1959~1961年,胡建平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国家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的研制。该机采用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开的体系结构。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不畏困难,日夜兼程。

1971年,由北航、电子工业部15所和北京计算机三厂组成联合研制小组,开展对520计算机的设计。胡建平为北航负责人。不久520机被纳入国家大型系列计算机DJS200系列,成为该系列的220型机。200系列汇集了国内著名高校和生产单位,历时4年攻关,先后研制出220、240和260三个型号。1979年220型机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新技术奖。

1982~1986年,胡建平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 “航空电子综合化体制验证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课题的研究。该项目是航空工业部重点研究课题,由北航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以及航空工业部615所联合承担。为了确保该项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北航成立了以黄泽梓为首的行政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工作; 技术实施则由以胡建平为首的技术领导小组负责。该系统采用1553B时分多路总线,包括3个处理节点和5个远程终端节点,分布式实时操作系统实现机载信息综合传输、综合处理和综合显示,实现了联邦式航空电子体系结构。该系统研制成功使我国航空电子综合化技术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我国航空电子综合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该系统1986年通过航空工业部鉴定,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里应该提及的是: 当项目在1985年进入联试关键时刻,胡建平在江西的母亲突然去世。为了保证联试正常进行,他思量再三,决定母亲的丧事由弟弟妹妹办理,不去奔丧,请母亲和亲友原谅。出殡之日,他含泪向南方跪拜,为母亲送行。

随着航空电子信息量的急剧膨胀,驾驶员负担急剧加重,根据技术发展趋势,胡建平于90年代初提出了驾驶员辅助系统技术的研究课题。该课题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航空电子,得到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计划和航空预研计划的资助。该项研究涉及内部状态监视、外部态势评估以及战术选择等。这种实现综合决策的多专家系统是新一代综合航空电子的组成部分。

1995~2000年期间,胡建平领导的课题组承担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一个合作课题。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先后由三届研究生来具体实施这项任务。在整个项目研制过程中,从算法、系统设计、电路板和布线设计,到系统调试,胡建平都在第一线实践和指导。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他经常戴着老花镜,亲自审查电路图和布线,校正逻辑表达式。许多同学看到后都非常感动,胡老师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呢?

胡建平还负责了其他多项研究课题,其中与民航总局合作的“飞行程序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获民航总局200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届古稀,仍在孜孜求索



进入21世纪,胡建平以年近70的高龄,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和探索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观察到移动计算将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迅速发展。这种计算模式将实现人们盼望已久的随时随地计算。为此,胡建平倡议建立以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 和实现主动服务为目标的 “分布与移动计算实验室”,开展移动计算的研究。这些都得到北航计算机学院的支持。

分布与移动计算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为骨干的研究梯队,包括一批硕士研究生,正在承担多项研究课题。特别是2003年承担了广东省拓思软件科学园的科研项目,时值 “非典” 横行,课题组坚持在广州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对方赞誉。胡建平对他的学生们反复强调 “诚信” 二字。无论有多少困难,都要按计划完成任务,交出一份好答卷,使合作方满意。

分布与移动计算实验室已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诺基亚是世界著名的企业,诺基亚中国投资公司在2004年的战略发展发布会上,宣布北航等高校是它的战略合作伙伴。实验室与诺基亚已签订了两项研究课题合同,诺基亚在实验室设立了奖学金。实验室也与Sun公司和香港理工大学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分布与移动计算实验室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从2001年开始先后举办了3次移动计算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举办了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为推动分布与移动计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简 历



1935年 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

1958年 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 (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控制系并留校任教。

1958—1959年 参加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第三期训练班学习。

1971—1975年 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DJS200系列的DJS220型机研制工作,任课题组组长。

1979年4月—1985年5月 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2—1986年 主持航空工业部重大项目 “航空电子综合化体制验证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 研究,任项目总设计师。

1983年 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计算机系副主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委专业组成员。

1986—1988年 美国密苏里大学和新泽西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1989年 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系副主任。

1991年 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3年 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专业组副组长。

1995年 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代主任。

2001年 退休,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返聘)。

主要论著



1 Wang Fuxing,Hu Jianping. Error Management and Reconfiguration inReal-time Control Data Processing Syste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Applications,Beijing,China,1984

2 胡建平. 驾驶员辅助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 (3)

3 Hu Jianping. Airborne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hina/Russia Symposiu m o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3

4 胡建平,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白剑波. 协作式驾驶员辅助专家系统. 1994

5 Kai Hu,Jianwei Niu,Jianping Hu. Task Scheduling Onto DynamicLarge-Scale Parallel Cluster (DLPC).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Technologyand Applications (PDPTA 2000),Las Vegas,Nevada. USA,2000

6 Kan Zhigang,Hu Jianping. Locating in Cellular Mobile Internet of Mobile Hosts. IFIP World Computer Congress,Beijing,China,2000. 8

7 Wang Jihong,Hu jianping,Hu Kai. Security Design of Mobile AgentSyst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base and Expert Systems Applications,Greenwich,London,UK,2000

8 胡凯,胡建平,王强. 分布式并行计算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 (2)

9 胡凯,王强,胡建平. 机群并行计算中负载共享的关键问题. 计算机科学,2000 (7)

10 Jianwei Niu,Zhigang Kan,Jianping Hu. An Object-oriented Multimedia Data Management System. Proceeding of the 3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of Objected-Oriented,Language and System,2000. 10: 100—105

11 牛建伟,胡建平. DSM系统中动态减少无效副本集释放一致性模型的研究.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 (10)

12 胡凯,张怡,胡建平. 网络计算环境下任务调度问题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 (6)

13 张怡,胡建平. 机群系统中转发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 (3)

14 阚志刚,胡建平,马建. 移动IP中移动主机定位方法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 (4)

15 Kan Zhigang,Ma Jian,Hu Jianping. Mobile IPv6 and it’ s Handover.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uju Resort,South Korea,2001

16 张怡,胡建平. 基于消息转发的类异步并行进程迁移算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

17 牛建伟,李炜,胡建平. MPEG-2恒定码率位率控制研究.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 (12)

18 袁满,胡建平,等. 基于层状模型的分布式服务注册与恢复算法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 (10)

19 袁满,罗军,胡建平. Internet服务管理技术概述. 计算机科学,2003(2)

20 罗军,袁满,胡建平. 下一代网络自适应QoS研究. 计算机科学,2003 (4)

21 罗军,袁满,胡建平. QoS保证的资源竞争与用户需求策略研究. 计算机科学,2003 (6)

22 牛建伟,何锐,胡建平,等. 一种面向无线视频流的包调度算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 (11)

23 何锐,牛建伟,胡建平. 一种开放网络环境中不确定信任模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 (11)

24 牛建伟,毛士艺,胡建平. 基于DSP和FPGA的视频编码器设计与优化实现. 航空学报,2005

25 章振业,杨文龙,胡建平. 计算机外部设备.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蒋建平人物简介

·蒋建平蒋建平,森林培育学家,林业教育家,泡桐专家。长期从事造林学教学与泡桐研究。在泡桐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成果推广应用,特别是在黄淮海中低产农业区推行农桐间作、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农业产量方面,作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朱建平简介

三国人物中文名:朱建平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62年9月职业:教师代表作品:《世纪之交中国统计学科的回顾与思考》《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等研究方向:数理统计、数据挖掘、计量经济学(历史lishixinzh

建平中学的历史

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学长学姐进~关于高考加历史的问题……1您好,我是来自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吴启迪,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作为YFU交流生到美国纽约长岛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学习、交流生活。我门

刘建平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

刘建平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刘建平,1948年出生,河北束鹿人。擅长年画、连环画。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历任天津市教育局美术编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少儿读物编辑、副总编辑、社长

夏侯威的生平简介 朱建平对夏侯威的预言最后成真了吗?

  夏侯威,字季权,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征西将军夏侯渊,弟弟是右将军夏侯霸。  出身于将门之家的夏侯威自幼学武,少年时期已经颇有侠义风范了,当时的曹丕、曹植都愿意与他交好。除了广交朋

历史人物 夏侯威的生平简介 朱建平对夏侯威的预言最后成真了吗

  夏侯威,字季权,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征西将军夏侯渊,弟弟是右将军夏侯霸。  出身于将门之家的夏侯威自幼学武,少年时期已经颇有侠义风范了,当时的曹丕、曹植都愿意与他交好。除了广交朋

曹丕为何活不过八十岁?朱建平的相术准吗?

  古代的相术大师朱建平曾经预言,曹操次子曹丕活不过八十岁,运气背的话连四十岁也熬不过去!关键是曹丕后来果然只活了四十岁,你说神不神?  朱建平最初只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看面相的先生,他常常走街串巷,

欧阳修在扬州建平山堂,苏轼为何在此大发感慨

北宋的欧阳修与苏轼很有缘分。首先,他们都入选「”唐宋八大家”。其次,欧阳修生于1007年,是苏轼(生于1037年)的老师。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被人称为千年龙虎榜,中进士的日后大多都成了风

历史人物 曹丕为何活不过八十岁

  古代的相术大师朱建平曾经预言,曹操次子曹丕活不过八十岁,运气背的话连四十岁也熬不过去!关键是曹丕后来果然只活了四十岁,你说神不神?  朱建平最初只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看面相的先生,他常常走街串巷,

推進文旅產業融合 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吳建平在蔡和森、蔡暢故居調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情況)(吳建平實地考察歸谷國際鄉村文化旅遊度假區相關項目)婁底新聞網訊(記者肖育濤)4月23日,婁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建平到雙峰縣調研紅色文化資源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