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宏嘉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宏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宏嘉人物简介
·黄宏嘉
黄宏嘉,微波和光波导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微波与光纤传输研究,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他是我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最早研制出了中国的单模光纤,为我国微波技术及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宏嘉,祖籍湖南临澧,1924年8月生于北京。他在北京念完了小学。随后,在南京进入了南京师大附中初中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入川,就读于合川中学。当时合川中学师资强,教学质量高。其中对黄宏嘉影响最深的是高中数学教员汪桂荣。他为黄宏嘉在数学与理工学业的深造奠定了基础。
1940年,黄宏嘉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机械系。大学二年级,他获准转入电机系攻读电信专业。黄宏嘉从年青时起就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1944年,大学毕业,应征服兵役,在抗日战争中任远征军少校翻译官,在滇缅公路上一直服务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战后,复员到重庆,一度任当时的国际广播电台英语播音员。
1946年,黄宏嘉回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参加并顺利通过了官费赴美留学考试。1947年,转到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任助教。1948年,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深造。1949年8月获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激起了青年黄宏嘉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热情。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顶住了来自台湾的各种诱惑,冲破重重封锁和阻拦,离开美国,转道香港,于1949年10月抵达天津,回到祖国怀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最早归国的科学家之一。黄宏嘉于当年8月28日致其美国友人沃汉先生夫妇(Les and Luicell Vauhan)信中的如下几句话:“我急于回国的唯一原因,我想,不是我爱美国少一点,而是我爱中国多一点,我爱中国的整个,不仅爱她的美德,而且甚至也爱她的贫困和不幸,…”(“…The only reason that I′m anxiousto return,I think,is not that I love America less,but that I love Chi-na more.I love China as a whole,not only for its virtues,but evenalso for its poverty and wretchedness.…”)记载了他当时急于返国报效的心迹。
回国后,黄宏嘉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1950年至1964年间,在北方交通大学执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代系主任等职。其间,1956年至196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从事微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1959年起参加国家重点项目“毫米波波导传输”研究,并任北京中心研究室副主任。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黄宏嘉当选为理事,并任中国微波专业学会主任委员,至1987年。
1964年,黄宏嘉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任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激光、微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1963~1964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100万字的《微波原理》一、二卷。1965年,黄宏嘉根据科学理论所作出的正确分析,发表了著名的《从微波到光》论文,并由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关于光纤可能用于通信的最早文献。1966年,“文化大革命”浪潮席卷神州,黄宏嘉受到不公正对待,科学研究亦随之被迫中断。
1979年,黄宏嘉调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任教授、第一副校长,并于1987年起任名誉校长。在此期间,他创建了波科学研究室,后扩建为光纤技术研究所,并兼任所长。由他领导的由几个单位组成的科研小组于1980年试制出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引起国际上的注目。继后,又完成了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 “单模光纤研究”。1985年,国家科委下达的“六五”攻关项目“单模光纤技术”也胜利完成并通过了鉴定。
黄宏嘉先后担任《电子学报》编委、《应用科学学报》主编。受《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之聘请,黄宏嘉同时担任物理学分编委、电磁学主编,以及电子学分编委、微波技术与电磁场主编。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黄宏嘉曾先后担任IEEE通信学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场与波委员会中国代表和分主席和国外几个刊物的主编。1980年,黄宏嘉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9年10月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磁学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美国夏威夷欧罗理工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
在耦合模式理论研究中确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黄宏嘉是国内和国际上较早从事毫米波传输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归国后,对二战后引起各国重视的 “微波毫米波波导管传输”这一当时的前沿科学潜心地进行研究。1952年,他在《电信科学》杂志第2期上发表了《毫米波波导传输的一些问题》。这是国际上早期研究毫米波的论文之一。50年代后期,国家科委将毫米波波导传输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即301工程)。黄宏嘉旋即受聘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任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该所与苏联科学院无线电技术与电子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苏联著名科学家卡杰林堡(Б.З.Каченеленбаум)来我国进行合作研究。并于1959年,电子所在北京敷设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埋地波导实验线,成功地进行了电视及照片的传输。黄宏嘉结合工程实践对毫米波传输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微波传输理论基础研究中,黄宏嘉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二次大战后,各国对毫米波波导传输都倾注了巨大的力量进行实验研究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上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研究电磁波在既具有横向不规则性,又具有纵向不规则性的波导传输线中传播特性。这是一类很复杂、很难严格求解的电磁场边值问题。在微波研究中,将波导传输中可能存在和数学上适合运用麦克斯韦方程并满足波导边界条件解的每一种场结构都称为一种模式。在实际波导中,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规则性,如截面的微小变化,传输线走向的转弯,结头处的错位等,使得可能存在的各种模式间发生功率转换即耦合。耦合模式理论就是研究模式及其功率转换的一种基本分析途径,是微波波导传输中的重要基础研究。
为了研究第三个模式对弯波导中两个强耦合模式的影响,黄宏嘉对当时数学文献中一直没有解决的N阶变系数微分方程组的求解进行了潜心的研究;于1961年在我国《数学学报》第1、3期上发表了 《缓变系数法》 的论文,并在同年的全国第一次微分方程学术会议上作了以此为题的报告。该论文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N阶变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从而使N个模式发生耦合的传输特性得到了解决。同年,苏联科学院出版的题为 《缓变系数不规则波导理论》 ( 《Теория Нерегулярных Волнвоводов с МедленноМеняюшимися》Параметрами,В.Z.Каценеленбаум,1961)专著中引用了黄宏嘉的方法和主要公式。继后,黄宏嘉结合301工程实际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多项带概括性的研究。一项是提出了 “波导壁的阻抗微扰概念”,把不同型式的波导不规则性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统一地用阻抗微扰所产生的模式耦合来描述并导出了各种不规则性的阻抗微扰解析式。与此有关的论文 《Concept ofImpedance Perturbation as Applied to Discrete Coupling》发表在外文版《中国科学》 (《Scientia Sinica》) 1965年第3期上。另一项研究,是将耦合模式理论的数学方法,即正交函数的展开作了进一步发展,使之不仅能用于单一波导中的模式耦合,而且也可用于多个波导不同模式集之间的耦合。其他有关模式耦合的研究,如离散耦合,各向异性媒质中的模式耦合,空腔中的耦合等,黄宏嘉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63~1964年,黄宏嘉的100万字专著《微波原理》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用耦合波理论的统一观点描述了一系列微波基本原理。书中有许多内容是黄宏嘉本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在微波波导传输中确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黄宏嘉的 《微波原理》 的出版,在国际微波理论研究界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评论这部书时,认为这是一本 “为中国人争气的书”。加拿大一位华裔科学家认为“这是一部继柯林的《导波场论》之后又一微波巨著”。黄宏嘉的 “耦合模式理论研究”成果,在1978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重大贡献奖。
创立超模式概念 在中国最早研制出单模光纤
黄宏嘉也是我国光纤学科最早的创导人之一。在单模光纤研究领域,他是我国最早的开拓者。他于1965年撰写的《从微波到光》的论文,论证了从微波波导到光波导的发展,并建议开展光波导的研究。“文化大革命”,使他的这一有重大价值的建议被搁置十年之久。但就在这十年多的时间内,光纤技术研究,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及经济价值而得到飞速发展。波导传输研究用于光纤成为主要方面。毫米波波导传输的研究成果,仍具有科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只要对它的基础研究的理论——系统的模式耦合理论做些必要的补充和发展,就能用于光纤传输问题。
黄宏嘉在光纤传输的模式耦合理论方面,其主要贡献是在已有理论框架的 “理想模式”和 “本地模式”之外,提出了 “超模式”的概念,并在数学上利用变元矩阵相似性导出了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三者间的变换公式,使理论研究得到突破; 从而将微波与光纤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三种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使微波传输与光纤传输问题得到统一而完整的处理,对微波与光纤的实践和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黄宏嘉的这一超模式概念,经过多次国际光纤学术会议讨论(1980年在加拿大魁北克,1981年在美国旧金山,1983年在中国桂林,1984年在西德莱森堡,1985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逐步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和重视。
在文献上,“超模式”并不是前人未曾用过的术语。外国科学家曾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复杂波导中的本征模。黄宏嘉的贡献是用此术语来描述非均匀、非正规波导中的准本征模即“超模式”,并在数学上找出了 “准本征模”和本地模及理想模三种模式集之间在Lowey意义下的相似性。黄宏嘉所得的结果比美国数学家凯勒得到的类似结果要早两年。
1981年,黄宏嘉的《耦合模式和非理想波导》(Coupled Modesand Nonideal Waveguieds)的论文专集,在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原布鲁克林理工学院) 出版。1984年,他与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奈德(A.W.Snyder)教授共同主编的《光波导科学》(OpticalWaveguide Sciences)论文集在荷兰Martinus Nijhoff出版社出版。同年,黄宏嘉的专著《耦合模式理论及其在微波与光纤传输中的应用》(Coupled Mode Theory as Applied to Microwave and OpticalTransmission) 在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近年来,由Elsevier出版社 (阿姆斯特丹,牛津,纽约,东京) 陆续出版的题为 《光波科学与技术》丛书,包括了法、德、意、美、中各国著名科学家的专著,由黄宏嘉任主编。
在研究光波导基础理论的同时,黄宏嘉对发展中国自己的光纤技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实验和探索。70年代末,光纤研究的主流究竟是多模还是单模,国际上也还不十分清楚。黄宏嘉提出了单模光纤研究的主攻方向。他在1979年调到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校长之后,立即在大学内创建了波科学研究室,并与当时分属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机械委员会的传输线研究所和上海石英玻璃厂合作,大力开展单模光纤的研究。他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科委、上海市科委和学校领导的支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研制出了中国最早的单模光纤。这项成果在1980年5月召开的国际激光会议上公开宣布。这次国际会议组织的“光通信展望”专题讨论会,由黄宏嘉和美国贝尔实验室柯尼克博士共同担任主席。会上,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认为我国制成的单模光纤处于当时“国际平均”水平。1982年5月,黄宏嘉领导的小组又完成了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单模光纤研究”。同年6月,由上海市科委主持通过了鉴定。由3名中科院学部委员和国内主要光纤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这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项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重要科技领域的空白,而且以较快的速度赶上了国际水平。”消息在国内报导后,香港和国外报刊随即转载并加以评论。1985年底,由黄宏嘉领导的研究组,完成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单模光纤技术”的研究。并在北京邮电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配合下,进行了140和400兆比特、30.7公里无中继传输系统的实验,获得了成功。1986年2月25日,受国家科委委托、上海市科委主持通过了对这一成果的技术鉴定。
在研制单模光纤和完成国家“六五”攻关任务的日日夜夜里,黄宏嘉肩负的担子比谁都重。为了抢时间,他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工作。在1979年到1985年的5年中他没有好好休息上一个星期日,其中有3年的春节也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波科学研究室刚刚建立时,设备条件较差,他不顾劳累,一再亲赴上海石英玻璃厂和传输线研究所的实验室做试验。当时黄宏嘉年岁已不轻,却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科大及两个协作单位和其它合作科研单位之间。研究中,有时为了取得一个正确可靠的数据,他要求反复测试、反复验证。他那对待科学的严谨作风和严肃态度,使和他一起从事攻关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深为折服。同时也带出了一支较强的科技队伍。
由于黄宏嘉在研究光纤传输理论及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1986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他记大功奖励。“单模光纤技术”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耦合模式理论及其在微波与光纤传输中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黄宏嘉本人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带领的光纤研究所,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科技攻关先进集体”。
黄宏嘉自1990年以来,先后获得了三项美国发明专利。其有关特种光纤的理论预见已为实验充分证实,现正在进行实用化研究。他的新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于1995年由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图书公司 (John Wiley & Sons) 出版。
以文会友 在国际学术活动中为祖国赢得荣誉
在国际性学术交流中,以文会友,为祖国服务,是黄宏嘉在国际学术界充分肯定他的成就后十分留意的事情。
1979年,黄宏嘉访问了荷兰台尔夫大学,应聘担任了(Marti-nus Nijhoff) 国际刊物编委。1980年出席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URSI国际会议,宣读了题为 《光纤弱耦合理论》的论文。
1981年出席了旧金山“集成光学与光缆通信”[Integrated Op-tical and Opticab Communications (IOOC)]会议,宣读了论文《单模光纤色散》 (Dispersion of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
1982年5月,上海市重点项目 “单模光纤研究”刚开过鉴定会,黄宏嘉于6月间应邀赴美国达拉斯,在国际微波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作了《中国微波三十年》(Thirty years of microwaves in Chi-na)的报告。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将黄宏嘉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列为1982年该学会的重要事件记入微波发展的历史。1983年10月,IEEE主席斯巴克思博士率团访问中国时,亲自到上海科大,向黄宏嘉颁发“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奖”。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黄宏嘉与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光纤理论之父”的斯奈德(Snyder)联合发起,并共同主持了在中国桂林召开的国际光波导科学讨论会。会议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中外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参加。这次会议对光波导科学的研究、教育、生产三个方面开展了学术讨论和交流,出版了两个文集。斯奈德博士称这次会议“标志着光波导科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中国)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对我国光波导科学的发展、光纤通信和集成光学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4年4月到10月,黄宏嘉应联邦德国卡斯鲁大学之聘,作为客座教授为高级研究班开设 “耦合模式理论”讲座。他为之撰写的专著《耦合模式理论》 同年由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他在联邦德国讲学期间,应邀出席了在莱森堡召开的国际光波导科学讨论会,提出了关于《超模式》概念及应用的报告。
1985年9—10月,黄宏嘉应邀请参加了在罗马召开的光波导理论讨论会;接着,出席了在威尼斯召开的IOOC与ECOC(欧洲光通信会议)联席会议,并担任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专题会议主席。
1986年9月,他应邀参加了在马德里召开的国际光波导理论讨论会,在会上作了 “光纤单偏机理”的报告,随后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第12届欧洲光通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准匹配型与下凹型单模光纤的设计与制造》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quasi-matched and depressed-cladding single mode opticalfibers) 的报告。同年10月又参加了在美国佛罗里达召开的第10届国际光纤通信会议,并在开幕式上作了 “关于中国光纤以及单模光纤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曾有美国报纸将黄宏嘉和其他数名外国著名科学家并列誉为 “光纤之父”。
1987年4月到8月,黄宏嘉在麻省理工学院、通用电信公司(GTE)和康宁公司的学术专门讨论会上作报告或开设讲座。黄宏嘉在康宁公司访问期间,康宁城的康宁研究所和康宁博物馆广场两处,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1988年3月,联邦德国卡斯鲁大学邀请黄宏嘉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纪念赫兹发现电磁场100周年国际会议,并作特邀报告。同年11月,他又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奈德博士邀请作为访问教授去该校讲学,并参加了全澳光通信会议,作了特邀报告。
1989年7月,黄宏嘉以第七届国际集成光学与光纤通信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分会议主席身份,参加了在日本神户召开的学术会议。1989年8月到年末,他又应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国际上公认的“光纤之父”高锟博士之聘,作为客座教授在该校讲学。
1991年3月,黄宏嘉应邀赴苏联,出席在列宁格勒召开的首届国际苏联光纤会议。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的光纤研究”的特邀报告,并主持了专题论文报告会。同年7月,他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邀请,参加了在波士顿召开的由该学院主持的 “电磁学研究进展科学讨论会”,并被邀担任“光器件与光波”专题会议主席。会上黄宏嘉宣读了题为《光纤偏振态控制》(Optical Fiber Po-larization Control)的论文。同年8—11月,黄宏嘉应聘去比利时,任鲁汶大学客座教授。黄宏嘉还于此年被美国夏威夷欧罗理工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4年5月,在上海科技大学,黄宏嘉与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杂志主编霍达拉(Henri,Hodara)博士、美国光纤情报集团公司总裁波利舒克(Paul,Polishuk)博士共同发起并组织召开了“94’国际光纤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达12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芬兰及香港、台湾地区。
1994年5月,黄宏嘉应全美仪器学会(ISA)主席伊维斯(C.Blair Ives,Jr)博士之邀请,出席了在美国费城召开的ISA学术会议。他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在线光纤类波片器件》的论文,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为此,全美仪器学会于1995年1月授予他“领先光电子学”奖状,赞他的论文“是发展光电子技术的一个完美的范例”,并称他的工作“在发展光电子学理论、设计、制造和应用诸方面作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
黄宏嘉把国际微波理论与技术学界和国外同行对他的学术成就的褒奖,认为是对中国科研事业的称许,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些学术活动,为我国这个学科的学术界,包括年轻的学子,拓宽了结识更多的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人和获取更多的新鲜成果与信息的渠道。
黄宏嘉年事虽已渐高,却仍然精力充沛。他在治学、育人和科研工作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大业继续作出新贡献。
简 历
1924年8月5日 出生于北京 (原籍湖南临澧县)。
1940~1944年 西南联大电机系, 获电工学士学位。
1944~1946年 应征服役, 任滇缅战区中美远征军少校翻译。
1946~1947年 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7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助教。
1948~1949年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 获理学硕士学位。
1950~1964年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讲师、 副教授、 教授。
1956~1964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
1959~1964年 兼任国家重点项目“毫米波波导传输”研究北京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1964~1979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理论研究室主任, 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9~1987年 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 第一副校长。
1987~1994年 任上海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1994年— 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主要论著
1 Huang Hung-chia.Generalized theory of coupled local normal modes inmultiwave guides.Scientia Sinica, 1960 (9):142—154.
2 黄宏嘉.缓变系数法.数学学报.1961, 11 (3):238—247.
3 Huang Hung-chia.Theory of coupled waveguides. Scientia Sinica,1962(11) : 16—57.
4 Huang Hung-chia.General theory of nonconventional waveguides forlong-distance transmission.Scientia Sinica, 1962 (11):761-784.
5 Huang Hung-china.Nonideal waveguide joints.Scientia Sinica, 1963(13) : 1755—1757.
6 黄宏嘉.微波原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卷Ⅰ, 1963,卷Ⅱ , 1964.
7 黄宏嘉.从微波到光.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65.
8 Huang Hung-chi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coupled modes andnonideal waveguides.Internationales Symposium uber FragenderPhysikund Tech.bei Hochsten Frequenzen, Heinrich-Hertz Institut,Akadmia der Wissenschafter der DDR, 1965.
9 黄宏嘉.从微波到光. 电子学报, 1979, 9 (3): 1—22.
10 Huang Hung-chia.On local normal modes in optical fiber and film waveguides, Scientia Sinica, 1979 (22) : 1147—1155.
11 Huang Hung-chia.Weak coupling theory of optical fiber and film waveguides, Radio Science.1981 (16) :495—499.
12 Huang Hung-chia.Coupled Modes and Nonideal Waveguides (Collec- tion of Papers).Microwave Research Institute (MRI),PolytechnicInstitute of New York, 1981.
13 Huang Hung-chia.Thirty Years of Microwaves in China (InvitedKeynote Paper).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Digest, June 1982, 2—6.
14 Huang Hung-chia.Microwave approach to optical waveguides,in Op-tical Waveguide Sciences,1983,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35—43.
15 Huang Hung-chia.Coupled Mode Theory as Applied to Microwaveand Optical Transmission,1984,364p,VNU Science Press,Utrecht,The Netherlands.
16 Huang Hung-chia et al.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quasi-matched anddepresed cladding single mode optical fibres,ECOC′86 Tech.Digest,1986, 389—392.
17 Huang Hung-chia.Chinese efforts in the R & D of single mode opti-cal fibers.IFOC, Sept.1986, 61—63.
18 Huang Hung-chia.Chinese research in fiber optics (Invited KeynotePaper) .International Fiber Optics & Communnications, Special Is-sue,Oct, 1986.
19 Huang Hung-chia.Chinese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Fields and Waves(Invited).Heinrich-Hertz-Symposium″100 Jahre elektromag-netische Wellen″, vom 14—15.May, 1988 in Karlsruhe, vde-ver-lag.Berlin.Offenbach, 117—131.
20 Huang Hung-chia.Passive fiber-optic polarization control.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 Sponsored by MIT, Cam-bridge, USA, July, 1991.
相关参考
汉代人物中文名:黄宏别号:黄长命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星座:双子座身高:178cm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生日期:1960年5月25日职业:演出艺术家导演编剧结业院校: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硕士研究生
历史人物 申屠嘉简介 申屠嘉怎么死的 申屠嘉为人廉直 申屠嘉是怎样的人
中文名:申屠嘉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 出生日期:?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前155 职业:宰相 主要成就:汉朝开国功臣,出将
申屠嘉申屠嘉出生秦末汉初的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早年跟随刘邦起义,南征北战,打过项羽、攻过黥布,功勋卓越不言而喻。申屠嘉因战功显赫被誉为汉朝开国功臣之一,身居高位、位极人臣。申屠嘉简介>申屠嘉(
历史人物 仓央嘉措的主要事迹 仓央嘉措的人物生平 仓央嘉措的人物简介
本名:仓央嘉措 别称: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所处时代:中国清朝 民族族群:门巴族 出生地:藏南宇松地区邬坚岭 出生时间:1683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17
申屠嘉罚邓通申屠嘉以武士的身份加入刘邦起义,担任过淮阳郡守、丞相、御史大夫等职,出将入相,文武皆能。申屠嘉为人耿直清廉,最看不惯仗势欺人之人,就算他是汉文帝的宠臣邓通,申屠嘉也一样惩罚。申屠嘉罚邓通>
仓央嘉措个人简介,本站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
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1706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虽然他的
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1706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虽然他的
历史人物 乾隆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简介 和硕和嘉公主的生母是谁 和硕和嘉公主的丈夫是谁
本名:和硕和嘉公主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时间:1745 去世时间:1767 父:乾隆www.cha138.com 母:纯惠皇贵妃苏佳氏 丈夫:福隆安 和硕和嘉公主——乾隆与纯惠皇贵妃
本名:李雪 本籍:大陆 英文名:Kuanaslater 出生地:英国 身高:170cm 体重:40kg 血型:O型 乐嘉老婆李雪资料 星座:双子座 学历:哈佛大学英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