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锦德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锦德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锦德人物简介

·刘锦德



刘锦德,计算机技术专家,将计算机新技术引入国防建设和电子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将运算放大器的低漂移技术用于国防设备和设施中,为重要工程的完成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国内首次开展的微处理器级别VLSI器件的逆向工程; 成功地研制了基于UNIX的微型机系统和工程工作站; 对开放系统所提出的轮廓描述和对中间件的国内首次实现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锦德,1930年12月28日出生于上海市。1948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省立上海中学。同年8月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攻读电讯门专业,1952年7月毕业并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电讯工程系张煦教授指导下,从事长途通信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于在与上海电信局的合作项目 “有耗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中担任主研人员,并作出了出色的贡献,1956年4月被晋升为讲师。

1956年7月奉教育部调令,刘锦德随交通大学电讯工程系内迁成都,参与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现名电子科技大学) 的创建。该校于同年年底成立计算机专业 (当时称为解算装置专业),他被抽调入该专业。此后他一直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60年任计算机教研室副主任,1965年任主任。“文化大革命”后,计算机系成立。1981年任副系主任; 1983年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U.C.,Berkeley) 进修回国后任教授,并担任了系主任职务。

为了提升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术水平,1985年学校组建微型计算机研究所,刘锦德担任专职所长。在随后的10年中,研究所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并于1988年4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1986~1987年度成都市先进单位; 1989年微型计算机研究所申请计算机应用博士点授予权获得批准。1995年他卸去行政职务后,悉心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国防科研和博士生培养方面建树颇多。2001年被全国科技大会授予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称号,同年被四川省教委授予 “优秀博士生导师” 称号。1979年获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5个。

在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刘锦德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一届至第三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议组成员、四川省政府 (第一届至第三届) 科技顾问团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 (第三至第七届) 理事和第六届常务理事、四川省计算机学会 (第一届至第三届) 副理事长、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 (第一届、第二届) 理事长、四川省首批科学与技术带头人。

刘锦德于195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刘锦德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在计算机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模拟计算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微处理器阶段 (70年代)、UNIX微型机系统阶段 (80年代)、开放系统和中间件阶段 (90年代至今),分别取得了有意义和有实效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突破 “低漂移” 之难



50年代后期,刘锦德在实践中认识到低漂移运算放大器在模拟计算机中的核心作用,对其悉心钻研,突破了设计和实现低漂移运算放大器的技术关键,研制出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低漂移运算放大器 (长时间漂移≤50μV,齐当时国外水平)。该项成果参加了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并获优秀成果奖。60年代初,国内一有晶体管,他立即紧跟,探索出适用于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的 “低漂移技术”。利用这一技术,他为不少单位解决了当时曾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难题,为国防和产业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代表性的有: ①1967年为第三机械工业部某研究所研发的歼-8机用指挥仪研制了低漂移全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突破了工程的瓶颈,提高了指挥仪的精度,其打靶成绩达到优秀,使该指挥仪得到批产,装备了部队。②1969年为913厂承担的903工程研制了低漂移运算放大器 (全工程的难题),为西安测控中心遥测遥控系统的完成和成功运行立下了功劳。他在帮助这些单位解决了难题后,还主动给技术人员讲课,传授关键技术和诀窍。一些技术人员感动地说: “刘老师教会了我们从书本上怎么也找不到的知识”。

揭开 “微处理器” 之谜



70年代中期,刘锦德已在技术上预感到微处理器和微型机的重要意义,利用下厂下所的各种机会留心收集资料,了解情况。他于1977年初就承担了第四机械工业部三局下达的 “国外微处理器系列芯片逆向工程” 任务。指挥并参加了西南地区 (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和四机部1424研究所为主) 与东北地区 (以四机部1447研究所为主) 的合作,对国外引进的某型号微处理器系列芯片的内部进行剖析和研究,取得成功。由于这是国内首次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开展逆向工程,难度极大; 再加上集中攻关之地处于炎热的火炉区 (四川永川,1977年7~9月),条件十分艰苦。他当时作诗一首: “大集成不怕,微处理何难,众立愚公志,无峰不可攀”,以此激励大家的斗志。终于在3个月内胜利完成任务,为国内首次揭开了国外微处理器的内部秘密。许多参加项目的成员都兴奋地说: “刘老师指导我们读懂了微处理器这本 ‘无字天书’”。对这个项目取得成功的重大意义,1977年9月三局局长郭平欣在长沙庆功会议上明确指出:①它对半导体界今后自行研制国产微处理器芯片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②它也为国内计算机界推广应用微处理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使半导体界和计算机界人员学会了如何联合作战,揭开大规模集成电路之谜。

攀上微型机的新高



80年代初,刘锦德被派往美国进修。三局领导亲自布置,希望他去美后,能摸清微型机的未来走向及其相关技术,以供国内产业发展参考。他到美国后很快发现,由于半导体工艺的快速进步,微型机绝不可能停留在CP/M系统或DOS系统的水平,必将向UNIX系统这类高档次方向推进。于是,他深入钻研并掌握了UNIX和UNIX系统。1983年回国后受命于三局,组织了梯队,剖析UNIX内核、实现UNIX (V7) 的汉化、掌握其移植技术。通过近3年的攻坚,难点一个个被攻克,终于实现了两种以UNIX为操作系统的微型机系统: 一是基于16位微处理器的高档微型机,二是基于32位微处理器的工程工作站。以上成果都转化为厂 (电子部734厂) 和所 (电子部第6研究所) 的产品,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使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微型机产品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以上成果先后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 “十六位微型计算机 (ZD-4000)的研制” 和 “UNIX/V7操作系统的分析与移植” 于1987年分别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胜3000系列超级微机工程工作站” 于1989年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胜3000系列工程工作站” 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澄清 “开放系统” 之内涵



90年代初,我军计算机系统需要全面更新。为此,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咨询应该选择何种技术改造方案。专家认为: 应将过去的专用系统方案改为开放系统方案。但对于开放系统的具体方案,专家各有见解,无法统一。究其根源,是对开放系统的概念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描述。于是上级主管部门指定3个研究单位(其中包括刘锦德所在的微型机研究所),在半年内理清这一问题。经过半年的探索和深究,1992年8月刘锦德提出了有创新性的答案,即以 “AUSPICE” 这一轮廓来描述一个开放系统。在随后的1年内,经过若干次专业研讨会的研讨,最后在国防科工委领导亲临现场主持的会议上拍板定案,肯定了刘锦德所提出的描述方案,并为此发了相应的红头文件,同时还对刘锦德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表扬。为了使这一描述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九五” 期间总装备部专门下达了军事预研项目 “军用计算机系统框架和轮廓研究”。2000年项目完成,以柳克俊为首的专家委员会对其的评语为: “本项目通过分析和推演得出开放系统的轮廓为 “AUSPICE”,很有创意。它一方面揭示了开放系统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 要实现一个开放系统,应针对七个成分域采取措施 (选用合适的标准)。它为我军开放系统轮廓的统一做了理论准备。该项目涉及范围广,技术难度大,工作量也大,项目在国内属首创。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比,各有千秋,本项目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对建设开放系统的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2001年,该项目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成果一出,总参某研究所立即将其直接用于两个重要的科研项目中。

深探 “中间件” 之奥秘



当决定以开放系统方案对原有军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改造之后,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解决异种机之间的互操作性。理论上可采用中间件来实现,但90年代前期国际上出现的中间件都不完善,即使现在流行的CORBA中间件在当时也不完善。为了摸清中间件在解决异种机互操作问题上的可行性,1993年国防科工委通过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给刘锦德下达了军事电子预研项目 “开放系统核心技术研究”。经过3年的研究和攻关,他所领导的梯队,根据当时的国际标准RM-ODP (ISO/IEC10746) 找到了突破口,自主开发了一个中间件OSEware,成功地将军内常用的VMS系统、UNIX系统和DOS/Windows系统3种异种机实现了互连互通互操作。该成果于1996年6月由以童志鹏为首的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 “OSEware的实现为解决开放系统中的互操作性的难题开辟了一条新路,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参加了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 “八五” 军事电子科技成果汇报会,并荣获三等奖。由于既澄清了开放系统的描述又掌握了实现异种机互操作的工具 (中间件),坚定了军队采用开放系统的信心。

由于对中间件技术有了开创性的突破,总装备部在 “九五”和 “十五” 期间继续向刘锦德所在的单位下达了有关中间件研发的军事预研项目。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研究室的博士生和青年梯队陆续研究并开发出了MOSEware中间件 (适于军用的中间件)、NOSEware (适于民用的中间件,基于CORBA2.0和事务处理服务规范)、rtORB (实时中间件,基于RT-CORBA和动态调度规范)、miniORB (嵌入式中间件,基于minimumCOR-BA规范)、movORB (移动中间件,基于移动Agent技术)、RT-FT ORB (实时-容错中间件,融实时要求和容错要求于一体,国外最新出现的需求)、PvcwCORBA (面向普适计算环境的中间件,自主创新开发),使该研究室在中间件的探索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具备了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水平。同时也成了军用机未来所需中间件的技术贮备仓库。

刘锦德能在计算机领域诸多方面取得出色的成绩,虽有机遇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良好的个人素质: ①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由于具有良好的技术修养,他善于从众多的技术苗头中发现并捕捉到前景灿烂的研究对象,及早做好从事开拓的技术准备,从而使他成为国内首批关注微处理器的研究者,首批投身UNIX微型机系统的开发者和首批从事中间件技术的探索者。②敢于攀峰、攻坚、创新。由于心怀祖国,具有雄心壮志,他敢于承担国内无人尝试过的剖析微处理器级别的VLSI器件的任务,敢于去解决不少专家都说不清的开放系统的精确描述问题,敢于在国内率先尝试中间件的研发并验证其对我国军用系统的适用性,敢于去钻研和攻克在恶劣环境中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的低漂移难题。③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在集体攻关中,作为项目领导人,他平易待人、虚心听取大家意见、关心别人的疾苦; 作为项目成员,他和大家一起干具体工作,一样加班加点,发挥自己所长和聪明才智。他往往既当老师,热心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别人; 又当学生,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和长处。所以每当任务完成时,他与项目组成员不论老少都成了亲密的好友。正像有的同志所说的那样: “与刘老师共事,既学到了本事、完成了任务;又过得愉快、心情舒畅。”

刘锦德指导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60名,发表论文150篇,主编了 《计算机网络大全》,撰写了《移动agent技术》。此外,还担任《计算机应用》 的常务编委。

在刘锦德与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共处的一个大实验室中,墙上挂着两幅警句: “为人三要素: 好的品质、好的素质、好的气质”; “人的价值源于奉献”。他既以此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后辈,也以此自励和自勉。

刘锦德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地做到 “关心祖国、关心群众、关心学生、关心事业”。他一生中写了许多诗,这里仅列出其中三首。

其一是1982年1月他应邀去美国加州大学 (U.C.Berkeley)EECS系任客座研究员,抵美当日深晚有感而作。



白发东渡意何在,

振兴中华志不残。

他日求得洋术归,

愿为四化涂肝胆。



其二是1987年1月他出席北京劳模表彰大会,被电子工业部授予全国电子工业劳动模范称号有感而作。



凯歌声声红花带,

毋忘荣誉众人赖。

登高巅峰征途远,

众志成城才能攀。



其三是2000年12月,研究生们为他祝贺70岁生日,他即兴有感而作。



七十人生古来稀,

今朝群叟仍献技。

聚教英才人生乐,

西部开发更奋蹄。



学生们很喜欢刘老师的诗,2003年教师节,学生们请名家将其中十首篆刻在木匾上,赠送给刘老师作纪念。就像有位博士毕业生所说的那样: “每次与刘老师畅谈或细细读一遍刘老师的诗,就像呼吸到一阵使自己头脑清醒起来的新鲜空气。”

简 历



1930年12月28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5年9月—1948年7月 在江苏省省立上海中学学习。

1948年9月—1952年7月 在交通大学 (现上海交通大学) 电机工程系电讯门专业学习。

1952年9月—1956年6月 在交通大学电讯工程系任助教、讲师。

1956年7月至今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现电子科技大学) 任讲师、副教授 (1979年)、教授 (1983年)、博士生导师(1989年); 先后担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 (1965年)、计算机系主任 (1983年)、微型机研究所所长 (1985年)、计算机学院名誉院长 (1995年); 其间,曾于1982年1月至1983年1月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EECS系任客座研究员。

1982—2004年 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其间 (1996~2000年) 任常务理事。

1989—2003年 任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1997—2004年 任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主要论著



1 刘锦德. 第一次全国电子线路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运算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1964

2 刘锦德,章鉴汀.运算放大器的设计、调整与测试.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60,2 (2): 60

3 刘锦德. 美国微型机近况 (出国考察报告). 电子技术应用. 1978(2): 14

4 刘锦德,郑崇伟. MC6800微处理器剖析研究报告. 四机部第1424/1447所内部研究报告,1978

5 刘锦德. UNIX在美国 (出国考察报告).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西南区年会特邀报告,贵阳,1984; 中国计算机论文集西南区分辑,1984(2): 1

6 刘锦德,卢显良. 汉化UNIX系统的若干问题. 中—美UNIX操作系统国际化学术研讨会,北京,1987;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17(1)

7 J. D. Liu,X. L. Lu. Making UNIX System Process Chinese Infor-mation. SGEW’ 89 (中德电子学交流研讨会),上海,1989

8 刘锦德. 全国UNIX与软件研究开发研讨会文集·关于新一代的UNIX内部结构. 成都,1991

9 刘锦德.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UNIX版本与标准化综览. 北京,1992

10 刘锦德,周明天. 一台MC68000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研制.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6,15 (4): 39

11 刘锦德. 工程工作站及其国外发展动向. 微型机与应用,1992 (10):5; 1992 (11): 2

12 刘锦德,高汝宗. 关于实现开放式计算机系统的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25 (2): 71

13 J. D. Liu. Open System Connotation.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rnputer Conference Proceeding,HongKong,1996

14 刘锦德. 对于开放系统内涵的澄清. 计算机应用,1997,17 (6): 115 刘锦德,唐雪飞,刘崇威. 一个基于ODP国际标准的互操作中间件MOSEware.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报告,GF-A0031618M,2000

16 刘锦德,唐雪飞. 开放系统中互操作技术的发展和前景. 计算机科学,2000,27 (10): 27

17 刘锦德,苏森. CORBA技术的新发展. 计算机应用,1999,19 (5): 1

18 杨涛,刘锦德. CORBA中对象事务服务的研究和实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30 (6): 40

19 骆志刚,刘锦德. 面向实时应用的中间件实现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21 (5): 1

20 张云勇,刘锦德. 移动中间件. 计算机科学,2002,29 (2): 78

21 J. Peng,J. D. Liu. rtORB: A Real-Time CORBA Prototype.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Chengdu,2003

22 廖军,刘锦德. 一个嵌入式CORBA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 2004,24 (8): 14

23 张向刚,刘锦德. PvcwCORBA: 普适计算环境中间件的实现. 计算 机应用,2004,24 (8): 10

24 刘锦德主编. 计算机网络大全.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25 张云勇,刘锦德. 移动agent技术.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6 张云勇,刘锦德等. 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参考

湘军将领刘锦棠简介 刘锦棠人物结局

  刘锦棠是晚清之时湘军的重要将领,在后来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以及回部叛乱中,建立无数功勋,后来更是辅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功臣。  刘锦棠于道光二十四年

历史人物 湘军将领刘锦棠简介 刘锦棠人物结局

  刘锦棠是晚清之时湘军的重要将领,在后来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以及回部叛乱中,建立无数功勋,后来更是辅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功臣。  刘锦棠于道光二十四年

历史人物 “飞将军”刘锦棠的一生憾事 如何评价刘锦棠

  中国今日的版图,就像是一只精神抖擞的雄鸡,昂首迈步,气势如虹。这个版图的建立,不是后世人的功劳,全赖祖辈的英勇贡献。雄鸡有首有尾,尾部那一大部分的版图,正是前辈们的功劳。  在晚清之时,清朝政治腐

“飞将军”刘锦棠的一生憾事 如何评价刘锦棠?

  中国今日的版图,就像是一只精神抖擞的雄鸡,昂首迈步,气势如虹。这个版图的建立,不是后世人的功劳,全赖祖辈的英勇贡献。雄鸡有首有尾,尾部那一大部分的版图,正是前辈们的功劳。  在晚清之时,清朝政治腐

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

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刘锦棠,早年一同随叔父参加了捻军和太平军起义的镇压,并且立下功勋。后来由于其特有的军事才能,被左宗棠看中,担任湘军各部,担任收复新疆的主力。但是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是在参加完战争...

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

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刘锦棠,早年一同随叔父参加了捻军和太平军起义的镇压,并且立下功勋。后来由于其特有的军事才能,被左宗棠看中,担任湘军各部,担任收复新疆的主力。但是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是在参加完战争

解析刘锦棠是和左宗棠一起收新疆的吗?

刘锦棠别称毅斋,1844年生于湖南湘乡,当时中国刚经历完第一次鸦片战争。刘锦棠的父亲叫刘厚荣、叔父叫做刘松山,他们两个曾经是湘乡的军官。在刘锦棠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牺牲了。长大后,

解析刘锦棠是和左宗棠一起收新疆的吗?

刘锦棠别称毅斋,1844年生于湖南湘乡,当时中国刚经历完第一次鸦片战争。刘锦棠的父亲叫刘厚荣、叔父叫做刘松山,他们两个曾经是湘乡的军官。在刘锦棠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牺牲了。长大后,

湘军统领刘锦棠是和左宗棠一起收新疆的吗?

刘锦棠别称毅斋,1844年生于湖南湘乡,当时中国刚经历完第一次鸦片战争。刘锦棠的父亲叫刘厚荣、叔父叫做刘松山,他们两个曾经是湘乡的军官。在刘锦棠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牺牲了。长大后,

湘军统领刘锦棠是和左宗棠一起收新疆的吗?

刘锦棠别称毅斋,1844年生于湖南湘乡,当时中国刚经历完第一次鸦片战争。刘锦棠的父亲叫刘厚荣、叔父叫做刘松山,他们两个曾经是湘乡的军官。在刘锦棠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牺牲了。长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