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陆宗鲁人物简介

Posted 树脂

篇首语:知识虽宝贵,但更可贵的却在于运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陆宗鲁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陆宗鲁人物简介

·陆宗鲁



陆宗鲁,染整技术专家,我国织物树脂整理开拓者之一,织物树脂整理剂研制者之一。在纯棉织物、人造棉织物、涤纶针织物、中长化纤织物、真丝绸的树脂整理和解决大麻T恤衫缩水问题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陆宗鲁,1929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1945—1948年在上海复旦中学、市北中学读书。1948年考入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学习部长。1952年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青岛印染厂,实习期满后任印花车间轮班技术员。1954年用糊精、淀粉和明胶做糊料,代替印染胶进行靛蓝增深的研究;1955年响应国家节约粮食号召,研究采用海藻胶做印花糊料成功。为此,于1956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纺织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

20世纪50年代末,陆宗鲁用导电检测监控铬酸浓度,提高了花筒镀铬和印花质量;提出了人造棉织物加工系数的控制要点,解决了人造棉织物幅宽不合格问题;又设计制作了工效较高的自动调浆机。

1961年,陆宗鲁调到青岛印染厂总工程师办公室任工艺技术员、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写了《印花工艺操作规程》;1962年与青岛纺织科学研究所合作,对国产活性染料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找出了国产活性染料色差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对提高国产活性染料效应起到积极作用。

1964年调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任织物树脂整理研究课题组长。1973年针对涤纶针织外衣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防起毛起球、防静电、防熔融的研究,并对树脂整理剂反复研究改型。1980年前后,研究中长化纤织物和真丝绸的树脂整理,均获成功。1989年,帮助一个区办染厂,从承揽出口任务、修整机器设备、组织操作练兵、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做起,成功地实现扭亏为盈。20世纪90年代初期,应美国客商的要求,研究解决大麻T恤衫的缩水问题,使缩水率下降到5%以下。

陆宗鲁于1978年评为工程师,1983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84年升任染化室主任,同年当选为省、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省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1987年被选为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委,同年被聘为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退休后,陆宗鲁发挥余热,先后任青岛市九三科技开发研究所所长、青岛市高级职业学校客座教授等职,不断撰写有关加快纺织染整行业技术发展的建议与文章,并继续为大麻产品开发四处奔波。在大麻产品开发试验后期,陆宗鲁被确诊为癌症,行动不便,他仍坚持参加实验,直至交付鉴定。1998年底癌症复发,不得不采取高位截肢。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学习电脑知识,办了一个以纺织染整技术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免费咨询网页“纺织新科”,并且编写染整新技术资料,通过网页介绍传播,为染整科学技术进步继续贡献力量。这个网页,在2000年青岛市中新网络大赛中被评为第一名,至今已收录论文、资料800多篇,200多万字。

陆宗鲁在解决纯棉织物树脂整理出口产品质量、纯涤针织外衣“三防”、提高中长化纤织物仿毛风格等重大质量问题方面取得了可观业绩。先后研究开发的防起毛起球、防静电、防熔融、易去污、涂层、添加剂整理、真丝绸防缩免烫、大麻T恤衫研究开发等项目,分别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部级四等奖3项,国际发明展览会荣誉金奖1个和国家专利2项。

用海藻胶制作印花糊料,节约粮食



1954年,青岛印染厂采纳苏联专家的建议,拟用龙胶调制溴靛蓝色浆以提高得色量。厂部抽调陆宗鲁到化验室专职做这项试验。他在试验中发现色浆放置一段时间大多会增稠,着色拔染时会出现渗化白边。由于对渗化的产生原因和条件不了解,做了上千次试验得不到解决,后来在《胶体化学》书中受到启发,设计制作了一个“吸人式色浆性能测试仪”,通过检测色浆性能,用保护胶体缓减胶体电解质的盐析作用,解决了龙胶色浆的分相和渗化。接着又用淀粉代替龙胶,也做到了颜色深、不渗化、成本低。

1955年,国家提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陆宗鲁将中国科学院曾呈奎教授用养殖海带制成的褐藻胶用于印花取得成功。他因此于1956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纺织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并以“印花糊料性能研究和海藻胶应用”为题,在同期召开的全国纺织印染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解决人造棉织物幅宽不合格和国产活性染料色差等难题



1959年,青岛印染厂开始生产对苏联出口的人造棉产品,生产中发现部分花色布加工幅宽达不到成品要求。厂里安排陆宗鲁去找原因。他跟着标志织物走遍生产全程,在每个机台的进出口处记录织物的尺寸变化,在主要机台的出口取样测试织物缩水率,摸清了人造棉织物加工过程中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规律,找出了色酚打底机带碱拉伸烘干是人造棉织物发生塑性变形造成成品幅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提出了降低打底机烘干张力以解决人造棉织物幅宽问题的措施。这个存在已久、看起来难以捉摸的问题,在不到十天时间里得到了解决。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国内外兴起的活性染料,被誉为色彩鲜艳、色牢度极好的划时代产品;但在实际应用中,色差、色牢度方面出现不少问题,给生产造成很大困难。陆宗鲁从对国产活性染料的分析入手,用三氯化钛测定有色成分的当量浓度,用有效氯分析测定活性基团的当量浓度,再从二者的当量浓度比求出活性染料的有效成分百分率。大量的测试结果表明,染料中的活性有效成分高低不一,差别很大。活性基团全部水解以后的有色物质,用作染色、印花试验,即使经过一般水洗,得色还是很深,但色牢度极差。上述试验说明了国产活性染料色差与色牢度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他主动配合上海染化八厂做了一系列改进测试,对提高国产活性染料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究织物树脂整理和整理剂的制造



陆宗鲁于1964年调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工作,与青岛印染厂、山东纺织工业学校等单位合作,为青岛印染厂引进树脂整理机做生产前准备,担任“织物树脂整理”研究课题组长。他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头收集资料,翻译编印了包括树脂整理催化反应机理,整理剂合成方法,整理剂分析,织物整理工艺、配方,质量指标;织物检测仪器、试化验方法等在内的共十多万字的资料集,发给有关职工人手一册;并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赶在试车之前全面完成了工艺准备。这一工艺用六羟甲基三聚氰胺做整理剂,使棉、人造棉织物树脂整理指标均达到国外文献水平,而树脂用量比一般低30%—50%,催化剂用量比一般高2—3倍,焙烘温度高,时间短,弹性好,强力指标稳定。这个整理剂,后来扩展到中长纤维织物仿毛整理和涤纶针织物抗融整理,成为山东纺织有特色的系列产品之一。

1973年,纯涤纶针织外衣兴起。山东省纺织研究所应邀与青岛针织一厂合作,为进口涤纶针织外衣设备做投产前的工艺准备。陆宗鲁在完成手感整理的预定要求后,去上海观看了上海针织公司主办的涤纶针织外衣质量内部展览会,展品是从消费者退货、索赔中选出来的。展品表明:脱散、破洞、静电、起毛起球、香烟灰烫洞等疵点均为消费者所不容。陆宗鲁回来后积极向领导建议把“三防”即防起毛起球、防静电、防烟灰烫洞作为攻关目标,搞厂所合作。他负责研究整理剂合成和整理工艺试验,所里的机电室和试验室配合进行测试仪器的研制和检测方法、标准的研究。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织物防起毛起球、防静电树脂整理于1975年通过省级鉴定。鉴定通过后,在投产初期,生产上不断出现问题,最严重的是工作液结皮粘辊子,粘拉幅机针板。陆宗鲁通过分析发现羟甲基丙烯酰胺中的游离甲醛有阻聚作用,是树脂聚合不易控制的原因。查出原因之后,研究采用甲甲胺(甲醚化羟甲基丙烯酰胺)一步法合成,使游离甲醛降到0,用它合成的F4丙烯酸乳液稳定性好,不粘辊子;防起毛起球效果也进一步提高。接着又出现640环氧树脂在存放中颜色逐渐变深,影响整理织物色泽鲜艳度的问题,陆宗鲁经过二次筛选,小试合成出来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乙二醇醚防静电剂“G树脂”,与丙烯酸树脂相容性与协同效果都很好,耐洗,不泛黄;但是这个树脂的合成条件要求很高,需要<400Pa的高真空设备,研究所不具备开发这一整理剂的中试和生产条件,于是借用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的中试设备放样,在济南合成纤维厂的聚酯合成设备上生产,在青岛油墨厂的设备上试验粉碎,在青岛染料厂的砂磨机上试验研磨,在广州老化研究所试验老化。在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之后,重新进行一次批量较大的试产、试穿、试销,经过不断改进,于1978年通过纺织工业部鉴定。用G树脂进行的涤棉漂白府绸易去污整理,也于1980年通过鉴定。纯涤纶针织外衣的防烟灰烫洞整理,于1980年通过省级鉴定。经过上述“三防”整理的纯涤纶针织物,还被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做车内装饰布。

1980年前后,中长纤维织物上市,成了生产、消费热点。当时对产品的风格要求看法不尽相同。主张仿毛像毛,要求产品达到丰满厚实弹性好;看重服用性能,要求防起毛起球,挺括耐洗,膝盖不起拱。1980年12月,纺织工业部在上海召开涤粘中长纤维染整加工技术交流会,青岛第二印染厂用氰醛树脂做整理剂,F4、G树脂做添加剂的生产标样,其回弹性、蓬松度、缩水率指标均高于全国同类产品水平。为进一步提高中长纤维织物的仿毛感,陆宗鲁受青岛纺织学会委托,领导协作组从纱布规格(降捻、减密)到染整工艺(减少整理剂用量)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产品的身骨、弹性、手感、耐洗性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实践验证:“松软”可以在纱布规格上得到改善;“防起毛起球”与“厚实弹性好”可以用树脂整理解决;在织物身骨、起拱和耐穿耐洗方面,取决于所用的树脂整理剂,相对地说氰醛树脂要比2D树脂适用。1981年7月全国大连会议上,陆宗鲁的《涤粘中长纤维织物后整理试验报告》备受与会代表关注。

1980年,陆宗鲁开展用环氧树脂处理真丝织物的探索。从合成树脂做起,采用浸泡法工艺,做出了几十米样品,后加工为大红地和深咖啡地的印花双绉,都达到了较高的洗可穿水平。当样品拿到北京衬衫厂配领衬时,被美国衬衫商曼哈德看到,建议北京衬衫厂来青岛谈判,协商以高于外贸收购价的50%买下专买权。此事引起山东省丝绸公司的注意。1981年山东省丝绸公司邀请上海、浙江、苏州、丹东四地丝绸公司和丝绸研究院、所开了一次小试鉴定会。会上对实物质量和研究方向做了深入的探讨,在得到一致肯定之后,山东省丝绸公司同意立项研究。陆宗鲁在这个项目中,解决了环氧树脂自聚和整理效果问题,研究用包卷法工艺解决整理工作液pH值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整理织物红外测试研究找到了交联反应的根据,最后在青岛第四印染厂加工整理了50匹真丝双绉,成品全部达到先锋试验样品的最佳水平。1985年,该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处国内领先水平,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第80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荣誉金奖。英国S.R.Gent衬衫业联合公司和韩国三星技术进出口公司,先后来华商谈包销和技术转让。

解决大麻T恤衫的缩水问题



1992年,美国的服装客商彼得到中国来觅求大麻T恤衫的货源,在北京、天津、泰安一无所获后,准备转道青岛回国。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彼得找到陆宗鲁,双方达成了试制协议。陆宗鲁和同事分头在省内访遍三十多个企业,最后确定由临沂纺织厂纺纱,青岛第四针织厂织布,青岛第一针织厂漂染和服装加工。彼得再次来青岛时,对第一批试制品表示认可;但认为缩水率太大,必须解决。陆宗鲁于1993年退休之后,在没有立项、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继续寻求大麻T恤衫缩水问题的解决。事隔三年,终于和青岛第十二针织厂结成伙伴,除了嫁接原来的生产技术以外,用工业洗衣机配套设备,使坯布充分缩水。制成的T恤衫缩水率低于5%,产品上市后,很受欢迎,效益也很好。1997年,这个项目列入青岛市科委计划。陆宗鲁除进一步研究大麻T恤衫的缩水问题外,把科研经费主要用在大麻纤维性能的深入研究上。研究发现:大麻T恤衫有天然的抗菌防臭作用;大麻的吸放湿速度高,使大麻T恤衫吸汗、离体,穿着凉爽;大麻的保暖性好,在出入冷气开放骤热骤冷的环境时,对体肤有良好的调温、缓冲作用。这些与众不同的服用性能,受到了国外客商的重视。

关心青年成长,带头指导科研



陆宗鲁在青岛印染厂工作时期,除积极学习与工作外,主动承担教三班工人的技术课,为工厂培养生产骨干。调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染化室工作后,曾兼任山东纺织工业学校染化大专班专业教师。当他成为高级工程师、担任染化室主任后,更增加了他对培养青年人的责任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和搞好科研攻关的使命上。

他要求青年科技人员在科研中重视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汲取他人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从市场需要中找课题,从文献中找线索;重视基础理论学习,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找规律,通过总结加深认识,提高自己的再创新能力。对新进纺织科学研究所的大学生和组织上指定的培养对象,他都直接指导。1983—1988年期间,在他的指导下,室内中青年科研人员9人都先后独立开题,其中“涤棉深色防拔染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硅酮弹性体开发与研究”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织物卫生整理”获全国妇幼孕婴金杯奖。上述成果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在1987年全国第二届后整理学术会议上,山东纺研所染化室获选论文6篇,是这次会议上水平较高、数量最多的群体。

陆宗鲁还先后兼任青岛纺校大专班、山东纺织工学院、电大染化专业课教师。经他辅导过的毕业设计学生27名,大都已成为技术业务骨干。他退休后被青岛市高级职业学校聘为客座教授,继续为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简 历



1929年9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1948—1952年 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学习。

1952—1964年 青岛印染厂技术员。

1964—1993年 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染化室主任、所副总工程师。

1992—1998年 青岛市九三科技开发研究所所长。

1998— 青岛市高级职业学校客座教授。

主 要 论 著



1 陆宗鲁.印花糊精性能研究与海藻胶应用.1956年全国染整工作者代表会议大会发言

2 陆宗鲁,张家瑜.国产活性染料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1963年全国染整学术论文

3 陆宗鲁,施颖.印花用原糊料对还原染料印花深色量的关系.1965年全国染整学术论文

4 陆宗鲁,赵学军.防静电G树脂的合成及其应用探讨.印染,1980(2)

5 陆宗鲁,赵学军.低弹涤纶针织外衣氰醛树脂防隔熔工艺探讨.青岛纺织工程学会刊,1981

6 陆宗鲁,孙立德,吴文娟.涤粘中长纤维织物及整理试验报告.1982年全国涤纶混纺产品工艺和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

7 陆宗鲁.纯涤纶针织面料三防整理简介.印染,1985

8 陆宗鲁,武学超等.织物涂层工艺探讨.全国染整学术论文,1987

9 陆宗鲁.化纤织物防静电整理与服用性能要求研讨.中国纺织学会论文,1987

10 陆宗鲁.深加工产品与深加工技术若干问题探讨.山东省纺织学会年会上专题报告,1989

11 陆宗鲁.氯苯乳胶在织物防羽绒涂层加工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全国染整涂层论文集,1990

12 陆宗鲁.纺织品卫生整理.印染,1994

13 陆宗鲁,王建祺.The Present Status Of Flax Production In China.第一届欧洲地区亚麻学术会议论文,1994

14 陆宗鲁.纺织科研面对的技术经济市场.染整技术,1995

15 陆宗鲁.纤维素酶活力检测与织物处理若干问题探讨.第四届全国后整理会议论文,1996

16 陆宗鲁.对“九五”期间行业管理使命的探讨.第四届全国后整理会议论文,1996

17 陆宗鲁,万秀兰等.大麻T恤衫DP整理与服用性能研究.全国免烫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1999

18 陆宗鲁.服装染整加工实用工艺概述.第五届全国后整理会议论文,2001

19 陆宗鲁.提高中高档服装布料加工质量,做好入世准备.第五届全国后整理会议论文,2001

20 陆宗鲁.修改标准发展科技.第五届全国后整理会议论文,200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民国汉奸陆宗舆的人物简介,陆宗舆的生平事迹

陆宗舆,字闰生。浙江海宁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清政府奉天洋务局总办兼东三省盐各使、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底任驻日公使。1916年后任

历史人物 明朝诗人、画家陈沂简介,著有《滚绣》《小梁州》等作

诗人画家陈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明],字号:宗鲁、鲁南、石亭、小坡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擅长书法及山水,以医籍居南京。初学宗鲁应系"初字宗鲁"之讹,后改鲁南,号石亭。少年时慕苏轼学行,因号小坡

历史人物 明朝诗人、画家陈沂简介,著有《滚绣》《小梁州》等作

诗人画家陈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明],字号:宗鲁、鲁南、石亭、小坡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擅长书法及山水,以医籍居南京。初学宗鲁应系"初字宗鲁"之讹,后改鲁南,号石亭。少年时慕苏轼学行,因号小坡

历史人物 明朝诗人、画家陈沂简介,著有《滚绣隆贰缎×褐荨返茸

诗人画家陈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明],字号:宗鲁、鲁南、石亭、小坡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擅长书法及山水,以医籍居南京。初学宗鲁z应系"初字宗鲁"之讹,后改鲁南,号石亭。少年时慕苏轼学行,因号小

历史人物 明朝诗人、画家陈沂简介,著有《滚绣隆贰缎×褐荨返茸

诗人画家陈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明],字号:宗鲁、鲁南、石亭、小坡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擅长书法及山水,以医籍居南京。初学宗鲁z应系"初字宗鲁"之讹,后改鲁南,号石亭。少年时慕苏轼学行,因号小

历史人物 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亲日派外交人士被看作是「卖国贼」,激愤而无处发泄的学生焚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还将章宗祥痛殴一顿。>  「五四运动」之后,曹汝霖等递交辞呈,在6月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红色档案陆宗岐,又名陆炳坤,1905年8月出生于江苏武进。1944年春参加新四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被日军杀害,时年39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自接受党的教育开始,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遵义市历史名人

一、遵义县历史名人梁宗鲁,字诚一,娄里瓮生台人(现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境)道光辛巳(1821)举人,延至道光己酉(1849)截至知县,忿不赴任,终老84岁。乡间称“诚一先生”。咸丰己未(1859)应知县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