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百祥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百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百祥人物简介

·张百祥



张百祥,棉纺专家,纺织教育家。在国内首先开出牵伸力、摩擦力界、变速点分布等教学新实验;主编多部有较高水平的新教材;对细纱牵伸和转杯纺工艺理论的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张百祥,1927年9月生于浙江嘉兴。1951年毕业于上海纺织工学院(入校时是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国棉九厂工作。1952年10月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纺织系任教,1960年升讲师。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后先后任棉纺教研室主任兼棉纺研究室主任、纺织系副主任、纺织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升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1987年兼任校图书馆馆长。张百祥长期担任棉纺学、新型纺纱、棉纺专业英语等课程,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共15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工艺原理实验,在国内首先开出牵伸力、摩擦力界、变速点分布等新实验,加深学生对工艺理论的感性认识。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1966年前研究细纱大牵伸工艺理论与设备;1978年后研究转杯纺工艺理论、设备和产品开发。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棉纺超大牵伸精纺机”,获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气流纺高速工艺机理的研究”,获198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著作有:《气流纺纱理论与实验》(合译编),《棉纺工程》(第一作者),《棉纺学》(第一作者),《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纺织科学卷》(主编),《转杯纺纱》(主编)。在全国及省市专业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0篇。

张百祥曾任全国纺织高校棉纺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兼棉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顾问。

致力细纱牵伸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棉纺细纱机牵伸装置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因为提高细纱机牵伸倍数,可以缩短前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张百祥认为必须从研究牵伸理论入手改进牵伸装置,于是立题“三罗拉双皮圈大牵伸理论与实践”,以50倍牵伸为目标,开展牵伸理论研究工作。

张百祥认为:牵伸理论研究的关键是要解决两大问题:①握持力与牵伸力的平衡;②摩擦力界的合理布置。前者保证罗拉钳口对须条的稳定握持,后者有效控制浮游纤维在牵伸区中的正常运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首先掌握牵伸力测定技术。当时国内没有牵伸力仪,从国外引进又缺少经费,张百祥与小组成员自行设计制造,经过约一年的艰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牵伸力测定仪,为牵伸理论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接着,张百祥和小组成员对牵伸装置的前、后区做了较详细的牵伸倍数与成纱不匀率间关系的测试,发现后牵伸倍数在1.4倍以下时,成纱不匀率无显著变化;超过1.4倍后,成纱不匀率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大明显递增。如果后牵伸保持在1.36倍不变,前牵伸在15—28倍之间变化,其成纱不匀率无显著变化。因此,张百祥提出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前牵伸区。前区为双皮圈牵伸装置,上下皮圈销组成的曲线牵伸通道对纤维运动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他们选择生产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上销,进行一系列牵伸力和摩擦力界的测定。结果得出最佳皮圈上销具有以下特点:①自由区长度减短;②皮圈中部摩擦力界加强;③皮圈钳口较小。以上特点不仅有利于控制牵伸区中浮游纤维的运动,使纤维不提早变速,而且使牵伸力不匀率降低,牵伸稳定,成纱均匀度良好,细纱机的总牵伸倍数可以提高到50倍。以上研究成果对我国细纱机牵伸装置改造和新机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动我国转杯纺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我国第一个转杯纺纱中试车间于1977年在上海申新九厂建成,它标志着我国转杯纺纱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为了推广转杯纺纱新技术,纺织工业部组织全国有关技术人员,成立转杯纺纱工艺理论、转杯纺纱设备、产品开发等六个协作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上海也成立生产、制造、科研与高校等三结合协作小组,协同攻关。张百祥参加了全国和上海市有关协作小组,并于1978年带领研究生接受纺织工业部下达的“转杯纺高速工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工艺理论研究工作。

张百祥和全组成员通过调研,结合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分梳质量;降低成纱断头;开发非棉产品。

1.提高分梳质量。由于转杯纱存在内紧外松的成纱结构,影响单纤维利用系数,使单纱强力比同号环锭纱低10%左右。为提高转杯纱强力,他们首先进行纤维分离度在线检测,通过对输棉管出口处纤维形态的检测,计算出纤维分离度,结合对应的纺纱试验,建立了纤维分离与成纱单强的回归方程,并结合分梳辊锯齿工作角、分梳辊转速对成纱单强的影响,进行大量的测试工作。接着,通过凝聚须条在凝聚槽中的受力分析,导出捻回传递长度的理论公式。公式揭示出影响捻回传递长度的主要因素是剥离点扭矩与分界点抗扭力矩的差值。生产中必须保持有一定的捻回传递长度,才能使纺纱正常。如果凝聚须条含杂增加,凝聚槽积灰增多,捻回传递长度就会消失。由此可见,提高分梳质量,降低凝聚须条不匀,减少凝聚须条含杂和凝聚槽积灰,是提高成纱质量、降低断头的重要技术措施。

2.降低成纱断头。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测定回转纱条的张力,建立回转纱条张力公式和剥离点张力公式。他们认为剥离点纱段张力有一定数值,且随转杯速度增加而呈指数曲线递增,因此,高速运转中如何降低剥离点纱段张力,使之降低断头,就成为转杯纺向高速发展的重要课题。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带短绒、小杂质的纤维引起张力骤增而造成断头的现象特别严重。由此得出结论:在机械状态正常、运转操作规范的条件下,降低断头的主攻方向应是:提高前纺半制品质量,降低熟条含杂;利用假捻捻度,增强剥离点纱条动态强力。二是对假捻捻度的应用。按照转杯纺成纱原理,对回转纱条必须加较多的捻度,才能正常纺纱;但是捻度过高会使转杯纱手感硬,而且影响后续工序上机断头。因此,如何降低转杯纱捻度,而又能确保断头正常,是当时必须解决的难题。张百祥和他的合作者首先从加捻原理分析,认识到回转纱条上的捻度由真捻和假捻组成。真捻是由转杯带动回转纱条绕握持点公转获得;而假捻是由回转纱条和假捻盘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推动回转纱条自转获得。只要增加假捻捻度,真捻即可减少而不影响断头。于是他们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生产中回转纱条的受力分析,建立了假捻力矩方程。该方程揭示:当纺纱线密度不变、假捻盘不变、剥离点张力很小时,影响假捻的主要因素是纱条与假捻盘的摩擦系数。改变假捻盘材料及其规格,即可改变回转纱条与假捻盘的摩擦系数,增加假捻捻度,增强剥离点纱条的动态张力,从而达到降低断头的目的。该结论不仅在长期生产棉产品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而且在加工非棉原料时,特别在纺紬丝纱、兔棉混纺纱时,由于其含杂、含短绒多,断头骤增,若采用摩擦系数较大的假捻盘,断头可明显下降。此后,几乎所有各种型号的转杯纺纱机,都配备多种材料与规格的假捻盘,以适应加工各种纤维的需要。

3.开发非棉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低级棉紧缺,张百祥开始重点研制非棉产品。通过对紬丝转杯纱、兔棉混纺转杯纱的研制并结合生产调研,分析了转杯纺开发非棉产品的有利条件,认为转杯纺对长度差异大、含杂多的下脚原料有良好的适应性;转杯纱质量比同号环锭纱好(单强除外);坯布一等品率提高约10%;转杯纱结构松弛,吸染率强,产品色泽鲜艳。他还指出了开发非棉产品的主要技术关键,对合理工艺参数、降低断头措施,以及原料选配、混纺比、纺纱线密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突出科技成果,提高教材质量



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后,张百祥被聘为棉纺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接受新编《棉纺学》的编写任务。他根据兄弟院校的师资情况,组织13位专家教授,按《棉纺学》教学大纲分工编写。通过下厂调研,收集资料,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于1980年7月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国产新型棉纺机械为主,围绕高产、优质、低耗为中心,阐明各机台主要机构的作用原理;分析各机台高产与优质之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这些矛盾的工艺技术措施;应用国内外科技成果;简介国外棉纺新技术与新设备。和原有的《棉纺学》教材相比,新编教材充实了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高产梳棉机的分梳、转移理论;精梳机分离结合理论;并条机纤维伸直理论;细纱机大牵伸理论与高速卷绕理论;转杯纺假捻力矩理论、捻回传递长度理论、剥离点纱条张力理论。以上论点为我国高产、优质棉纺新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教材于1980、1988年先后出版两次,印刷四次,经全国高等纺织院校本科、专科、夜大、函授和中专等棉纺专业多年使用,反应良好。该教材于1993年荣获纺织部第二届纺织高等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又于1997年荣获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



1966年以前,张百祥协助王仲宜教授指导硕士生两名;1978—1993年张百祥指导硕士生共13名。他指导研究生既不包办代替,又不放任自流,着重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首先在选题方面把关,向他们提供国内外有关科研的参考资料,指定他们下厂调研;然后共同讨论,确定课题和研究的基本内容。在确定实验方法、数据采集、归纳与分析等方面,尽量尊重研究生的意见,但要求他们有创新的内容。

对于课题的结论,张百祥特别尊重研究生的观点。只要数据正确,分析符合逻辑,不强求他们改变观点,让他们的观点在今后实践中检验。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他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并对文章字句进行修改,确保论文质量。在研究工作中,张百祥还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验手段等方面的困难。他把学生们的成长成才,看做是他最大的成就。

张百祥于1991年8月退休,同年9月去浙江诸暨市人民政府任顾问,负责抓该市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发展规划。1993年受浙江桐乡科委邀请,为桐乡虎啸绢麻纺织厂设计4套转杯纺生产线。另外,还被邀请去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有关棉纺织厂讲课和帮助开发非棉产品。还为《棉纺织技术》等纺织期刊撰写有关转杯纺工艺技术及产品开发等论文共22篇。1995年撰写《PTE检测及其对纺纱稳定性影响》的英文论文,在第一届新型纺纱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

简 历



1927年9月14日 出生于浙江嘉兴市。

1947年6月—1951年6月 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学习。

1951年8月—1952年1月 上海国棉九厂。

1952年1月—1952年9月 华东纺织管理局技训班学员。

1952年9月—1991年8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纺织研究所所长。

1991年9月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张百祥,贺福敏,严高杰.梳棉机刺辊部分气流规律.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57(2)

2 棉纺研究室(张百祥执笔).华纺式超大牵伸机构作用分析.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59(2)

3 张百祥.皮圈牵伸装置摩擦力界分布的静态测定与讨论.纺织技术,1963(2)

4 张百祥,支松常,梁金茹.1291型细纱牵伸装置摩擦力界分布与成纱质量(上、下篇).纺织技术,1965(4)、(5)

5 张百祥,刘垂绪,王振民.1292型细纱机采用摆动弹簧销的研究.纺织技术,1965(9)

6 张百祥,秦洪奇,郑丽珍.气流纺回转纱条张力的测试与分析.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1(1)

7 张百祥,周慈念,张长乐.气流纺杯内纱条断裂的研究.纺织学报,1982(9)

8 张百祥,周慈念,童步章.阻捻盘假捻作用的分析.纺织学报,1983(10)

9 B.X.Zhang etal.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yarn tension in the tailyarn on Rotor Spinning.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英文版),1984(1)

10 张百祥,黄选朝.气流纺捻度传递长度测试与信号处理的探讨.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5(6)

11 B.X.Zhang etal.Measuring and singnal processing for P.T.E.in Rotor Spinning.中国纺织大学学报(英文版),1986(2)

12 张百祥,孔翔鸣.气流纺纱阻捻盘系列化初探.纺织学报,1986(3)

13 张百祥,闫建华.分梳辊分梳质量评定的探讨.纺织学报,1987(9)

14 吴燕明,张百祥,俞振汉.转杯纱缠绕纤维对成纱强力的影响.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9(6)

15 孙志明,张百祥.转杯纺加工兔棉纱混纺比、假捻盘、捻系数的优化研究.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3(2)

16 张百祥,周慈念.兔棉混纺转杯纺工艺技术与织物性能的研究.第七次全国新型纺织年会论文集,1993.11

17 张百祥.转杯纺生产桑蚕紬丝的探讨.棉纺织技术,1994(5)

18 张百祥.转杯纺开发非棉产品的主要工艺技术问题.棉纺织技术,1995(1)

19 张百祥.转杯纺开发非棉产品的综述.上海纺织科技,1995(4)

20 张百祥.转杯纺开发粗毛混纺产品的论述.棉纺织技术,1996(1)

21 张百祥.转杯纺开发麻类产品的探讨.棉纺织技术,1998(9)

22 张百祥.我国转杯纺技术进步的讨论.全国转杯纺技术协作网会刊,1999(4)

23 张百祥.转杯纺产品开发的探讨.棉纺织技术,1999(6)

24 张百祥.转杯纺转杯速度的讨论.棉纺织技术,2001(1)

25 张百祥.转杯纺分梳辊发展趋向的讨论.梳理技术,2001(1)

26 张百祥等.棉纺学.第二版.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

27 张百祥,周慈念,梁金茹.转杯纺纱.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28 张百祥(主编).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纺织科学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共进会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共进会清末革命团体。1907年8月长江中上游各省的部分同盟会员发起成立于日本东京。第一任会长张百祥,先后继任者为邓文翚、刘公。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今日历史8月18日大事记,历史新知发生了什么

一、国内大事记♦ 1905年8月18日反清革命组织共进会成立      113年前,1905年8月18日,经过焦达峰、张百祥、邓文

隆的隆姓起源

宋朝鼎立,北派隆氏太乙公后裔被赐姓赵。(河南三大族刘、杨、隆同时被赐姓赵)南派百祥公后裔,以仁、以道公后裔迁江西吉安。以仁公第五代孙天九公于宋神宗(1068-1078年在位)年间迁居江西余干,其余天十

历史人物 张云龙是谁?张云龙个人简介,张云龙是谁?张云龙个人简介

   张云龙个人简介  中文名:张云龙  外文名:Leo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星座:双鱼座  血型:B型  身高:185cm  张云龙身高是多少  体重:73kg  出生地:辽宁

历史人物 张绿水是谁_张绿水人物简介_朝鲜王朝张绿水

中文名:张绿水外文名:장녹수别名:张绿树国籍:李氏朝鲜民族:韩民族职业:妃子主要成就:李氏朝鲜三大妖女之一性别:女  张绿水——朝鲜的一代妖姬  张绿水(장녹수,1480年6月3日-1506年),李氏

历史人物 张天锡简介 张天锡怎么死的 张天锡的贡献 张天锡是怎样的人

  中文名:张天锡  别名:张纯嘏、张独活  国籍:前凉→前秦→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338年  逝世日期:398年www.cha138.com  职业:前凉国君  在位:363年―376年

历史人物 张春华的主要事迹_张春华的人物简介_张春华和司马懿_张春华训夫

本名:张春华别称:宣穆张皇后所处时期:汉末三国参考资料:《晋书·卷三十一·传记第一》《晋书·卷二·帝纪第二》张春华–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年少时就有品德,伶俐见地凌驾凡人。嫁给司马懿后为司马懿生下三子一

中共人物传 张经武人物传,张经武生平事迹,张经武评价

张经武(一)张经武,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下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张光凤,一世务农,生活颇为富裕。父亲张千厚是个读书人,由于不事耕耘,不理家务,家庭开始破落,后来在县政

历史人物 张重华简介 张重华怎么死的 张重华是怎样的人 张重华的兄弟

  中文名:张重华  国籍:中国(前凉)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  出生日期:327年  逝世日期:353年www.cha138.com  职业:前凉国君  主要成就:在位期间

历史人物 张全义家人_张全义生平事迹_张全义后人_张全义简介

本名:张全义别称:张居言、张宗奭字号:字国维所处时代:唐末五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濮州临濮出生时间:852年去世时间:926年主要成就:恢复洛阳农业生产官职: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爵位:魏王(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