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汉文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汉文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汉文人物简介

·张汉文



张汉文,毛纺专家和纺织教育家。他主持过上海章华和天津东亚毛纺织厂的创建工作,参加了北京地区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和基地的筹划工作,从事纺织教育几十年,最早编写出全套中文毛纺学高校教材,是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张汉文,1902年2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始于清末民初的高阳织布业,闻名全国,生产的土布,称高阳爱国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纺织品来华数量大减,为高阳织布业最兴旺时期,当地农村每户都有几台布机,产品行销甚广。这对他一生志向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他的青年时代,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黑暗年代,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人,纷纷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寻找救国真理。1919年他17岁时,去法国勤工俭学。他出国时本想去学习医学,到法国后,思想发生很大变化,认为“学医只能救人,不能救国”,转而立志“工业救国”。遂在法国北方纺织工业中心的鲁贝工学院选学了纺织专业。后发觉只学纺织专业回国后办厂有困难,又在鲁贝工学院染化系学习,毕业后获工程师学位。以后又在鲁贝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在鲁贝毛纺厂任练习工程师。

张汉文1929年初回国后,到上海章华毛纺织厂任主任工程师,1931年到天津东亚毛纺织厂任总工程师,在技术上主持了两厂的创建工作。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使他深切感到,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决心从教为师,培养人才。1933年末他受聘北平大学工学院,任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担任毛纺学的教学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甘心当亡国奴,毅然丢下妻儿家小,离开北平,长途跋涉,随师生辗转到达陕西。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原平津地区各高校相继在原址复校,他离开西北,回到北平,在当时的北京大学工学院(校址为抗战前北平大学工学院原址),恢复筹建纺织系。兼任国立北洋大学纺织系和河北工学院纺织系教授,教授毛纺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北京恢复筹建纺织系的工作结束。他积极热情地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0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1955年起为天津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对京津两地纺织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1956年出席全国纺织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他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五、十六届理事会理事。1959年他被任命为河北纺织工学院副院长(该院1967年改为天津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领导)。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应有的待遇,于1969年8月26日逝世,享年67岁。

热心发展毛纺织工业



张汉文在法国学习和工作10年,1929年初回国。这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国际市场羊毛价格猛跌,国内市场上进口毛织品的价格反而上涨了许多,正是振兴毛纺织工业的大好时机。上海、天津等地过去受进口毛织品冲击濒临倒闭的毛纺厂,出现了复工和建新厂的兴旺景象。他回国后受聘到当时刚开始筹建的上海章华毛纺织厂担任主任工程师。章华厂的前身,是1928年停办的中国第一毛绒纺织厂。刘鸿生买下机器设备与厂房,于1929年将机器拆迁至浦东,创建章华毛纺织厂,占地30余亩,有三联式梳毛机三套,走锭机1750锭,毛织机40多台以及全套染整设备。张汉文负责技术工作,主持了初步设计、建筑施工、机器安装、产品及工艺设计等工作,日夜奔忙于工地厂房。1930年该厂开工,生产粗纺呢绒,是当时上海惟一的呢绒生产厂。张汉文在章华厂工作两年,在工厂的创建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

1931年宋棐卿在天津筹办天津东亚毛纺织公司,他多次给张汉文写信并派人去沪催请,请他到天津东亚厂工作,张汉文本人也有意回北方工作,于是他离开上海,到天津东亚毛纺织厂担任总工程师。从筹建开始,主持生产技术工作。1932年4月,在天津河北区北安道建厂。有英式毛线机两套480锭,职工约250人,生产毛线。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人民群众中爱国主义思想空前高涨,为抵制洋货,抵制当时占据天津市场的日商“麻雀牌”和英商“蜜蜂牌”毛线,决定生产“抵羊牌”毛线,产品遍销全国。

张汉文在天津东亚毛纺织厂工作两年后,于1933年末辞职,到北平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兼任天津仁立毛纺织厂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约半年时间。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大部分纺织工业基地相继沦陷,纺织物资非常缺乏,张汉文多次向重庆国民政府建议,大力发展纺织工业,打破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在一次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召开的建设厅长和专家参加的会议上,他提出在西北羊毛集中地兰州开设洗毛厂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后,他受聘参加兰州洗毛厂的筹建工作。当时他在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系任职,利用寒暑假,奔波往返于陕、甘、宁荒凉的大西北,调查羊毛资源情况,进行洗毛厂的筹建设计工作。同时,他还大力提倡在大后方发展手工毛纺织生产,并帮助创办了西安的大秦和甘肃平凉的复兴等小型毛织厂,利用当地羊毛和简陋机器生产大衣呢和制服呢,品质优良,销路顺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立志为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抱负和宿愿,才真正开始实现。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积极主动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他担任北京市财经委员会委员期间,兼任北京市公营企业公司和北京市地方工业局的顾问,参加了北京地区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和毛纺织、棉纺织工业区的布局工作。当时他经常驱车北京郊区,勘察地形,规划厂址。他先后参加了北京清河制呢厂、京棉一厂、北京丝绸厂、印染厂、针织厂等厂的筹建、扩建或咨询工作。在北京清河制呢厂,他率先提出充分利用我国羊绒资源问题;在厂房设计工作中,他提出将选、洗毛车间放在厂房一侧,以保证工艺流程合理顺畅;在工艺流程上,他提出先选后洗工艺等。他针对当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上述意见,对制呢厂的扩建工作作出了贡献。此外,为解决当时北京市缺乏技术专家问题,他向北京市推荐和聘请一些毛纺专家和丝绸专家。

张汉文不仅有广博的纺织技术理论知识,而且有非常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在担任北京清河制呢厂顾问期间,他每周去工厂一天,到厂后由厂长召集技术人员汇报生产中的问题,然后一起到车间实地察看,最后由他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他的这种深入实际和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受到全厂的欢迎。

张汉文一生始终关心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建设和发展。1965年他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在提案中建议有计划、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国毛纺织工业分期建设规划。直到1969年他临终前夕,还在为解决天津口岸当时积压大批山羊绒的紧急任务而日夜操劳着。

精心培养纺织建设人才



1933年末,张汉文受聘北平大学工学院,任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平大工学院的前身,是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始建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陕西。

张汉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提倡职业教育。他常说:“纺织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学纺织染理论的人,不会应用,不知道怎么干,不会自己动手干,是学不到真实学问和真本领的。”他执教几十年,始终没有脱离纺织生产,他总是在从事教育的同时,在纺织生产厂或纺织工业管理部门兼任职务。抗日战争期间,西北工学院地处陕南山区,学校没有纺织实习实验设备。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人才,每年暑假前,他不辞辛苦,各方奔走,为学生联系实习厂地,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到工厂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向实际学习的机会。

在他担任天津纺织工学院副院长期间,学院开始阶段隶属河北省,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他积极向纺织工业部及有关部门建议,学院体制应面向全国,由纺织工业部领导。为解决学校教学科研设备的不足,他多方联系,调拨毛纺织机器设备,解决了实习实验问题。

他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建国初期,在他的倡导和筹划下,在北京清河镇举办了毛纺大专班(1958年改名为北京纺织专科学校)。他亲自参加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解决了当时北京市发展毛纺织工业急需技术干部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分配到各厂工作,成了各厂的生产技术管理骨干,不少人担任了厂长、副厂长或总工程师等职务。

他长期担任毛纺学教学工作。在他之前,毛纺学都使用英文教材,从1934年9月到1936年4月,他用了近两年时间,结合教学工作需要,编写出包括《毛纺学》、《精梳毛纺学》和《毛纺织厂设计》等内容的全套毛纺学中文教材,这是我国最早编出的中文全套毛纺学高校教材。教材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图文并茂。他从多年的建厂实践中认识到,在纺织工业急待发展的中国,学生在校除学习必要的纺织染知识外,还应具有工厂设计方面的知识。他总结了几年的工作经验,于1936年3月,编出了《工厂设计》教材,开出了这门当时国内开创的新课,受到学校的肯定和学生们的欢迎。

张汉文勤奋好学,积极钻研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把很复杂的问题,剖析得清清楚楚。他既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纺织建设人才。他作风朴实,生活上勤劳节俭,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学生是从敌占区流亡到西北的,生活非常困难,他经常在经济上给予接济。每届学生毕业前,他利用自己的威望,不辞辛苦,与各方联系,帮助学生安排工作。在当时毕业即失业,找工作很难的时代,他的这种作风,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

张汉文为人,不卑不亢,谦诚朴实,光明磊落。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为建设国家,哺育人才,操劳备致,功绩卓著。

简 历



1902年2月 生于河北省高阳县。

1923—1926年 法国鲁贝工学院纺织系和染化系学习,毕业后获工程师学位。

1926—1927年 任法国鲁贝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1927—1928年 任法国鲁贝毛纺厂练习工程师。

1929—1931年 任上海章华毛纺织厂主任工程师。

1931—1933年 任天津东亚毛纺织厂总工程师。

1933—1937年 任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8—1946年 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1949年 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恢复筹建纺织系。兼任河北工学院纺织系和国立北洋大学纺织系教授。

1950—1954年 任北京市财经委员会委员。先后兼任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及天津大学纺织系教授。

1955—1959年 任天津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

1959—1969年 任天津纺织工学院副院长。

1969年8月26日 逝世于天津。

主 要 论 著



1 张汉文.精梳毛纺学(精梳工程). 北平大学工学院,1934.

2 张汉文. 中国羊毛工业概况.纺织周刊,1934,4(48):1036.

3 张汉文. 毛纺学(预备工程).北平大学工学院,1935.

4 张汉文.毛纺学(纺绩概论、环锭机、走锭机). 北平大学工学院,1935.

5 张汉文.精梳毛纺学(精梳预备工程、精纺工程).北平大学工学院,1935.

6 张汉文.精梳毛纺学(工厂设计).北平大学工学院,1936.

7 张汉文.毛纺学(梳毛工程).北平大学工学院,1936.

相关参考

汉文帝刘恒坐上皇位之后,全力铲除吕雉党羽,为何张嫣会被留下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张嫣是汉惠帝刘盈的皇后,汉文帝刘恒的嫂子,她还有一个身份是吕稚的外孙女,其实说起来张嫣也算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在诸吕之乱后,刘姓宗室和功臣对吕稚党羽进行铲除,而张嫣没

历史人物 刘恒简介 汉文帝刘恒当初为何不肯做赵王

西汉的第一任赵王是张耳,不过那还是在邦哥闹革命时期,出于壮大队伍的需要而做出的利益拉拢。张耳很快就去世了,儿子张敖袭赵王爵,邦哥这时给这位新赵王又扔了块更大的肉骨头——把他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敖为

为什么张释之被人们称为"天下名臣"

张释之是西汉时人,曾做过公车令、中郎将等官。汉文帝时,他被任命为掌管律法的廷尉。他执法公允,严格按法规审理案件。  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行经长安中渭桥时,从桥下突然跑出一个人来,惊了文帝的马,吓得文帝

学者型官员张苍的传奇人生

汉文帝时代的丞相张苍,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年轻时拜战国大儒荀子为师,又精通数学、历法、乐律、阴阳等学科。张苍接任丞相一职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担任丞相十四年,九十高龄才退休,最终活了一百余岁。复合

历史人物 张释之简介 汉景帝刘启时期中郎将张释之生平

  (生卒年月不详),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曾事汉文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有一兄张仲、一子张挚。司马迁著《史记》,将其与冯唐合立《冯唐列传》;班固《汉书》列入《张冯汲

历史人物 张释之,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张释之早年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颇多,就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张释之为官十年,默默无名,未得升迁,耗费了不少钱财,张释之深感不安,打算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

汉文帝的妃子 揭秘汉文帝刘恒的皇后妃子简介

汉文帝的妃子: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的第四子,汉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使得韩朝进入了强盛安定的时期。而我们关注的是汉文帝的后宫佳丽们,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伙介绍一下汉文帝的妃子们。代国王后:代王后名讳不详

汉文帝的妃子 揭秘汉文帝刘恒的皇后妃子简介

汉文帝的妃子: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的第四子,汉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使得韩朝进入了强盛安定的时期。而我们关注的是汉文帝的后宫佳丽们,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伙介绍一下汉文帝的妃子们。代国王后:代王后名讳不详

历史人物 汉文帝简介 汉文帝的皇后妃子母亲儿子 汉文帝刘恒是谁的儿子

  姓名:刘恒  外文名:LiuHeng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公元前202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57年6月  职业:汉朝皇帝、政治家  宗教信仰:黄老之学

在西汉, ”老实人”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话题终结者」这是一个总把天聊死的群体。只要他们一开口,现场气氛瞬间冷冻,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尴尬之中,只有他本人还浑然不觉。汉文帝刘恒在《史记·冯唐张释之列传》中,汉文帝就一下遇到了两个话题终结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