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华胄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华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华胄人物简介

·张华胄



张华胄,纺织机械工程专家。建国初期首创以小颗粒无烟煤为原料生产工业用煤气成套设备。20世纪60—70年代主持研制750吨、1200吨水压机及多种金属切削机床,对国产成套化纤设备的研制、投产和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投身于计算机技术在纺织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条柔性加工生产线和柔性加工生产车间,大幅度缩短了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时,提高了加工质量,获国家科委命名的CIMS生产车间称号。

张华胄,安徽省合肥市人,1925年10月12日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携家迁到重庆,在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工作。张华胄1937年在重庆夫子池初级中学肄业,1938年2月考入重庆国立第九中学,1942年2月毕业后,父亲病逝,家庭经济异常困难,无力攻读大学,在重庆大学先修班借读了四个月,恰值资源委员会汽车机务专修班招生,经叔父介绍前往学习机械两年,1944年8月在资源委员会重庆修理所任工务员,从事各种车辆性能检验及管理工作。抗战胜利后到重庆公共汽车修理厂任工务员。1946年1月进入南京自来水厂任工务员、帮工程师,负责运输车辆与流量计的修理和配备,分管设备设计与机械维修,其后在南京市工业局任帮工程师。1951年赴山西榆次参加经纬纺织机械厂的建厂设计和施工,先后任设备工程师、基建处技术科副科长、机电科副科长,主持全厂的水暖设计和水电施工、全厂机床设备维修工作等。1955年12月,调郑州纺织机械厂,先在设备动力科任工程师,后任总动力机械师,分管全厂设备和动力的设计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了对铸工车间的技术改造,实现了机械化造型和机械化清整,建造了以小颗粒无烟煤为原料的小型煤气发生站,建造5000千瓦的发电站,建造氧气发生站,主持设计制造了冷作、锻造两用的1200吨水压机,组织了多种金属切削机床的生产,武装了当时纺织工业部直属的机械厂。担任副总工程师和技术副厂长后,制定了工厂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进行了技术密集型的设备改造,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检测仪器,建立全厂计算机体系和柔性加工生产线,在全国企业中率先建成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柔性化生产车间。国家科委正式批准该厂为863计划中CIMS单元技术应用工厂。

张华胄于1980—1988年任河南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1980—1990年任河南省设备维修学会理事长。1982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小型煤气发生站的创造者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张华胄在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主持设备动力工作时,为适应工厂需要,提出并主持设计建造了直接用小颗粒无烟煤生产煤气的3000立方米煤气发生站。当时动力供应紧张,许多工厂都以焦炭为原料生产煤气;而山西小颗粒无烟煤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张华胄经过深入研究、科学计算,并参考有关资料,提出了建造用小颗粒无烟煤生产煤气的煤气发生站,这在当时国内是没有先例的,具有一定的风险,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后来也正是因为试烧煤气漏气和煤气爆炸,曾受到过处分。但张华胄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并吸取教训,继续改进,终于试验成功。3000立方米煤气发生站建造成功后,不但运转正常,保证了生产需要,而且技术先进,生产成本降低。张华胄的科学态度和首创精神受到了职工的赞扬,成为以国产小颗粒无烟煤为原料的煤气发生站的创造者。

1955年,张华胄调郑州纺织机械厂后,根据他在经纬厂的实践经验,领导主持设计建造了5台3300立方米煤气炉的煤气供应站。这种小型实用、成本低、技术先进的煤气站的建立,吸引全国数十家工厂前来参观学习,索取图纸资料。一机部设计院也来厂做专题调查并写出报告,在全国煤气设计会议上介绍推广,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制水压机,解决生产瓶颈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纺织工业部决定大力发展粘胶纤维。生产粘胶纤维的设备中,各种压力容器比较多。容器的圆形封头当时靠手工用木榔头敲打成一定弧度,体力劳动大,零件质量差。为解决这一难题,张华胄主持设计制造了750吨水压机和相应的配套设备,使各种压力容器封头的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不仅提高了质量,也加快了生产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纺织工业部决定安排工厂生产合成纤维设备。合成纤维设备中需要大的锻件和更大的压力容器,为此,纺织工业部安排郑州纺织机械厂自制水压机,开始以锻造为主,后来又改为以压延为主。张华胄在组织技术人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制订了自制1200吨水压机的实施方案,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水压机及其配套设备制造成功,大大提高了压延技术和装备的水平,有力地保证了维尼纶设备、锦纶设备、腈纶设备等化纤设备的顺利完成。

组织通用机床生产,壮大纺织机械加工能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通用机床生产供不应求。20世纪70年代中期,纺织机械厂从国家计划中分配到的通用机床数量寥寥无几,无法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纺织工业部决定安排郑州纺织机械厂生产一批通用机床。张华胄组织技术人员收集图纸资料,精心设计,组织加工制造,装配试车,批量生产。从1975年到1979年的五年时间里,圆满地完成了多种机床和设备的制造任务。生产的品种包括液压牛头刨床、车床、横臂钻床、立式车床和龙门刨床等共数千台(套),由纺织工业部统一分配给全国各纺织机械企业。这些机床设备为扩大纺织机械制造能力、适应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打下了基础。

实施铸造车间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



张华胄始终把企业的技术改造作为首要工作来考虑。他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铸工车间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生产组织不合理和产品质量低的问题,领导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建造了三排热风冲天炉及一整套机械化砂处理设备,改造了大、小系造型流水生产线,设计制造了石英砂喷砂室,添置了抛丸清理机等,使铸件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使铸工车间的年产能力从6000吨提高到10000吨,生产环境也大为改善。

实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数控设备



张华胄对企业上百种产品数万个零件进行数理分析后发现,每个产品中关键零件只占10%左右,这些零件工艺复杂,制造周期长,直接影响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计划的完成;其余90%零件相对比较容易完成。根据这一分析,他提出对10%关键零件采用数控设备加工,而对90%的一般零件采用常规工艺设备加工的方案,得到有关领导的赞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工厂从德、日、英、美、瑞士、瑞典等国引进50多台(套)先进加工设备,从而解决了各种墙板、箱体件加工的关键,使部分关键零件(如印花机的车头墙板)的生产周期由两个月缩短到4天左右,而且保证了工件的精度、互换性和可靠性,彻底解决了墙板生产的“瓶颈”。

建立数控钣金加工体系,提高钣金件的加工水平,是技术密集型设备改造的另一显著效果。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在张华胄的主持下,从国外进口了激光切割数控冲床、数控三点折弯机、等离子切割数控冲床等设备,自行设计和制造了龙门式网板数控冲床、数控小孔冲床等配套设备,初步形成了一条钣金数控生产线,承担了全厂一半以上的钣金生产任务。一改过去钢板件平直、刨板、画线、割孔、铣镗孔、钻孔长达二三十道工序的加工工艺,效率提高了十几倍到几十倍。钣金件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同时为纺织机械产品中墙板、箱体类零件由铸件向钢结构件的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

柔性制造系统(FMS)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柔性制造系统(FMS)是国际上发展现代制造技术的主流。与传统的流水生产线相比,它具有对产品及批量加工更灵活的适应性,能自动完成对所安排零件的轮换加工,最适合郑州纺织机械厂这样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工厂。张华胄从国外杂志上了解到这些信息。1983年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的科技合作会议上确定在中国开发实施柔性制造系统时,张华胄代表工厂向纺织工业部主动要求承担这一科技课题并获得批准。通过谈判,郑州纺织机械厂与德国汉诺威大学IFA和IFM研究所签订合同,双方合作开发“建立一条纺织机械框形零件的柔性生产线”的科研项目,经两国政府批准后开展工作。张华胄是这一科研项目中方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在历时五年的过程中,张华胄从参加谈判、合作开发设计到建成投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在项目的总体设计上,德方按照德国的标准提出必须新盖一座跨度24米的新厂房。张华胄认为这显然需要很大投资,不符合工厂实际情况。他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结合工厂实际详细阐明以老厂房改造布置FMS生产线的可行性。在张华胄反复解释后终于取得了德方的谅解和支持,同意按照我方提出的方案实施。在以后的谈判中,德方对张华胄等中国专家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按国家利益办事的立场表示十分赞赏。

经过5年多的共同努力,柔性制造系统于1988年5月在郑州纺织机械厂建成投产,并经国家科委组织验收。这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第一条投入正常生产使用的柔性制造系统。这个项目的成功,在我国机械行业起到了技术进步的示范作用,引起许多工厂企业、科研院校的极大兴趣。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二汽等,先后有近百个单位到郑州纺织机械厂参观学习并索取资料。

工厂建立CIMS的先驱



柔性制造系统(FMS)实施成功后,中德双方又继续进行科技合作,在郑纺机厂进行“采用CIMS技术,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生产控制系统”(初级柔性制造车间)新课题的研究实施。张华胄继续担任这一课题的中方负责人。

建立柔性制造车间是集管理、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加工、物流、信息流处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张华胄作为这一项目的总设计师,他与德方专家密切合作,认真听取德国专家的建议,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总体筹划,对如何完成这一科研项目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搞好生产系统工程必须解决的信息流、物料流、能源流以及彼此相关联的各种问题,都做了周密的考虑。柔性制造车间的建立使企业生产制造、管理、组织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国内企业实施CIMS工程或建立计算机生产指挥系统提供了经验。

该项目1989年立项,1993年投入生产运行,1993年6月通过了国家科委、德国联邦研究技术部组织的总结验收。在总结会上,与会的中德专家对项目给予高度的评价。

张华胄根据几十年的实践和对工厂进行的长期探索,对于工厂建立CIMS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技术路线。他把工厂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具体归结为几个重点:一是以成组技术(GT)为基础组织管理生产;二是以提高数控机床覆盖率与利用率来提高工厂的技术水平;三是以普及计算机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把上述的GT应用、数控机床运用和计算机运用引向三位一体化。他提出工厂实现初步柔性化的设想目标,可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进行技术密集型的设备改造,第二阶段是以信息工程为基础的管理密集型改造,第三阶段是建立一个柔性制造车间,第四阶段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厂全面推广CAD、CAM与CIMS,实现计算机管理与柔性化生产,把工厂建成一个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柔性化的生产厂。

张华胄这一方案得到企业领导的赞同,国家科委也正式批准郑纺机为CIMS单元技术应用工厂。经过几年的努力,郑纺机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的CIMS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张华胄从1951年到1993年一直在纺织机械战线工作。他热爱纺织机械事业,以忘我的热情勤奋工作。他勇于实践,敢于负责,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动力。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先后到法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地进行过考察,其中德国他先后去过七次。每一次到国外考察、谈判,他都认真观察国外企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外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他学习研究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研究设计现代化、制造现代化,研究企业走CIMS道路等诸多课题,撰写文稿,参加各种会议,大力宣传高新技术。1993年中国纺机总公司在甘肃白银召开技术委员会会议,请他发表演讲,由于旅途劳累,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

简 历



1925年10月12日 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1944年8月 重庆大学选修班、重庆资源委员会汽车机务训练班学习。

1944年8月—1945年10月 重庆资源委员会运务处修理所工务员。

1945年10月—1946年1月 重庆公共汽车公司工务员。

1946年1月—1950年2月 南京自来水厂帮工程师。

1950年2月—1951年2月 南京市工业局帮工程师。

1951年2月—1955年2月 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工程师、副科长。

1955年12月—1993年 郑州纺织机械厂主任工程师、总机械动力师、副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

1993年 在甘肃省白银市病逝。

主 要 论 著



1 张华胄.大型水压机与配套设奋的设计.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论文,1964

2 张华胄.以普通精度的机床研制高精度分度蜗轮的可行性.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论文,1964

3 张华胄.柔性加工系统及其发展.河南机械,1986

4 张华胄.推行计算机辅助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设想.纺机企管通讯,1988

5 张华胄.建立FMS的经验与发展设想.中德科技合作成果论文集丛书(德文),1988

6 张华胄.柔性制造系统FFS—1500—2简介.中德科技合作成果论文集丛书(德文),1988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张绿水是谁_张绿水人物简介_朝鲜王朝张绿水

中文名:张绿水外文名:장녹수别名:张绿树国籍:李氏朝鲜民族:韩民族职业:妃子主要成就:李氏朝鲜三大妖女之一性别:女  张绿水——朝鲜的一代妖姬  张绿水(장녹수,1480年6月3日-1506年),李氏

历史人物 张天锡简介 张天锡怎么死的 张天锡的贡献 张天锡是怎样的人

  中文名:张天锡  别名:张纯嘏、张独活  国籍:前凉→前秦→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338年  逝世日期:398年www.cha138.com  职业:前凉国君  在位:363年―376年

历史人物 张春华的主要事迹_张春华的人物简介_张春华和司马懿_张春华训夫

本名:张春华别称:宣穆张皇后所处时期:汉末三国参考资料:《晋书·卷三十一·传记第一》《晋书·卷二·帝纪第二》张春华–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年少时就有品德,伶俐见地凌驾凡人。嫁给司马懿后为司马懿生下三子一

中共人物传 张经武人物传,张经武生平事迹,张经武评价

张经武(一)张经武,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下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张光凤,一世务农,生活颇为富裕。父亲张千厚是个读书人,由于不事耕耘,不理家务,家庭开始破落,后来在县政

历史人物 张重华简介 张重华怎么死的 张重华是怎样的人 张重华的兄弟

  中文名:张重华  国籍:中国(前凉)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  出生日期:327年  逝世日期:353年www.cha138.com  职业:前凉国君  主要成就:在位期间

历史人物 张全义家人_张全义生平事迹_张全义后人_张全义简介

本名:张全义别称:张居言、张宗奭字号:字国维所处时代:唐末五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濮州临濮出生时间:852年去世时间:926年主要成就:恢复洛阳农业生产官职: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爵位:魏王(后梁)

历史人物 张全义家人_张全义生平事迹_张全义后人_张全义简介

本名:张全义别称:张居言、张宗奭字号:字国维所处时代:唐末五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濮州临濮出生时间:852年去世时间:926年主要成就:恢复洛阳农业生产官职: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爵位:魏王(后梁)

历史人物 张良娣简介 张良娣怎么死的墓在哪 张良娣与唐肃宗 张良娣子女-

  中文名:张良娣  出生地:邓州向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东北)  逝世日期:762  朝代:唐朝  配偶:唐肃宗www.cha138.com  职业:良娣、淑妃、皇后  张良娣(?~762)唐邓州向城(

历史人物 张宗禹简介,张宗禹简介

  张宗禹  张宗禹,生卒年不详,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人,别号“小阎王”,清末捻军首领。  张宗禹约生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出身地主家庭。自幼闭门读书,成长后不赴科举考试,绝意仕途,却“暗中联络贫

历史人物 张嘉贞简介_张嘉贞落魄有大志_张嘉贞骂张说_开元名相张嘉贞

本名:张嘉贞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蒲州猗氏主要成就:接替宋璟为宰相官职:中书令爵位:河东侯谥号:恭肃张嘉贞–唐朝开元名相  685年(垂拱元年),张嘉贞考中明经科,被授为平乡县尉,不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