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章继高人物简介

Posted 教授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章继高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章继高人物简介

·章继高



章继高,电接触技术专家,我国电接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电接触故障分析与机理、尘土与腐蚀生成物的电接触故障特征、微动与滑动影响、接点润滑剂的应用检测方法与机理、电接触故障对通信可靠性影响等方面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培养出很多电接触与机电元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国电接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章继高,1933年3月13日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位医学院教授,继父是国际金融保险业的法学专家、上海著名律师。家庭教育和熏陶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经常给他讲述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事迹,进行追求真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教育,培养他虚心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正确思想方法,要求他德智体全面发展。自幼年时起他就开始了解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政治家如孙中山、林肯等的事迹和故事。他在上海觉民小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世界中学,1951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在学校中除学习成绩优异外,他还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活动。中学毕业时正值上海市政建设高潮,章继高被调到青年团华东团校学习,并随团校到皖北参加土地改革。农村的极端贫穷和落后使他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伟大洪流,才能使中国尽快地富强起来。

1952年,章继高被调到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学习。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工作积极,受到系主任陈章教授、钱凤章教授的重视和培养,并得到汪克之、黄一鸾、李潜生、孙家炘等多位教师的辅导。大学毕业后章继高被分配到天津大学任助教, 在吴诗、 朱平洋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与其他各项任务。1956年院系调整,他随之到北京邮电学院任教。1980年赴美国锡拉丘斯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 材料科学系进修电接触科学并参与其科研工作。在美国的两年期间,他受到福克教授 (Prof.R.W.Vook) 的重视和培养,先后发表了6篇合作论文。1982年回国,同年即应日本真野国夫教授 (日本通产省顾问) 之邀赴日本讲学。1983年章继高被评为副教授,1986年升为教授,1993年为博士生导师。1988~1989年,章继高再度与福克教授合作,以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项目顾问身份赴锡拉丘斯大学物理系,参加美方科研,并辅导福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章继高获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曾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多次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奖状、奖章。1996年章继高获得波兰佛罗斯洛夫技术大学 (Wroclaw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颁发的杰出成果奖及博士学位。1996年美国安普公司 (AMP Co.) 聘请他为顾问,投资近100万美元为他在北京邮电大学扩建了电接触科研室,从事电接触的基础研究。1997年末,安普公司在美国总部向他颁发突出成果奖,表彰他在研究电接触故障特别是尘土和腐蚀生成物方面的成绩。章继高共发表近200篇有关论文,其中近100篇在国外发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与诺基亚公司 (Nokia Co.) 等外企也投资帮助电接触科研室的建设和发展。至2004年该科研室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电接触可靠性基础研究基地之一。

1984年,章继高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支持与帮助下组建了电接触学组,该学组先由中国通信学会设备制造委员会领导,后归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领导。学组的任务之一是开展学术交流话动,他共组织了10届学术年会。其中一次为国际会议,美国、日本等学术组织的刊物上均作了报道。他积极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华讲学,前后共有1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做客座教授。学组还多次举办电接触与机电元件理论学习培训班,由他和李家越教授亲自授课。章继高于1988年当选为国际电接触顾问委员会委员,每个国家只能有1人当选,目前仅有13个国家的代表。他于1989年当选为IEE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的TC-1委员会委员 (他是首位被选入的国内学者),同年又应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邀请成为会员。他现在仍是国际电接触顾问委员会委员,IEEE CPMT北京分会副主席。自1982年以来,他应邀赴国外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讲论文数十次,并屡屡应邀担任执行主席和导向报告人。章继高曾任电子工业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电子部赴苏考察团顾问前往俄罗斯、白俄罗斯考察并购置设备。他曾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的兼职教授; 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续三届委员、连接器与开关专业委员会多届副主任委员。他现为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名誉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1961年,教育部根据电子工业提出的人才需求,决定建立一门新专业——无线电结构与工艺 (苏联有此专业),北京邮电学院指派章继高为筹建人。为了掌握该专业的内容与特点,他带了几名高年级学生赴四川成都第10研究所进修。他亲身参加了超高频及微波设备的结构研究、设计与制造工作,并下车间做工艺分析与专题研究,包括精铸、机精加工、特种焊等。他一边参加研制一边自学机械学的课程,对金属材料加工性能,温度对位错、蠕变的作用,装配尺寸链对电性能的影响,锡钎焊、銀焊故障,精密铸造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成都期间,他大量阅读外文文献,钻研机械学与电子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关系。他发现苏联称之为 “无线电结构设计” 的内容正是西方国家称之为 “电子封装设计” 或 “电子物理设计” 的内容。由此证明,不仅苏联,西方也非常重视这门学科,从而坚定了他深入钻研的信心。他还发现,这是一门很复杂的机械学与电子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结构设计人员不仅要懂得机械设计,还要懂得电子电路,以及如何满足电路的要求。而当时机械设计人员并不熟悉电子电路,电路设计人员也不懂机械设计和加工,双方鸿沟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查阅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体会,在10所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写出了设立电信设备结构专业的意见书。他指出,电信设备结构设计人员,要具备机械、电子工程的基础知识; 要从人机学的角度考虑机箱、面板的设计; 还要考虑机箱、印制板、零部件的散热设计,电磁的屏蔽与接地,设备和零部件的防震与加固,化学防护,内部与外部可靠电连接等。这些并非现有电子学教育所能覆盖,也非现有机械学教育所包括。章继高回到北京邮电学院后,全力推动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与人才培养。他的观点虽然受到工业部门的鼓励与赞扬,但却未能为当时的学院领导所接受。在以 “阶级斗争为纲” 的政治运动中,他被冠以 “标新立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抗领导” 等加以批判,付出了代价,电信设备结构专业的筹建工作也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 期间,北京邮电学院被解散,人员被下放到河南干校劳动。“文化大革命” 后,北京邮电学院又重新恢复,教育部召开全国院校长会议,采纳了章继高与北京邮电学院提出的设立 “电信设备结构专业” 的意见,并决定在全国试办这个专业。北京邮电学院、南京工学院、西安电信工程学院相继招生,并合作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的 《电信设备结构设计》 教材。该教材被采用了10余年。章继高积极参加工业部门的结构设计工作,包括参与制定电子设备散热器标准、连接器检测标准、2700路载波大通路设备结构设计等。其研究设计成果,也被收集起来用到教学中去。

艰苦奋斗,攻读电接触新学科



“文化大革命” 后期,章继高在参加整机结构设计时,2700路载波大通路研制领导小组组长找他,告知大通路设备在沪杭试验段出现大量连接器接触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通信可靠性,希望章继高对此进行调研,尽早加以解决。章继高在上海图书馆翻阅了大量文献,发现电接触原来是一个专门学科。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起即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研究,而我国竟然知之甚少。由此他开始作深入研究。他根据西方文献初步制定的加速实验结果,证实该厂所研制的连接器实际上在出厂前的调试过程中有的已接近其寿命限度,无怪乎在使用时会出现大量接触故障。由于通信系统中安装的连接器数量浩大,接触点又以串联关系在电路中与各元件相互连接,一旦接触不良就会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因此深入研究电接触科学,掌握机电元件的设计理论和技术,从而降低电接触故障和提高电路及通信可靠性,是极为迫切的客观要求。通过简单的加速实验,章继高虽然知道了一些电接触的宏观现象,但是对于电接触故障的微观特性以及故障发生机理还是感到困惑。1979年他决定赴美专攻电接触学科,通过国家考试后,于1980年到美国锡拉丘斯大学福克教授的科研室进修。福克是表面材料科学的专家,正在从事电接触表面研究。当时,章继高对材料科学知之甚少,对微观检测与分析几乎完全不懂,因此只能从头学起。他时时提醒自己,我是祖国派出的第一个从事电接触研究的学者,一定要学业有成,为祖国争光。他下决心排除一切心理干扰和面临的困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每天除上研究生的课程外,就跟随实验小组做实验,熟悉电子显微镜、俄歇电子谱仪、电子探针、质谱仪、超高真空设备、电子计算机等的使用。晚上夜阑人静,他就在实验室里阅读有关图书资料,有时整夜不回宿舍,实验室就成了他的家,汉堡包和方便面成了他的 “家常便饭”。经过这样10个月的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实验,得到了导师的赞许。从此他全面负责电接触科研工作,并成为导师不可缺少的助手。为了观察滑动触点在大电流密度下的形貌变化,他曾连续在实验室里工作两周,三天三夜目不转睛地注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荧光屏。他的双眼痛得如针扎火燎,但使他欣慰的是观察到了前所未见的临界电流密度现象,这个发现令导师非常高兴。

1981年10月,福克决定让章继高代表他去参加在芝加哥举行的霍姆电接触年会 (Hol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世界各国知名的电接触学者都参加了。在行前3周,导师让他试讲,提了意见,又纠正他的英文发音,这样试讲了4次,导师才放心地说很好了。同时章继高又准备了近30个问题的解答,以便临时应付会上的提问。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在这类会议上露面并作了两个报告。由于准备充分,宣讲流利,解答问题从容,居然一炮打响。会下很多人主动来找他交谈,其中有位日本教授 (真野国夫,通产省顾问) 以为他是美籍华人,当章继高告诉他,他是来自大陆北京的中国人时,真野国夫大为惊讶,并非常高兴能相识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此时章继高为自己作为一个北京来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他想起有一位日本学者叫Kunio Mano的,写了很多好文章,就问真野是否认识? 真野说,他就是。两人不禁大笑,从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01年 (20年后) 章继高赴日本开会并专程看望真野时,两人还愉快地回忆起当年相见的情景。真野对章继高的帮助很大,对推动我国电接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得我国颁发的国家友谊奖章。另外两位重要科学家也主动和章继高交谈。他们是,J.B.P.Williamson博士和M.Antler博士,Williamson曾是英国政府的科技顾问、美国阿波罗飞船机电元件的设计人和顾问,后担任美国安普公司的顾问。Antler是美国AT&T的连接器部主任。他们3人都是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M.Antler还是美国IEEE TC-1的负责人。在此后的20年间章继高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指导和帮助,令他终身难忘。

1982年秋,章继高准备按期回国。福克多次找他谈话,深情地劝他留下来,和他一起工作。福克认为中国很落后,条件又差,回去做不出成果来。他希望章继高留下,他将为章继高办理所需手续并要他把家也搬到美国来。但章继高每次都婉言谢绝了。福克感到困惑,想不通章继高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来,而一定要回去。章继高告诉福克,他来美国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为了回去建设科研室,推动中国的电接触学科的发展。经过多次解释后福克才表示理解,并愿意成全他的愿望。此后他与章继高虽然远隔重洋,但却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合作。

章继高在大学时学的是电子学,在第10研究所进修的是机械学,到美国则学的是材料科学,回国后他又开设了一门腐蚀与化学防护课程。以上就是电接触涉及的4门主要学科。

章继高是中国第一个到锡拉丘斯大学的留学生,也是该校第一任中国留美学生联谊会主席,尽管他的进修和科研任务繁重,但他还是热心地担负起照顾中国留学生的工作,深得留学生的拥护和好评。

全身心推进中国的电接触学科建设



为了推进我国电接触学科建设,基于国内的现实情况,章继

高为自己确定了3个工作重点:

1.在北京邮电学院内,组织科研组,争取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搞好电接触基础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2. 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华讲学。3. 组织国内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并与国际学术组织保持联系,适当组织国际活动,促进电接触学科持续发展。

回顾20年来,章继高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①于1984年组建科研小组,当时只有9m2的一个房间和几件简陋的设备,现在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设备的近300m2的科研室。其科研成果主要在电接触故障检测分析方法,故障机理,尘土的电接触故障特征,腐蚀生成物的电接触故障特征,微动与滑动对电接触的影响,接点润滑剂的应用、检测方法与机理,电接触故障对通信可靠性的影响等方面。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章继高及其科研室的工作有很高的评价。美国安普公司给章继高的奖状上写道: “章继高教授的出色技术领导和洞察入微的科学探索已拓深对尘土与腐蚀对电接触表面影响的知识和认识水平。章继高教授的杰出学识和他的研究室的科研成果已证实其具有无可估量的咨询价值。” 波兰佛罗斯洛夫大学给章继高的奖状上写道: “章继高教授的工作高度出色,其成果质量令人钦佩。”J.B.P.Williamson博士指出: “科研室的队伍无疑是目前世界上在接触科学的这一领域中最杰出的研究单位之一。” 真野国夫教授指出: “章继高教授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结果不仅对中国和日本,对整个世界的接触工学也是极大的贡献。” 美国W.Deeg教授说: “章教授的研究所做的成果不仅有科学和技术上的意义,其结果可引入重要的经济价值。这是因为依据污染的性质,其对信号传输不可预计的干扰正是最常见的灾难性结果。” 章继高在近10年中为北京邮电大学共培养出了博士后2人,博士5人,硕士10余人。他和他的科研室人员还开设了 “电接触理论及其应用”,“电接触故障机理与可靠性”,“表面微观探测”,“材料的机械性能,”“电接触材料”,“机电元件设计” 等6门新课程。在校外他还为工厂、外企的中方技术人员讲课。②从长期与国外专家学者的相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如果自己在科研上没有创新,就得不到对方的尊重,也不可能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我国讲学或指导工作。通过与专家学者讨论,章继高常有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收获。他与国外专家学者保持经常的联系,可以以个人的名义请到一流专家来华交流经验。每次国外专家来讲学时,他总要专门组织教师和学生做专题报告,以便回答专家的提问和听取专家的意见。由于经常举办这类活动,使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外语应对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③充分认识到打破部门间、单位间的人为壁垒与隔阂,对于交流技术与经验、推动科研与生产、避免走弯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章继高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各院校的学术活动积极分子,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电接触年会,取得很大成功。每次会议他都邀请国际上学识广博的专家来讲学和座谈,以提高我国科技人员的水平和及时了解国际动态。这些活动对于我国电子工业走向世界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作为章继高个人,他为组织这些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其中尤以筹集会议经费是一项很费力的工作。开始一段时间,主要是由国内工厂企业资助电接触年会,但90年代中后期情况有所变化,国内工厂企业资助电接触年会出现了一些困难,他只好转向国外企业,以他们为主来资助会议,保证了年会继续按时召开。

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



国内或国外企业经常求助于章继高,请他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办一些专题短训班,做一些科研试验和分析,或提供一些技术咨询,他都很乐于给予帮助。他不仅与国内企业和单位如中国电信、国营853厂、邮电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无线电九厂等有过良好的合作,也与国外公司有过短期或长期的合作。他曾与日本TETRA公司有长达5年的科研合作,并由此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在论文中强调指出,在接触表面涂敷润滑剂是有针对性的,不可能有所谓 “万能” 润滑剂。他提出的电接触表面润滑剂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对于正确判断润滑剂的使用范围和条件有重要作用。这些论文被国际上长期引用。美国安普 (AMP) 公司于1996年聘请他担任顾问,并请他参加每年在美国总部召开的科研人员研讨会。安普公司为他投入资金扩建他的研究室,以便进行基础研究。芬兰诺基亚 (NOKIA) 公司从2002年开始与他的研究室合作,协议至2005年。章继高所以能得到国外公司的长期合作项目,除在科研水平上被国际工业界和学术界认可外,他的诚信人品也是关键。他待人诚恳,实事求是,不为利益所驱使,在原则问题上决不退让,有时甚至不惜与外企领导人包括一些技术副总裁争辩。但是一旦达成协议后,他就会竭尽全力的高质量去完成,决不拖延时间。章继高善于从企业项目中寻找长期题目,即不仅可以作为学校培养研究生的课题,也有可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课题。章继高坚持教师以高质量育人为本,不赞成教师从事第三产业赚钱,他为科研室制定的指导思想是: 勤奋,创新,正直,忠诚,团结。章继高近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他指出我国电接触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大气中的微粒造成的。微粒带电,呈现不同物质的微粒具有选择性吸附特性。微粒可生成腐蚀物,微粒中的硅化物呈现高电阻。脂肪类物质及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使微粒黏接起来。接触界面的微动可使污染物集中。不同微粒污染物的机械、化学、电特性对接触故障具有不同的作用。其在高速数字电路中表现为高频阻抗,从而造成误码。他提出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检测系统,相关设备及防护措施。他的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2005年10月他还应诺基亚公司邀请赴芬兰作系统讲学。

事业成功的贤内助



在章继高的成功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家庭支持,其核心是他的妻子 (已故) 何熊先女士。何熊先是建筑材料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她主持和参加过我国主要水泥厂的基建和扩建项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长期以来,章继高夫妇往往是离多聚少。为了支持章继高的工作,她毅然承担了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文化大革命” 时,章继高被下放到河南确山劳动,她带着两个孩子被下放到广东英德劳动。孩子在她的教导下长大,章继高为不能分担她的压力而深感内疚。令他们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大儿子是清华大学毕业,二儿子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且都已成才。章继高在政治运动中多次蒙受冤枉被批判,她都在其最困难的时候给其照顾和安慰,维护正义,共同渡过了无数的难关。正当章继高的事业顺利发展时,她不幸罹病,于2001年6月因癌症去世。这对章继高是极大的打击,是一个终生都难以抚平的创伤。

章继高虽已退休,但仍然担任电接触科研室的顾问,同时接受了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返聘,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帮助和支持年青一代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电接触学科虽然目前在国内尚未能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但他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终将成为一门不可缺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而得到支持和承认,更加完善地向前发展。

简 历



1952—1954年 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学习。

1954—1956年 在天津大学电力系、电信系任助教。

1956—1961年 在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任助教。

1961—1963年 在第10研究所进修和科研。

1963—1966年 在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任助教、讲师。

1966—1980年 在北京邮电学院机电系任教师,期间曾下放劳动。

1980—1982年 在美国锡拉丘斯大学材料科学系进修及科研。

1982—1983年 在北京邮电学院机电系任讲师。

1983—1986年 在北京邮电学院机电系任副教授。

1986—1993年 在北京邮电学院机电系任教授,其中1988~1989年在美国锡拉丘斯大学物理系合作科研。

1993—2003年 在北京邮电大学机电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至今 在北京邮电大学退休,被其自动化学院返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



1 J. G. Zhang. J. C. Gao,X. Y. Lin. Analysis of connector contact failure. IEICE Trans. on Electronics. Japan,2003,. E86-C(6):945

2 Ji Gao Zhang.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on electric contact reliability——A summary report on recent achievement. Proc. 21th ICEC2002. Zurik,Switzerland,2002. 9

3 J. G. Zhang,X. Y. Lin,Y. L. Zhou,etal. Tidal Corrosion andConcentric Rings on Gold Plated Contacts. Proc. 20th ICEC 2000,Stockholm,Sweden. 2000. 6

4 J. G. Zhang. Environmental effect on the reliability of electric contacts(特邀报告). Proc. ICECT. Nagoya,Japan,1999. 7

5 J. G. Zhang. Y. N. Liang. J. W. Wan,etal. Analysis of organiccompounds in airborne dust collected in Beijing. Proc. 44th IEEE HolmConference on Electric Contacts,Arlington. VA. USA,1998. 10:26—28

6 Y. N. Liang,J. G. Zhang,J. J. Liu. Identification of inorganiccompounds in dust collected in Beijing and their effects on electric con- tacts. Proc. 43rd IEEE Holm Conf. on E. C.,Philadelfia,PA.USA,1997. 10: 20—22

7 J. G. Zhang,Y. L. Zhou,K. Sugimura,etal.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n water soluble lubricant covered on gold plated surface. Proc.42nd IEEE Holm Conf. on E. C. / 18th ICEC’96,Chicago,USA,1996. 9: 444—454

8 J. G. Zhang,X. Y. Lin,K. Sugimura. Characteristics and electriccontact behavior of tarnish film covered on silver plated surface formed byindoor air exposure. Proc. 42nd IEEE Holm Conf. on E. C. / 18thICEC’96,Chicago,USA,1996. 9: 414—42

9 J. G. Zhang. The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lubricant on electricalcontacts. Proc. 41st IEEE Holm Conf. on E. C.,Chicago,IL.USA,1994. 10: 145—15

10 J. G. Zhang,X. Y. Lin,B. Miedzinski. Surface analysis of failed vacuum reeds. Proc. 41st IEEE Holm Conf. on E. C. ,Chicago,IL.USA,1994. 10: 119—124

11 J. G. Zhang. Influence of contaminants in connector performance (特邀报告). Proc. 16th ICEC’92. Loughborough,U. K.,1992. 9

12 J. G. Zhang,W. Chen. Wipe on various lubricated and non-lubri- cated electric contacts in dusty environments. IEEE Trans. CHMT,USA,1991,14 (2): 309—314

13 J. G. Zhang,C. H. Mei,X. M. Wen. Effects of dust on various lubricated sliding contacts. IEEE Trans. CHMT,USA,1990,13(1): 46—51

14 J. G. Zhang,K. D. Zhuo,C. X. Du. The porosity of gold plating by dust contamination. Proc. 34th IEEE Holm Conf. on E. C. ,SanFrancisco,CA. USA,1988. 9

15 J. G. Zhang,M. D. Zhu. Lubricant testing for electronic connec- tors. IEEE Trans. CHMT,USA,1988,11 (4): 594—599

16 J. G. Zhang,X. M. Wen. The effect of dust contamination on elec- tric contacts. IEEE Trans. CHMT,USA,1986,9 (1): 53—58

相关参考

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有多厉害

明朝辰光,戚继光的两个儿子和侯继高一同到东海来打倭寇。戚继光的大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儿子长得端庄秀丽,人们叫他小戚。兄弟俩杀敌都很骁勇,倭寇一听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一天,小戚带

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有多厉害?戚家军有何神威

明朝辰光,戚继光的两个儿子和侯继高一同到东海来打倭寇。戚继光的大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儿子长得端庄秀丽,人们叫他小戚。兄弟俩杀敌都很骁勇,倭寇一听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一天,小戚带

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有多厉害?戚家军有何神威

明朝辰光,戚继光的两个儿子和侯继高一同到东海来打倭寇。戚继光的大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儿子长得端庄秀丽,人们叫他小戚。兄弟俩杀敌都很骁勇,倭寇一听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一天,小戚带

历史上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君主——南平王高季兴

...族人恐怕就不很多了!我最近读《高氏史贤》初稿得知:继高崇文之后,的确还有一位高姓南平王。他名叫高季兴。高季兴原名高季昌,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