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侯祥麟人物简介

Posted 石油

篇首语: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侯祥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侯祥麟人物简介

·侯祥麟



侯祥麟,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专家。他长期负责石油工业的科研组织领导工作,主持研究解决了影响国产航空煤油自给的关键——喷气发动机火焰筒烧蚀问题; 组织领导研究开发成功被誉为 “五朵金花” 的炼油新技术; 还主持研制开发成功数十种特殊润滑材料,及时满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 积极建议和推动 “用好1亿吨油” 。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侯祥麟,曾用名侯波。1912年4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兄弟姐妹9人,他排行第8。父亲侯乙初是一名中学教员,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使侯祥麟从小养成了爱好学习的良好习惯。

1919年,侯祥麟在汕头入教会办的碛碌小学,1924年毕业。小学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侯祥麟的求知欲,因而他经常甚至在课堂上涉猎自己喜爱的书籍。时值 “五四” 运动之后,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此起彼伏,将反帝爱国、救亡图存的种子播入了侯祥麟的心田。

侯祥麟于1926年到上海,进上海青年会中学念初中,后转入沪江大学附属中学。1928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中。中学时代的侯祥麟爱好极为广泛,对文学、艺术、摄影、游泳、打球、桥牌、象棋等等,样样都喜爱,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活跃分子。在各门功课中,侯祥麟最酷爱的是物理学,曾幻想过当一名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可是,教高中化学的倪怀祖老师却偏偏闯进了侯祥麟的生活。这位老师的化学课讲得非常好,不知不觉中侯祥麟被引入了迷人的化学世界。这奇异的未知世界吸引了侯祥麟旺盛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从此侯祥麟就把化学这门科学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1931年侯祥麟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入学不久,爆发了“九·一八” 事变,侯祥麟再次被卷入了抗日浪潮,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在燕京大学化学系4年中,侯祥麟刻苦学习,不但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选修了张东荪讲授的哲学、雷洁琼讲授的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政治学和英国文学等,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大学毕业前夕,侯祥麟在中学同学、中共地下党员胡实生的引导下,开始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从此自觉地去追求革命真理。

1935年侯祥麟考取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进行从浙江明矾石提取氧化铝课题研究。实验结果写成《明矾石在苛性钾中的分解度》和《氢氧化钾对明钒石的萃取性》两篇论文,发表于1937年的《化学工程》杂志上。

1937年上海沦陷后,侯样麟到湖南长沙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侯祥麟受党组织派遣,到湖南桃源县国民党政府学兵队 (化学部队) 干训班当教官,以教化学毒气等课程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10月经黔入川,1939年3月到达重庆,随后又到沪洲,最后到纳溪。

1940年12月侯祥麟离开干训班到重庆西南运输处任副工程师,1941年12月到云南平彝 (今富民) 光华化学公司任精制部主任,1944年1月到重庆兵工署炼油厂任工程师。在此期间,侯祥麟主要进行用煤和植物油炼制汽油和柴油,以及把酒精掺入汽油作燃料的研究和生产。

1944年春,中共中央预见到抗战即将胜利,为建立自己的科技干部队伍,以适应建立联合政府的需要,周恩来指示派遣一批技术干部到国外去深造。侯祥麟经组织批准,通过自费留学考试,1945年到达美国匹兹堡,入卡乃基理工学院(现为卡乃基梅隆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学,同时在该校煤炭研究室做研究工作。这期间,他先后完成了有关液液萃取填料和测定煤焦活性方法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并于1948年冬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硕士论文《Counter current extraction in columnwith fine packing》发表于1949年美国的《化学工程进展》杂志。博士论文《Reactivity of cokes to carbon dioxideas measured bybadiabaticcooling》发表于1954年美国的《燃料》杂志。

1949年初,侯祥麟到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燃料研究室任副研究员,进行涡流床煤炭气化的基础研究。波士顿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是中国留学生集中的地区。为动员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侯祥麟和留学生中的中共党员与进步同学发起成立了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并任第一届常务干事。

1950年4月,侯祥麟离美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燃料研究室研究员兼化工系教授,从事人造石油的研究和教学活动。1952年调大连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代主任,从事石油炼制研究。1954年调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炼油处任主任工程师,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负责完成了规划第18项即扩大液体燃料和润滑剂来源任务的编制。同年,任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着重组建炼油科技队伍,筹建石油炼制和石油地质两个研究机构,规划茂名等人造石油基地,并负责炼油科技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工作。

1958年石油工业部成立了包含石油炼制和石油地质两专业的石油科学研究院,侯祥麟任副院长,1965年任院长,直到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这期间,侯祥麟主要负责石油炼制研究工作和全面主持石油科研工作,并负责石油工业部科技发展归口管理工作。通过集中主要技术力量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1956—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中第18项炼油科技的主要任务到1960年底已基本完成; 同时还攻克了喷气燃料使用中的技术难题,开发研制出各类润滑材料,满足了国防部门的急需; 随后,又集中力量研究开发1963—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中流化催化裂化等5项炼油新工艺新技术,使我国炼油技术水平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侯祥麟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并到干校劳动。1971年5月石油科学研究院改组,侯祥麟被任命为燃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兼621厂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2年改任第一副院长,主持石油化工科研工作。1977年任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归口领导和管理化工与石油加工科技发展工作。他狠抓科技队伍和科研秩序的恢复,组织领导广大科技人员瞄准当时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顺丁橡胶和维生素发酵工艺的改进,提升管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减黏、溶剂脱沥青等新工艺的开发,新型催化裂化、重整、加氢异构化催化剂,高档润滑油及其添加剂以及许多石油化工新产品的研制,使我国石油化工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侯祥麟主持和领导石油科学研究院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科研工作的20余年间,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科学技术事业上。他精心规划,严密组织,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指导科技人员工作,团结带领科学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87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39项,造就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炼油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的道路。归纳起来:一是坚持科研面向生产的方向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 二是对科研的重点项目,要集中人力物力打歼灭战; 三是对重要的科研成果,要组织科研、设计和生产三支技术力量联合攻关,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四是重视科技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整体素质优秀的科技队伍。

1978年至1982年,侯祥麟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主管石油科技和炼油生产工作。这期间他提出并主持制订了挖潜增效节能10项措施,实施结果,使每炼1吨原油的综合能耗由101万千卡(1卡=4.1868焦耳)降到80万千卡。在他组织领导下,石油部门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8项。1982年侯祥麟退居二线,任石油工业部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和科技委员会主任; 同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侯祥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从1978年起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兼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从1979年起任国家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兼化学化工评选组组长;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曾先后率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石油学会和其他有关学会; 与国外有关学术团体广泛建立了联系,并签订了一些合作协议。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参加世界石油大会的中国国家委员会,侯祥麟任主席,并于1983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和常任理事国会议。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化工、非金属材料评议分组组长; 同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从1983年起,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第一届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第二、三届常务副主任;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84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化工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1987年任中国发明协会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任中国科协振华基金会副理事长。1990年任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石油分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

侯祥麟在百忙中还十分热心著述,勤于笔耕。他主编的《中国页岩油工业》、《中国炼油技术》、《英汉石油大辞典》炼油工程分册和经济管理分册,以及他担任副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等科技书籍,均已出版发行。

侯祥麟为中国石油加工工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对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他获得了意大利恩里科.马太依国际科学技术奖。这是一项在世界上颇有声誉、专门授予在科技、人文和经济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和具有国际声望的专家和科学家的国际奖。侯祥麟是中国获得这项国际奖的第一位科学家。



开创我国研制特殊润滑材料的新领域



特殊润滑材料主要是指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所必须的各种特殊润滑油脂,要求具有良好的黏温性能、高温安定性、低温流动性,能耐高负荷、高真空、高能辐射、强氧化剂和化学介质,并要有长期使用寿命。1959年,国防科委给石油工业部分配了研制多种特殊润滑材料的任务。石油工业部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

这些特殊润滑材料不是石油制品而是有机合成化学品,对以炼油研究为主的石油科学研究院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当时只有美、苏等国家能生产,但都对我国绝对保密。在侯祥麟的组织领导和林枫具体主持下,从组建队伍到建立实验室、中型试验装置,直至建设起小批量生产工厂和投产; 从确定技术路线到审定试验方案,直至产品配方,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终于在1962年底以前,先后开发研制出氟油、硅油、酯类油等系列数十个高精尖特殊润滑油脂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及时保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火箭、导弹的发射和人造卫星的上天,开创了我国研制特殊润滑材料新领域。

在此基础上,石油工业部决定将北京的一个煤炼油示范厂改建为生产特殊润滑材料的621厂,由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和石油部北京石油设计院负责设计,石油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并配合设计、建设。该厂于1964年建成,使国家急需的特殊润滑材料投入了工业生产。同年,根据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决定,抽调北京621厂和石油科学研究院部分有关人员和设备迁往四川,建立新的特殊润滑材料生产基地。侯祥麟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前往四川调查研究,定厂址,在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具体组织下,于1966年建成投产。到1978年,共研制成功60余种产品,且能够批量生产在-50—176℃和-50—200℃及各种特殊条件下长期使用的特殊润滑材料,满足了我国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的发展要求,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表彰。



攻克喷气燃料国产化难关



喷气燃料又称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燃料。50年代,我国空军飞机和大型民航客机所使用的航空煤油一直从前苏联进口,1959年进口量达50万吨。为解决航空煤油国产化问题,1956年和1957年,石油工业部曾组织玉门炼油厂按前苏联喷气燃料规格标准,试生产了两批航空煤油,但在发动机地面台架试车时,发现喷气发动机的火焰筒产生严重烧蚀问题,经多方研究,未能解决,因而长期未能正式生产使用。

1960年以后,航空煤油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国防的安全。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石油部把所属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组织起来,并和三机部、空军、总后勤部、中国科学院等20多个有关单位协作,针对航空煤油烧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由侯祥麟负责组织领导并协调实施。侯祥麟在组织攻关过程中,经常来往于空军基地、发动机生产厂和实验室之间,发扬大协作精神,团结和组织各方技术骨干,经过大量实验室研究和地面台架试验,终于找到了产生烧蚀的原因,指出火焰筒的高温烧蚀是由于我国原油含硫量低所引起的。这是从未有人提出过的一种烧蚀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入含硫添加剂以抗烧蚀的措施,终于解决了国产航空煤油的使用性能问题。1961年独山子炼油厂用新疆原油生产出1号航空煤油,1962年石油七厂用大庆原油生产出2号航空煤油,都顺利地通过了长期地面台架试车、空中试飞以及飞行试用,表明国产航空煤油质量优良,安全可靠。从此,国产航空煤油很快在国内军用和民航客机上推广使用。到1965年,国内消费的近70万吨航空煤油均系国内生产,从而实现了航空煤油的自给。目前,我国航空煤油年产量已达300万吨以上,除保证国内需要外,还有一部分出口。1964年此项成果获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

侯祥麟等研究烧蚀机理的论文《碳氢化合物对镍铬合金高温腐蚀的研究》,由于保密的原因,20年后才发表于1981年《石油学报》上。论文以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对镍铬合金高温烧蚀的机理进行了深入论述和探讨。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矿物燃料燃烧过程引起合金腐蚀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硫或重金属如钒等所造成的。但是,通过他们的深入研究表明,上述杂质含量低也能引起镍铬合金的高温腐蚀。相反,某些杂质对某些镍铬合金材料的高温腐蚀反而有抑制作用,原因是由于在含烃的高温炭化气氛中,镍铬合金中的镍有催化作用,促进生成石墨碳,但镍吸附了硫化物就会丧失催化活性,因此在航空煤油中加入适量的硫化物,就可使镍丧失催化作用,从而抑制高温烧蚀。这样,就在理论上阐明了喷气发动机火焰筒材质的高温烧蚀机理,并解决了我国航空煤油的使用性能问题。侯祥麟等人的该项研究成果,于198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发明四等奖。



研究开发炼油工艺新技术



1960年我国发现并开发了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迅速增长。这年11月,为加快发展炼油技术,石油部召开石油炼制科研计划工作会议,作出决定:以军用油为纲,解决石油产品的品种问题; 抓紧现有设备改造,开发新工艺,提高处理量和收率; 抓好催化剂、添加剂和尖端技术产品的开发。1961年12月,开始研究制订炼油科技发展规划。侯祥麟等认为,要迅速改变中国炼油技术落后的面貌,应以提高二次加工深度,提高轻质油品收率和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品种为主; 要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炼油技术的基础上,依靠国内自己的技术力量,尽快掌握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5个方面的工艺技术,并在工业生产中加以应用。在最后制订出的石油炼制专业1963—1972年1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对天然原油加工、人造石油及炼油基础理论等16个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作了全面的安排与部署,规定前5年的重点任务是完成前述催化裂化等5个项目的研究、建设和投入生产。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侯祥麟领导和主持了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和工业化。他组织林枫、闵恩泽、林正仙、陆婉珍、程之光、武宝琛等一批炼油技术专家,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以 “为国争光,为民争气” 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责任感,艰苦奋斗,高效率地解决了研究工作的一系列问题,终于在1965年前后攻克了上述项目的技术难关。与此同时,在石油部的组织安排下,通过科研与设计、施工、机械制造和生产单位的共同努力,大力协作,使各个项目的第一套工业生产装置相继投入生产。这些被誉为 “五朵金花” 炼油新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使我国炼油工艺技术实现了重大飞跃,使我国炼油工业技术水平跨入了当时国际先进行列。到1965年底,我国炼油年加工能力达1423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4大类产品产量达到617万吨,自给率达到100%,从此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 “洋油” 的历史。上述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推动石油化工重大技术的开发应用



80年代以后,侯祥麟更为关切并考虑最多的,是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战略及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建议,为有关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推动了石油化工重大技术的开发应用。

1.充分利用好1亿吨石油。80年代初,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石油化纤等这些环环相扣的工业企业,分别隶属于几个部门,正在建设中的几个大型生产基地,生产过程重复,装置不合理,原油利用亦很不合理。不少专家认为这种局面极需扭转。1981年侯祥麟在担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时,积极组织石油化工方面的专家,研究如何用好我国每年生产的1亿吨原油,并在中国科协的组织下,主持了有150多人参加的论证会,经过座谈讨论,起草了《关于合理利用一亿吨石油的若干建议》上报国务院,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后被印成中央政治局参阅文件,发给参加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的同志。同年,国务院决定由副总理康世恩任组长,成立国务院石油化工、化纤综合利用规划小组。198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用好1亿吨石油和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进行具体研究,侯祥麟参加了论证。1983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侯祥麟任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2. 积极推动裂解分离技术国产化。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不久,侯祥麟为发展石油化工的 “龙头” 技术—裂解分离技术,于1983年12月在北京集合有关顾问和几十名裂解分离专家开会,经研究后向总公司领导提出了《关于掌握和发展裂解分离技术问题的建议》。建议指出,裂解分离装置是石油化工的龙头,裂解分离技术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石油化工的发展有全局性的影响,还能促进机械、仪表、钢铁和其他材料工业等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必须立即着手抓住这一重要环节。建议首先确定裂解分离技术攻关目标,通过对引进装置消化吸收,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提高科研、设计和设备制造的能力,以及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探索研究。这项建议得到总公司领导的采纳,并安排有关职能部门组织落实。此后,通过努力,分别在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和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开发成功了GBL-1和SH-1型炉,侯祥麟亲自主持了鉴定会。这项成果获得国家重大装备技术攻关一等奖。

3.极力推动高难度加氢裂化技术立足国内。为发展我国高难度加氢裂化技术,侯祥麟邀请有关顾问和我国加氢裂化技术各方面的专家,于1985年4月在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召开了加氢裂化、烷烃脱氢技术座谈会,向总公司领导提出了《关于加氢裂解和烷烃脱氢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指出:增产优质中间馏分,实现重油轻质化,总公司对此技术非抓不可。《建议》认真分析了我国技术力量,认为在加氢裂化方面已经有了一支队伍,有科研、设计、施工建设、开发生产以及催化剂研究、制造、材质检验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具备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开发加氢裂化技术的条件。此后,侯祥麟了解到镇海石油化工总厂已有可能立项建设加氢裂化工业生产装置时,及时约请有关顾问和总公司的领导开会,分析有利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对策,于1986年4月与林华、张定一、李苏一起,写成了《关于镇海加氢裂化装置建设的建议》。建议经总公司领导研究后被采纳。经过多年奋斗,克服重重困难,镇海石油化工总厂加氢裂化装置已经建成投产。

4.大力推进催化裂解新技术开发应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早有较好的基础。不断提高和发展催化裂化技术以及利用催化裂化联产的丙烯发展我国石油化工,是侯祥麟几十年来一直给予特殊关注的课题。1987年初,侯祥麟得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探索的以多产烯烃为目的的深度催化裂化 (催化裂解) 试验出现好苗头后,就大力给以扶植,亲自深入了解和指导,并请石化总公司有关职能部门给予支持。尽管还仅仅是小试结果,他要求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领导在总公司技术经济委员会上汇报介绍,并于1987年12月就如何抓好催化裂解正式写成书面意见给总公司领导。他与李人俊亲自审查中试方案,提出:中试做扎实后,有可能借鉴我国在催化裂化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不必进行半工业实验,而直接进行工业化建设。中试进行过程中,侯祥麟于1988年5月亲自率领总公司有关人员,深入安庆石油化工总厂调查,提出在该总厂建设我国第一套催化裂解工业装置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中试完成后,侯祥麟亲自主持中试评议,建议总公司一方面为在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第一套工业装置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下属企业中有积极性将催化裂化装置改成催化裂解装置的单位进行调研,尽早把中试成果扩大到工业应用中去。此后,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总公司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济南炼油厂首先将催化裂化装置改成催化裂解装置,经长周期运转,表明技术可靠,经济效益显著。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设的第一套大型催化裂解装置,“八五” 期间建成投产; 镇海石油化工总厂和荆门炼油厂的催化裂解装置正在准备建设中。

5.极力倡导基础理论研究。积40多年从事石油化工科研组织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侯祥麟深感基础理论研究对石油化工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以往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多重视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为此他多次呼吁、极力倡导有关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反复指出:石油加工工业是传统工业,在新的产业革命过程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不断研究各种新兴技术 (如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高性能新材料、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等) 的新成果如何应用到石油加工领域中去,以革新、改造石油加工技术; 催化技术是石油加工,尤其是石油深度加工的主要手段,预期在今后的重要性仍会不断有所提高,如何应用各个领域的新技术成果来加深对催化过程的认识,加强催化反应的定向性,发展新型高效催化剂,缩短催化剂的研制周期,这些应是科研的重要方向;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石油加工工业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还有很大潜力,应进一步深入试验研究,在流程上、加热方式上、热量回收上实现最优化,发展节省能源的新的分离过程,采用节省能源的机械设备;产品品种和质量虽受使用机具的一定制约,但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广阔的探索领域,要着眼于国际市场,发挥我国各种原油的特性,研制、生产出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探索新的加工方法。为此,必须特别重视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才能使科研工作有创新的方向,才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否则只能永远落后。上述意见已为石油化工科研单位所接受,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拟订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已作出安排,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成立专门研究室,并从科研经费、人员配备、奖金分配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基础理论研究计划的实施。

侯祥麟为中国炼油和石油化工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仍在孜孜不倦地架设着中国石油化工工业通向明天的科技之桥。



简 历



1912年4月4日 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1931—1935年 就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获化学学士学位。

1935—1937年 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

1938—1940年 任南京及重庆国民政府学兵队干训班教官。

1940—1944年 任西南运输处炼油厂副工程师、光华化学公司精制部主任、兵工署运输处炼油厂工程师。

1945—1948年 就读于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工系,获科学博士学位。

1949—1950年 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燃料研究室副研究员。

1950—1952年 任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研究员兼化工系教授。

1952—1954年 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代主任。

1954—1956年 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炼油处主任工程师。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1958年 任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

1958—1970年 任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1971—1972年 任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兼621厂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2—1975年 任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75—1978年 任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代理院长。

1978—1982年 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1983—至今 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常务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主 要 论 著



1 H L Hou,N W Franke. Counter current extraction in column withfine packing. Chem. Eng. Progress,1949 (45): 65—70

2 H L Hou,A. A. Oming. Reactivity of cokes to carbon dioxide asmeasured by adiabatic cooling,Fuel,1954 (33): 42—50

3 侯祥麟,李普庆. 固体燃料气化方法之进展. 燃料学报,1958 (3):148—157

4 侯祥麟,林枫,杨怡生,等.碳氢化合物对镍铬合金高温燃烧腐蚀的研究. 石油学报,1981 (2) : 93—101

5 侯祥麟主编.中国页岩油工业.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6 侯祥麟主编.中国炼油技术.北京: 石油化工出版社,1991

7 侯祥麟主编.英汉石油大辞典.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炼油工程分册. 1991

8 侯祥麟主编.英汉石油大辞典.经济管理分册.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朱葆三生平故事简介,朱葆三历史评价,朱葆三怎么死的?

朱葆三,名佩珍,字葆三(珊),以字行,世籍浙江黄岩。1848年3月11日(清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七)生于平湖县乍浦。其父朱祥麟曾任平湖乍浦营、定海营游击等军职,1851年将家眷迁到定海县城,1859年移

明朝末年女将秦良玉唯一被记载到史书的名将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抚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

明朝末年女将秦良玉唯一被记载到史书的名将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抚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

历史人物 韩文侯的主要事迹 韩文侯的人物生平 韩文侯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韩文侯  别名:韩猷  国籍:中国(中国历史上的韩国)www.cha138.com  民族:华夏族  主要成就:俘虏宋国国君韩文侯——俘虏宋国国君  公元前386年,韩列侯去世,其子韩文侯

历史人物 魏文侯的主要事迹 魏文侯的人物生平 魏文侯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魏文侯  别名:魏斯、魏都  国籍:(东周)魏国www.cha138.com  民族:华夏族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

历史人物 侯君集侯君集简介

唐朝人物中文名:侯君集国籍:唐朝民族:汉族逝世日期:643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陈国公、潞国公官职:兵部尚书籍贯:豳州三水侯君集人物生平早期经历侯君

历史人物 侯君集侯君集简介

唐朝人物中文名:侯君集国籍:唐朝民族:汉族逝世日期:643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陈国公、潞国公官职:兵部尚书籍贯:豳州三水侯君集人物生平早期经历侯君

历史人物 韩文侯的主要事迹 韩文侯的人物生平 韩文侯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韩文侯  别名:韩猷  国籍:中国(中国历史上的韩国)www.lishixinzhi.com  民族:华夏族  主要成就:俘虏宋国国君韩文侯——俘虏宋国国君  公元前386年,韩列侯去世,

中共人物传 陈定侯人物传,陈定侯生平事迹,陈定侯评价

陈定侯(一)陈定侯乳名祥应,又名陈飞、陈剑、陈善。1901年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紫云区檀树乡陈家洼村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其父陈宏斌,以经营小烟铺为业,兼收十几石田的租稞。长子陈文侯、二子陈武侯均受革命

历史人物 且鞮侯单于的主要事迹 且鞮侯单于的人物生平 且鞮侯单于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且鞮侯单于  所处时代:汉朝  民族:匈奴www.cha138.com  别名:字仲文且鞮侯单于——亚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  初任匈奴左大都尉。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兄死,嗣位。初恐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