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树声人物简介

Posted 导弹

篇首语: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树声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树声人物简介

·王树声



王树声,导弹与航天发动机技术专家,我国液体发动机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在领导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可贮存液体推进剂的开创性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其中偏二甲肼与油肼燃料获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肼类燃料与硝基氧化剂组合为中程及中远程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在反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均有突出成就。他曾主持以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全弹地面试验,组织研制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积极倡导研究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在推动飞航导弹动力装置多元化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树声,1919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童年就读于叔祖父王新吾开办的私立常华小学。初级小学毕业后,祖父为让他继承祖业经商,曾将他送入如皋初级商业学校学习。1年后该校停办,祖父去世,由二舅父马孝述决定,王树声转入如皋县立实验小学。

王树声少年时的启蒙与成长,受二舅父马孝述的影响很大。马孝述赴日留学回国后,在如皋县立中学和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任教,主张发展工业技术,社会影响较大。在他的熏陶和荐举下,他读完初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立杨州中学高中土木工程科,走上了学习工程技术的道路。

1937年7月高中毕业后投考清华大学,因遭日本侵略军发动“七七”芦沟桥事变,没有发榜,但被湖南大学机械系录取。在长沙读了1年后,西南联合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航空工程系,王树声被批准转入该系学习。他辗转湘西山区,历尽艰辛,抵达昆明,开始学习航空工程。1941年夏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毕业后,适逢美国志愿空军来华协助抗日,王树声即到美志愿空军工作。1944年夏抵美国密西西比州凯斯勒机场空军机械学校,在B-24轰炸机专科学习飞机维修,并兼任教学工作。1946年1月到1947年3月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普拉特·惠特尼航空发动机工厂实习华斯泼发动机制造。在美国边学习、边教学、边实习深造了3年。

回国后,王树声在南昌航空研究院原动力组任研究员,1948年10月至1950年10月在广西大学机械系任教授。1950年10月到中央钢铁局上海工程处工作,任设计工程师,后转入重工业部钢铁局。1954年5月在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工作,被评为技术四级工程师。1957年5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九室(发动机研究室),开始献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1958年被授于技术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技术中校。

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时期,先后任五院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一室和七室主任,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总体和燃烧室设计工作;1961年9月调五院三分院液体发动机过程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负责液体火箭推进剂的开发与使用性能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单项课题的预先研究与试验。1965年4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第31研究所所长,负责各类飞航导弹动力装置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技术组织及领导工作。1983年3月调任航天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后改任顾问,除参加院科学技术规划以及飞航导弹战术技术指标论证、研制方案的决策等工作外,主持航天高技术在三院的发展工作。

王树声长期从事海防导弹研制工作,曾任自行研制的岸舰导弹主发动机的副主任设计师,为延长该发动机工作时间和提高其性能作出了贡献。1982年3月起任某反舰导弹副总设计师,开创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用作飞航导弹动力装置的先河。

他于196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4月起兼任航天三院31所党委副书记。

1979年至1992年一直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1987年10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任国际宇航联合会推进技术委员会委员。1988年6月被聘任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

1980年组建导弹动力装置信息网并出任第一任网长。同年创办了《推进技术》杂志,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1985年起改任顾问。1981年以来一直任《宇航学报》副主编。1984年至1985年任《自动飞行技术》杂志主编。1983年主编了《导弹技术词典——推进系统》上下两分册。

王树声多次立功受奖。1956年5月,在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因主持建立全部计量标准传递系统成绩显著,被评为部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参加全部先进工作者大会并获二等奖。同年3月至6月参加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主持制订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工作,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62年主持研究的偏二甲肼和油肼两种燃料,经国家经委、计委和科委联合批准,授予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他本人为第一获奖人。他作为副主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的两项型号研制项目,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5年与梁守槃院士共同完成的《冲压发动机的展望》,获航天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性能可贮存液体推进剂研制的组织者



液体火箭发动机被称之为导弹的“心脏”,液体推进剂则可称之为导弹的“血液”,推进剂和发动机的研制是发展导弹的关键,必须先行。1961年9月起,王树声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研究机构。

从苏联引进的P-2导弹,采用的是不可贮存的非自燃液体推进剂,使用不方便,而且能量水平低。在梁守槃领导下,王树声会同当时一批年轻的推进剂研究者,提出了根据我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研制新的能自燃点火、能量较高和使用方便的肼类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在此以前,苏联专家曾说偏二甲肼是小老虎,其毒性是“累积性”的,“老虎屁股摸不得”。但他坚持组织实验研究。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对偏二甲肼的毒性进行动物病理与生理研究及预防药物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还应摸清偏二甲肼与硝酸氧化剂燃烧产生的燃气毒性。于是组织研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和防化兵研究院合作,组织了多次11千牛级推力的发动机热试车,进行了大量的试车燃气采样分析和动物试验。结果证明偏二甲肼及其燃烧产物有一定的毒性,是非积累性的;试车燃气中有害物未达到急性中毒的浓度,从而奠定了肼类燃料研究的基础。1964年10月他撰写了《偏二甲肼燃气毒性研究》的论文

为了全面评价肼类燃料的总体性能,先后组织开展了理化性能的测试研究,着火、冲击、爆炸性能研究,与金属、非金属材料相容性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物理参数和性能数据,为中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动机的性能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从苏联引进的地空和海防战术导弹,均使用混胺-02可贮存液体燃料。由于60年代初我国工业技术基础还很薄弱,混胺燃料需用大量粮食为原料生产,价格昂贵。从当时的国情出发,王树声组织科技人员研究用油肼燃料代替混胺-02。经过对国产油品的筛选,对混合后出现各种问题的解决,并经实际发动机多次燃烧试验的考核,尤其是经低温着火性能的热试车验证,证明油肼可以替代混胺-02燃料,而且生产成本低,能量水平提高了2.5%,改善了高空点火性能,比美国同类型燃料的性能优越。偏二甲肼和油肼燃料在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一等奖。

1963年又进一步扩大了自行研究领域。开展了混肼燃料、硝基氧化剂和硝酸肼燃料的使用性能和燃烧性能的研究。他组织并带领研究所有关人员自己动手,在缺乏原料、设备和经验的情况下,克服易爆炸、毒性大等困难,在实验室合成了无水肼、甲基肼样品,加速了混肼燃料的研究。至1964年底,可贮存自燃推进剂的技术关键已经突破。取得的可喜研究成果,为卫星姿控和远地点发动机选用这些燃料开辟了道路。

他卓有远见地提出对这些推进剂进行长期贮存试验,在十多年后见了成果。他还根据当时研制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早年安排的液体推进剂研究计划,及时实施调整。1964年,他领导并组织制定了液体火箭发动机与推进剂研制新的十年发展规划,最早提出了集中力量研制高性能可贮存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及其推进剂的建议与部署,使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的研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液体火箭发动机开创性研究的领导者



王树声早期曾主持中程弹道导弹发动机燃烧室的设计。他特别提倡开展预先研究或单项试验来解决型号研制中的问题,他出任液体发动机过程研究所技术负责人后,立即安排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并具有开创性的应用研究课题。为了发展大推力自燃推进剂发动机,1962年7月,他对关键技术问题——液体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研究作出了总体安排,提出了建议上报。遵照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的指示:“啃这块硬骨头”,“从燃烧动力学方面和化学方面做工作,试验是重要手段,理论探索也很重要”,积极开展工作。至1964年完成了低频不稳定燃烧研究,取得了近160次燃烧试验的宝贵数据;完成了中近程弹道导弹发动机切向高频不稳定燃烧的理论分析计算,开展了燃烧试验研究,为克服燃烧室高频不稳定燃烧的研究探清了道路。

针对同一型号多台发动机并联工作不同步现象,安排了“多管并联液体火箭发动机同步性研究”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以某定型发动机为模型的试验研究,得出连通管方法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可明显提高发动机并联系统启动和停车过程的同步性,减小各台发动机之间的推力偏差。这为型号发动机研制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此期间,他还领导开展了推进剂供应系统压力脉动的课题研究。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从供应系统的压力脉冲可能使燃烧室形成脉冲推力并导致全弹共振的分析,提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的研究课题。这就是后来作为关键技术解决的纵向耦合振动(POGO)问题。他提出的一些颇有远见的重大项目还有: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研究、塞式喷管研究、大流量喷嘴研究、不同余氧系数的燃气发生器研究、液氧作为冷却剂的研究、液氢传热性能研究等十余项。他还领导筹建了大小不同的多个冷试实验室、热试车台,安排了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进行固液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等等。在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中,有些已获得了很有价值的单项研究成果或阶段性成果,有些虽处于萌芽成长状态,但都为后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飞航导弹动力装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1965年4月,他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第31研究所所长,负责全面规划和领导飞航导弹动力装置的研制。他亲自参加了自行设计的岸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并担任副主任设计师。他主持论证了发动机技术指标,组织人员对原准机进行提高性能的计算;提出采用减少二级工况内冷却流量以提高比冲的改进设计方案;并相应地设计了调节活门以满足两种工况内冷却流量的要求。同时,还分析研究了提高比冲和延长工作时间后,对结构强度和传热、冷却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该发动机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参加了我国第一种空舰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为解决发动机高空低温下的启动问题,他在“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亲自领导与组织进行4次发动机-50℃的低温试车,使改型设计的空射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得到了成功的考核。

王树声极力主张飞航导弹动力装置的多元化。他一方面撰写论文《论我国反舰导弹动力装置的发展》和《战术导弹总体中推进系统的选择》,从理论上和任务需要上详细论述应采用火箭发动机与吸气式发动机并举的方针;一方面先后主持筹建飞航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机构和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研究机构,着手新建现代化固体发动机试车台和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试车台,同时组建固体推进剂研制生产线及一系列配套设施。他亲自组织和培养了飞航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研制队伍。

在另一反舰导弹研制中,他于1982年3月起担任副总设计师,领导和主持固体助推器和固体主发动机的研制。对战斗部的引信保险解锁,提出采用燃气发生器方案,后由31所研制成功。这一导弹的研制定型,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为飞航导弹动力装置固体化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后续型号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吸气式发动机研制方面,他还在70年代初某岸舰导弹飞行试验失败后,受命负责组织以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这一岸舰导弹地面全弹试车,任指挥组组长。鉴于导弹水平连接在试车台上,各分系统都参加工作,规模大,测点多,组织协调工作复杂,他主持制订了系统流程图,确定了近百个工作项目,明确要求、负责人和完成时间,他采用会战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并贯彻责任制的方法,深入现场主持试车台改装,帮助解决难题,按期完成了任务。试验结果证明冲压发动机性能良好,导弹各分系统能协调工作,同时发现了个别分系统存在的问题,为这一导弹研制成功作出了贡献。

王树声在60年代中后期就积极主张开展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对这一项目的研究,虽有几次反复,但他思想坚定,克服了多种干扰。在剖析原准机(苏联制萨姆-6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基础上,组织领导自行研制成功了新的贫氧推进剂和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该机种的模型弹于80年代飞行试验成功。

推动航天推进技术的发展



王树声60年代组织研制的肼类燃料与硝基氧化剂,已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广为使用。80年代,王树声在任航天三院科技委副主任和顾问期间,他组织领导三院航天飞机方案概念论证小组工作,并亲自参与计算、分析。他多次主持召开了三院航天飞机方案研讨会,并起草了综合报告。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水平起降航天飞机采用冲压发动机作大气层飞行动力装置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首先提出了以“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组合式的动力作为我国航天飞行器的研制方案,有关论文及整套系列报告在1988年航天部第二届载人航天器与空间站研讨会宣读时受到部科技委的好评,认为“在国外资料中还没看到这种方案,具有一定的独创性”。随后提出的高空高马赫数补氧的改进方案,减轻了进气道结构质量和结构热负荷,改善了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使水平起降、二级入轨、火箭-冲压-火箭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研究论文被第41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录用(IAF-90-264),在高超声速和复合循环推进分组宣读,受到国际有关方面的重视。法国《Air&Cosmos》杂志1990年10月第1302期作了报道,评价较高。

在航天推进的研究方面,他不断探讨新方案,积极推动先进推进系统的发展,再一次显示了他的科技创新思想。他认为要放眼未来,开展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的研究。他一方面积极支持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强调重点在于进行试验研究。为此撰写了论文《论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研究及其试验设备》,充分论述了这项研究所需的试验技术和设备。同时,他积极呼吁,寻求支持。在他的倡导和促进下,已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氢冲压发动机试车台,为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为给超燃冲压发动机提供先进燃料,他还多次提出尽早开展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研究。

王树声在我国航天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曾与屠善澄院士等专家合著《研究开发空间站与航天技术》的论文,还在1988年中国宇航学会召开的中国航天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意见》的论文,论述了有关航天政策、组织机构、筹集资金和技术途径等问题。

朴实谦虚,任劳任怨,良师益友



王树声工作作风朴实谦虚,他重视试验与试验室建设,经常深入科研第一线参加讨论,抓关键,解决问题。他亲自抓偏二甲肼燃气毒性的研究试验。1963年冬,在低温设备和技术均不先进的情况下,组织技术人员群策群力,采用多种冷冻方案,完成了油肼燃料的低温热试车考核;“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他又亲自为液氮生产、运输和消防车保证等条件上下协调安排,亲临现场指挥,果断决策,顺利完成我国第一个空舰导弹发动机的低温试车。在新的岸舰导弹地面全弹试车以及抓一台多用的改造中,更是深入现场与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打成一片,集群众之智慧,领导大家解决许多技术关键问题。他积极支持理论研究工作,并亲自参加“燃烧计算方法研究”和“冲压发动机热力计算计算机化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坚持每周一天工作在课题组,参与编程,动手计算,潜心钻研技术。

他工作兢兢业业,在担任31所所长期间,为集中精力工作,平时就住在条件很差的办公楼内,在大食堂吃饭。他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对待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一丝不苟,仔细批阅技术文件,逐字逐句修改科研报告。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与人攀比,始终勤奋工作。

他平易近人,不以专家、领导自居。向他请教问题,不管是谁,难易如何,他都耐心解答。对各个专业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他经常征求广大科技人员的意见,发挥众人之长。如对早期肼类燃料和硝基氧化剂的发展技术途径,他认真听取推进剂研究室领导与技术人员的论证分析,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努力组织实施。

他非常重视科技信息,十分关注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前沿情况;重视洋为中用,大量收集国外有关资料,提供与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和利用。他重视技术交流,1979年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邀请了一些国外知名专家来华讲授和交流冲压发动机研制的问题。

他关心科技人员,重视对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善于启迪后学,是科技人员的良师益友。60年代初期,他针对青年科技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从工程系统角度出发,反复强调“搞推进剂的要懂发动机,搞发动机的要懂弹”,鼓励青年拓宽知识面。他指导青年科技人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研究工作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学习总结经验的提炼方法,包括科普性报告的写作技巧等。他积极支持并组织中青年科技人员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他爱惜人才,善于发挥各人之专长,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工作,使他们迅速成长。

简历



1919年11月1日 生于江苏省如皋县。

1937~1938年 长沙湖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

1938~1941年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4~1945年 美国密西西比州凯斯勒机场空军机械学校学习。

1945~1947年 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普拉特·惠特尼航空发动机工厂学习、实习。

1947~1948年 任南昌航空研究院原动力组研究员。

1948~1950年 任桂林广西大学机械系教授。

1950~1952年 任中央钢铁上海工程处设计工程师。

1952~1954年 任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局设计工程师。

1954~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四级工程师。

1957~1961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设计部研究室主任。

1961~1965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液体发动机过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65~1983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第31研究所所长。

1983~1989年 任航天工业总第三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

主要论著



1 王树声.战术导弹总体设计中推进系统的选择.自动飞行技术,1985(1):1~7

2 王树声.论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研究及其试验设备.推进技术,1988(1):12~17

3 王树声.推进系统类型及选择.见:飞航导弹总体设计.北京:宇航出版社.53~69

4 王树声.关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意见.见: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加速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研讨会文集(一).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307~321

5 王树声.水平起落二级入轨火-冲-火航天飞机总体方案.航天部第二届载人航天器与空间站研讨会论文集,1988:62~72

6 王树声.水平起降航天飞机火箭-冲压-火箭方案概念研究.宇航学报,1991:(3)1~7

7 王树声等.导弹技术词典:推进系统(上、下册).北京:宇航出版社,1987

8 WANG Shusheng.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ocket-Ramjet-Rocket Concept for HTO Space Plane. IAF-90-264,41st IAF Congress,Oct.6~12,1990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树声什么时候参加黄麻起义的 开国大将王树声简介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

历史人物 开国大将王树声有后人吗 王树声的子女都有谁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学,加入该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春,受聘在本乡教私塾,不久任乘马岗初

中国军事人物 王树声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王树声   “王树声(1905年?1974年)原名宏信,1905年4月23日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区项家冲。1926年加

历史人物 王树声跟王宏坤是什么关系

王树声,王树声,原名王宏信,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学,在校长、堂兄王幼安(又名宏文)的教育启发下,阅读进步书刊,加入该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积

中国军事人物 王树声

   王树声(1905?1974)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黄麻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大队党代表,支队长,团长,红25军73师师长,红31军军长,红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王树声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王树声别名:王宏信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麻城乘马岗项家冲出生日期:1905年5月26日逝世日期:1974年1月7日职业:无产阶级军事家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红四方面军副总指

历史人物 王树声的子女都有谁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学,加入该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春,受聘在本乡教私塾,不久任乘马岗初

你回来就是胜利

核心提示:听说王树声回来了,毛主席马上给他打电话说,你回来就是胜利,西路军失败你没有责任。即便如此,王树声还是主动向毛主席检讨了自己。王树声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一点资讯·文史茶馆,原题:

八大军区司令员中 6位都曾是哪位开国大将的手下

核心提示: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资历极深的老将军,曾经是八大军区的老司令,这位老将军就是王树声。1973年毛主席主持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其中有6位司令员是王树声红军时期的部下。王树声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