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韩德馨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我允许别人比我强,但我不允许我没有别人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韩德馨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韩德馨人物简介

·韩德馨



韩德馨,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煤田地质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参加领导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煤田地质系; 首次把煤中的微量元素划分为五种成因类型,并对不同微量元素在淋滤和燃烧过程中侵入水体和大气的动态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 首次提出我国泥盆纪聚煤模式及聚煤作用的演化; 在煤变质的研究领域里,提出了 “燃烧变质” 和“热液变质” 新类型,并制定了构造变质作用的鉴定标志; 组织编写了 《中国煤田地质学》,主编了 《中国煤岩学》 专著。被国务院授予 “有贡献的早期回国专家”称号,获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韩德馨,江苏如皋人,生于1918年9月6日。其祖父韩锦堃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为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的副将。太平军失败后,几经危难,隐名在如皋定居,生活十分贫寒。韩锦堃对子女规训很严,他顽强的反抗精神和正直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代。韩德馨幼年就读于如皋实验小学,吴镜影老师的一次讲课,使他至今难忘,吴老师在黑板上写了 “金瓯残缺” 四字,手指中国地图,讲了东北三省被日本侵略军强占,人民陷于水火的痛苦。“保卫祖国,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的壮志,从此深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1935年,他考进南京中大实验学校(今南京师大附中前身),初步了解到 “科学救国” 的道理,“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便是救国” 的思想深入脑际。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日本侵略军步步进逼,国势危殆,不容青年学子安心读书,他积极参加了 “一二·九”学生运动,在街头乡村演出 “放下你的鞭子”,宣传抗日的道理。1937年卢沟桥事变,他随学校向内地迁移,沿途做抗日宣传。在长沙停留期间,他和几位同学决心投笔从戎北上抗日,行至武汉,因患耳膜穿孔,未能如愿。在老师和同学的劝慰下,决心继续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经过六省的颠沛流离,辗转数千里,于1938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西南联大素以办学严谨称著,特别注重学生科学基础训练和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四年大学生活不仅奠定了他一生从事地质矿产事业的人生道路,也养成了他严谨治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1942年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两年研究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了 “一二·一”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迫于当时的环境,他 “深感不深造就很难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46年前往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地质学和沉积学。在美国学习期间,他坚持大学时代养成的野外实践与室内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从北美第四纪冰川沉积到前寒武纪地层都进行过考察,尤其对北美晚古生代含煤沉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参加了 “北美科学工作者协会”,时刻关心着祖国的情况。在学业告一段落后,从该协会看到华罗庚教授的告同学书,传达了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他毅然于1950年返回祖国,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欢迎。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受到当时燃料工业部陈郁部长的邀请和他的老师孙云铸、袁复礼、冯景兰教授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引导。陈郁部长曾深情地对他说:“我们要建立燃料工业,一边要建井开采,同时要大力培养技术干部,没有干部一切都无从谈起”,使他深受启发和感动,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为座右铭,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煤炭工业高等教育、科研和工矿建设的实践中。多年后,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仍满怀激情地说: “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建设,作为刚刚回国而又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能够投身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建设中觉得无上光荣和自豪,陈部长的话使我明白了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1951年,他奉命来到刚开始兴建的中国矿业学院。担任地质教研室主任,参与创建我国高校第一个煤田地质系。那时的办学条件简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没有教科书,就从编写大纲和讲义开始; 没有实验设备,就从最基本的实验台和样品陈列柜开始做起,并带领教工亲赴野外采集实验标本,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我国最早而又完整的煤田地质实验室和陈列室,吸引了附近院校的师生和外国专家参观,以后又成为北京市中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场所。在此期间,他先后开设了6门专业课,还亲自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他讲课时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旁征博引,从不照本宣科,他论理严谨,诲人不倦,备受学生们欢迎,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德馨还任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评论员、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他和老一辈煤田地质学家王竹泉、谢家荣等一起,组织评审全国重要煤田的勘探报告,如河南焦作、平顶山,山西大同、轩岗、潞安,四川中梁山,河北峰峰、开滦等; 制定了勘探规范初稿; 参与全国重点煤矿的设计论证、矿井开发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 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提出了许多科学性的建议等。他热情满怀,不辞辛劳地为我国建国初期煤炭工业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一贯热爱祖国、热爱党,贡献突出,于1956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出席了北京市群英会。50年代他还受命为兄弟院校煤田地质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培养骨干教师的任务,在各煤炭院校中,都有他亲自指导过的进修教师发挥着骨干作用。他还协助前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生,学校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后,他担任组长,为培养研究生倾注了大量心血。1978年后,他作为煤田地质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40多位研究生,其中博士20人,博士后4人,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3人。

几十年来,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多已成为煤炭领域的骨干、各级领导或卓有成效的专家和教授。他是大家尊敬的教育家,也是受人热爱的科学家。



研究聚煤规律 参与指导煤田预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煤炭部领导下进行了两次全国煤田预测工作,每次都动员数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和部分高校师生参加。这是一项宏大工程,对掌握中国煤炭资源的储量、分布、煤质及指导煤炭工业布局和制定我国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韩德馨两次都作为领导成员积极地参加了此项工程。

我国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进行的。在此之前,韩德馨作为全国储委会评论员和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接触了大量勘探报告和实际资料,从中发现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他和教师及学生一起对京西、太原西山、大同、轩岗、兴隆等煤田进行过考察研究,发现我国北纬40°附近存在一条石炭系太原组厚煤层分布带。他随之扩大了研究范围,从华北晚古生代煤炭资源分布、变化、煤岩、煤质特征,到古地理环境、古构造、古气候、古植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结果发现晚古生代石炭一二叠纪煤系在华北具有明显的分带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主要与聚煤作用发生时的构造运动有关。构造运动旋回影响到海水的进退,而海水的进退又直接控制着聚煤环境的分布和演变,从而控制着聚煤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明确地提出了 “一定时期的聚煤作用与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古构造运动、古气候特点和古植物类型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在这些因素中古构造运动的影响相对更重要,构造运动的影响是动态的、发展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沉积环境的演变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还指出: “地质历史中聚煤作用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这种变化规律不仅体现在古生代,而且直到第四纪泥炭聚集时也具有相似的特征”,这一聚煤理论的提出,可谓经典之作,在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写进了他此后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部 《中国煤田地质学》 专著中。

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是在70年代中期进行的,由中国煤田地质局直接组织领导,韩德馨既是全国煤田预测领导小组成员,又是学校参加煤田预测课题组组长。他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这一项目并亲赴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进行工作; 同时又深入思考和总结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以来,国内外在煤田地质理论和实践中的新进展。他依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观点,明确地提出了 “构造控煤” 理论。他指出: “地壳运动形成的各种构造格局决定聚煤坳陷形成和分布的规律,而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化及其表现形式不同,导致聚煤环境和成煤作用在时间上的盛衰演化和空间上的规律性迁移,且演化和迁移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一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地区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从战略上为煤田预测和勘探找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这一观点也是 “聚煤理论” 的补充和发展,并写进了第二次编写的 《中国煤田地质学》 专著中,现在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地质学界的共识。这一成果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缓解 “北煤南运” 作贡献



我国华南地区工商业发达,但煤炭资源贫乏,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北方运去大量煤炭,称为 “北煤南运”,为缓解这一状况,1976年,在煤炭部地质局的领导下,开展了国家重点项目 “南方九省构造体系对煤系沉积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及煤田预测”,韩德馨任该项目的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科技指导和成果评审,积极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组织了各省有关单位和科研院校采用多学科、多手段对南方九省构造运动的发生、演化及对聚煤环境、聚煤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对不同聚煤时代的聚煤作用及其演化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划出了远景找煤区,预测了煤炭资源储量。许多当时划定的远景找煤区都陆续被证实,并成为今天华南地区的重要煤炭生产矿区,为缓解华南地区煤炭资源的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学论述 形成和发展中国煤岩学



韩德馨在科学研究中,善于把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上升到理论,反过来用理论促进生产的发展。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随着煤田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煤炭资源状况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为了全面反映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富集特点,寻找富集规律,更好的指导煤田地质勘探,在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及中国矿业学院的领导支持下,在全国煤田预测的基础上,第一次编著反映我国聚煤作用及煤炭资源分布特点的 《中国煤田地质学》。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积极投入到这一专著编写中。在这本专著里,首次系统的从古构造、古地理、古植物和古气候等影响因素入手,分析总结了我国不同聚煤期煤炭资源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 从煤岩、煤质、煤变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煤质分带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符合中国特点的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初步建立了中国煤田地质学的基本骨架,为中国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的形成、发展及中国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翔实的理论和实际资料,煤炭部副部长钟子云为该书作序,受到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1974年,他受煤炭工业部的委托,组织四川、山西、西安、焦作四所矿业学院编写 《煤田地质学》 并担任主编,这本书出版后在煤炭高校和其他学校煤田地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该书在煤变质作用类型方面根据我国许多地区煤变质特征,突破了长期限于国际上公认的几种类型,提出了 “热液变质” 理论和类型。后来他在指导研究生在河南进行研究时,对这一变质作用类型进行了补充论证。1987年,在我国召开的 “国际采矿大会” 上宣读了 “河南省煤的热液变质作用与煤级分布关系” 的论文,受到各国专家的重视。目前,这一煤变质类型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此外,对于动力变质作用,他强调要加强构造变形与破碎的研究,并依此制定了构造动力变质作用的鉴定标志,他还根据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存在的煤层自燃及造成的煤质变质现象,提出了“燃烧变质” 新类型,丰富了煤变质作用的理论。

70年代,在全国第二次煤田预测的基础上,在煤田地质总局领导下,成立了由矿业学院院长陈一凡担任主任委员的 《中国煤田地质学》 编写委员会,对该书进行第二次重编。他作为编写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和主编之一,数次拟订修改编写大纲,为全书的编写打好骨架。该书上册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在该书下册中,以我国大量具体而又翔实的资料,系统全面地总结论述了我国不同聚煤期煤炭资源分布、富集规律,聚煤作用的发生演化过程,富煤带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等。这部专著资料丰富,立论有据,分析深入,受到普遍好评,于198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8年获煤炭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这部专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煤田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他在长期的煤岩学研究中,掌握了大量我国不同地质时代煤的煤岩资料,同时,从50年代以来,随着煤田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广大煤田地质科技工作者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煤进行了煤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了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出来,同时也向世界反映我国煤岩学研究的最新成就,1996年,由他主编出版了 《中国煤岩学》。这本书是他和其他老师、同学几十年从事煤田地质学、煤岩学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结晶,全书近百万字,系统阐述了煤岩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全面总结了中国各聚煤时代煤岩特征及影响控制因素,并对全国20多个重点煤田进行了剖析研究,科学地论述了煤岩学在煤炭、石油、化工等学科中的应用。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煤岩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为今后煤岩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我国的泥炭和特种煤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研究现代泥炭的形成和第四纪埋藏泥炭的形成特点,是煤田地质学中成煤理论的基础研究内容; 同时,泥炭还是化工、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鉴于对泥炭研究的重要性,煤炭部于60年代设立了专门机构对泥炭进行调查研究。韩德馨从50年代起就开始对泥炭沼泽和第四纪泥炭进行研究,他先后赴东北兴安岭、长白山以及高黎贡山等地,了解中国的泥炭发育。70~80年代,对我国云南泥炭聚集特征和沉积环境作了更深入的解析,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目。1989年,他应邀出席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泥炭及利用会议,在大会上作了 “中国云南泥炭聚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的报告,受到各国专家的好评,当地报纸和电视及时地作了报道。

早在40年代,他对滇东泥盆纪地层进行过调查,注意到其中含有特殊矿层。泥盆纪是地质历史中最早的陆生高等植物形成腐植煤的时代,在世界上也仅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50年代,他注意到有关报道称滇北泥盆纪地层中发现油页岩。为弄清真相,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在滇北禄劝中泥盆世地层中采集了样品,在随后进行的煤岩学和成因研究中发现,它不是油页岩,而是含有大量角质体的残植煤,是一种特殊煤种,故把它命名为 “禄劝煤”。随后发现在我国华南许多地方均发育有泥盆纪煤,泥盆纪聚煤作用十分广泛。他兴致勃勃、不辞辛劳地又西去云南、北至内蒙古、南行广西、东至江浙、山东,对全国泥盆纪聚煤作用、聚煤模式、煤岩特征、成因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泥盆纪聚煤作用的3种环境类型,并在泥盆纪煤中发现了特征的标志性化合物。这一成果丰富了煤田地质学的基础理论。随后,他对我国其他地质时代零星分布的特种煤如华南晚二叠世龙潭煤系中的树皮残植煤、山西繁峙的 “柴皮炭”、山东的 “卡卡炭”、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煤系中的树脂残植煤以及辽宁、山西、内蒙等地的腐泥煤和腐植腐泥煤等进行了系统地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对残植煤形成于氧化环境的传统认识进行了补充,提出在还原环境下也能形成残植煤的观点,从而恰当地解释了特种煤中残植煤的成因与组分的特殊性。

由于他对泥盆纪煤及其他特殊煤种的研究成果卓著,1992年被邀请出席了在我国桂林召开的 “国际泥盆系及固体矿产与油气学术会议”。他的有关泥盆纪沉积特征的论文被收录在美国Lyons和法国Alpen两位著名学者合编的 《煤炭、煤成因、相和沉积模式》 一书中,并在 《国际煤田地质杂志》 刊登,多次被转载和引证。



首次提出煤中微量元素及煤地球化学



我国煤中伴生的稀有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多处富集,形成具工业价值的矿产,在进行煤的勘探中应作出评价。韩德馨在50年代初期讲授煤田地质学时,就殷切地希望同学们毕业后为此作出贡献。这是他首次提出这一问题。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对煤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燃煤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从80年代初与研究生一起,从地球化学方面对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迁移、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成因类型的煤进行系统测试、统计和分析,然后从成因的角度把煤中的微量元素划分为原生型、叠加型、流失型、再生型和复合型五种类型。此外,他还对煤中不同微量元素在淋滤和燃烧过程中侵入水体和大气的动态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为认识煤在加工利用过程中不同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污染影响程度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及保护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好评。

50年代晚期,京西矿务局急需解决煤层对比及煤质问题。1958年,他受命组织并领导了 “京西安家滩晚古生代煤系与煤层对比综合研究”课题,率先在国内采用了多学科研究方法。从沉积、煤岩、煤变质、光谱分析及煤质预测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煤层对比和煤质问题,并提出了 “煤的二次变质” 观点。该项目获煤炭部 “火箭奖”。50年代末到60年代,他应用煤岩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依据煤岩学对煤的可选性进行评价的工作。

硫是煤中最有害的杂质,在燃烧和加工利用中对环境和煤质影响最大。他指导研究生采用现代高科技方法对煤的结构及煤中黄铁矿的赋存、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证实局限碳酸盐台地潮坪形成的高有机硫以噻吩系列为主; 发现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分布规律,为解决煤的利用及硫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煤成烃是一种与煤层伴生的清洁能源,但极易在煤矿开采中造成严重危害。70年代以来,他指导研究生、青年教师把煤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煤成烃的研究,特别着重矿区煤层气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煤层气存在3个明显的富集阶段,提出成煤作用过程中煤层气具有多阶段性的论点;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东部瓦斯突出煤的煤岩、煤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促使煤岩学成为研究煤层气和对煤矿瓦斯突出进行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



热心于学术活动 丹心系煤田教育



韩德馨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把地质应用与煤炭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他常教导学生说: “作为一名从事煤炭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要急国家之所急,应生产之所需,随时注意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韩德馨还热心于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他还历任煤炭部工程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地质组副组长、国家发明奖励委员会地矿专业评审委员、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兼煤岩学组副组长、北京地质学会 (14届) 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 (32~33届) 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泥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地质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矿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大百科全书》地质编委会顾问、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会员等。此外,还担任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杂志》编委、《地质学报》、《煤炭学报》及 《岩相古地理》 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史研究会会员等。目前,他承担着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和重点专业实验室——“煤炭资源特性研究” 的学术带头人,任务繁重,但仍孜孜不倦地忙碌着; 同时,他还为发展我国的新能源而努力地探索着。韩德馨治学严谨,虽成果卓著但不持之自傲,他不断激励后进,表现了高尚的生活情操,在他80高龄时依然想着为祖国的煤田地质教育事业作贡献。1998年10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研究生院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庆祝韩德馨教授80华诞并转为资深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贺信中写道: “新中国肇始,您负笈急归。在半个多世纪中,无畏无遗,悉心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在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煤田地质勘探科学研究和培育数代科技人才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煤田地质先驱,您的大作将撰铭于祖国科史,影长范远。”



简 历



1918年9月6日出生于江苏如皋县。

1925—1935年 江苏如皋县实验小学和如皋师范学校初中部。

1935—1938年 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高中部 (今南京师大附中)。

1938—1942年 在昆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

1943—1945年 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研究生。

1946—1950年 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学习毕业。

1950年至今 中国矿业学院副教授、教授,曾任煤田地质教研室主任、煤田地质系副主任,中共重庆市候补委员,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资源特性研究” 学术带头人。



主 要 论 著



1 韩德馨,等.北京附近煤田含煤建造沉积特征及煤质研究. 见: 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63,128—135

2 韩德馨. 云南禄劝泥盆纪角质残植煤的煤岩研究. 煤炭学报,1964,1(1): 95—99

3 韩德馨,等. 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煤建造的大地构造基础和沉积环境. 煤炭学报,1965,2 (1): 1—11

4 杨起,韩德馨主编. 中国煤田地质学 (上册).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5 韩德馨,杨起主编. 中国煤田地质学 (下册).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6 韩德馨,等. 浙江长广煤田树皮残植煤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 沉积学报,1983 (4): 1—14

7 韩德馨,等. 我国聚煤作用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见: 冯景兰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0,113—120

8 Rank distribution and 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 of Permocarbonifer-ouscoals in Henan,China《国际采矿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1987年 (英文). P. 849—855

9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eat accumulation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in Yunnan Province,China《国际泥炭与泥炭地的特点与利用讨论会论文集》 1989年 (英文). P. 15—27

10 The features of Devonian Coal—beraing deposits in south China《Inter.Joun. of coal Geo.》 12. 1989. P. 209—223

11 韩德馨主编. 中国煤岩学.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12 韩德馨,等.进入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的战略发展.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20 (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依馨个人资料,李依馨个人资料

 中文名李依馨国籍中国出生地山西出生日期10月18职业艺人,演员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代表作品《我叫王土地》《下海》《钻石豪门》《代号十三钗》特长吉他弹唱古筝踢踏舞专业类型影视演员形象定位青春

历史人物 贾云馨个人简介,贾云馨个人简介

本站网阅读配图   贾云馨,出生于2012年10月23日,北京人,是演员贾乃亮与李小璐的女儿,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综艺节目小嘉宾之一。  个人经历  2014年4月,“超级奶爸”贾乃亮带女

历史人物 韩德让有子女吗_韩德让萧燕燕_韩德让妻子是谁_韩德让生平简介

中文名:韩德让别名:耶律隆运国籍:中国(辽朝)民族:汉族主要成就:高粱河之战,汉化改革,澶渊之盟韩德让–耶律隆运  唐末,祖父韩知古被掠至辽为奴,后官至中书令。父韩匡嗣官居南京(今北京)留守,封燕王,

历史人物 辽朝最大汉臣韩德让简介 韩德让是怎么死的

  韩德让是辽朝著名大臣,是辽臣中辅政最久、集权最多、宠遇最厚、影响最大的一人,有辽朝最大汉臣之称。作为一位汉族大臣,韩德让能在辽朝有如此大的成就,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韩德让生于公元941年,去世

辽朝最大汉臣韩德让简介 韩德让是怎么死的?

  韩德让是辽朝著名大臣,是辽臣中辅政最久、集权最多、宠遇最厚、影响最大的一人,有辽朝最大汉臣之称。作为一位汉族大臣,韩德让能在辽朝有如此大的成就,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韩德让生于公元941年,去世

知名人物 韩德刚人物简介

·韩德刚韩德刚,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多年从事化学动力学研究,在高温气相反应和生物分子液相快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韩德刚,1926年4月15日出生

历史人物 “汉奸”韩德让与萧太后的关系 韩德让在辽国的地位

  历史上混得最好的汉奸,绝对是辽国最大的汉臣——韩德让。观他一生,不仅大权在握,让太后为他争风吃醋,还让皇帝将他视为亲父对待。  韩德让的祖父在唐朝末年,被劫掠到辽地为奴,随后在辽地任职中书令。到了

历史人物 韩德让是谁

韩德让是谁?辽国萧太后和萧绰是什么关系?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辽朝太后萧绰简直就是韩德让不折不扣的“小三”。>辽景宗去世后不久,孀居的萧绰就召来受景宗遗命辅政的汉人韩德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韩德简介

三国人物中文名:韩德外文名:HanDe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西凉职业:将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琪武器:大斧韩德德生四子皆在凤鸣山之战丧命:(历史lishixinzhi.com)他们三国演义涌现

历史人物 韩德让死后为何葬在契丹皇陵

韩德让是韩知古的后人,自幼在契丹长大,成为辽朝大臣,为大辽立下不少功劳,被赐名耶律隆运。韩德让与萧太后有着说不清、理还乱的渊源,他死后还葬在了萧太后的陵墓旁。韩德让>韩德让死后为何葬在契丹皇陵>辽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