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德生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德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德生人物简介
·李德生
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持玉门油矿白杨河、鸭儿峡油田的勘探发现及开发技术工作。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是大庆萨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 “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长期致力于渤海湾盆地的综合研究,执笔完成的 《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 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主要完成者之一的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 (区) 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 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李德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 (祖籍江苏苏州),幼年随父母在江苏苏州阊门外石灰弄居住。在苏州上过私塾,在上海读完小学和初级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市,被迫转移到浙江丽水地区,毕业于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1941年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7月自愿到西北地区的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田地质室工作,并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交通工具是两辆驴车和马匹。为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与翁文波合作撰写了《南山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论文,发表于1946年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6卷。1946年,他参加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1:5万祁连山前火石山背斜带详查图,交通工具是骆驼。后又参加大红圈构造1:1万细测填图工作。
1946年至1949年,李德生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石油公司上海总公司勘探室公务员、助理地质师,从事台湾西部平原重磁力探勘队详查及21个重力高的细测工作和江苏南部重磁力详查及地质填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生于1950年调往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勘探大队任地质师。他带领一支野外详查队来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从事地质详查工作,填图比例尺为1:5万,并细测永坪、青化砭和四郎庙构造,制图比例尺为1:1万,交通工具是毛驴,住在黄土窑洞中。1953年至1954年,他任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经常到正在钻进的油井观察砂样和岩心,并到主要采油井收集开发数据和进行增产试验。延河沟谷两岸分布有三叠系延长组储层油砂油苗露头,他组织了一个野外队,观察地面露头的岩性、物性、裂缝类型和油苗产状,结合延长油田井下岩心、物性和产油规律进行模拟对比。1953年他撰写了 《陕西延长油田上三叠统浅油层储油和出油条件》,文中建议根据裂缝系统的规律确定 “旺油井”井位,采用顿钻钻井以避免由于泥浆侵入裂缝带而造成储层损害,并采用水力压裂法增产。这篇文章受到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和苏联专家特拉飞莫克院士的肯定。
1954年,李德生又调回玉门油田工作,任玉门矿务局总地质师,肩负勘探及开发两方面的重任。1956年至1957年,他带领勘探组成员沿河西走廊盆地、阿拉善地块、柴达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进行野外踏勘,行程1万多千米,对这些盆地的区域地质及油气远景进行评价。在油田开发方面,1954年他组织整理全矿59口井的油井井史资料,编制了老君庙油田L油层顶部注气和边缘注水修正地质开发方案; 编制老庙油田K油层、M油层和石油沟油田的储量计算报告和地质开发方案。1954年钻探发现白杨河油田。1956年在鸭儿峡和干沟一带核实地质资料,然后拟定鸭1井井位。1957年元月鸭1井完井后在M油层试油获高产油流,从而发现鸭儿峡油田。经过详探后,白杨河油田和鸭儿峡油田均于1958年投入开发。
1959年至1963年,李德生参加了松辽盆地的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工作。
1964年3月,他参加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田石油会战,担任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他和同事们根据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测井曲线确立地层对比标志,又根据岩心分析资料确定了济阳坳陷各井第三系的分层数据,同时通过井与井的对比,确定了油田内复杂的正断层系统。1964年底,探井坨9井和坨11井从渐新统沙二段地层内测试获高产油流,发现了胜坨大油田。
1975年,李德生调任丘华北油田研究院开展古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的研究工作,并被任命为渤海湾盆地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由他执笔完成的 《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他被石油部派往辽河曙光油田会战前线,与大庆油田参加会战的石油队伍一道,在曙光地区大约200km2范围内进行全面勘探和开发,探明了含油面积和储量。中原油田被发现后,由于这个复杂的断块油藏久攻不下,1983年石油部组织了中原油田三年科技攻关会战,李德生于1983年至1985年三次去中原油田参加科技攻关会战,他和广大科技人员采用了连片三维地震技术,搞清了复杂断块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断裂系统,探明了黄河以北近500km2的含油面积和储量。1978年至今,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任总地质师。1984年起担任全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对全国石油天然气勘探规划制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学部),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第三届)。
参与发现大庆油田 丰富了陆相生油理论
李德生于1959年12月参加石油工业部工作组到大同镇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与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地质师们根据沉积相的研究,认为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度可能增大,积极建议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经领导同意后,1960年1月,李德生与地质司调度处处长邓礼让一起到野外,根据大庆长垣背斜带1:10万地震构造图,测定了萨1井预探井的井位(在萨尔图穹隆构造顶部)。接着他又去定杏1井预探井井位 (杏树岗穹隆构造顶部) 和喇1井预探井 (喇嘛甸穹隆构造顶部) 井位。萨1井完钻后测试获日产原油200t,杏1井和喇1井测试获日产原油100~200t。经研究证实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等3个构造的油水接触面均在海拔—1050m (井深1200m),含油面积连为一体,达920km2,证实了特大型的大庆油田。李德生为继续发现并扩大大庆油田的成果洒下了辛勤汗水。
1960年9月,在吉林长春市举行的地质部与石油部联席会议上,李德生做了 《大庆长垣石油地质特征》 的工作报告,获得了地质部副部长矿伏兆、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和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李德生在报告中论证: 大庆油田在很短时间内共完钻探井63口,基本探明了构造和含油面积,探井成功率达90%以上,这是我国石油勘探史上一个突出范例; 大庆油田是一个地台型大油田,构造平缓而完整,油田分布广,南起敖包塔,北至喇嘛甸,在长达120km的范围内,都存在有工业性的含油面积; 储油层的性质良好,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均为中上等,主要油层埋深适中,加上地层可钻性好,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可加快钻井和油田开发速度; 油层压力高,油井都能自喷出油。油层温度高,抵消了原油高含蜡对开采带来的困难,可使油田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勘探实践证实,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陆相沉积不仅可以形成石油,而且陆相的生储盖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质新理论。李德生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1982年国家科委授予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和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同行专家们分享了这份发现奖的荣誉。
参与开发大庆油田 编制开发方案
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康世恩为了加强科研工作,成立了四个研究大队,李德生被任命为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他和钟其权等同志研究大庆油田的储层特性,根据下白垩统湖相沉积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地层韵律变化,运用三级划分和正旋回对比的方法,将萨尔图、葡萄花储层划分为5个油组、14个砂岩组和45个砂层,每个砂层绘出反映储层特性的各类等值线图,为正确划分开发层系及布置生产井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大庆会战指挥部决定在萨尔图油田中部41km2面积上建一块开发实验区,为全面开发大庆油田摸索经验。李德生是开发实验区负责人之一。1960年,开发生产实验区产原油100万t,并提供了大量详细的地下地质数据及油藏工程参数。
1961年,李德生被任命为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在北京和大庆同时开展工作。他和另外三位负责人童宪章、秦同洛和谭文彬共同邀请了来自各大学和研究所的85位有关科学家一起工作。1962年,研究组编写完成了 《萨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报告》。李德生根据油藏构造形态和储层分布特征,积极创议采用横切割分区开发和早期线状注水方法保持油藏压力。这个报告其理论与技术在大庆油田开发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国家计委和石油工业部批准实施。1964年在设计开发面积内产原油量500多万t。
根据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接着又将920km2探明面积逐步投入开发。至1976年,萨尔图油田第1~12区,杏树岗油田第13~19区和喇嘛甸油田第20开发区全面投入开发。自1976年起,大庆油田年产量达5000万~5600万t以上高峰期产油量,在开采技术上走上国际领先之路。1985年 “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 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参与创立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 (区) 带的理论
1964年3月,李德生参加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田石油会战。不久又奔赴黄骅坳陷的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进行了井与井间由地面至井底的二维地层对比工作,并被任命为渤海湾盆地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大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全盆地的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钻井数据。他和同事们对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规律和勘探目标定期进行讨论。此后,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规律,足迹遍及盆地内陆上的和海上的各个油田。自1978年以来,李德生发表了10多篇有关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论文,其中重要的有两篇:《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和构造特征》,发表在中国 《石油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于1980年刊出;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开发前景》,1985年6月在东京日本石油公司组织的石油地质研讨会上演讲,先被译成日文,由日本石油公司在日本东京出版。
李德生研究并综合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提出渤海湾盆地的理论研究要点是: 渤海湾盆地面积20万km2,三分之二面积为陆地,三分之一面积为海洋。若干大型隆起将其分割为6个大坳陷,即济阳、辽河、黄骅、冀中、临清和渤中。又被凸起和断层分隔为50多个下第三系箕状凹陷。每个具有生油条件的凹陷,都是一个油气富集区。这个盆地内数以百计的构造带,都被正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形成了6种油田模式: 中央背斜型复式油气聚集带 (如大港油田和中原油田等); 低潜山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任丘油田和东胜堡油田等); 高凸起型复式油气聚集带 (如孤岛油田和孤东油田); 同生断层和滚动背斜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胜坨油田和高家堡油田等); 斜坡型复式油气聚集带 (如辽河西斜坡油田和八面河油田等); 盆地凹槽内岩性型复式油气聚集带 (如渤南油田和牛庄油田等)。这些构造带分布于渤海湾盆地箕状凹陷或地堑凹陷内的特定位置。这一新理论运用到渤海湾油区的勘探开发工作中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在这个地质规律异常复杂的盆地内,已有186个油田 (包括14个大油田) 投入生产。自1986年起,渤海湾盆地的原油年产量保持在5000万~6000万t水平。历年累积采油12亿t。为此,“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 (区) 带的理论和实践一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开拓创新 划分中国含气盆地类型
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世界上每年要花费巨大的资金,从事石油与天然气的勘察、钻探和开采活动。油气矿藏隐伏在地下,其形成和聚集的时间延续极长,沉积的类型和构造变动复杂; 范围和体积又很大,不像其他可以进行严格的重复性试验的科学那样,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再现。所以,石油地质学家的每一个建议和结论,对石油生产活动都是一次严格的检验。支撑石油地质学的各专业分支发展得愈多、愈快,石油地质学所采用的综合方法和推理研究则越发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李德生经常教育研究生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必须具有地层地史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油层物理学、油藏工程学和开发地质学等理论素养,还要不失时机地参加现场的生产实践活动; 头脑里对国内、外各种盆地模式,各种油、气圈闭类型和各种储集类型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要博闻强记、勤奋工作; 随着国家对油气能源的需求与大规模开展的石油勘探、开发实践活动,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亦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李德生根据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深井钻探资料,特别是自中、新生代以来的盆地演化历史,把中国油气盆地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中国东部盆地属于拉张型,这些盆地属张性类型 (或张扭型),这一应力的产生是由于向西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引起地幔对流和隆升,这些盆地都是形成于古老基底上的断陷—坳陷型盆地,包括松辽、渤海湾、苏北—南黄海、南阳—泌阳、江汉、北部湾、莺歌海、珠江口及东海等盆地。
二是中国中部盆地可划为过渡型,这些盆地受横贯欧亚的特提斯构造及环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具有张性和压性、剪切机理,包括鄂尔多斯、四川和楚雄等盆地。
三是中国西部的盆地为压性类型 (或压扭型),它们受向北碰撞的印度板块的影响,在碰撞挤压带之间形成大型复合盆地。如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羌塘等; 前陆盆地,如乌苏、库车、叶城、酒泉、民乐等; 山间盆地如吐鲁番和伊犁等。
这一研究成果他在1981年第二届中国石油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发表于 《石油学报》。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 (英文版) 1991年由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他还为研究生讲授了这门课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海洋大陆架公开招标,与外国公司合作进行石油勘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聘请李德生为该公司的顾问地质师。他研究了海上渤海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1980年,他开始走出国门,作为康世恩副总理和石油部部长宋振明带领的中国石油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英国、荷兰和挪威,参观了北海油气田、英国石油公司森伯里研究中心及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研究院。1983年4月,他应道奇教授的邀请,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召开的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 (AAPG) 年会上与他共同担任分组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李德生宣读的论文是《中国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后发表于AAPG学报第68卷第8期,于1984年出版。1980年至1997年他先后去美、英、日、法、印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学术会议19次,宣读石油地质论文16篇,并于1994年和1997年两次应邀去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研讨会,深受石油地质同行专家、各石油公司和学术团体的欢迎和尊重。
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 (AAPG) 授予李德生1994年石油地质学 “杰出成就国际奖”,约1000多位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地球科学家参加这次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召开的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 (AAPG) 国际会议上的颁奖仪式。奖辞如下: “奖给李德生,为他对石油地质科学所作的杰出成就及他半个世纪来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及地质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李德生是迄今为止获得AAPG此项奖励的惟一一位亚洲地区的石油地质学家。他认为这一奖励不仅是给他个人的,也是给中国石油地质界的荣誉。
而今,李德生虽已古稀之年,但他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中国石油工业再创辉煌而努力工作着。
简 历
1922年10月17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1年 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毕业 (在浙江丽水)。
1945年 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在四川重庆)。
1945—1946年 甘肃玉门油矿地质室任实验员,工务员。
1946—1949年 上海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工务员,助理地质师。
1950—1952年 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石油勘探大队地质师。
1953—1954年 任石油管理总局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
1954—1958年 任石油工业部玉门矿务局主任地质师,总地质师。
1958—1959年 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总地质师,负责川中油田的勘探工作。
1959—1960年 任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地质室主任地质师,从事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及地质背景研究。
1960—1964年 参加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任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
1964—1965年 参加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任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研究室主任。
1965—1967年 参加四川盆地开气找油工作,任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兼地质指挥所指挥。
1967—1969年 任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
1969—1973年 在湖北潜江石油部 “五七干校” 劳动。
1973—1975年 任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主任地质师,渤海湾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大队顾问。
1976—1978年 任丘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主任地质师,渤海湾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大队顾问。
1978— 任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
1991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学部)。
1996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第三届)。
主要论著
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 of the Nanshan.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46,26:163—171 (With WengWen Po and T. S. Lee)
2 The Topographic Reflection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as Shown by theGravity Anomalies in the Western Plain of Taiwan. Jourual of ChineseGeophysical Society,1949,1 (2):205—212
3 李德生. 甘肃石油地质.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60
4 李德生. 大庆长垣地质特征 (在长春市举行的地质部与石油部工作联席会议上的报告). 1960
5 李德生. 大搞缝缝洞洞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研究. 四川石油会战报告,1965
6 李德生. 渤海湾及沿岸盆地的构造格局. 海洋学报,1980,2
7 李德生.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 石油学报,1982,3
8 李德生. 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3,2
9 Li Desheng. Geologic Evolution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Continentalshelf of China,AAPG Bulletin,1984,68 (8): 993—1003
10 李德生.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石油学报,1986,7 (1)
11 Li Desheng. Intracratonic Basins of China and thei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Processing of the 12th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1987,1—13.(WithHu Jianyi,Tong Xiaoguang,Xu Shubao and Hu Guonong.)
12 Li Deshe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Meso_Cenozoic LacustrineRemnant Petroliferous Depressions and Basins,Southeastern China. La-custrine Basin Exploration: Case Studies and Analogs. AAPG Memoir50,1990,327—333 (With Luo Ming)
13 Li Desheng. Tectonic Types of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 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91
14 李德生. 石油地质论文集.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15 李德生.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 地学前缘,1995,2
16 李德生. 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与科技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学术报告. 1995
17 Li Desheng. Hydrocarbon Occurrences in the Petroliferous Basins of Western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995,12 (1):26—34
18 Li Deshe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AAPGBulletin,1996,80 (10): 1587—1603 (With Liang Digang,Jia ChengzaoWang Gang,Wu Qizhi and He Dengfa
相关参考
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被毛泽东指定为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是因为清查“九·一三”事件有功当上副主席的,他哪里想到自己后来也会成为“林彪分子”,成为四人帮围攻的对象。最终,李德生
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被毛泽东指定为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是因为清查“九·一三”事件有功当上副主席的,他哪里想到自己后来也会成为“林彪分子”,成为四人帮围攻的对象。最终,李德生
袁德生袁德生,工人出身的优秀共产党员,安源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江西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曾任湘赣省委常委和省苏维埃主席。1934年根据地“肃反”中被诬陷致死。(一)袁德生,
知名人物 李德全生平故事简介,李德全历史评价,李德全怎么死的?
李德全,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896年8月9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出生于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农民家庭。父亲当过运河码头工人。她出生三个月,即受洗礼入教。1904年由教会资助进通州私立富育小
2005年,电视剧《亮剑》荧屏热播,主人公李云龙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军人气质吸引了众多观众,而作为原型之一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故事,也更多被人熟知。提起王近山,他麾下的三员猛将则被誉为军中“三剑客”,分别
李德林(530-590),字公辅,赵郡李氏汉中房博陵安平分支。生于魏废帝中兴元年,死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小时候有神童之称。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就孝闻天下了。>人物经历>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
和其他开国元勋一样,李德林也是前代的牛人不过,他手上没兵,他力不能扛鼎,他是个文士。他少年成名,谈吐自如,玉树临风,北齐时代就是温润如玉的君子代表。但成年后,特别是官位越来越高时,他却依仗自己的才智,
·李德培李德培,天文光学工艺专家。几十年来先后参与激光比长仪、激光球波面干涉仪、离轴抛物面、2.16m天文望远镜、微晶玻璃等设备、材料、工艺的研制,安装、调整了一批大型观测仪器,为中国天文事业赶超世界
南北朝人物本名:李德林字号:字公辅出生时间:530年去世时间:590年李德林人物(历史lishixinzhi.com)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北齐天保中,举秀才。累官通直散骑
龙珠传奇在故事的初期,李易欢就无意中撞破了李德福和鳌拜在马车中见面的场景。并且亲耳听见鳌拜如何吩咐李德福给康熙下药的,也就是那个所谓的十全大补汤。当然那个时候李德福围着面巾,并没有露面,李易欢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