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邱中建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邱中建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邱中建人物简介

·邱中建



邱中建,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改进油气勘探程序的专论,推动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序的科学化进程。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参加的 “大庆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胜坨油田的发现者之一。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 (区) 带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负责海洋石油勘探工作,主持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开发会战,奠定了 “西气东输” 的资源基础。

邱中建,1933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四川省广安县。其父母亲是20世纪初期立志 “报效祖国” 的留日学生,回国后,父亲在重庆、南京等地大学、专科学校教书,并兼做编辑工作; 母亲学的是蚕丝织造专业,回国后任中学校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随父母逃难至四川重庆,小学至初中一年级在重庆及附近农村就读。1946年回到南京,读到高中一年级。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又随父母再返重庆,直到1949年冬喜迎重庆解放。解放以后,邱中建秉承父母“科学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读完高中,于1950年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1953年因国家建设急需人才,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燃料工业部西安地质局。从此,邱中建开始了为新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事业的奋斗生涯。



提出改进中国油气勘探程序



勘探工作是发展石油工业的首要问题,石油勘探必须遵循必要的程序。但是在解放初期,我国的石油勘探工作白手起家,所有的技术装备、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工作标准也都来自苏联,勘探程序也全盘照搬苏联老的一套,这一套程序对发现油田并不有利,当时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A—106队的青年技术员兼队长的邱中建,怀着为国家早日寻找出大型油气田的满腔激情,敏锐地注视并认真研究了这一关键问题。于1956年10月在《石油工业通讯》上提出 《关于石油及天然气勘探程序的商榷》 及《再谈勘探程序》 的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石油勘探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邱中建的两篇专论,在全国石油勘探界展开了一场历时半年的大讨论。《石油工业通讯》编辑部于1957年5月29日举行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专门研讨邱中建提出的改进勘探程序的意见。引起了王尚文、孟尔盛、黄先驯、李德生、田在艺、杜博民、曾鼎乾、张传淦等著名地质、物探专家的关注。这次讨论,反响很大,这些讨论意见构筑了我国实行油气区域综合勘探的原始模型,推动改进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序,加速了我国油气勘探的进程。



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



1957年,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组成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编号为116队,奔赴松辽盆地现场调查油苗,观察岩心,实测典型地层剖面,搜集以往地质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开展含油气综合研究及远景评价工作。邱中建担任队长。队部设在吉林省四平市石油八厂内。他们每天长途跋涉,栉风沐雨,白天采集岩石标本,晚上在农家村舍的土炕上点着煤油灯整理资料。他们有时去地质部松辽地质大队收集资料并经常与他们一起观察地层剖面; 有时去地质部松辽物探队收集航磁图、重力图及横穿盆地的地球物理大剖面,结合浅钻资料,发现松辽平原地层起伏平缓,并有很多大型隆起显示; 有时与松辽野外小队一起深入到松辽平原北部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之中,请鄂伦春族兄弟作向导,穿越深山密林,广泛调查地质情况,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经过一年的努力,邱中建在其执笔的 《116地质研究队年度总结报告》 中指出: 松辽盆地是一个含油远景极有希望的地区,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基准井井位,其中一个井位位于大庆油田南部葡萄花构造上。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同意该报告的主要论点,并于1958年全面部署了松辽平原的勘探工作,加速了发现大庆油田的进程。

1958年6月,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松辽石油勘探局,直接由石油部领导。邱中建任地质室地质师兼综合研究队队长,其间参与确定了松基一井、松基二井井位以后,又参与提出在黑龙江安达县大同镇电法隆起上打一口基准井,力争贯彻既探地层更要探油的原则。在松基三井井位议而未决之时,邱中建奉命调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工作。他于8月底到北京石油工业部上班的第一件事,恰巧就是处理地质部松辽普查大队抄送给石油部的 《关于松辽平原第三号基准井位位置的函》,该井位于吉林省开通县乔家围子附近。这个井位他本人和松辽局地质界的主要骨干都反对,并一致同意要定在大同镇附近的电法隆起上,因此他当机立断,签署了反对意见,并提出: “井位未定在构造或隆起上,不符合基准井探油原则。” “南部已经有深井控制,探明深地层情况不是平原南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松辽石油勘探局也不同意松辽大队提出的第三号井位。后来,松基三井井位经过反复论证,得到了地质部松辽地震大队和普查大队的同意,最后得到石油工业部的批准。松基三井于1959年8月发现了油砂。石油工业部极为重视,派赵声振、邱中建等4人组成工作组,奔赴松基三井现场蹲点,承担试油射孔,在长期的连续作业中,邱中建等夜以继日地和工人们一起在井口工作,衣服上沾满了油泥,仍始终坚持操作试油。9月26日,松基三井排尽清水,终于成功地喷出了工业油流。邱中建从1957年石油系统首批进入松辽平原开展地质调查综合研究开始,经过井位论证,蹲点射孔试油,到1959年国庆前夕松基三井喜获喷油,参与了大庆油田发现的全过程。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名称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邱中建是23位受奖人员之一。



胜坨油田发现者之一



1964年,邱中建受石油工业部委派,赴山东东营参加胜利油田会战并进行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被任命为地质指挥所综合室副主任。到东营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建立 “铁柱子”地质资料。“铁柱子”是指每口探井的一切地质资料都要齐全准,像柱子一样十分牢靠。邱中建参照大庆的资料管理经验,结合东营地区的地质特点,参与制定了25类、135项齐全准资料的标准要求。

5月,邱中建背着铺盖卷,奔赴胜利油田坨1井井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观察掌握坨1井的动态。后来,坨1井钻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2段时发现油层,经试油,日产原油达400多立方米,预示了胜坨油田的诞生。同时也突破了当时以勘探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老框框的束缚。他们认真分析了坨庄—胜利村地区的钻探资料,结果惊喜地发现,早在一年前钻探的胜利村营5井,也有这一整套很厚的沙二段油层,只是当时误解释为含油水层 (原本有油层65m,只解释了油层2.8m)。坨1井的喷油驱散了勘探认识上的迷雾,进一步提高了对胜坨油田的认识和评价。据此,营5井重新在沙二段试油,果然日产原油高达400多立方米。

坨1井、营5井获得高产油流之后,胜利油田会战总指挥部集中了10多个钻井队钻探胜坨构造。新的地质问题又相继出现,即首批钻达油层的井,油层和水层交互出现。邱中建与油藏组组长陈斯忠、副组长陆荣生反复研究地质资料,结论是: 胜坨油田有两套油水系统,即上下油组各有自己的油水系统,中间有一段隔层。这是一个 “两层楼” 的油田,每段油柱高度和构造闭合度密切相关,钻探结果完全证实了这一解释的正确性。胜坨油田的发现和评价,扩展和丰富了地质学家们对新层系和新油藏类型的认识。



成功地评价四川威远大气田



1965年,在四川石油会战中,邱中建被任命为四川会战地质指挥所地质室主任。当时,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张文彬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这次派你去威远,是带一个工作组在威2井蹲点。威2井在酸化、试油技术上还需要加强力量,你要把那里的技术工作抓起来,争取在近期有好的消息。”

当时,威2井已经获得工业性气流,但是,日产气只能喷出几万方。邱中建等人到威2井,一方面安排井队趁天气放晴整治井场; 一方面研究威2井的地质和酸化及测试资料,终于把震旦系白云岩压开,日产天然气猛增到70多万方,开创了威远探区的新局面。

然后,邱中建组织另外一个小组去探边井威3井蹲点。按设计要求必须准确地搞清楚寒武系和震旦系地层界面的位置和状况。邱中建等和井队地质技术员经过反复严格地进行地层对比和岩性分析以后,预测了界面的地层深度。结果,首战告捷,第一筒取上来的5m多长的岩心,正好准确地显示出了寒武系和震旦系的接触界面。大家都感叹地说: 这筒岩心取得真神呀! 殊不知为了取这筒不寻常的岩层界面的岩心,邱中建和现场地质人员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艰辛!

邱中建等完成了威远大气田探边井威3井的钻探工作以后,还参与了该井的试油工作,从而明确了威远气田的分布面积。之后,邱中建在泸州负责勘探期间,相继发现和评价了合江等一批气田。同时,系统研究了泸州古隆起油气分布规律,明确指出古隆起的主体包括向斜范围在内是大面积的无水含气区。



首次提出复式油气聚集 (区) 带地质理论



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式油气聚集 (区) 带地质理论,是邱中建与其他同志合作于1974年8月在全国石油勘探座谈会上以 《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 为题目的技术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这项地质理论,成功地指导了我国渤海湾石油天然气的地质勘探工作,打开了环渤海湾地区油气勘探的新局面,相继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各种不同类型的油气田。

1972年,邱中建结束了在湖北省潜江的3年 “五七干校”生活,到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工作。当时,环渤海湾地区的胜利、辽河、大港等几个油田都在进行大规模勘探工作,各种构造断裂困扰着油气藏的发现,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为了搞清环渤海湾地区的含油气情况,邱中建和其他研究人员常年跑油田,下现场,看岩心,查资料,涉水爬山,风雨无阻。两年多时间,他们对渤海湾二级断裂构造带的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环渤海湾地区的胜坨、大港、临盘、东辛、兴台等5个二级断裂构造带进行了重点解剖,认识到由于存在凹陷多、凸起多、断裂构造带多的环渤海湾地区,沉积建造受构造、断层、岩性、超复、不整合等综合因素控制,有规律地相互补充和叠合,最基本地控制了石油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区内油源丰富,砂泥岩交互,生储盖组合发育,有成排的断裂构造带,有大范围的岩性岩相变化,有大量的地层超覆、不整合,有丰富多彩的油气聚集形式,是多种类型油气藏组成的复合体,并预测随着勘探的深入,将逐渐打出断裂构造带,进入斜坡和凹陷,直至整体解剖凹陷。这个复式油气聚集区的地质理论,进一步拓宽了油气勘探新领域,对加速推进渤海湾的勘探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 (区) 带勘探理论及实践”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发现珠江口流花11—1及辽东湾绥中36—1等大油田



1979年至1987年,邱中建先后任海洋油气资源评价委员会副主任、南海西部公司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等职。

在与外国公司合作进行珠江口油气资源评价的工作中,邱中建本着发展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洋为中用” 的指导思想,力争使我国石油地质研究工作迅速与国际接轨。于是他抓紧系统学习和考察国外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组织并参与了珠江口盆地对外合作的招标及评标工作,评议了国外30家石油公司的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并亲自组织和参加了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工作,编写了 “南海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总结报告”,为我国海洋石油首次对外合作取得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邱中建积极地将这套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进行推广,并在《石油学报》上撰文介绍先进的资源评价技术和经验。目前,卓有成效地改进了区域地质研究、区域及局部地震地层学研究、生油层研究、局部构造综合评价及早期储量预测等。邱中建1982年起在海洋石油总公司担任总地质师期间,参与在珠江口发现流花11—1、惠州21—1等大中型油气田、在莺歌海发现崖13—1大气田,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果。

与此同时,1985年至1987年,邱中建组织并参与了我国海上自营区辽东湾海域的油气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勘探工作,连续发现绥中36—1大型油田及一批中型油田,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题目: “辽东湾海域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区的重大发现”。



组织会战塔里木 奠定“西气东输”资源基础



1989年4月,邱中建参加了塔里木石油会战被任命为副指挥,1990年8月又被任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和工委书记。一场举世瞩目的塔里木石油天然气大会战蓬勃地展开了。

会战一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制定了一条 “两新两高” 的工作方针,即实行新体制,采用新工艺技术,达到高水平和高效益。邱中建坚决贯彻执行这个方针,在塔里木全探区都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实行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依托、合同化管理,采用甲乙方、招投标、市场竞争等一整套新机制。面对地面条件十分艰苦,地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而油气资源又十分丰富的塔里木盆地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灰心丧气,经常讲: “我们要当过河卒子,誓不回头”。他提出用 “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五湖四海” 的塔里木精神来团结和凝聚会战队伍,鼓舞大家勇往直前找油气找气,而且提倡头脑里要有新思维,要以创新精神去勘探新地区、新层系和新领域。1990年和199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两次视察塔里木油田,都充分肯定了 “两新两高” 的方针和会战取得的丰硕成果。塔里木会战迅速发现与探明了轮南、英买力、牙哈、塔中等地区的大中型油气田,近期又发现了克拉2、和田河等大型气田,为我国“西气东输” 奠定了可靠的资源基础。

邱中建领导和参与了1989年至1999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他总结塔里木会战成就的取得主要是依靠总公司的领导、全体会战职工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新工艺技术的突破三大法宝。邱中建认为: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大突破,引来西气东输,主要是我们有一批非常坚强的长年累月在艰苦环境下信心十足的油气勘探工作者,依靠高科技的投入和关键性攻关技术的大突破而取得的! 这些关键技术包括山地地震勘探的突破,气藏模式的建立,复杂地层及超压天然气层和水层的深井钻探、测井、试油取得成功等。

克拉2大气田和库东—塔北气区的发现,为石油工业发展西部做出了重大贡献。邱中建在工作中经常提出重要勘探方向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供大家讨论,对塔里木盆地所有探井包括井位选择及重大措施的实施均参与决策,还参与了塔里木特殊油气富集规律的总结。他组织修建了 “死亡之海” 沙漠公路522km,造福了新疆人民。同时,组织领导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 (85—101) 的科研工作。该项目列为 “八五” 国家攻关项目对国民经济有重大贡献的十大成果之首。

“西气东输”是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是党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工程于2001年下半年正式开工,2004年全线贯通。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至上海市全长约4000多千米,将要筑成堪称我国 “能源大动脉” 的输气长廊。正如邱中建在 《我国西部天然气东输的可行性》 一文中所说:“一条管线挑两头,西气东输富神州。”



正气与毅力



正气,是人格的象征。凡是认识邱中建的人,都会感受到他那令人肃然起敬的一身正气。这里,记述了邱中建几件感人的事迹。

1957年,邱中建任松辽盆地116地质研究队队长。他深知找油人是注定要吃尽千辛万苦的。一天,他带领3名队员在开鲁凹陷测量一条地质剖面,恰逢老哈河水洪流暴涨,当他们完成任务傍晚返回的时候,老哈河水吼声如雷,翻卷的浪头一个接一个。他们4人还是手拉手趟进了河水里。突然一个浪头高高地冲压过来,淌在前面的雷茂文一下子被打进急流,冲出好远。此时,邱中建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扑向巨浪,疾速游向队友,他猛追紧赶,紧紧抓住了雷茂文,拖上岸边护送到了安全地带,终于化险为夷。

1965年,四川石油会战时,邱中建到威远构造威2井进行天然气测试和酸化处理。他带头经常参加现场作业中紧张的体力劳动,有一段时间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和以往在大庆时参加井场劳动,把50kg重的水泥袋背到高处的漏斗平台上,然后割破袋子倒入漏斗,和工人同甘共苦,一起摸爬滚打,晚上和工人们一块儿睡在上夜班的简易床板上。这位来自会战指挥部的工作组组长,以他强烈的献身精神和以身作则、带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受到井队干部、工人的好评。

1999年,中央电视台 “东方之子” 节目,播放了邱中建的事迹,其中有一段情节感人至深。“邱中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石油地质专家,一个在塔里木戈壁大漠奋力拼搏的领导干部,拥有辉煌的事业。但是在家庭里,他作为儿子,至今还觉得有深深的内疚,当记者问起他家庭情况时,他想起几年前已94岁高龄的母亲,长期卧床不起,满身褥疮的情景,顿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邱中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当遇到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冲突矛盾的时候,他在高龄母亲羸弱弥留之际,没有沉湎于常人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漩涡,而是将感情和理智的天平向祖国倾斜,以国事为重。在为老母亲安排好护理之后,他精神上承受着极大的矛盾和痛苦,最后毅然决然掩面挥泪西行,奔赴工作岗位……”



简 历



1933年6月9日 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四川省广安县。

1938—1945年 在重庆市及附近农村小学学习。重庆市求精中学初中。

1946—1948年 江苏省南京市市二中初中毕业,市一中高中一年级。

1948—1950年 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中及市立巴县中学高中毕业。

1950—1953年 重庆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毕业。

1953—1964年 在西北野外队、松辽平原综合研究队任队长、松辽石油勘探局、石油部勘探司任地质师。

1964—1967年 在胜利油田任地质师、室主任、四川气田任副总地质师。

1968—1972年 在湖北省潜江 “干校” 学习。

1973—1979年 任北京石油规划院副室主任、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

1979—1987年 任南海西部油田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

1987—1989年 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司长、总公司勘探局局长、总公司副总地质师。

1989—1999年 1989年任副指挥,1990年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和工委书记,其中1990—1996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中期兼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矿业协会副会长。

1999年 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至今 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



主要论著



1 邱中建,周宝昌. 祁连山东段北麓石油普查总结报告 (存长庆油田档案室). 1955

2 邱中建,吴天骥. 内蒙棹子山东麓石油详查总结报告 (存长庆油田档案室). 1956

3 邱中建,关中志. 松辽平原及周围地区综合研究总结报告 (存大庆油田档案室). 1957

4 邱中建. 关于石油及天然气勘探程序的商榷. 石油工业通讯,1956(10)

5 邱中建. 再谈勘探程序. 石油工业通讯,1957 (14)

6 邱中建. 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复式油气聚集 (区) 带机理 (存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 1974年8月

7 邱中建,龚再升. 国外对含油气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某些特点.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8 翟光明,邱中建. 中国南海地质特征及含油远景——11届世界石油大会论文 (英文),1981年 (存集团公司档案室)

9 邱中建,龚再升,等. 含油气盆地早期资源区域评价. 石油学报,1983,4 (3)

10 龚再升,邱中建,等. 含油气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局部圈闭评价. 石油学报,1983,4 (3)

11 阎敦实,邱中建,等. 中国含油气区的划分及主要油气富集带构造类型 (中、英文).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12 邱中建. 松辽平原早期地质综合研究工作纪实.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3 邱中建. 我国石油勘探的经验和体会. 石油学报,1999,20 (1)

14 邱中建. 塔里木——21世纪天然气的新热点. 天然气工业1999. 2

15 邱中建,龚再升,等. 中国油气勘探 (1~4卷). 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999

16 邱中建. 我国西部天然气东输的可行性. 中国工程科学,第1卷,第1期. 1999,1 (1)

17 邱中建. 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塔里木气区的发现. 中国工程科学,2000,2 (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邱清泉简介 邱清泉自杀之谜 邱清泉怎么死的 邱清泉儿子子女

  中文名:邱清泉  外文名:QiuQingquan  别名;邱雨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永嘉县蒲洲乡中埠  出生日期:1902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49年1月10日w

知名人物 邱茂良人物简介

·邱茂良邱茂良,针灸学家。通晓内,外,妇,儿各科,对针灸学造诣尤深。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针灸人才。在针灸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邱茂良,

历史人物 清朝著名起义军首领邱二娘简介,邱二娘是受裸刑而死的吗

人物简介邱二娘(1833~1855年),女,泉州河市(今河市镇)人,著名反清女将领。邱二娘牺牲后,泉州南校场居民祀她为“庄脚妈”,后人编有《血染桐江》剧本颂扬其英雄事迹。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生于

历史人物 小蒋介石邱老虎 国民党军少将邱行湘简介

邱行湘(1907—1996),国民党军少将。字辽峰,江苏溧阳南渡镇邱家桥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毕业。是黄埔系和土木系骨干将领。邱行湘出生于大农户家庭,18岁考入黄埔五期步兵科,35岁成为将军,1946

历史人物 邱宝仁简介

邱宝仁简介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习航海驾驶。1871年,上“建威”练船实习,历经南洋新加坡、槟榔屿,以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1875年,复上“扬武”舰练习,航行

历史人物 邱维达的军事能力如何

提起邱维达这个名字,大家了解多少呢?首先邱维达是近代著名军校“黄埔”的学生,毕业以后被留在校内任职,一年之后参加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起义”不过这次起义是以惨败而收场的,期间牺牲了很多有志之士,邱维达

历史人物 棒棒堂王子邱胜翊个人资料,棒棒堂王子邱胜翊个人资料

  1个人经历  2006年,17岁参加选秀节目《模范棒棒堂》经过万人试镜,三次淘汰赛后,选出六位成员组成的人气偶像团体“棒棒堂”,刚出道时因有极高人气,所以被其他男孩戏称“拥有十万大军”。同年王子和

历史人物 邱行湘简介_邱行湘生平_小蒋介石邱行湘

中文名:邱行湘外文名:QiuXingxiang别名:辽峰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溧阳南渡镇邱家桥人出生日期:1907年逝世日期:1996年职业:国民党军少将毕业院校:黄埔军校邱行湘——国民党军中将  邱

历史人物 兴隋九老之一邱瑞简介

隋朝人物中文名:邱瑞别名:邱梦龙国籍:隋朝民族:汉族职业:昌平王主要成就:兴隋九老之一人物出处:《隋唐演义》(历史lishixinzhi.com)邱瑞基本信息“兴隋九老”之一。开隋九老依次排名是:忠孝

历史人物 高级农艺师邱全荣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邱全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吴江(历史lishixinzhi.com)出生日期:1937职业:农艺师邱全荣业绩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1988年获江苏省政府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