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宋振骐人物简介

Posted 顶板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宋振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宋振骐人物简介

·宋振骐



宋振骐,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 (ISRM) 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RM) 成员。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 “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为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在进行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制了预测预报矿井顶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种仪器,包括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支架工况监测系统,保证了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

宋振骐,1935年3月10日出生在汉阳兵工厂的一个工人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工厂也内迁。宋振骐从记事起就为生活所迫,拾柴、捡炭,从大食堂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什么样的苦都吃过。1946年家搬到重庆,父母为了让他读书,认了小学教师做 “干爹”,从此随了干爹的姓,改名宋振骐。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他怀着翻身的喜悦和献身“与千变万化的地层作斗争” 的煤炭事业的向往考入中国矿业学院,开始了大学生活。由于当时井下条件比较艰苦,喜欢这个专业的人很少,但吴子牧院长的讲话 “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 激励着他。宋振骐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的意愿。他如饥似渴地学好每一门课,特别是数学、力学。他很爱读毛主席的书,特别是 《实践论》、《矛盾论》及有关军事战略部分。在学校除了学习,他还是文体科学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院民乐队长、系篮球队长。1956年周总理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参加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担任了院首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这些活动锻炼了宋振骐的身体、意志,培养了他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和组织工作能力,也强迫他改进了学习方法,争取到各门功课全五分的成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出席北京市 “三好学生” 代表大会。为了响应毛主席 “三好” 号召,1956年他所在班还自编自演了快板剧 《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 “一二·九”运动演出后,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接见和表扬,一直到现在,老同学们相见,都以此为自豪。1957年8月,宋振骐以优秀毕业生的称号留校,走上人民教师的舞台。回忆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使他感到自慰的是,他始终把同学们看成是科学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他和同学们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 (羊渠河一矿) 的试生产,在淮南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在隆隆的煤水声中,经历了煤层和顶板垮塌、煤流冲击的险境。1963年他开始带领同学们不顾煤壁片塌、顶板冒落的危险,研制试验了装煤犁、安全支柱的回柱装备,煤炭工业部张霖芝部长亲临参观,并在全国煤展会上展出。

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矿井 (开滦范各庄矿) 对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进行了10个钻孔长达4年的观测,对于所取得的10万个岩层运动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用于解释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规律的深入研究,是由宋振骐带领毕业生做的,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我国国外引进和国产的综采设备装备的两个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活动和矿压规律的研究,以及它们与普采工作面的对比也是他带领毕业生做的。1976年,兖州第一对矿井(南屯煤矿) 投产后,多次发生一次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宋振骐带领学生和现场同志一起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的危险,经历了近百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摸清了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从此排除了相应的顶板事故。1980年,通化松树镇矿迫于坚硬顶板威胁而采用 “刀柱式” 开采法,引起强烈的矿山压力显现和大量瓦斯积聚,造成近百人伤亡的重大瓦斯事故。宋振骐通过实测研究分析,摸清了顶板活动规律及相应的参数,大胆改用长壁垮落法控顶,从此避免了底板鼓起,底煤破坏、瓦斯涌出等强烈矿山压力显现,从此排除了该矿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1984年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矿5年垮塌工作面总长达3000多米,严重威胁生产,每年用数万立方米坑木控制顶板,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宋振骐和研究所的同志带领毕业生应邀深入现场实测研究,改变了支护方式和支护手段,排除了长期不断的顶板事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30多年来,宋振骐和他的同事带领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涉及全国几十个局矿。正是长期的深入实践使他比较深刻的认识了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煤层地质多变、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不断变化等工程特点,从而提出了以研究岩层运动为中心、建立融合矿山压力和岩层运动预测预报 (摸清敌情)、控制设计 (决策) 和控制效果判断 (监控) 为一体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把生产现场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和开采技术条件定量决策的阶段。

近10年来,宋振骐领导矿压研究所在全国举办培训班,大力推进 “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 的现场应用,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了从人测到遥测系统的矿压监测仪表,为降低我国的顶板伤亡事故作出了贡献。

1991年11月以发展采矿工程学科理论及应用于工程实践上的 “系统性” 和 “创造性” 的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提出了关于支承压力的 “两个压力场” 理论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当前,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9000亿吨,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相对贫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安全、经济、洁净地开采煤炭成为煤炭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事业。

煤炭地下开采是在数百米乃至近千米的地下进行的,摸清矿山压力的分布进而提出矿山压力的控制措施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是防范顶板冒落、煤与瓦斯突出以及冲击地压、底板突出等重大矿井事故的基础理论。由于采场的不断推进,矿山压力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长期以来,用于针对这一工程特点的矿山压力理论尚不够完善。宋振骐院士针对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的工程特点,正确指出 “矿山压力”及其 “显现” 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由岩层运动决定的,从而提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理论应以研究上覆岩层运动为中心,把深入揭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放在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现场实测研究、实验室相似材料及计算机模拟研究以及理论分析,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揭示了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间的关系以及它们随采场推进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广泛实践,提出了 “两个应力场” 的理论。该理论为在生产现场通过观测支承压力显现发展变化规律、预测预报采场顶板运动 (来压),推断支承压力分布以及正确建立采场矿压控制设计结构力学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立了定量的顶板控制设计和采场预测预报理论和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期,采场顶板事故一直占煤矿死亡事故的45%左右,降低顶板死亡事故成为矿压工作者的头等大事。宋振骐通过大量的现场预测和近百起顶板事故的分析,发现了事故原因: 一是开采前没有正确地预计顶板运动规律的方法,二是明知顶板有威胁却没有科学地预测预报方法和手段。而要做到科学地控制顶板,必须从研究岩层运动与支架的关系入手。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设计。

宋振骐通过近20年深入煤矿第一线的科研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岩层运动与支架作用关系的系统学术观点。他正确地指出了明显影响矿压及显现的上覆岩层范围是有限的 (一般包括“直接顶” 及 “老顶” 两个部分)、可知的 (可以通过它们运动时对矿压显现的影响找到)、可变的 (通过改变采高、开采程序、顶板处理方法等采动条件使之变化),因而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宋振骐抛弃了根据岩层强度划分该范围顶板属性的传统做法,提出了按岩层在运动过程中的结构力学特征 (特别是推进方向上保持传递作用力的特性) 及运动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划定顶板属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并通过揭示其间关系的研究和实践,找到了在生产现场确定该范围厚度及结构参数的办法。

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来压时刻支架的支护强度与顶板位置状态(可以用任何控顶处顶板下沉量表达) 关系的基础上,宋振骐首先正确地提出了支架相对 “老顶” “位态” 可以在 “给定变形”和 “限定变形” 两种状态下工作的新观点,建立了支架在 “限定变形” 条件下工作的近似方程——“岩梁位态方程”,并提出了在生产现场建立位态方程的具体方法。与此同时,在对数以百计的重大顶板事故统计分析及有效控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顶板控制设计的准则及相应的力学保证条件。这些成果为正确解决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奠定了基础。

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宋振骐和他的助手开发了针对具体煤层地质条件进行定量顶板控制设计的专家系统,该专家系统在全国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大幅度降低顶板事故、节约支护材料和提高工作面生产效率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宋振骐以深入揭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岩层运动关系为核心,把矿山压力及顶板活动的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及控制效果判断联系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创造性地利用在回采工作面超前巷道中观测的 “顶板动态” 的简易方法,实现了采场顶板来压的预测预报。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是由宋振骐首创的,国际上还没有见到先例。

他研制了精度为1/100mm的岩层动态仪,成功地捕捉到了顶板断裂出现的 “反弹” 及 “压力高峰转移” 等重要信息,为预报顶板来压、推断支承压力高峰位置提供了依据。他先后在徐州、北京、兖州、南桐、通化等局矿成功地开展了坚硬顶板来压的预测预报。

为使来压预测预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主持并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 “顶板动态监测计算机系统” 的研制工作 (包括监测手段、监测信息的传输和整理分析系统以及计算机预报软件等),并通过了国家鉴定,在煤矿推广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在矿山压力及顶板活动预测预报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制了顶板动态和支架工况监测的系列仪表



仪表是科技人员的眼睛,宋振骐在长期井下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深切地体会到,没有矿压仪表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岩层的运动规律。70年代末,我国矿压仪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有钱却无处买仪器。“没有就自己造!”宋振骐怀着 “动员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的壮志豪情,动员了一大批物理、机电、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日夜奋战,先后研制了CH-50型压力合、KY-82型岩层动态仪、DCC-1型遥测仪、DK-Ⅱ支柱质量监测仪、SY-50、SY-60型支柱测力计。80年代中期,宋振骐领导的仪器工厂生产了全国近75%的矿压仪器。到90年代初,随着支架的大面积推广,自动监测支架工况已成为煤矿现代管理的标志之一,因此,他带领仪表研究人员开发了综采支架工况监测系统,并在十多个局矿进行了推广。到1999年,矿压仪表产业依然是矿压研究所的经济支柱之一。矿压仪表为矿压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创立了 “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



宋振骐在发展我国矿山压力理论方面提出 “针对具体煤层条件科学定量” 的目标,相应的研究内容和指导思想,以及融合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及控制效果判断为一体的理论体系,都是在深入研究了我国国情和煤矿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此,他30年来坚持深入到煤矿第一线,亲自参加了50多个工作面的实测研究和控制实践,整理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数百起重大顶板事故。由于宋振骐的理论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也非常符合工程实际,所以工程界和理论界对他的理论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 “实用性”。

宋振骐围绕着 “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在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重要论文,出版了 《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煤矿顶板事故防治》 等专著,受到我国学术界及工程界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宋振骐的 “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 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煤炭部1984年召开的矿压理论评议会指出,宋振骐的理论“方向对头,自成体系,指导生产效果明显”。煤矿工程技术界认为宋振骐的理论 “结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场实际”,“是对传统的突破”,“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宋振骐也应邀到美国、保加利亚、俄罗斯、印度、联邦德国、日本、波兰、瑞典等国家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矿压所也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联邦德国、俄罗斯、英国、波兰、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从事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研究的学者、专家和代表团的访问。波兰、俄罗斯的学者称赞宋振骐是 “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德国威尔克教授称矿压研究所的成果 “不仅在中国是先进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世界著名学者和专家埃维林博士在参观矿压所回国后的来信中说: “非常高兴地看到了您在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方面卓越有成效的工作。我可以肯定,就像我们研究中心 (德国埃森采矿研究中心) 为德国采矿工业起着重要作用一样,贵所将会为中国采矿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宋振骐的领导下,山东矿院矿压研究所成为我国煤炭系统受到特别表彰的10个 “双文明红旗单位” 之一。在1990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大会上,矿压研究所被授予 “全国高校科技先进集体” 的称号。



铺洒夕阳为朝阳



为我国煤炭事业奋斗了30多年的宋振骐如今已68岁了,精力也不如从前了。当他看到煤矿还有很多安全问题等着解决,他心急如焚,现在依然每天工作到深夜,真是 “老牛只恨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近10年来,为了解决煤矿的重大开采和安全问题,同时带好年轻一代矿压工作者,宋振骐身先士卒,走南闯北,在解决了煤矿一个个难题的同时,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1989年,在人们对放顶煤还只有模糊概念的时候,宋振骐就带领队伍在郑州矿务局王庄矿、芦沟矿开展了放顶煤研究,此项成果一直延用至今。

1990年,兖州矿区在如何摆脱传统采煤方法、争取效益和效率有大的突破的论证过程中,宋振骐提出了放顶煤开采是兖州矿区步入现代化矿区的必由之路,并组织课题组进行了全面的论证,提交了有科学依据的论证报告。8年来的实践证明,宋振骐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开滦赵各庄矿冲击地压强烈,1995年,宋振骐应邀到现场咨询。根据科学的论证,他提出了采用放顶煤技术是解决冲击地压的有效方法。随后,他带领课题组入矿,一干就是3年,如今,该矿已基本解决了深部开采的冲击地压问题。

控制地表沉陷带来的环境破坏,一直是采矿界的难题。宋振骐根据他的岩层运动理论,于1997年在开滦唐山矿进行了多层位注浆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沉效果是不注浆的10倍,充分显示了该理论和技术的诱人前景。

宋振骐常说: “我年纪大了,我最大的愿望是为年轻人创造条件,把我们的事业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他在培养年轻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的学生在科研、教学、管理、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简 历



1935年3月10日 出生于武汉市。

1953年9月—1957年7月 在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地下开采专业学习。

1957年7月—1967年3月 任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助教。

1967年3月—1978年5月 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煤系助教。

1978年5月—1979年8月 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煤系讲师。

1979年5月—1987年3月 任山东矿院采矿工程系及矿压研究所副教授(系主任兼所长)。

1987年3月—1991年11月 任山东矿院矿压研究所教授 (所长)。

1991年11月—1993年3月 任山东矿院矿压研究所教授 (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3月至今 任山东矿院矿压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 要 论 著



1 Song Zhengqi.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eforming the mining proceduresin burst-tended seam under high stress,Mining Systems Adjusted tcHigh Rock Press Conditions,1985

2 宋振骐. 国际采矿科学技术讨论会议论文集·采场周围巷道矿压控制设计问题. 1985

3 Song Zhengqi. Basic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ntrol desig-ning in coal face,Modelling of Ming Structures,1987

4 宋振骐. 第二十二届国际采矿安全会议论文集·采场矿山压力和顶板运动的预测预报. 1987

5 Song Zhengqi. STRATA CONTROL DESIGN IN ROADWAYS A-ROUND THE WORKING FACE,MINING SCIENCE & TECHNOL-OGY,1987

6 宋振骐. 关于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几个名词及其概念的意见. 世界煤炭技术,1994

7 Song Zhengqi. Basic Structural Forms of Main Roof,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

8 Song Zhengqi. Present Study of the Roof Rock Pressure Control in Gate-ways in China and Its Research Tendency,第14届国际岩石力学局科技会议,意大利都灵,1995

9 宋振骐. 煤矿岩层控制研究重点与方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

10 Song Zhengqi.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oof rock pres-sure control in gateways of a deep mine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99 (199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小萝卜头被杀害时,手里为什么要握一支铅笔

小萝卜头是名著《红岩》里的一位小烈士,其真实的人物原型叫"宋振中",小萝卜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重庆解放后找到了小萝卜头的遗体时,却见他的双手紧紧握在胸前,而手心中紧握

历史秘闻 近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国际性的大事件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汪金福、宋振远、邓卫华)2007年岁末,记者梳理出这一年影响民生的大事。从这些民生变化,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改革的脉搏、发展的心跳。(一)1.5亿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义

历史人物 杨钦典杀了小萝卜头之后,为什么还放走了19个革命同胞

在小学的课本里我们认识了一个小朋友,他长得头大身子细,而且面黄肌瘦,周围的人都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的真名叫宋振中,在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就随着爸爸妈妈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抓到了渣滓洞监狱里。从小生长

陳毅臨終前將心愛的圍棋送給了誰

年輕時的張伯駒1960年,陳毅老友、吉林省省委書記於毅夫赴京開會。陳毅對他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張伯駒,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給他安排一下工作?”於毅夫立即吩咐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安排:「”設

陳毅臨終前將心愛的圍棋送給了誰

年輕時的張伯駒1960年,陳毅老友、吉林省省委書記於毅夫赴京開會。陳毅對他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張伯駒,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給他安排一下工作?”於毅夫立即吩咐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安排:「”設

历史人物 杀害杨虎城的头号凶手杨进兴,解放后潜藏六年,最后是怎么被抓的

先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档案:>1、1946年8月,他用手枪打死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罗世文、车耀先,并用汽油焚尸;>2、1949年9月,他参与杀害杨虎城将军一家三口,用匕首亲手杀害宋振中(小萝卜头,杨虎城秘

历史秘闻 陳毅臨終前將心愛的圍棋送給了誰

年輕時的張伯駒1960年,陳毅老友、吉林省省委書記於毅夫赴京開會。陳毅對他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張伯駒,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給他安排一下工作?”於毅夫立即吩咐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安排:「”設

接到命令除掉“小萝卜头”,17年后被人揭发,行刑前一句话被免罪

“小萝卜头”,一个在抗战时期是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很深刻印象的小男孩,他的原名是叫做宋振中,在他不到8个月大的时候,就和自己的父母是被国民党秘密逮捕了,可以说他从下就生活在了这样的一个牢笼当中,而正是由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