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越崎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越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越崎人物简介

·孙越崎



孙越崎,能源专家,我国现代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20年代起,先后创建和领导过一批煤矿和油矿。80年代他就长江流域治理和与三峡工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了各方面对建设三峡工程认识的深化。对推动输煤管道、改革煤炭工业管理体制、加强煤炭立法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越崎,原名孙毓麒,曾用名孙世棻,189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东镇同康村一个秀才家庭。童年时,孙毓麒曾在家乡附近一家私塾读书。17岁时考入绍兴简易师范学校。1913年,他来到上海,考取复旦公学。在复旦读书期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侵略军乘机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并进而提出意在灭亡中国的 “21条” 要求。孙毓麒忧心如焚,他鉴于有亡国之忧,前途崎岖,愤而改名越崎,取意心存救国,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

1916年,孙越崎从复旦公学毕业后随即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先学文科,后遵从父命,转入矿冶系。由于他成绩优异,又显示出非凡的组织能力,不久当选为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五四运动爆发后,孙越崎参与领导了天津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并被推选为学生代表与直隶省长谈判,事后因为拒不写悔过书被校方开除学籍。由于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帮助,他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继续学习,直至毕业。

从1924年起,孙越崎开始投身于中国现代能源工业。他首先来到天寒地冻的东北,创办吉林穆棱煤矿 (现属黑龙江鸡西矿务局)。经过6年奋斗,他经历并熟练掌握了一个新建煤矿从勘探、建井到生产、经营的完整过程。1929年他自费赴美留学,先后考入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攻矿冶专业。

学成回国后,孙越崎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担任矿务专员,对 (天) 津浦 (口) 铁路沿线的煤矿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调查。1933年,他被委派到陕北地区调查石油资源,随后担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这一时期,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成了由中国工程师主持的第一口油井。

1934年冬,孙越崎被任命为中英合办的河南焦作中福煤矿总工程师,随后又担任该矿总经理,并兼任焦作工学院董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独排众议,将焦作煤矿的主要设备、技术人员和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及设备转移到后方。1937年12月,孙越崎担任湘潭煤矿公司总经理。随后担任四川天府、威远、嘉阳、石燕四矿总公司总经理。他所领导的煤矿生产的煤炭供应了抗战中心四川全省一半以上工厂生产和民用。1941年,孙越崎被任命为甘肃油矿局首任总经理,负责创办玉门油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他率领员工在戈壁荒滩建起了一个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石油企业,其产量几乎是国产油的全部。为了表彰孙越崎的功劳,中国工程师学会在1942年举行的年会上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越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当时中国重工业最集中的东北区特派员,随后又相继担任河北天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成为主管全国经济及工业建设的领导人。解放前夕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孙越崎毅然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资源委员会管辖的近千个大中型企业及3万多名科技、管理人员基本完整地移交给新中国,对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越崎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煤炭工业部顾问等职务。历任第二、第三、第四、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等职,还应聘担任全国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1995年12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中国现代煤炭工业奠基人之一



孙越崎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煤矿开始,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担任国家煤炭工业部顾问,70多年来一直在为发展祖国的煤炭事业呕心沥血,是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1923年底,他以探矿队长的身份来到土匪和野兽经常出没的东北穆棱矿区,开始创办穆棱煤矿。次年该矿投产,产量逐年上升,1929年的产量已突破31万t,成为当时北满地区唯一的一座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式煤矿。孙越崎在该矿连续工作了近6年,经历了从钻探、建井、投产及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凡所经历,皆有记录,碎锦零缣,署诸行箧”。在此基础上,孙越崎撰写了 《吉林穆棱煤矿纪实》一书,由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出版。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感慨地写道:“方今黉舍青年,往往感于一时环境之艰,而灰终身进取之志,事求其易,禄惟其厚,数年蹉跎,一生断送矣。今观孙君之一出学校,即入穷山,数载辛勤,卒创大业,其奋发兴起者当如何? ……”。对孙越崎慰勉有加。

1934年冬,孙越崎来到河南焦作,先后担任中英合办的中福煤矿总工程师、整理专员、总经理等职。该矿当时是河南省最大的企业,拥有一万多名职工。在此之前,由于矿方经营无方,管理不善,加之工潮迭起,致使开支大,产量低,成本高。不仅长期欠发职工工资,而且拖欠大量铁路运费和窑木价款。河南建设厅长、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河南农工银行经理等人先后走马灯似地主持该矿工作,都因束手无策而相继垮台。孙越崎上任后,在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的基础上,重点整顿工程。过去,由于井下开拓掘进过度,致使采掘比例失调。孙越崎断然决定停止开发下山工程。此举既有利于缩短生产战线,节约开支,又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回采。与此同时,孙越崎在该矿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和制度,并把所有的规章制度汇编成一本《章则汇编》,广为宣传,使人人知道有关规章制度的内容,有章可循。通过整顿,孙越崎将积重难返、濒临破产的中福煤矿迅速扭亏为盈,1935年实现产、运、销、盈四个100万 (吨、元),使该矿产量和销售量跃居全国第三。

1938年5月,孙越崎被推选为四川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翌年,利用中福迁川设备,相继办了嘉阳,威远、石燕三个煤矿,曾任四矿总经理。在此之前,天府煤矿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采掘采用手工,井下运输主要靠矿工用竹篓绳子来背,抽水也靠人工。井下通风不畅,矿工劳动全是裸体,死亡率很高。为了改造该矿,孙越崎首先建立发电厂,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同时他把巷道截弯取直,扩大开高,铺设双轨运煤,更新通风设备。在矿工管理方面,天府煤矿原来实行的是 “租客制”,即矿方依靠包工头管理工人。这种制度的弊端一是生产大权完全掌握在包工头手里,包工头所得高于矿方; 二是矿工流动性很大,难以提高生产技能,劳动生产率低下。孙越崎上任后,随即改租客制为里工制。里工一般由矿方直接招募、管理和支付工资,为发展生产提供了保障。为了避免激化矿方与当地封建势力的矛盾,孙越崎聘请当地的乡长、袍哥大爷为煤矿顾问,按月奉送礼金,以示尊重。此举对以后解决矿界纠纷、购置土地、防止地痞干扰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天府煤矿成为抗战后方最大的煤矿,与嘉阳等煤矿生产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大后方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要。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任命孙越崎担任当时全国最大的煤矿之一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孙越崎主要负责唐山、林西、赵各庄、唐家庄、马家沟等5个旧矿的技术改造,同时主管煤矿的基本建设工作。过去开滦煤矿井下开拓是干打眼,空气中每立方米含粉尘上千毫克,对矿工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孙越崎提出改为水打眼,此项改进使开拓时粉尘大大降低,由于他重视技术改造,还改革了采煤方法,逐步淘汰井下骡马运输,改用电机车等,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1981年,国务院任命孙越崎担任煤炭工业部顾问。不久他又担任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与美国国际柏克德公司合作经营的中美国际工程公司咨询委员会主任,参与在中国发展输煤管道的论证工作。在他100岁高龄时,向全国政协递交了 “煤炭法应当尽快制定出台” 的提案,并专门上书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反映只有尽快制定有关煤炭的法律法规,才能理顺国营、集体和个体煤矿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依法办矿,依法治矿。孙越崎的意见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 《煤炭法》 的出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全国投入开发的仅有4个油田,它们分别是台湾苗栗、陕西延长、甘肃玉门和新疆独山子。台湾苗栗油矿长期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另当别论。大陆的三个油矿都曾时间或长或短的在孙越崎领导之下,他堪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孙越崎就曾在洛杉矶、得克萨斯等地的油矿参观学习,为日后回国创办油矿打下了基础。1933年,他来到陕北地区调查石油资源,并于次年率领两支探勘队约100多名职工分赴延长县和延川县钻探。通过勘查,孙越崎撰写出 《陕北油田调查报告及钻探计划》,提出陕北油矿分布在陕甘宁盆地的陕北斜坡带及渭北凹褶两个次级构造单位,含油面积约5万km2 ,陕北延长是其中一个中心油田。1934年底,孙越崎率部在延长打成了由中国工程师主持的第一口油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相继沦陷,石油制品来源断绝,汽车、飞机等军事方面用油奇缺,形势万分危急。1941年3月,孙越崎被任命为甘肃油矿局首任总经理,负责创办玉门油矿。孙越崎上任后,他看到油矿需用的钻机、套管等设备当地不能生产,只能在重庆订购; 打井用的水泥和重晶石当时也仅有重庆一地可生产。且有大量需要疏通、联系的工作也必须在重庆进行。于是,他决定把甘肃油矿局机关设在重庆,专办财务及购买设备材料、生活必需品等。孙越崎每年夏秋期间在油矿督促生产,冬春季节在重庆办理运费预算和采购运输器材去玉门矿区,同时兼顾四川4个煤矿的工作。

为了提高油矿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孙越崎从美国聘请了钻井、采油、炼油等方面的工程师到玉门油矿工作,就地培训青年职工,大大提高了工效。新购的1000m钻机使旋转给进的转速从40~50转/分,提高到200转/分以上,钻井月进尺从100~150m提高到300~400m,钻井深度从200~400m提高到400~500m,探井达到1000m的深度。这一时期,孙越崎还从伊朗进口了一批高压控制阀门,以解决油井打成后缺少压喷和分流原油的问题,从而使玉门油矿的钻井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抗战期间,玉门油矿成为重庆国民政府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企业。在孙越崎的领导下,玉门油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石油企业,拥有比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机器设备,年生产原油能力8万吨,年炼油能力10万吨,生产12种油产品,逐步培养出一支掌握近代石油工艺、有59个工种的石油产业队伍,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从而为我国石油工业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42年举行的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孙越崎因创办玉门油矿成绩卓著,被该会授予金质奖章,成为该会自成立以来继凌鸿勋、侯德榜、茅以升之后,第四位金奖得主。孙越崎从此被誉为中国的 “煤、油大王”。

抗日战争期间,孙越崎还代表甘肃油矿局接管了新疆独山子油矿。



论证三峡工程



早在抗日战争后期,资源委员会就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成三峡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并派遣约50名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管理局实习。不久中国爆发了内战,完全丧失了一个巨型工程所必须的社会环境。1947年资源委员会便撤销了与美国合作设计三峡工程的项目,并撤回了派去实习的工程技术人员。

1983年初,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上,90岁高龄的孙越崎连任常务委员,并被任命为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组长。1988年初,在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上,孙越崎再次当选为常务委员,并被任命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这一时期,他还担任全国政协三峡工程专题组组长,被水电部聘为三峡工程论证小组特邀顾问。为了论证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孙越崎抱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查阅了大量有关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资料,1985年,他以92岁高龄,亲自到长江上中游进行了为期38天的现场调查。随后在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水电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等会议上作了多次长篇发言,就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与三峡工程相关的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促进了各方面对建设三峡工程认识的深化。

孙越崎认为,三峡工程规模最大、工期最长、花钱最多,无论从科学技术涉及面之深广与复杂; 无论对流域生态与环境影响之严重; 无论从移民数量等社会诸方面看,都堪称世界之最。对这项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认识。

关于防洪: 孙越崎指出,长江流域各地区一般出现暴雨和洪水的时间不同。他通过对长江中下游1870年、1931年、1954年、1981年发生特大洪灾成因的分析,提出如果靠修建三峡大坝来防洪,不仅保不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而且会给上游的四川造成严重的危害。他主张当前主要抓平原防洪工程,加固加高堤防和利用蓄洪垦殖区进行蓄洪。

关于发电: 孙越崎认为发展电力要先支流后干流,要水电火电相结合。华东地区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 华中地区水火并举; 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

关于航运: 孙越崎主张长江的规划和整治应以航运为主,而不是 “防洪第一”。他认为,长江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通航河道,是沟通西南、华中、华东经济的大动脉,是川、云、贵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口,如果出了问题,不仅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还将贻害于子孙后代。

关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时机,孙越崎提出应 “在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和主要产生洪水和泥沙的支流得到基本控制后,使四川大洪水不致引起大量泥沙淤积和水库回水太高的影响,以及国家有充裕的财力时,再考虑兴建三峡工程,比较稳妥”。

孙越崎对三峡工程的论点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各方面对三峡工程整体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向科学化、民主化方向发展。



肝胆相照 敢当诤友



在孙越崎的晚年,费时最长、费力最多的是为原资源委员会人员平反冤假错案。

解放战争中后期,孙越崎担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最高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同国民党进行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孙越崎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于1948年10月秘密举行资源委员会所属重要企业和会本部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动员他们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参加秘密会议的人员大都以实业救国为志向,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尊心。此时他们的想法与孙越崎不谋而合。他们纷纷表示拥护孙越崎的决定,会后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也无一人泄密或告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资源委员会各部门、所属各企业的负责人大都保留原职原薪,并被妥善地安排了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在 “三反”、“五反” 运动,“肃反”、“反右”运动,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中,原资源委员会部分人员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批判斗争。他们中有的被抄家,有的被降职,有的被诬为 “潜伏特务”,有的被迫害致死……。孙越崎也在“三反”运动后被调离北京。1976年唐山地震后孙越崎回到了北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成为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一些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和迫害的原资源委员会人员及遗属纷纷给孙越崎写信,请求他向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情况,尽快为他们落实政策。收到这些来信,孙越崎的心情很不平静。他不顾自己已届耄耋之年,为此四处奔走,多方呼呈。他常引用 《晋书》 中的一句话: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些问题仍未得到圆满解决之后,孙越崎在度过他98岁生日之后,亲笔给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写了一封信,由当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同志转呈江总书记,恳请中央重新审议原资源委员会起义性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系列准确有力的材料。江泽民总书记收到孙越崎的来信后十分重视,当即委派当时的中央统战部长丁关根亲临孙越崎家中看望,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并安排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提出意见。

1992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邀请孙越崎到中南海,告之中央对资委会问题很重视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合影留念,并共进晚餐。当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原资源委员会部分代表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接见了与会人员并讲了话,肯定他们当年在孙越崎等负责人领导下护产护矿,将所属工矿企业及财产移交给人民,移交给新中国,是正义的爱国行动,是有功劳的。199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和统战部办公厅联合发出了 《关于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部分人士按我地下工作人员对待的通知》。至此,孙越崎晚年为原资源委员会有功人员落实政策一事在江泽民总书记亲自过问和指示之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一年,孙越崎整整100岁。

1992年,在朱学范、钱伟长、程思远等20多位各界领导和知名人士倡议下,成立了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其宗旨是纪念孙越崎为中国工矿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继承他发展科技教育、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望,支持和资助能源教育活动、培养人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后备人才的成长。该基金成立以来已连续8年举行评奖、颁奖活动,至1999年共奖励541名优秀人才,其中5人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式候选人。

1995年12月9日孙越崎以103岁高龄在北京病逝,他一生从不迷信,生前他多次留下遗言: 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仪式,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捐献可用器官; 遗体做肥料,绿化祖国; 夫人 (无工作) 去世后捐献全部个人储蓄。

1996年,孙越崎的家乡——绍兴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孙越崎,投资2600多万元人民币,新建了一所全寄宿的高级中学,命名为越崎中学。校名由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笔题写。校内设“孙越崎纪念馆”,馆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亲笔题写,老一代革命家薄一波同志为纪念馆写了前言。焦作工学院和绍兴越崎中学分别在校内安放了孙越崎塑像,以志永远纪念。



简 历



189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平江乡同康村。

1909—1912年 在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学习。

1913—1916年 在上海复旦公学学习。

1916—1921年 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学习。

1923—1929年 在吉林穆棱煤矿 (现属黑龙江省) 工作。

1929—1932年 在美国斯坦福工作、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1932—1934年 在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担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

1934—1937年 任河南焦作中福煤矿总工程师、总经理,焦作工学院董事长。

1937—1938年 任湖南湘潭煤矿总经理。

1938—1945年 任四川天府、嘉阳、石燕、威远煤矿总经理。

1941—1945年 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

1945—1946年 任河北平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

1946—1949年 任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经济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

1949—1952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

1952—1979年 任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

1979年 当选为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0年 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1981—1995年 任煤炭工业部顾问。

1981—1995年 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1995年12月9日 病逝于北京。



主 要 论 著



1 孙越崎. 吉林穆棱煤矿纪实. 北京: 中国矿冶工程学会,1929,84

2 孙越崎,严爽. 津浦铁路沿线煤矿调查. 南京: 1932,420

3 孙越崎. 湘潭煤矿筹办之经过. 重庆: 资源委员会季刊,1938 (3)

4 孙越崎. 四川之煤矿业. 新经济,1939 (5)

5 孙越崎. 解决四川煤荒问题之建议. 西南实业通讯,1940 (4)

6 孙越崎,张心田. 陕北油田钻探工作纪要. 资源委员会季刊,1938 (2)

7 孙越崎. 没有工程设计就不可能施工. 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第1版)

8 孙越崎. 孙越崎文选. 北京: 团结出版社,1992,374

相关参考

国民党史 孙越崎

孙越崎原名毓麒,浙江绍兴人,1893年生。天津北洋大学采矿部、北京大学采矿系毕业,美国斯坦福大学矿科研究生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3年创办吉林省中俄官商合办穆林煤矿。1924年任吉林穆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孙楷简介

三国人物中文名:孙楷一:三国时吴将领孙楷二:清-画家孙楷三:江苏高邮-孙楷孙楷三国时吴将领孙楷孙楷,?-304,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韶子。孙休时任宗正,迁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代孙越为京下督。天

晋朝历史 西晋刘琨(西晋)

  刘琨,字越石,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厕身以帅哥才子闻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纪最小,排名最后。为司州主簿时,与祖逖闻鸡起舞,

晋朝历史 西晋刘琨(西晋)

  刘琨,字越石,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厕身以帅哥才子闻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纪最小,排名最后。为司州主簿时,与祖逖闻鸡起舞,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