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Posted 政权
篇首语: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官渡之战的意义
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战其实是中国政权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历史选择。曹操主张统一,此战胜利后,曹操向着统一中国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基本统一了北方。袁的志向不高,只要自己能成为诸多分立政权中的一个就满足了,他的失败是战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败。这也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和将其实现的愿望。
战役评论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曹操成功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袁绍最终会败给曹操,是天意还是人谋?
官渡之战袁绍最终会败给曹操,是天意还是人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首先看看战前的事件,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先后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两大集团几乎势均力敌(演义归演义)。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归降曹操。刘表虽然表面上答应支持袁绍,但他并未出兵,持观望态度。曹操用卫觊之计,镇抚关中,并在官渡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以防备袁绍攻击许都。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进攻徐州的刘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于徐州,关羽被生擒投降。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四月,颜良为关羽所杀,白马之围遂解,。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而后文丑死于乱军之中。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关羽回到刘备身边。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汝南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为曹仁击破。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撤退忧郁而死,曹操后来逐步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但是,我们知道,官渡之战的主角之一袁绍从此彻底的丧失了话语权,战况就不得不让曹操一方书写,总之,惨胜官渡。
但是,曹军真的少,不敌袁军吗?肯定不是演义那样了,想想曹操发展了几年,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四五年,打仗只有一两万人马,绝对是演义和野史忽悠的。此时两大集团各占四州,大汉总共才十三州,这是什么概念,不论如何,两个都是势均力敌的巨无霸,所以绝不是以少胜多,而是势均力敌的争斗。战争结束,只是袁绍从攻势变为守势,曹操从守势变攻势。官渡之战从袁绍撤退迂回,彻底发生了变化,此时袁绍死了!对,挂了,可惜啊。。。而后几个渣渣儿子内讧争霸,打得急红了眼,让曹操有机可乘,杀入河北,最终袁势覆灭,当然这是官渡五年后的事。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