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翁心源人物简介

Posted 石油

篇首语: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翁心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翁心源人物简介

·翁心源



翁心源,石油储运工程专家。我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我国第一部 《油管工程》 专著。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指导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和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开创我国输油、输气管线工程建设献出毕业的精力。

翁心源,字同书,1912年5月11日生于浙江省鄞县的一个绅士世家,其父翁文灏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翁心源青少年时期随父在北京读书,从小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927年,他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经过一年初习班、两年预科和四年本科的学习,1934年7月以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投身铁路建设,先后参加粤汉铁路株韶段、湘桂铁路柳南段、滇缅、叙昆等铁路的修建,任副工程师等职。后因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略中国,铁路建设被迫中断。当时,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作为能源的石油成为最重要的抗战物资,有 “一滴汽油一滴血” 之说,因此发展石油工业便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翁心源听从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父亲翁文灏的指点,改行从事石油事业,来到了1941年3月刚刚成立的甘肃油矿局工作。1942年3月,当时的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为培养建设人才,经考试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技术人员派往美国学习,翁心源是其中之一。在选择专业时翁心源意识到,已经投入石油开发的玉门油矿地处西北荒原,交通极为不便,生产出的油品因运输上的限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而管道运输是石油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他选定了在美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专业,从而成为我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的第一人,肩负起开创中国石油管道运输事业的重任。

在美国学习期间,翁心源不仅勤奋学习书本上先进的理论,也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一面认真考察美国油管工程实际状况,一面进行从玉门到兰州输油管道的设计和研究,并于1943年10月写成专著《油管工程》,系统而简明地论述了油管工程理论与应用,堪称是中国油管工程的开山之作。1944年9月至11月在回国途中,他又赴印度考察了中印油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用) 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与之对比,以提高 《甘肃油管试验性的设计》 实习报告的确切性。他还 “深盼同仁中有对油管发生兴趣者,能进而加以研究……日后共同参加实建工作,为我国新兴之石油工业,解决运输之困难”。著名石油管道专家梁翕章、张英,就是先后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从事石油管道这一行的。

1944年12月翁心源回国后,便携夫人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坐卡车长途跋涉到了玉门油矿,并立即开始进行从八井区输油总站到四台炼厂输油管道的设计。他经常顶风冒雪带领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测量、监督施工,当年就建成投入使用。这条4.5km长的管道,被人们誉为 “地下油龙”。这是翁心源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输油管道。

1946年6月,隶属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中国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翁心源出任工程室主任。他先后主持了石油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储油所、售油站、油库及加油站的设计、建设工程,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系列油品的储存、销售设施,打入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油品市场并占有了一定比例的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1949年上海临近解放,翁心源积极参加了石油公司所属的上海高桥东西两厂的护厂斗争,千方百计保住了各种储油设备和器材,使之免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对这次护厂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1993年5月联合下文指出: “对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人士中,在组织、领导护厂中有重要贡献或立功表现的,可视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翁心源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解放后,在孙越崎、邵力子等知名人士的鼓励下,避居香港的翁文灏写信给翁心源,表示了回国的愿望,来信很快由翁心源递交有关部门,并转呈中央,中央同意翁文灏回国,并派翁心源亲赴香港,将详情面告父亲。后由于某些原因翁文灏未能及时回国,但翁心源一直与父亲保持联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经过多方努力,翁文灏终于在1951年3月7日回到新中国。由于翁文灏不仅是第一个回国的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更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因此,他的回国不仅在海外引起一阵波澜,对台湾也有巨大的震撼。翁文灏回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 中也特意提到翁文灏是 “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1950年4月,翁心源奉命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的筹备工作。会后,被任命为石油管理总局计划处处长,其间参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还负责石油工业年度计划的编排和实施。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他担任基建司总工程师,先后组织了多项油气长输管道储运工程以及新建炼油厂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审查、施工质量和验收投产等工作。1960年,他带病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亲自组织、参加了萨尔图油田地面工程的规划和建设。1964年以后,他开始从事石油科技情报信息工作,担任石油情报所第一任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1970年在湖北省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去世,享年58岁。



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油库系统



建设中国自己的油库系统,是翁心源强烈的愿望。1946年6月,翁心源出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主持石油公司所属各地储油所及售油站建设工程。他首先对这些储油所做了全面考察规划,充实完善了原有的一些设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程队,从增建油罐开始,扩建了刚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上海营业所高桥东西两厂的灌装车间、油轮的装卸码头和油罐进出油系统,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成品油销售体系的油库。又从美国订购了一套制桶设备,用半年时间在西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先进的制桶生产线,使东西两个厂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又扩建了天津、北京、杭州、台北、台中、苗粟等地的油库,还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青岛、台湾等地建设了12座加油站,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加油站。翁心源不仅有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储运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建设这些储运工程中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储油所、油库、加油站等一系列储存、销售设施。到1947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占领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四分之一以上的油品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石油储运在当时是一门新学科、新技术,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翁心源把在美国学习所得,写成储运活页专辑共10余册 (中英文),供工程室及所属油库人员学习,其中输油及油库建设与管理等知识均很详尽,储油区的油罐布局以至钢油罐建造、水消防等,相应配套,都很实际,读者便于引用,填补了当时尚无此类书籍的空白,许多人从中受益。他还亲自领导汇编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 《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业务设备现况报告》(其中绘出包括油库地点、储油容量、码头装卸能力等布置详图),既供参阅之用,又便于查找各油库、站、所的概况,同时也为解放时接收清点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结构力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翁心源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油罐基础建设方面的陈规是按承载力设计重力基础,费工费料且工期长。翁心源运用油罐盛油呈平均下沉的原理,采取浅挖槽,垫砂层的方法,经一定时间,基础受油重压力逐渐下沉。沉实的基础,承力坚实可靠,再连外接管时,既避免了上下错位,又防止了水平位移。翁心源还将沉降量的理论,用于建造50多米的烟筒上。事先,他查明了当地地层为淤积沉积,是适合采用预设沉降量的土壤。实践证明,由于算准下沉量 (下沉深度),预留出烟道口,结果未发生尺寸差错。

沿长江的油库码头栈桥大多数距岸边较近,有较好的受力条件,且多为木结构; 而距岸边较远的码头栈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建造南京浦口油库码头栈桥时,要求能泊3000t油轮吃水深度,而且远离岸边约数百米,如按常规设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翁心源根据江流平稳、少浪、栈桥虽长但承重轻,只有四根不粗的油、水管等有利条件,决定仍采用木结构。实践证明,在较深水域建木栈桥是可行的,不但大大节省了建造费用,而且缩短了工期。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翁心源在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指导新中国克独长输管线等

大型输油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翁心源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1950年4月,翁心源奉命赴北京参加筹备燃料工业部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会议决定在燃料工业部设立石油管理总局和西北、东北两个石油管理局,翁心源被任命为石油管理总局计划处处长。在此期间,他主要参与制定了石油工业在国家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发展规划,还负责石油工业年度计划的编排和实施。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担任基建司总工程师的翁心源主要抓了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建设、储运工程的新建和改扩建炼油厂工程以及其他配套工程的建设。

1958年,翁心源组织指导了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 (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 的建设。当时克拉玛依油田正值开发初期,翁心源提出: 为了降低能耗,在集油工艺上可采用井间接力输送,充分利用地层压力输送的办法。他还坚持从简节约的原则,在设备选用上,极力推荐就地取材,用钻井用的柴油机和泥浆泵作输油动力,使用库存的无缝钢管,同时,十分强调防腐涂层问题。在翁心源及全体人员努力下,这条长147km的输油管道于1958年底全部建成,解决了克拉玛依原油外输依靠汽车运输的问题,而且至今40多年来克独输油管线一直在应用,为新疆石油工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1961年在修建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巴渝输气管线 (四川巴县石油沟气田至重庆) 时,翁心源非常关心工程的进展情况,他先后两次到现场视察。在第一次过江工程失败后,他应邀到现场指导研究第二次过江方案,在现场,他同技术人员一起认真讨论分析第一次过江管道断裂的原因,认为是江底不平,有悬空段。他热情支持技术人员提出的石笼稳管方法,这一方法几经协商完善,在施工中应用非常成功。在以后的过江管道施工中,此方法得到推广应用。



组织石油管道的防腐工作



在石油管道建设中,翁心源一直注意埋地管道的防腐保温技术。国家科委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土壤腐蚀试验网站”课题,他是这个课题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并被聘为国家科委腐蚀小组土壤腐蚀组副组长、腐蚀学会理事会秘书长。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制订了土壤腐蚀工作1963年至1972年的10年发展规划; 确定了土壤腐蚀规律的研究、地下构筑物防腐层的研究、地下金属构筑物电法防腐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对地下金属构筑物腐蚀及其防护的研究以及土壤腐蚀试验、测定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研究等重大课题,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9个土壤腐蚀试验站,下设29个试验点。这个计划使我国埋地石油管道的防腐保温技术研究从未间断,并不断取得进展。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防腐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50年代在建设克独输油管道时,采用牛皮纸裹沥青做管道的防腐层,效果虽较好,但因基本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比较大。到60年代,研制成现场热缠防腐作业机,将除锈、刷底漆、浇沥青、缠布等工序全部在现场机械化完成,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1964年以后,翁心源又转向从事石油科技情报信息工作。他在石油部原编辑室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石油科技情报所,并担任了第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他既抓国外科技情报,又抓国内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果,使情报所的工作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国外石油科技动态和发展方向。在这期间,翁心源虽患有高血压、慢性肝炎等疾病,但在他主持下,仅1965年情报所就完成了540万字情报刊物和600万字的编辑工作以及四项展览任务。



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



翁心源热爱祖国,热爱石油储运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毅然拒绝了美国亚细亚公司给予优厚待遇去美国工作和去台湾工作的机会。在上海解放前一个月,他冒着风险,在父亲帮助下,将被国民党胁迫到台湾的妻子女儿等接回上海,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以民族利益为重,多方奔走,积极努力,终于使父亲翁文灏回到祖国。

翁心源思想进步,治学严谨,是一个事业心、责任感极强的人。他深受父亲翁文灏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他父亲主持地质调查所工作时,常常带学生出野外采集矿藏标本,进行学术研究,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地质事业呕心沥血,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潜移默化中他继承了父亲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诚恳待人的生活态度。他从不以家庭背景为自己找享受,在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他毅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石油事业,并赴艰苦边远的西北荒原修建管道。参加新中国建设后,他由一个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石油战线的领导干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翁心源一生勤奋刻苦,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各项工程设计与建造,都亲自关注,如城市汽车加油站,工程量虽小,设计简单,但也亲自主持设计,数次现场监管,直至验收。他学识广博、技术全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石油部多年负责石油生产和基本建设工作,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努力钻研业务。1960年,他积极投入大庆石油会战,此时他正患肝炎,但仍与广大工人同甘共苦,为建设大庆油田和蕯尔图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规划献出了自己的知识和力量,1959年和1963年先后被评为石油部机关先进工作者和五好职工。

翁心源平易近人、谦虚和蔼,与同事和谐共处。他特别关心下属,上海解放前夕,他将自己在上海小沙渡路的住宅让出,安置避难的中国石油公司的职工家属。他的朴实、诚恳、热情、正直感动了周围的人,至今一些老同事对他仍然充满敬意和怀念。尤其是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人深受他的教导和影响,如今每当提起与翁心源共事的往事,人们的感激爱戴之情油然而生。



简 历



1912年5月11日出生于浙江鄞县。

1918—1924年 在北京师大附小学习。

1924—1927年 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

1927—1934年 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 (一年初习、两年预科、四年本科)。

1934—1937年 任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实习技术员。

1937—1938年 任湘桂铁路柳南段工程处工程师。

1939年 任滇湎铁路工程局工程师。

1940—1941年 任叙昆铁路工程局工程师。

1942—1944年 任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派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习石油运输和油管工程副总工程师。

1945年 任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矿工程师。

1946—1949年 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

1949—1950年 军管中国石油公司 (上海) 留用。

1950—1952年 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计划处处长。

1953—1955年 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基本建设处总工程师。

1956—1963年 任石油工业部基本建设司总工程师。

1964年 任石油工业部编辑室总工程师。

1964—1970年 任石油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70年 在湖北潜江石油部 “五七干校” 去世。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翁万达和林大钦关系 怎么评价翁万达

翁万达翁万达曾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陕西布政使、左都御史等职,著有《翁万达集》《稽愆集》《东涯集》等作品,于1552年在回乡途中逝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翁万达和林大钦关系>林大钦与翁万达、陈

历史人物 翁万达斩十八翰林 翁万达的故事

翁万达翁万达为官期间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抗击蒙古、修筑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宁,功勋卓越,深得后人推崇,甚至被世人称作国之“干城”。翁万达斩十八翰林>传说,翁万达更有一事,亦为乡人所传诵者,顺及之。盖

历史人物 明朝翁万达轶事传说,怒贬土地神

落海遇救>翁万达四岁时随父亲翁玉出海打鱼为生。翁万达,天天缠着要跟父亲去打鱼。传说,海中鱼虾将翁万达看成是白毛老虎,互相呼喊着逃开了。他父亲网网落空,只好返航。自此,凡是带翁万达跟着出海便打不到鱼;反

历史人物 明朝翁万达轶事传说,怒贬土地神

落海遇救>翁万达四岁时随父亲翁玉出海打鱼为生。翁万达,天天缠着要跟父亲去打鱼。传说,海中鱼虾将翁万达看成是白毛老虎,互相呼喊着逃开了。他父亲网网落空,只好返航。自此,凡是带翁万达跟着出海便打不到鱼;反

历史人物 翁万达有哪些作为

翁万达,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出生,字仁夫,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今属汕头)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翁万达生于寒门,勤奋好学,博览群书,28岁时,考中进士,从此踏入官场。>中进士后,翁万达即授户部广西

历史人物 魏了翁生平做过的事情有哪些 南宋大臣魏了翁简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臣。>>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

世界历史 厄瑞克忒翁简介

厄瑞克忒翁神庙(或伊瑞克提翁)是一个古老的希腊文寺庙的建造卫城的雅典421和406BCE之间的黄金时代城市为了房子的古代木邪教雕像雅典娜和一般在高度颂扬伟大的城市它的力量和影响。厄瑞克忒翁神庙曾遭受滥

历史人物 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叶绍翁简介

宋朝人物本名:叶绍翁字号:字嗣宗;号靖逸所处时代: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龙泉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四朝闻见录》等主要成就:存诗40余首,多佳作职业:文学家、诗人叶绍翁人物生平叶绍

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翁同此人

  翁同,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同治帝、光绪帝帝师。公元1830年,翁同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熟,字叔平,号松禅。  翁同是官宦世家出身,父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本人的成就也非常的高,

历史人物 凯撒里翁简介

托勒密十五世凯撒“TheosPhilopatorPhilometor”(“爱父爱母的上帝”)(公元前47-30年),以他的非官方昵称Caesarion或希腊语中的“小凯撒”而闻名,是克利奥帕特拉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