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徐建寅人物简介
Posted 火药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徐建寅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徐建寅人物简介
·徐建寅
徐建寅是我国近代一位爱国的、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是传播西方进步文化、翻译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他一生从事和任职的工作部门,几乎包括了清政府规模最大的几个机器局、造船厂,为近代中国的造船事业、军事工业、化学工业及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徐建寅,字仲虎。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今无锡市郊区山北乡会西村)。是清末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一生及其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徐寿的教育和直接影响分不开。
徐寿 (1818~1884) 号雪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化学的先驱。由他创造、命名的一批化学元素符号,有的至今仍在中国和日本沿用。
徐建寅在其父的教育影响下自幼聪敏好学,随徐寿、华蘅芳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有时参与他们做实验。人称其“少勤敏,善察微”。
1861年,徐建寅17岁,随徐寿一同到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的军械所供职。当时,徐寿与华蘅芳正筹划试造一艘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为此事,他们“日夜凝思,苦无法程”,徐建寅“累出奇思以佐之”。在徐建寅的协助下,1863年,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 “黄鹄”号第一艘实用轮船试航成功。
1867年,曾国藩推荐徐寿、徐建寅父子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作,此时江南制造局刚迁进新址,百事草创,头绪多端,为提高制造能力,以徐寿为主提出了翻译西书、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水师的四条建议。在徐氏父子倡议下,江南制造局于次年即设立了翻译馆,并聘请了英美学者伟烈亚力、傅兰雅等,专门从事翻译出版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工作。
徐建寅在江南制造局任职七年,“于船炮枪弹多所发明”。1868年,他协同徐寿、华蘅芳制造成我国第一艘汽机兵船“惠吉”号,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拉开了序幕。
在此期间,徐寿、徐建寅还都作为 “华方董事”的代表,与西人麦华陀、傅兰雅等用募款集资的办法,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专门向社会青年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 “格致书院”。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形式,为中国兴办近代式的科学技术教育开了先例。
1874年,徐建寅应李鸿章的邀请,到天津机器局主持硫酸(时称镪水)的研造。经过筹划、采用铅室制酸法,不久便研造成功。为天津机器局解决了所用之镪水依赖进口的问题。
是年,清政府征用人才,江苏巡抚丁日昌素识徐建寅的才学,要其筹论时局,徐建寅遂“上书万言”,详陈时势,受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重视,并“奉旨以出使大臣记名”。
1875年,徐建寅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来山东协助其筹划机器局的创建。并受命他为机器局总办,全面规划,统筹一切。山东机器局,在徐建寅一手经管下,不逾一年,即已全部建成。开创了由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局建厂的先例。
1879年,徐建寅被委派以驻德使馆二等参赞的名义,出国进行技术考察。这是中国第一个被派往外国专门作技术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徐建寅这次出国考察,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订购铁甲舰船,一是考察英法等国生产制造技术。从1879年至1881年两年间,他先后对英、德、法三国80多家工厂和科技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并将其所见所闻详细作了纪录,尤其对生产设备、工艺技术方面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更为专注。对于订购铁甲舰船,徐建寅更是尽心竭力。他考察了英、德两国最著名的一些造船厂,经过对比、考证,最后选定德国最大的一家造船厂(伏耳铿造船厂),订造了两艘铁甲舰船。这就是清政府北洋舰队中的两艘主力舰: “镇远”和 “定远”号。
1886年,两江总督曾国荃聘请徐建寅督办金陵机器制造局,主持技术工作。徐建寅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利用旧设备改造成可自己铸炼钢材的设备,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开支。同时,还研造成了新式后膛抬枪。另外,对人事任用、生产调度等管理工作也作了不少改进。
1890年,徐建寅应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会办湖北铁路局。是时,张之洞正兴办汉阳铁厂和枪炮厂,急需大量用煤。为减少从外国购买,他于大冶附近“勘得真煤层”一处。经试开,质量极佳,“与英国之上等煤足堪匹敌”,并且也足够这两个厂使用。
1895年,光绪特旨召见徐建寅,并派其去天津、威海查验船械战败 (中日战争)、失利的情形。
1896年,徐建寅被调到福建船政局任提调。在公务之余,他博览中外有关书籍,撰写了一部因时而作的名著: 《兵学新书》。
1898年,在维新变法、实施新政中,徐建寅被任命为农工商总局督理,并授予他三品衔、可随时“专折奏事”的待遇。变法失败后,徐建寅亦被列入 “禁锢谪革”之内,由于他 “参与事晚”,被革去“三品”后,以回乡扫墓为名,在无锡、上海闲居一年多。
1900年,张之洞约请徐建寅去湖北督办全省营务。是时,八国联军正入侵中国,外洋火药已不再向中国出口,张之洞派徐建寅去督办保安火药局,为应急需,遂“慨然任之”。徐建寅日夜操劳,只三个月,便将保安火药局建成投产。
在此之前,张之洞于汉阳建造了一个无烟药厂,因外洋工匠此时都已离厂,生产研制无法继续进行,张之洞又派徐建寅总办无烟药厂研造之事。徐建寅为不受制于洋人,又挑起研制无烟药的重担。为尽快研造出合格的无烟药,他“日手杵臼,亲自研炼”。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造成功。1901年3月31日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他亲自到拌药房合药拌料,正准备开工生产时,不竟机炸药轰,与在场的其他15名员工同时罹难,时年57岁。
为表彰徐建寅的功绩,清廷照张之洞等的请奏,按军营提督阵亡的例子给予优恤,并追赠为二品衔内阁学士,交国史馆立传,入祀昭忠祠等。
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徐建寅一生致力于科学技术事业,不仅为创办和发展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化学工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也是我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奠基者。
19世纪60年代,作为水上运输和军事装备用的主要工具汽机轮船,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使用,但在中国却依旧是传统的木制帆船,“摇橹划桨、背纤使舵”。当时,清政府要从外国购买或租借这种新式船只,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如需请洋人来中国建造或修理。“则糜费更多”。
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安庆军械所从事技术工作的徐寿,向提倡 “洋务”的曾国藩建议,不需洋人自制轮船的设想,很快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为实现这个愿望,徐建寅、华蘅芳多方搜寻资料,他们参照一些零星资料,先造出了蒸汽机,又据英人合信氏编著的 《博物新编》 中的一幅轮船插图,以徐寿为主设计制做了船的模型。在试制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和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徐建寅、华蘅芳都做了不少工作。经过多次试验、改进,1863年,一艘木壳机动轮船便试造成功。这就是被命名为“黄鹄”号的、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制造出的第一艘轮船。1864年,徐寿、徐建寅在“黄鹄”号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加大。1865年,便成功地制造出一艘长55尺、载重25吨、时速21.2里的机动轮船。当这艘船在长江下水时,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以《中国人的机器技能》为题作了专门报道,说这艘船的 “全部工具器材,连同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汽压计等,均经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协助。”
1867年,徐寿、徐建寅经曾国藩推荐,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作。江南制造局在1865年由李鸿章初建时规模很小,以制造枪炮为主。1867年由虹口迁到高昌庙后,先后增设了造船、锅炉等一些新厂。为吸取西方各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制造局根据徐氏父子的提议,设立了专门翻译出版西书的翻译馆。于此徐建寅一面协同徐寿等研究造船技术,一面同傅兰雅等合作翻译科学技术书籍。经过努力和几次改进,1868年以徐寿为主,为江南制造局造成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即“惠吉”号。这艘船,“长180尺,宽27.2尺,吃水8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上并装有大炮8门。”这艘兵船的船体、吨位、时速及制造速度等,都远远胜过了 “黄鹄”号。“惠吉”号制造成功,不仅拉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同时在中国的造船工业史上,也标志着开始朝着自立、自主的方向迈进。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也较前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除徐寿与西人合作,翻译出版了《汽机发轫》等有关书籍外,徐建寅与傅兰雅共同翻译出版了 《汽机必以》、《造船全法》等科学技术书籍。
“惠吉”号下水后,又陆续造成了 “操江”、“测海”,1000吨级的“威清”及2800吨级的“驭远”等大型舰船。徐寿、徐建寅不仅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开创了局面,也为中国培育了第一代产业工人和造船骨干。
徐建寅在西方考察两年多时间里,几乎访遍了英、德、法三国的所有造船厂,对他们的制造能力、设备、技术状况以及各种船舰的性能、装备,优缺点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和了解,并把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详细作了纪录。这对正起步兴建中的中国造船工业,是非常适时和有益的。
1896年,徐建寅被派往福建船政局做技术工作(提调职)。福建造船厂,又名马尾造船厂,是清政府于1866年在福州马尾建造的一个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初期,这个造船厂的一切大权都由法国人总揽,技师、工头等也都是高薪招聘的法国人。1884年中法战争时,这个厂遭到了极大破坏。1894年中日战争之后,生产制造更趋下降。徐建寅到此后,处处从实际出发,以他多年治厂和制造的经验、阅历,在恢复生产和治理整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此期间,他亲自设计并督工监造了、当时被称为国内最大的一座船坞,即“青州船坞”。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深为时任船政大臣裕禄的赏识。说,“该员才识练达,究心时务”。“于机器制造情形极为熟悉”等。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开端,从军事工业方面说,是从制酸 (当时称镪水)和制造新式火药开始的。火药,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但在清政府创办机器局的初期,制造枪炮弹所需用的火药,包括黑火药,大都购自外国,或聘请洋师、洋匠来华主持制造。对于当时被西人称为最新的无烟火药,其制造方法更秘不示人。而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材料硫酸、硝酸等,都是从外国高价购进,即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很多银两,而且还因为长途转运,有时延误了生产制造。对此,徐寿、徐建寅父子深有感受。为解决用酸问题,他们积多年对化学的研究,尤其徐寿在这方面的造诣,首先在江南制造局药水厂化学房里开始试制,不久便在龙华火药厂研造成功。与此同时,他们父子还研制出了镪水药棉及汞爆药等,为中国制造火药的技术开创了新局面。
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调徐建寅到天津机器制造局,主持镪水的研制工作。是时,天津机器局正扩建新厂,加大枪炮弹的制造,对于镪水更为需要。徐建寅到天津后,殚思极虑,因地制宜,参照龙华火药厂的“铅房法”,不久便试造成功。其质量“与外来无异”,而价钱却便宜了数倍。由于能自制镪水,为天津机器局之后的大规模发展、新火药的研制,都开创了有利条件。
1876年,上海《格致汇编》春季卷上记载着:“近知中国已有两处置铅房造硫镪水,皆得其法。所造之镪水,可与西国来者相比,难分轩轾矣。一在上海龙华火药厂,系徐雪村创造之; 一在天津火药厂,系徐仲虎造云。其两处所自制之硫镪水,已足敷两厂之用,无须向西国购办矣。”
经过实践和总结,以徐寿、徐建寅为主,先后为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编写了有关制酸、淋硝等各种工艺和制做规程,如《净提毛硝法》、《熬炼镪水法》、《提浓镪水法》、《提浓磺镪水法》等。这些方法、规程,有些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工业的工程技术专家
徐建寅从弱冠之龄到57岁殒职,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近代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几个机器局或军火生产厂里负责技术工作,并担任过总办、督办、会办等重要职务。由他一手经营创办起来的山东机器局,更发挥了他在建设军事工业方面的工程技术才能。
1875年9月,徐建寅聘调来山东,受命总办山东机器局的创建工作。徐建寅经过勘察和多方面了解,首先确定了厂址问题。他选定了“不切近海口”、“水陆运输便利”、附近又盛产煤铁的济南以近。对于建设规模、生产制造、置办机器、选工募匠等。也都“详加考究”。在徐建寅经营规划并 “躬亲实践”的带动下,一个能生产火药、制造枪炮的中型制造局,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已全部建设完备。所用的经费,与同时期的其他各局相比节省了许多。
山东机器局,是清政府创办机器局以来第一个没用洋人插手,也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由中国的第一代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建造起来的。对此,丁宝桢和李鸿章等都称赞不已,并多次上报清廷,保奖徐建寅的功绩。
山东机器局的另一特点,是设备“精良”,技术工匠“熟练”。为购置机器设备,徐建寅几次去上海,走访许多家外国商行,经过对比、考验,达到了实用和节支的目的。在人员工匠配备方面,他通过各种渠道,从浙、沪、宁等地招聘来一批“熟手巧匠”作为生产技术骨干。因此,山东机器局从创办到数十年后,设备、制造都非常良好。被誉为 “设备堪与西洋诸厂相比”,“制造的各种军火悉皆精良适用”。
其他,如对马尾造船厂大型船坞的设计、监造,湖北保安火药局竣工投产的速度等,都充分显示了徐建寅这位工程技术专家的才能与智慧。
为传播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倾注心力
徐建寅勤奋好学,对事业刻意求精,一生翻译、撰写了许多名篇、巨著,为传播西方进步文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心竭力,笔耕不辍。
他翻译出版的书籍、专著共有40多部、篇,合计170多万字。其中翻译出版的有18种,专著4种,论文10多篇。另外还有许多未出版、未发表的书稿、手抄本等。内容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天文、制图、机器制造、工艺技术、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在这些翻译出版的书籍、专论中,有不少是中国出版史上问世最早或首次发行的。
1872年,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出版的《化学分原》,在我国是最早问世的一本有关实用化学工艺和分析化学的书。这本书讲述了多种玻璃器皿、器材的制做方法。介绍了做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怎样配制做定性、定量分析的试剂等。这样一本科普启蒙的书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非常实用和新颖的。
1870至1880年十年间,为适应造船、制造机械的需要,先后与傅兰雅等合作翻译出版了 《运规约指》 (几何学)、《器象显真》(机械制图)、《汽机必以》 (蒸汽机制造) 以及有关建筑工程、制造机器常用的工具书 《艺器记珠》等10多种。
在欧洲几国考察期间,他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 《欧游杂录》一书。其中介绍了造船、机械、枪炮、火药、熔铁、铸钢、采煤、开矿、电器、印刷、水泥等几十个门类和行业。涉及到设备、工艺、机器安装、船坞建造等方面的就有200项。此外,还有关于金属加工方面的60多项。这些内容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创办,都是非常及时和有益的。
《欧游杂录》,也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书。因为这部书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最进步、最有代表性的制造技术、生产工艺、机器设备及工厂管理方法等,全面真实地纪录下来,在许多方面至今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译著,还有 《造铁全法》、《造石灰法》、《测地捷法》、《声学》、《电学》、《谈天》等多种。
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翻译出版的书籍及论著,有《水师操练》、《轮船布阵》、《船政丛书》、《兵学新书》等多部。其中,有的也涉及到科技方面的一些问题。
不亢不卑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建寅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清政府日益腐败的时候,“师夷长技以制夷”和 “富国强兵”的思想主张,也逐渐为徐建寅所接受。由于社会形势及现实各方面的影响,徐建寅对于西方的“文明”,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有他自己的见地和认识。
1879年他去西方几国进行考察时,是本着“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的目的。一次,他去法国考察一家染丝厂,看到这个厂的机器设备齐全而精致,生产工人很多,工艺也比较复杂,“但染成之丝,皆脆而易断,且不能成艳色。”相形之下,他认为反不如中国的简易方法,用人既少,而所染出之丝,色泽好、效率高,且成本较低。由此,他联想到中国固有的长处,也有不少值得西人所学习的。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常以 “教案”为借口,不断侵略中国。一些传教士也依仗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 “特权”制造事端,对此,徐建寅深感不安。1889年,他在督办金陵机器局时,镇江发生了一起外国巡捕打死中国人的事件,由此激起镇江民众的愤怒,捣毁了洋行和领事署,英美两国借此扩大事态。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对此束手无策,便派徐建寅去处理此事。开始,徐建寅“以本籍未便为辞”,后在曾国荃敦促下,“卒以一人独当数国,据理辩论,不亢不卑,未及三月,竟得和平结案。”
1891年,湖北宜昌人民,因反对法国传教士拐买中国儿童。美国传教士无理开枪击伤民众事,宜昌民众群起烧毁了外国人的教堂。事情发生后,清政府惧怕美法等国的威逼,恫吓,又以赔款、处罚中国民众结案。对此,徐建寅极为不平。他写信与驻英、法、意、比大臣薛福成,说此案是因外国人不遵守中国的法律 “定章”造成的,宜昌群众起来反抗,烧了教堂,这是“洋人咎有自取”,宜昌民众是无辜的等。在这里,表现了徐建寅不畏强权,忧国爱民的思想和一定的民族精神。
1896年,中日战争后,徐建寅被调至福建船政局任提调。这时,他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形势,对清政府昏愦无能的当权者、主和派,愈加有了认识。在公务之余,他激愤地一气撰写了 《兵学新书》一部。在这部书的自序中,阐述了他对人和物、兵器与操训的初步认识。他写道:“兵之强,不全恃军火之利,而在其操练之精。”在训练兵士方面,他主张要有中国懂兵学的有志之士“讲求兵学”、“训练兵士”,而不能请外国人为中国培训兵士。对于民族的危急,当局屈辱投降的政策及避战“主和派”,在这里也作了深刻揭露。他说: “惟是割地、偿金主和者,其所割之地,系国家之版图;其所偿之金,系民间之脂膏。”“这是慷他人之慨,大作人情,以图显达,并可从中染指而牟其利。”而受害、受耻辱最深的,是“中国四万万民人”。从这篇自序中,看出了徐建寅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品德,以及一个爱国者的拳拳之心。
1898年,在维新变法、施行新政中,徐建寅被任命为农工商总局督理,说明这时期的徐建寅在思想认识上,又前进了一步。
简历
1845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 (今无锡市郊区山北乡会西村)
1860年前,在乡里读书,并随其父徐寿与华蘅芳研习 “博物”之学。
1861—1866年 随徐寿在安庆军械所供职。
1867—1873年 在江南制造局做技术工作,并从事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
1874年 在天津机器制造局主持制酸的研究。
1875—1879年 总办山东机器局。
1879—1881年 以驻德使馆参赞名义去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
1882—1885年 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书、著述,并为父徐寿服丧守制。
1886—1889年 督办金陵机器局,主持技术工作。
1890—1893年 会办湖北铁路局。
1894年 由驻英法意比国大臣薛福成奏报功绩,发直隶待命。
1895年 奉光绪特旨召见,派赴天津等地查验船械及威海战败情形。
1896—1897年 任福建船政局提调。
1898年 于维新变法中任农工商总局督理。变法失败后回无锡、上海闲居。
1900年 总办湖北全省营务,督办保安火药局兼汉阳钢药厂总办。
1901年3月 于汉阳钢药厂主持制造无烟火药时殒职。
主要论著
翻译
1 徐建寅,傅兰雅.运规约指 (几何学).上海: 江南制造局,1870.
2 徐建寅,傅兰雅.器象显真(机械制图).上海:江南制造局,1871.
3 徐建寅,傅兰雅.化学分原.上海: 江南制造局,1872.
4 徐建寅,傅兰雅.汽机新制.上海: 江南制造局,1872.
5 徐建寅,傅兰雅.汽机必以(蒸汽机原理与构造).上海:江南制造局,1873.
6 徐建寅,傅兰雅.声学.上海: 江南制造局,1874.
7 徐建寅,傅兰雅.水师操练.上海: 江南制造局,1874.
8 徐建寅,傅兰雅.轮船布阵.上海: 江南制造局,1874.
9 徐建寅,傅兰雅.格林炮操法.上海: 江南制造局,1875.
10 徐建寅,傅兰雅. 电学.上海: 江南制造局,1880.
11 徐建寅,傅兰雅.造铁全法.上海: 江南制造局,1880.
12 徐建寅,伟烈亚力,等.谈天.上海: 江南制造局,1881.
13 徐建寅,金楷理.伏耳铿厂管工章程.上海: 格致汇编,1881.
14 徐建寅,傅兰雅. 艺器记珠 (建筑、机械工程手册).上海: 江南制造局,1884.
著作
15 徐建寅辑编.德国议院章程.徐氏自刻本,1882.
16 徐建寅.德国合盟纪事本末.上海: 质学丛书,1887.
17 徐建寅.美国合盟本末.上海: 西政丛书,1887.
18 徐建寅.欧游杂录.上海: 小方壶斋舆地丛书,1887.
19 徐建寅. 兵学新书.徐氏自刊,1898.
20 徐建寅.测地捷法.徐氏自刊,1898.论文
21 徐建寅.论血内铁质之功用.上海: 格致汇编三年五卷,1880.
22 徐建寅.论造火砖火泥风管法.上海: 格致汇编三年七卷,1880.
23 徐建寅.论造玻璃瓶及灯罩.上海: 格致汇编三年七卷,1880.
24 徐建寅.炼铜铸铜轧铜板等法.上海:格致汇编三年十一卷,1880.
25 徐建寅.水雷外壳造法.上海: 格致汇编四年四卷,1881.
26 徐建寅.造石灰法.上海: 格致汇编四年七卷,1881.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夏斗寅生平故事简介,夏斗寅历史评价,夏斗寅怎么死的?
夏斗寅,字灵炳。湖北麻城人。生于1885年12月15日(清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初十)。其母早逝,赖祖父母抚育成人。他体格魁梧,臂力过人,喜交游,但不喜欢读书。其时,鄂督张之洞在武昌编练新军,夏决计从军,于
晋朝人物本名:拓跋推寅所处时代:北魏民族族群:鲜卑族去世时间:公元13年拓跋推寅人物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六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魏书·序记》记载他在位期间,鲜卑族南迁大泽(可能在今天的呼伦湖一带)
角色设定王寅,颇通文墨,精通谋略,方腊加封做了文职,官爵是兵部尚书,管领兵权之事。王寅原本是歙州山里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这条枪神出鬼没,万夫莫挡。坐下有宝马良驹名唤转山飞,这匹宝马登山渡水,如行平
是哪里人?唐寅(1470一1523)明朝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因生于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
江南第一风流: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文学家。因生于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有俊才,博雅多识,自称「江南第一风
属什么生肖?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属虎。又名。>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
唐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
唐伯虎简介 一、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1470-1524),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之一。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 唐寅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之一。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 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