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铁生人物简介

Posted 天然气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铁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铁生人物简介

·张铁生



张铁生,天然气工业专家。主持了新中国第一个炭黑厂的筹建工作,研制生产出国产天然气槽法炭黑,奠定了我国炭黑工业的基础。组织研究用天然气提取高纯度氦气项目获得成功,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年产2万~2.5万方氦气的专业工厂。组织创建我国第一个天然气研究所。有五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主持研发的 “天然气净化及其配套技术” 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

张铁生,原名张之英。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县大观乡。其父张仁璞是开明绅士,捐资兴办 “张氏小学”,订阅多种报刊,力求传播新知识。张铁生从小不愿过不劳而获的生活,立志刻苦读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张铁生7岁始进私塾,因聪颖好学,博闻强记,仅两年便学完了四书五经,打下了坚实的文言文功底。9岁入乡校读小学,只读了三年,之乎者也早已满足不了他对新学的渴求。1928年,年仅13岁的张铁生离别故土,只身到重庆求学,顺利考取了重庆求精中学。他潜心苦读,圆满完成了三年初中学业,升入求精中学高中一年后,又远离家乡四川到南京投考,进入私立三民中学高中三年级就读。在这里他夜以继日发奋苦读,立志用一年时间完成三年课程,并投考大学。谁知到了毕业之际,南京教育当局突然发现转学证有问题,不准毕业,学校深感惋惜,示意可以改个名字,他把原名 “之英” 换成了 “铁生”,在张铁生的名字下才毕了业。毕业后张铁生同时考取了两所大学,一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一是中央大学机械系。这时他面对的是内忧外患、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落后,皆因工业不兴; 工业不兴,又因缺乏技术人才。因此,他决心走 “工业救国” 的道路,选择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37年,淞沪抗战失利,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他随校西迁,1939年,毕业于重庆。经校方介绍,他进入重庆民生机器造船厂当了一名技术员。

1940年, 张铁生应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工业试验所顾毓瑔所长之邀,前往该所从事机械研究,直至1945年,先后任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工程师、副主任、主任等职务。

1945年,张铁生考取公费留学前往美国,入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在芝加哥、克利夫兰工厂和美国国家阿克米自动螺旋床公司及电气阿多来公司压铸部实习。他潜心研究大量生产方法及工具,特别是对锻压技术颇有收获。1946年进入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偏重于金属材料的理论和实用方面的学习研究。1947年获硕士学位。留美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毕业论文《高速切割时转速走刀速度及进刀速度和车床间温度关系的研究》在美国 《机械工程师》 杂志发表; “压铸钢模设计要点” 被美国电气阿多来公司压铸部复制后分发该厂设计人员采用。

1947年,张铁生谢绝美国阿多来公司的挽留,毅然归国,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工业试验所担任技正兼机械设计室主任。他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只顾内战,不惜将大量美元变成炸弹投向解放区,科研试验形同虚设的现实,深感国民党政府的科研机构不过是块招牌而已,便于1949年3月愤然离开了该所。为此,张铁生付出了失业的代价。这时,他祖母娘家的一个兄弟正担任国民党经济部次长,拉他到其开办的重庆缆车公司任经理,张铁生坚决回绝。同年9月,经人介绍,他进入重庆大学执教,任机械系副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中央轻工业部重庆试验所彭光钦所长的邀请,张铁生回到他心爱的研究岗位,担任材料研究室主任,兼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50年春,他借调西南化工局筹建隆昌炭黑厂,任筹备主任、副厂长、总工程师,仅一年时间就研制生产出了我国第一代炭黑。1953年,他调石油工业部任科研处副主任工程师。1958年,张铁生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需要,主动要求回到四川,担任筹建石油工业部四川天然气研究室主任。在他的领导下,科研领域不断拓宽,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多项重大课题,从创建时仅有的一个研究室,发展为石油工业部石油炼制研究所、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气研究所,直到现在的天然气研究院,成为目前全国惟一一个专业性的天然气科研机构。他长期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职务。

1986年张铁生退休。退休时他对组织惟一的要求是给他保留一间办公室。他说: “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希望利用自己的专长,多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他一直心系着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十二年如一日坚持上下班制度,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余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98年4月14日,张铁生不幸逝世,享年83岁。



中国炭黑工业的奠基人



我国是生产炭黑历史最早的国家,可以追溯到公元300年左右的魏晋时期。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所生产的炭黑主要用作油墨或书写用墨的原料,而作为橡胶工业的补强炭黑,则完全依赖进口。解放初,我国百废待举,帝国主义把炭黑作为战略物资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随着我国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建立自己的炭黑工业,尽快生产出飞机汽车轮胎急需的补强炭黑成了燃眉之急。

1950年春,为打破封锁禁运,中央决定利用四川隆昌圣灯山气田的天然气试制炭黑。时任轻工业部重庆试验所材料试验室主任、天然气组组长的张铁生等五人被抽调组成了303厂——新中国第一个炭黑厂筹备组,张铁生任组长。他服从祖国的需要,挑起了这副担子。他舍弃了工作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来到了偏僻的隆昌县两道桥圣灯山下。圣灯山距隆昌县城十多公里,交通、通讯十分不便,无供水供电设施,附近山区还常有土匪骚扰,加上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短期内完成任务十分困难。筹备工作千头万绪,他带领筹备组从查找资料入手,一方面参照美国ASTM标准,建立炭黑生产过程各种生产控制和质量控制指标及分析测定方法; 另一方面根据收集到的技术资料开展试制设备和建造厂房的设计; 同时要对新招收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还要考虑如何尽快完成厂房建设任务。他既放手依靠技术干部和工人,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又注重把好各道关口。在当时的条件下,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变得十分困难。如槽架运行的控制机构,如果有电动机,只需通过触点改变接线的相序就行了。但由于无电源,只有一台25马力单缸柴油机作为槽架往复运行的动力。当设计人员拿着这一构想的设计图纸请他审核时,他因为担心由于槽架运行的速度很慢,用机械控制往复运行的结构原理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同技术人员反复讨论了几天仍然没有签字。后来他想起了读大学时教机械原理课的张可治老师在重庆21兵工厂任总工程师,便乘坐小木船渡江前去请教。经过反复试验修改,终于达到了设计时构想的运作要求,为炭黑生产试运一次成功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炭黑生产点火试车的前夜,张铁生在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时,发现重要部件火嘴的公差偏大且有点变形。多数技术干部都认为时间太紧,公差偏大一点没关系,他却坚持让钳工赶制标准火嘴,他带领职工检验筛选出了试车用的3456颗火嘴。在张铁生的带领下,全厂职工怀着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满腔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1951年6月24日成功地试制出了国产天然气槽法炭黑。他为它取名 “圣灯牌炭黑”,并设计了 “圣灯牌”商标。在当年召开的西南工业博览会上,“圣灯牌槽法炭黑”获特等金质奖。消息传开,素有黑色黄金之称的炭黑,市场价格由每吨旧币6亿元下降到6000万元。“圣灯牌炭黑” 问世,不仅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缓解了国家战略物资的燃眉之急,而且奠定了我国炭黑工业的基础。

张铁生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立即致力于炭黑质量和产量的提高以及品种的开发。为了解决炭黑灰粉含量较高的问题,他采取治本之道,脱除原料气中的腐蚀介质硫化氢 (H2S),从根本上消除灰粉、杂质的来源,先后采用了黄土干法脱硫和碱液湿法脱硫。后者一直沿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成为炭黑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原料气处理方法,也为天然气净化处理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他同周学厚一道合写了我国第一本专业教材 《炭黑》,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为了解决炭黑的包装问题,他集中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智慧,将两对旧式车床拆散重装,采用一台夹持毛坯旋转,另一台进刀切削的办法,不到两个月便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干法造粒机。为了提高炭黑的产量、增加新的品种,张铁生一边组织扩大生产规模,由初期的两座火房扩建到了20多座; 一边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炉法半补强炭黑的试制,很快获得成功并投产。从此,他与炭黑工业结下不解之缘。他在担任天然气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后,仍然十分钟情于炭黑的研究,主持并亲自参与我国高耐磨炉法炭黑的研制开发并获得成功,在大型炉中试制出了第一批耐磨指标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水平的高耐磨炭黑。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年轻的炭黑工业以飞跃的速度跨入了世界水平行列。

我国的炭黑工业从圣灯山起步,很快在四川石油沟、永川、垫江、泸州等地建起了炭黑厂,并推广到了上海、天津、山东、辽宁等省市,炭黑之花开遍了全国。炭黑工业的发展壮大,使我国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每当回顾起我国炭黑工业走过的这段历程,老一代炭黑工作者个个兴奋不已。原化工部北京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于耀在致炭黑工业40周年纪念大会的贺词中写道: 回顾我国炭黑工业,是以 “圣灯” 炭黑为最早产品,以隆昌为最早基地发展起来的。自贡炭黑厂总工程师叶心富写道: 我在1951年秋喜见《人民日报》 刊载一则惊人的消息,那就是隆昌圣灯山槽法炭黑的诞生,它开创了我国炭黑工业的新纪元,是炭黑工业光辉的里程碑。



开中国天然气科研领域之先河



1955年3月,张铁生从隆昌炭黑厂奉调石油工业部科研处任副主任工程师。当时新中国石油工业才起步,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十分匮乏,而四川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如何科学地利用它是当时石油科技工作者共同思索的问题,张铁生也敏锐地预见到天然气综合利用的广阔前景。1955年他受国家科委之聘,参加了 《1955年至1967年国家重点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的编制,他是石油炼制、可燃矿物综合利用、动力3个组的成员,参与提出了综合利用天然气的一些大胆设想。1956年,国家科委正式下达了 《国民经济12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天然气净化、分离、液化及分析等13项重大课题,以及解决这些课题相应建立一个天然气科研机构的措施。1957年,他作为技术参谋人员随石油部副部长李范一、部长助理刘放等前往四川对天然气进行了详细考察。不久由他主拟的一份关于在四川建立 “天然气研究站” 的可行性报告提交石油部党组。报告中提出把科研的主攻方向首先放在天然气制合成油上,以解国家燃眉之急。当时的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十分激动,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能早日解决技术问题,我石油工业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上一百万吨的天然气合成油厂。报告被批准后,张铁生主动向时任石油工业部科技司副司长侯祥麟恳求回四川从事天然气研究站的建设。这一请求他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才向上级提出的。他是从事机械行业的,1950年服从祖国需要改行搞炭黑,再去搞天然气利用意味着将再次改行,而且距原来的专业更远。对于这次选择,他在给党组织的一份思想汇报中写道: “来部两年多,没有什么成绩,看到别人卓有成效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辛勤劳动,感到自己有愧。下决心改行吧,虽然这个年龄有些困难,但我不改别人也得改,只要对革命事业有利,我愿付出所有代价。”

1958年2月,张铁生再次离开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举家迁回四川,又一次来到了圣灯山下,挑起了天然气研究站筹备组主任的担子。1960年,石油工业部下达了改站建所的任务,所址选定泸州市郊邻玉场。他一面指挥隆昌的科研,一面指挥泸州的基建工程,在泸隆两地奔忙。由于施工单位挪用了国家调拨的 “三材”,使试验大楼的建设一拖就是两年多。1962年他趁参加周总理在广州主持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的机会,在小组发言时痛陈科研单位在建设中的难处,引起了石油部副部长刘放和建工部副部长赖际发的高度重视,立即联名致电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在杨超的过问下,试验大楼很快落成。经张铁生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个天然气研究所初具规模,他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作为主要技术领导人,他面对的是建立什么专业、开什么课题、带出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如何处理好孰先孰后、当前和长远任务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他凭着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按照 “以任务带学科” 的方针,审时度势,抓住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又瞄准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项目,使科研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

1958年建站之初,为了加快进度,张铁生打破常规千方百计利用仅有的简陋条件,一边建设基地,一边发展技术队伍,一边开展科研,很快就使分析、转化、炭黑、储运四个专业组运转起来。当年研制成功了高耐磨炉法炭黑。采用 “催化转化法” 和“部分氧化法” 造气两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研究,天然气合成油仅用两年时间便在中试装置上获得成功,后因发现大庆油田天然气合成油厂停建。张铁生带领研究人员在十分简陋的技术条件下,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全川氦气资源的初步普查,取得了大量可靠数据,并向国家科委上报了提氦的课题。

氦气是深海氧气必不可少的混合剂和火箭液体燃料必需的压送剂,属当时我国海军潜艇部队建设和航天工业急需的战略物资。但它又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不过百万分之五,在天然气中的含量也仅千分之几。由于我国当时没有自己的提氦工业,一直被美、苏所封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1960年国家科委以科技密字82号文批复天然气提氦项目,代号“6082工程”。张铁生迅速抽调技术骨干,根据氦气普查结果,选择距重庆市1.5km的南桥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深冷工程研究基地,坚定地支持他提出的 “带氨预冷简单林德循环加液甲烷补冷和氧化铜脱氢” 工艺流程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修改审查后予以通过。1964年,天然气提氦试验取得初步成果,他在审查研究报告时从误差分析的角度指出了误差过大、重复性不好,需要进一步改进试验,取得更多的数据,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指导新建装置的设计工作。在他的指导下,改进装置后,1965年天然气提氦工业试验成功,获得99.995%~99.9979%的高纯度氦气。经海军医学研究所生物试验,证明可供深海潜水及医学使用。1967年整套装置迁至威远,扩建为日处理天然气4万~4.5万方,年产纯氦2万~2.5万方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威远天然气化工厂,从此我国有了第一个氦气生产专业厂家。

作为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张铁生表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卓识和超前的预见能力。早在他留美时就深知天然气能源的宝贵,曾广泛收集了国外天然气开发利用的资料。他结合我国天然气工业刚刚起步的实际制定的科研发展方向,其正确性都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他当初确立的天然气分析技术,目前已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分析测试中心的拳头技术; 他早期就提出天然气的利用主要是燃料方向,1956年就在《汽车》 杂志上发表了天然气做汽车燃料的论文,如今CNG汽车的大力推广已证明了他卓越的预见能力,而他所在的天然气研究院已成为掌握CNG深度脱水脱硫从装置生产到药剂开发的配套技术。他十分重视从天然气中提取有效物质,60年代初他就组织开展天然气中轻烃和凝析油的分析、回收研究及现场试验。尽管当时四川气田干气居多,他仍然一心一意抓天然气凝析油分离技术,他坚信,随着我国气田大规模发展,必定有大批凝析气田出现。如今新疆三大盆地富含凝析油天然气田的发现,使他的预见成为现实。他的 “天然气净化及其配套技术” 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5项专利技术获国家发明奖; 1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局科技进步奖。这些先进科学技术,仅在 “八五”期间就为国家带来可测算的经济效益约6.5亿元。



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楷模



早在1958年天然气研究所建所之初,作为一个科研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张铁生深知建设一支作风踏实、技术过硬的科研队伍是一项十分迫切且又影响深远的任务,为此他制定了 “既要多出成果,又要多出人才” 的治所方针,下决心在实践中带出一支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的科技队伍。他主持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科研程序,强调科研人员从选题开始要深入调研,精心做试验设计,严格操作,仔细观察,取准取全数据。他经常强调: “科研工作的产品是严密、准确的数据。不准确的数据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其后果比没有数据还坏。” 为此,他狠抓数据的原始记录,强调必须用工程数字填写在专用的试验记录本中,以备检查。在科技人员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了第一手数据是科研灵魂的观念; 分析数据是科研工作的眼睛,容不得半点虚假。他还提倡用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实验设计,推广正交试验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计量监督制度和有关的量值传递标准,规定凡是所用计量器具没有按规定送计量部门定期校检认证的课题,计量部门有权拒绝在其成果鉴定申请书上签字。他大力倡导对实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为此他经常挤出时间举办数理统计知识讲座,使数理统计方法逐渐成为科研人员自觉运用的手段。他有一条原则叫做“言必有据”,凡送给他审查的试验报告,他都仔细核对数据,认真思考作者的推断和结论。他经常问: 你的判断和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一律不予通过; 凡对有扎实数据为基础的判断和结论,他都给予肯定和支持。他常对科研人员说: 成果报告就是科研单位的产品。他对报告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他审查每一份成果报告都要逐字逐句地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每一份报告经他修改后无不留下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事后他还要把作者叫来耐心地指出修改的理由。他严谨治学,一丝不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三代科技人员,对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

1998年4月14日,张铁生因病逝世。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中共四川石油管理局委员会发出 《关于开展向张铁生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通知》 说: 张铁生同志的一生,是与四川石油天然气科技事业紧密联系的一生,是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勤奋探索、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作风朴实、治学严谨、甘为人梯、严于律己,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质。《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开展向张铁生同志学习活动。学习他忘我工作、献身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学习他勇于探索、刻苦攻关的拚搏精神; 学习他学风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学习他爱护人才、淡泊名利的人梯精神; 学习他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余热精神。张铁生的优秀事迹传遍了整个四川油气田。



简 历



1915年10月 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县。

1923—1924年 在南川县大观镇念私塾。

1925—1928年 在南川县大观小学就读。

1929—1932年 在重庆求精中学读初中。

1932—1933年 在重庆求精中学读高一。

1933—1934年 在南京三民中学读高三。

1934—1939年 在中央大学机械系就读。

1939—1940年 任重庆江北民生机器造船厂技术员。

1941—1945年 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设计室助工、副工程师、工程师。

1945—1947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8—1949年 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设计室主任兼技正。

1949—1950年 任重庆大学机械系副教授。

1950—1955年 任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材料试验室主任、兼重庆大学副教授。其间借调西南化工局筹建隆昌炭黑厂,任筹建主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5—1958年 任石油工业部科技司科研处副主任工程师。

1958—1960年 任石油工业部隆昌研究室主任。

1960—1986年 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气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98年4月14日 病逝于四川成都。



主要论著



1 张铁生. 多轴多功位自动车床凸轮设计. 在美国实习报告,1946

2 张铁生. 有色金属压铸工艺. 在美国实习报告,1946

3 张铁生. 高速切割时转速走刀速度及进刀深度与刀具和车床间温度关系的研究. 机械工程师 (美国),1947

4 张铁生. 天然气开汽车. 汽车,1956

5 张铁生,周学厚. 炭黑.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58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宰相苗晋卿制造了一个白卷状元

公元1973年,一个名叫张铁生的人爆红,被称为“白卷英雄”。>再往前1230年,公元743年,一个名叫张奭的人因为同样的原因爆红,古代对“白卷”的说法很是文雅,叫做“曳白”。>张铁生因为被毛远新看中而

国民党史 李铁生

李铁生河北人。1916年生。先后毕业于陆军参谋大学、“国防”语文学校。曾任上校团长、组长、军人服务站少将站长、车管处秘书、清洁管理所所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1979年7月退役后任高雄市政府环境管理

曾国藩搜三日未找到

曾国藩奏折里说搜杀三日也没找到钱库在位于南京夫子庙瞻园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里,记者见到了太平天国史专家张铁宝研究员。听了记者的来意,张铁宝笑着说:“关于太平天国藏金的说法,有很多个版本。要说清这个问题

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 纪晓岚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电视剧,是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老师主演的古装喜剧。张国立饰演纪晓岚,张铁林饰演乾隆,王刚则饰演和。在这部电视剧中,纪晓岚和和斗智斗勇,在乾隆面前各显本事,闹出了不少欢喜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 纪晓岚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电视剧,是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老师主演的古装喜剧。张国立饰演纪晓岚,张铁林饰演乾隆,王刚则饰演和珅。在这部电视剧中,纪晓岚和和珅斗智斗勇,在乾隆面前各显本事,闹出了不少欢喜

知名人物 齐世英

齐世英别号铁生,辽宁省铁岭县人。1938年6月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年12月、1942年7月、1944年9月连任第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人物志 奚冈的人物生平简介

奚冈(1746—1803),初名钢,字铁生,一字纯章,号箩龛,别署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野蝶子、散木居士,清钱塘(今杭州)人。工书法,9岁就能隶书,后来行、草、篆、隶,无一不精,而以绘画名于

历史人物 清代篆刻家奚冈的生平

奚冈(1746-1803),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原籍歙县(今属安徽),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

历史人物 康熙是什么口音? 说东北话颇像“小沈阳”

康熙有东北口音?最近,广电总局下发的影视剧中领袖人物要说普通话的通知,引来一片众说纷纭。这让笔者突发奇想:在影视屏幕上频频出现的康熙该是什么口音?看《满汉全席》张铁林演康熙,说话时高声大嗓、字正腔圆、

知名人物 蒋光慈生平故事简介,蒋光慈历史评价,蒋光慈怎么死的?

蒋光慈,原名儒恒,学名宜恒,自号侠生(侠僧),笔名蒋光赤,此外还有蒋铁生、华希里、华维素、魏克特、李铁郎、陈情等。1901年9月11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生于安徽霍邱,祖籍安徽六安。父亲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