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赵宗仁人物简介
Posted 石油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赵宗仁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赵宗仁人物简介
·赵宗仁
赵宗仁,石油机械制造专家。组织炼出我国石油工业应用急需的第一炉4140合金结构钢。主持设计建造石油钢材热处理炉,处理40多种钻井机具的关键部件达到API标准。组织200多个大小工厂建成了上海石油机械制造基地,每年生产6000多t石油机械配件,保证了大庆、华北、大港等油田会战的设备和配件的供应。
赵宗仁,满族,1922年6月1日生于天津市。父亲经营一家轮船公司,航行于上海到重庆的长江航线上。1929年,轮船公司破产,母亲带着他们弟妹4人到山东枣庄定居。1933年赵宗仁小学毕业,考取南京金陵中学。1934年,因家庭经济困难和患病,他转学进入枣庄中兴煤矿自办中学。中兴煤矿是当时我国大型煤矿之一,机械化程度较高。他看到正在运行的洗煤机、装运机等煤矿机器,非常佩服那些工程技术人员,立志做建设祖国的工程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疯狂轰炸枣庄,赵宗仁一家开始了逃难流亡生活。初冬到武汉,其母参加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赵宗仁在武昌博文中学借读。1938年7月,他离开武昌到重庆,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工业学校。1940年,其母被任命为重庆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院长,他从家人的交往中接受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1941年8月,他从中央工业学校毕业,到甘肃油矿局业务处工作,不久抵达玉门老君庙油矿当实习员、工务员,开始了他终生为中国石油工业服务的事业。
1942年3月,赵宗仁在玉门油矿发电厂参加3台刚从美国进口ATLAS100kW固定式柴油发电机的安装工作,因为他能看懂英文说明书,加之虚心学习,努力实践,所以新机组很快就安装起来,大大提高了当时只有一台相当旧的德国DEUTZ公司生产的56kW柴油发电机的电厂发电能力。1944年10月,他调新疆乌苏油矿任助理工程师,主管器材、运输、林场和一个小型发电厂 (只有一台15kW小型柴油发电机,供照明)。1945年9月,解放区的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乌苏,赵宗仁等技术人员奉命撤回到玉门油矿,他回矿后被任命为材料库库长。1946年10月,中国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他被调到上海总公司采油室工作,任副工程师,主要工作是干一些矿场器材订货、验收等事务。1947年5月,东北炼油厂移交给中油公司,他又被调到锦西东北炼油厂任电力组长。东北炼油厂的电气化程度很高,用电水平比玉门和关内一般企业高多了,还有一座12000kW的汽轮发电所于年底基本建成,他负责管理电力工作。1948年夏,东北的煤矿都解放了,煤炭供应断绝,发电所停止发电。他于9月由锦西经葫芦岛乘轮船到天津。10月返回上海总公司,仍到采油室继续工作。不久,平津解放,全国即将解放的形势已很明朗,大多数人已经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决心不去台湾,留下来迎接解放。赵宗仁和协理严爽、探勘室主任翁文波、地质师陈贲、采油室副主任卢克君等就是坚定地迎接解放的工程技术人员。
1949年5月24日上海终于解放了,人民欢庆,众望所归。当时在上海中国石油公司采油室任职的赵宗仁高兴地参加了在江湾的钻井工作,找到了沼气。1950年3月,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作会议,他在会上听了很多中央领导的讲话,非常振奋。会议研究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也讨论了石油机械设备的制造供应问题。会议期间,石油管理总局代局长徐今强指派他研究在上海组织制造石油机械配件的可能性。会后,燃料工业部成立了石油管理总局并设立局属的上海办事处。他在上海办事处负责组织石油机械制造这项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1952年6月,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专职任教,至1953年又调回北京石油管理总局机电处任职。1954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勘探石油工作,石油机械在品种上、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石油管理总局康世恩局长多次与上海联系组成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上海市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指定上海市最大的10家地方国营或公私合营机械厂为中心厂,另有200多个小厂配合或并入中心厂,分工长期承担石油工业机械的制造任务。赵宗仁到各个厂进行调查了解之后,制定了分工和增添必要设备及厂房的计划。1955年3月,他主持制造出第一对钻杆接头,随后向油田、探区供应各种钻杆接头、泥浆泵缸套、凡尔体、凡尔座、拉杆、钻机链轮等40多种配件,大幅度缓和了配件严重短缺的局面。1954年他建议试制钻井牙轮钻头,经批准于次年6月试制出牙轮钻头,有的性能质量还超过了苏联钻头。
1956年,石油工业部成立,赵宗仁在石油机械制造局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此后领导生产石油机械配件、机件和工具,品种规格逐渐齐全,年总产量超过6000t,确保了石油机械配件的供应,在上海初步形成了石油机械制造供应基地。“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1968年5月,他被下放到湖北省潜江石油干校劳动。1973年1月,调回北京石油机械厂工作。1978年调石油工业部机械制造局任副总工程师。1984年,科技司为了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任命他为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他于1986年参加了美国石油学会的标准化委员会,同时得到了翻译发行中文API标准的授权。后来,他又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8年成为美国石油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和成组技术分会理事。
炼出我国第一炉4140合金结构钢
1950年5月,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会议,讨论机械设备的制造、供应问题。赵宗仁被留在上海办事处,参与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当时我国还从未生产过合金钢,根本没有供应来源,争取进口又不可能,惟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炼制合金钢。其时,亚细亚钢铁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和大隆机器厂各有一台3t电弧炼钢炉,具备了炼制合金钢的基本设备条件; 而且这三个厂各有一位主要技术人员在国外炼过合金钢。这次会议提出要求,所有机械零件都要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4140铬钼合金钢的标准,要求渗碳处理的零件都采用SAE4615镍钼合金钢的标准。对这些钢材的性能和质量,一律执行SAE的钢材标准。经过赵宗仁和上海办事处采购部门的精心操作和不断努力,顺利地买到了所需的铬铁、钼铁和镍,并能够保证试炼之用。最后,华东工业部批准由亚细亚钢铁公司试炼,钢锭尺寸定为10英寸方形。
1950年9月下旬成功地炼出了我国第一炉4140合金钢。上海材料试验所负责进行严格的检验,除化验成分外,钢锭表面全部加工,检查表面缺陷。并沿钢锭轴向纵向切开,经酸洗检查其内部缺陷。再将钢锭大头端切掉20%,小头端切掉10%,分别以切片酸洗检查其内部缺陷。最后与国外有关钢锭的标准对比后,全部达标。不久,中国纺织机械公司和大隆机械厂也试炼成功,经同样严格检验亦完全合格。
自己动手设计建造石油钢材热处理炉
1950年12月,赵宗仁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上海办事处负责组织石油机械制造工作。他使用上海通用机器厂一台大型燃油锻造加热炉,亲自掌握加热温度和时间,摸索出加热炉和高温计的使用规律。由于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加热,同时,所用上海英国马勒船厂的3t汽锤锻锤能力充足,又有吴淞厂试锻的经验,所以锻造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但是,锻造出来的毛坯经粗加工后,须进行热处理。赵宗仁当机立断,要求上海工具厂破例用处理高速钢滚刀的高温电炉,试验热处理钻杆接头和试棒毛坯,取得成功。之后,委托上海材料试验所立即对这炉钢材的性能进行全面检验和评价,包括渗透性曲线、拉力试验、冲击试验、疲劳试验和金相检查,并将接头纵向剖开,观察其锻造流线,然后切成小块制成纵向、横向的小拉力试棒做拉力试验,以检查工件的实际强度及其应力的方向性。经过认真地试验和分析、研究,确认这炉钢材各种性能完全达到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 (SAE) 钢材标准。此时,大批生产的热处理问题仍未解决,赵宗仁想方设法,几经周折,找到中国纺织机械公司热处理车间可以操作使用的20多个烧焦炭的盐浴炉,经过反复实验,达到测温均匀稳定,控制自如,而且工件表面氧化少,初步解决了热处理问题。
1951年夏,为确保热处理质量,建成了热处理车间。赵宗仁、周锦明等设计了烧柴油的盐浴炉,处理长形零件、钻杆接头、泥浆泵钢套等; 渗碳处理同样用盐浴炉进行液体渗碳,处理质量和效率均大有提高。
1951年5月,正式开始向油田、探区供应产品,包括各种规格的钻杆接头、大小接头光坯、各种泥浆泵钢套、阀体、阀座、拉杆以及各种链轮和钻机零星配件等,共约40多个品种。1951年冬,赵宗仁等赴全国各油田了解产品质量情况和用户意见,一致反映所生产的钢材标准明细,检验严格,生产认真,质量保证。加工后的成品,凡API标准质量指标明确的产品,如钻杆接头等,都能达到API标准,通过磁粉探伤,均能满足当时的使用要求。不久,我国所生产的石油钢材性能均超过苏联的同类产品。
组建上海石油机械制造基地
1954年12月,赵宗仁和石油管理总局机电处长邓家辉带领有关人员赶赴上海,组成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指定上海最大的10家地方国营或公私合营机械厂为中心厂,组织200多个小厂配合或并入中心厂,长期承担石油机械的制造任务。上海大隆机器厂是最主要的中心厂,不但承担任务最多,而且还要向其他石油机械厂提供毛坯。
1955年3月,中心厂制造出了第一对接头,5月开始成批交货,主要钻机配件如链轮、离合器和各种泥浆配件等都陆续发运全国各地。当年完成了近3000t产品,包括钻杆接头、井口装置、采油树和各种工具。牙轮钻头也由国营第三机械厂 (现上海第一石油机械厂) 试制出来,当年投入批量生产,次年质量就超过苏联钻头,从此停止从苏联进口钻头。石油研究院矿机所与各厂密切配合,不断改进设计。为改进齿面敷焊硬合金的质量,组织专人研究制造铸态碳化钨颗粒,试验各种敷焊工艺,以提高钻头切削能力和耐磨性。从1956年起,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生产配件、工具的品种逐步齐全,年总产量超过6000t,确保了石油机械配件的供应,形成了我国第一个石油机械配件制造供应基地。1960年,赵宗仁在四川石油管理局成都总机厂组织制造适应四川硬地层的钻头,为四川油气大会战解决了一些问题。当时我国制造的牙轮钻头的进尺和机械转速与美制钻头比还有不小差距,但始终优于苏联、罗马尼亚等国的钻头,且制造牙轮钻头的机床其80%是由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
20世纪60年代初遇到了汽车、拖拉机、内燃机配件的严重短缺,1961年3月,石油工业部利用新疆石油管理局新源铁厂生产的优质生铁,在新疆组织大规模的铸铁会战,李人俊副部长领导指挥,赵宗仁担任参谋长。参加单位有宝鸡、玉门、敦煌、兰州炼油厂、成都、茂名和新疆各石油机械厂。经过6个月的会战,十几个型号的汽车、拖拉机和柴油机的气缸盖、气缸体、缸套和球墨铸铁曲轴的铸造技术都过了关,保证了成批生产的质量。这些质量合格精美可靠的产品,在以后的年度里,不但保证了石油工业的需要,而且支援过不少省、市和单位。这项成果对于石油工业的运输车辆在十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中保持了相当高的完好率,起了重要作用。
赵宗仁对加强石油机械产品的质量管理、整顿和提高石油机械产品的质量也做了一些重要工作。60年代初,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试验查明: 3000m钻机的吊环锻造接火处夹杂严重,经不起1t·m的冲击功。从这个问题开始,着手组织编制石油机械产品的部颁标准,推动了产品质量管理,为石油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开拓了一个重要领域。
简 历
1922年6月1日 出生于天津市一个满族家庭。
1929—1933年 在山东省枣庄中兴煤矿小学学习。
1933—1934年 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学习。
1934—1937年 在山东枣庄中兴煤矿自办中学学习。
1937—1938年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博文中学借读。
1938—1941年 在四川省重庆市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工业学校学习。
1941—1944年 在甘肃玉门油矿电厂任实习员、工务员,后期调新疆乌苏油矿任助理工程师。
1944—1945年 在玉门油矿任材料库库长。
1945—1946年 任上海中国石油公司采油室副工程师。
1946—1947年 任辽宁锦西东北炼油厂副工程师、电力组长。
1947—1948年 在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石油公司采油室任副工程师。
1948—1950年 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上海办事处负责组织石油机械制造工作。
1950—1953年 在北京石油管理总局机电处工作。
1953—1968年 石油工业部成立之后,在机械制造局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
1968—1973年 在湖北潜江石油干校参加劳动。
1973—1978年 在北京石油机械厂工作。
1978—1987年 任石油工业部机械制造局副总工程师。
1987—1989年 退休后,继续聘用,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9—1994年 受聘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咨询中心特邀专家。
1994—1996年 续聘,国务院发给政府津贴证书。
1996年至今 继续受聘。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李宗仁生平故事简介,李宗仁历史评价,李宗仁怎么死的?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县人。1891年8月13日(清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九)出生在一个耕读人家,父亲李培英是位乡村塾师。李宗仁六岁从父读书,1908年入广西陆军小学堂(后改为陆军速成学校)。1910年加
人物志 李宗仁 生平事迹简介,李宗仁个性品质,李宗仁怎么死的?
李宗仁(lizongren,1891—1969),字德邻。中国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国民党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891年8月13
历史人物 李宗仁回到大陆,毛主席见面说了一句话,李宗仁当场愣住
原标题:李宗仁回到大陆,毛主席见面说了一句话,李宗仁当场愣住李宗仁回到大陆,毛主席见面说了一句话,李宗仁当场愣住李宗仁是近代极具话题性的人物,尤其是他与蒋介石多年的恩恩怨怨,他曾经不止一次地逼迫蒋介石
李宗仁后代: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后代有哪些?
李宗仁后代: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后代有哪些?
李宗仁简介: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述
李宗仁简介: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述
莱茵河畔车上密谈 1955年和1959年,原任李宗仁贴身秘书的程思远两次回大陆参观,并与周恩来总理晤谈。程的首次行动遭到李宗仁斥责,谓“如此重大之举动,事前并无商量便擅自行事。”到了1959年,
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 1965年7月20日,在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介绍两位特殊人物见面并握了手。许多记者争相拍下了这一历史性镜头。
说到李宗仁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阀,作为桂系军阀的首领,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去了美国,直到1965年时,李宗仁才重新返回大陆,并在北京定居,本打算安享晚年,可惜异变突生。>李宗仁刚回来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