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周海元人物简介
Posted 煤炭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周海元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周海元人物简介
·周海元
周海元,煤炭开采技术专家,中国煤炭科学研究事业重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唐山矿井上下大型机械设备改为电力驱动,井下改用架线电机车运输,井口建成滑行道、安装装罐机,从而结束了开滦人力装卸罐的历史; 对林西矿改革落垛采煤方法,推行长壁工作面采煤方法,特别是成功地解决了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技术问题,为开滦煤矿恢复建设和发展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后,负责筹建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为我国煤炭科研机构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周海元,曾用名周汇川,1906年4月26日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北峰乡前现城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父亲周湘坡和母亲周谷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因此,周海元6岁时便被送入学堂接受启蒙教育,先后在本村小学、宣化高小、保定育德中学就读。青少年时期的周海元,亲眼目睹当时旧中国内忧外患、列强纷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来社会进步思想影响下,逐渐萌生了 “实业救国,科技兴邦” 的思想,于1925年9月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工程学系,1931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在东北矿务局柴河金矿任帮工程师,1932年4月经人引荐,到开滦唐山矿任职练习生、试用帮煤师、井下工程师。
旧开滦煤矿在外国资本家的把持下,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无权掌握矿上的主要技术,像周海元这样资历很深、经验丰富的井下管段工程师,也只能日复一日地按照旧有的开采模式和固定不变的工作程序,指导包工公司组织生产、施工验收和经济核算等工作。
1948年唐山市解放,开滦百里矿区回到人民的怀抱。周海元满怀喜悦的心情,积极投身于新矿山的建设。1948年至1951年周海元担任开滦唐山矿第二副矿长,1951年至1956年任开滦林西矿第一副矿长兼总工程师。在此期间,周海元工作尽职尽责,先后对唐山矿和林西矿的改革、改造做出了很大成绩。
1956年7月,周海元负责筹建隶属煤炭部管辖的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被任命为第一技术副院长。周海元根据多年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结合煤炭生产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包括专业设置、科研主攻方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建院方案,经过集体讨论补充后,很快就付诸实施。
1956年至1966年,周海元在建院初期狠抓了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几年时间使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已初具规模,并攻克了一批生产急需的课题,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周海元在负责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业务建设的同时,还参与了全国煤炭工业科研机构设置、专业分工、科研规划和科研发展方向的论证和决策。根据上级要求,周海元受命主持编制了《1962—1972年煤炭科研发展十年规划》 中选煤、水力采煤、矿山测量等行业分规划部分。为全国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海元始终相信党跟党走,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报效祖国。1957年经人介绍参加 “中国民主同盟”以后,一直保持了同中国共产党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关系。
周海元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周海元一生都是踏踏实实做技术工作。“文化大革命” 中,遭到不公正待遇,身心受到摧残。周海元用坚定的信念挺了过来,他无怨无悔,拳拳之心不变。1971年恢复工作后,周海元负责 《选煤技术》、《采煤技术》、《矿山测量》、《选煤自动化》 等4个刊物的创刊、编审和发行工作,他依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这4个期刊后来晋升为国家级技术刊物创造了条件。
周海元毕生献给了祖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和煤炭科学研究事业,是我国知名的煤炭开采专家和煤炭科学研究的开创者。
1980年12月26日,周海元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根据周海元生前遗愿,遗体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
开滦煤矿开采技术的革新者
开滦煤矿始建于1878年,是当时中国以股份制形式开办的最早的近代大型矿井。开滦煤矿虽然从建井起就打破了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最先引进西方国家近代煤矿先进技术设备,首次在提升、排水、通风三个环节使用以蒸气为动力的机器,开创了我国煤炭开采部分采用机械设备的先河,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70年中,旧开滦的外国资本家,看准中国廉价劳动力,用加大劳动强度,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压榨。井下的采、掘、开、装、运等直接生产环节,一直沿用着笨重的手工作业方式,开采技术采用野蛮的掠夺式落垛采煤方法,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工人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开滦百里矿区回到人民的怀抱。周海元同大家一起满怀喜悦为改造旧矿山,建设新矿山贡献力量。1948年至1951年,周海元任开滦唐山矿第二副矿长,按照矿务局的要求,主持并组织对井上下大型机械设备的驱动方式进行改造,变蒸汽驱动为电力驱动; 取消井下骡子运输,改用架线电机车运输; 在上下井口建成一定坡度的滑行道 (用 “高度补偿器”实现) 和安装4.5kW装罐机,从而结束了开滦人力装卸罐的历史。1951~1956年,周海元奉调任开滦林西矿第一副矿长兼总工程师。在此期间,在周海元的主持和组织下,开滦林西矿围绕彻底改革旧的掠夺式落垛采煤方法,推行长壁工作面采煤方法,特别是成功地解决了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和推广长壁工作面机械采煤方法的技术问题,带动了全矿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改造,为开滦煤矿恢复建设和发展生产,作出重要贡献。1953年,我国第一台顿巴斯康拜因采煤机在林西6571工作面投入使用; 1955年,波兰WTE—40型截煤机在林西矿4785工作面运转作业;电钻、风镐等先进工具,被普遍使用。为适应生产发展,改过去矿井中央式通风为中央、对角混合式通风,并组织进行了刷宽大巷、堵漏风 “死角”,增添辅助风扇和局部风扇,有效地提高了井下通风质量。通过全面推行生产改革,初步改变了矿井上下的技术状况和生产面貌。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开滦矿区范围内采掘衔接的紧张局面渐渐显现和暴露出来。特别是采煤方法的改变和机械设备的广泛采用,回采速度大大加快,因此,造成采掘矛盾突出,衔接紧张,互相制约。周海元作为资深的采煤工艺专家,以超前的敏锐观察,客观分析了这一情况,并根据关于 “三量” (即: 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 和相应可采期的理论,解决了这一全矿区性的技术难题,把煤炭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我国煤炭科技事业开创者之一
1956年7月,周海元奉调离开煤炭生产第一线,作为第一技术副院长参加筹建隶属煤炭部管辖的 “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周海元根据煤炭生产建设实际需要,结合当时人员结构、物质条件,提出并经集体讨论通过了单位专业设置、科研主攻方向以及科研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符合科学规律的科研工作程序,等等。设置的四个专业是: 煤炭机械洗选加工专业、煤炭开采专业、矿山测量专业、矿井地质专业。根据专业设置,周海元还提出和组建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加工、实验、化验、资料等技术保障条件和手段。在后人看来,周海元为唐山分院所进行的专业设置,既符合国家当时煤炭生产的实际需要,又具有突出的自身特色,真可谓深谋远虑,独具匠心。经过建院40余年的发展完善,业已形成各自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具有广泛的技术开发前景。
在专业主攻方向上,周海元集思广益提出了如下意见。
选煤专业: 在改进和创新跳汰、浮选等常规工艺,解决生产技术关键问题的同时,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着手组织开展国际上被生产采用的比较先进的重介质选煤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开采专业: 在研究试验亟待改进的急倾斜采煤方法,包括适用于急倾斜中厚及厚煤层掩护支架采煤方法和适用于急倾斜厚及特厚煤层三面铺设金属网的综合采煤方法以及坑木代用途径探索的同时,集中主攻当时国际上最新实验成功,技术上比较先进,而在我国尚处于空白的水力机械采煤新工艺的研究领域。
矿山测量专业: 移植、引进、开发新仪器,新方法,改变井下落后的测量手段。利用矿测专业在研究、观测岩层移动方面的技术优势,相机开展“三下” (即: 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煤技术的研究,解决生产之急需。
矿井地质专业: 重点开展井下采区、工作面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属微观范畴中心地质构造 (断层、褶曲、岩浸) 和水文等方面预测的研究,这是大量的和生产上最薄弱的环节。该专业已于1965年整建制调出,并入新组建的西安分院和重庆分院,继续行使研究职能,专业方向保持不变。
周海元在抓科研管理工作上,特别强调基础建设。一是制度建设,结合当时实际需要,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先后于1958年和1961年上半年主持制定了 《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工作暂行条例》、《关于科学研究工作三级管理试行办法》 和 《关于月度科研计划的制订和完成情况统计办法的具体规定》 等等,把科研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推进了一步; 二是设施建设,在周海元的主持和组织下,唐山分院下大气力,建立起两大重要科研实验系统,即: 水力采煤综合试验室的建设,并先期建成水射流试验系统;选煤中试厂的建设,并先期建成重介质选煤中间试验系统 (该中试厂于1988年全部建成,能承担各种选煤工艺半工业性中间试验)。另外,还初步建立了岩层移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装置。通过基础建设,对于为科研营造良好氛围和提供必要技术手段,都有重要意义。由于建院初期以周海元为代表的老领导、老专家的正确决策,把关定向,为后来唐山分院各专业技术领域的持续发展,闯出了路子,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组织解决煤炭生产建设关键技术问题
1956年至1966年建院10年间,周海元等老一辈专家带领广大科研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奋斗,研究实验成功了水力采煤、重介质选煤和 “三下” 采煤等一批重大高新科研项目,计27项。
1957年,在周海元主持下,与开滦合作,自行设计建成我国首批水力采煤试验采区之一的林西矿7282和7194缓倾斜中厚及厚煤层水力采煤工作面,取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显示了水力采煤新工艺在适合煤层条件下的优越性,标志着我国水采技术从无到有跨越,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此基础上,组织自行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大粒度煤水泵,并在开滦唐家庄矿建成我国第一座水采、水运、水提全 “水力化” 井区,推进我国水力采煤技术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受到煤炭部领导、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8年9月1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专程到开滦唐家庄矿视察了解了水力采煤整个生产工艺过程。
1958年与通化矿务局铁厂矿合作,建成我国第一个具有开创性的重介质选煤新工艺车间,为我国重介质选煤工艺技术的发展首开先河。
在 “三下”采煤技术领域,成功运用岩石移动规律,解决了一些矿区专用铁路线、工人新村下压煤的安全开采问题。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已经发挥和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组织水力采煤技术攻关,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根据煤炭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在鹤壁局梁峪矿、肥城局杨庄矿、枣庄局八一矿和徐州局董庄矿,进行调整补套和技术攻关。在周海元带领下,唐山分院负责鹤壁局梁峪矿和徐州局董庄矿,并与原华东煤矿设计研究院共同负责肥城局杨庄矿。一个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力采煤科研攻关技术队伍,分赴现场。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周海元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从实际出发,提出关于徐州局董庄矿主采煤层属缓斜上限,含厚夹矸,顶板破碎,地质条件不宜水采的主张。煤炭部采纳了周海元的意见,批准董庄矿不再作为调整补套和水力采煤技术攻关对象的矿井,直接转为旱采。周海元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负责的精神,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在现场先后经过两年多的奋战,年近花甲的老专家周海元,始终同大家一起,不但亲自组织、修订技术方案,研究落实各项技术措施,还经常下井观察了解工作面情况。一次,下井观察水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情况,意外发生采空区顶板大面积突然垮落,周海元和在场的其他人都被强大的气流吹倒,险遭不测。事后,周海元笑着对大家说: “为了科学研究事业,即使牺牲生命,也是光荣的。”
经过艰苦努力,水力采煤配套补缺和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于原煤脱水和井上下煤泥水泛滥问题,通过排往井上,走与选煤厂结合机械脱水的技术途径,予以解决; 关于回采率低的问题,通过提高落煤水压至10MPa以上和改进采煤方法等综合技术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同时,水采装备的配套补缺和性能、质量亦有明显改善。这样,各水力采煤井区的生产逐步进入正常,并取得优异的经济技术指标。鹤壁局梁峪矿通过配套补缺改造,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全员工效曾达到3吨/工的全国最高记录,肥城局杨庄矿率先将落煤水压提高至12~14MPa,使水枪落煤能力成倍增长,吨煤电耗锐减。从而,扭转了当时国内水采生产被动的局面,稳住了水力采煤阵地,技术上有一个 “质”的飞跃,受到煤炭部领导的表彰。
重视实践 培养人才
唐山分院建院之初,除少数基层业务骨干是从煤炭生产一线调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外,其他大多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新分配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实践常识和经验。面对客观实际,周海元针对当时有人曾提议组织有关人员分批到各相关科研单位、院校系统培训问题,认真做说服教育工作。周海元认为,搞科研也要面对现实,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大中专毕业生在系统学习时间告一段落之后,毕业后的关键是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生产现场实际经验,摸索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并在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是每个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科研工作者成才的必由之路。为把人才培养计划、措施落到实处,周海元一丝不苟的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科研工作者在职自学深造,于是出现了1956~1966十年间分院办公大楼晚上 “灯火辉煌” 年代,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二是结合研究课题的需要,组织集中讲学,如结合 “水力采煤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课题,请当时的唐山铁道学院教授讲授水力学等有关理论; 结合 “坑木代用研究” 课题,请人讲授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三是积极争取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提高科研综合素质。50年代中期,多次请苏联专家来唐山进行有关水力采煤和水力机械、浮选和浮选药剂、矿山支护等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上这些,为以后分院不断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重要意义。周海元经常告诫大家,一切具有真才实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无一不是经过艰苦的生产实践锻炼才得以逐步成长和脱颖而出的。
周海元对自身学习的要求同样是严格的。由于多年从事生产现场技术工作养成的习惯,凡重大工程技术项目,一定事必躬亲,一抓到底。“文化大革命” 以前的10多年里,周海元先后跑遍全国各试验现场,检查科研进度,协调工作关系,组织课题技术关键攻关等,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和在现场的科研人员一样生活、工作,不搞特殊化。组织领导煤炭科研工作,对于周海元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新课题,需要面对新情况,学习新东西,解决新问题。无论是 “课题研究程序”、“课题计划编写” 的规范,还是科研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周海元都不厌其烦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反复探索,并亲自主持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科研管理文件,为科研人员自学深造同样带了个好头,作出了好样子。
襟怀坦荡 长者风范
崇尚坦诚,鄙视乖巧,是周海元重要的人生信条。
青年时期的周海元就以作风精细,勇于负责,赢得周围同事的称道。当时,开滦唐山矿以周海元为首的井下管段工程师李栖凤、张恩枢、张广正、胡师童等组成的中国煤师五兄弟,就是以做好本职工作藉以表示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力并不比洋人差,不有意讨好洋人,不拍洋人的马庇,不与洋人同流合污欺压矿工。周海元对唐山矿的英国煤师、比利时技师始终保持不卑不亢,一切照章,公事公办的态度。1941年日本侵略军对开滦实施军管之后,军管当局与开滦的英国人达成默契,以保证英国人生命安全为条件,要求英籍技术人员暂留矿上负责维持煤矿生产,否则,即送战俘集中营论处。当时,包括周海元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以保持名义上仍然为英国资本家所雇佣,工作上不与军管当局直接打交道而聊以自慰。此时的周海元十分关心时局的变化,他常对身边的好友讲: “不管英国人、比利时人,还是日本人,谁也不能把开滦煤矿从中国土地上搬走,归根结底开滦是属于中国的,所以我们要把矿山管好”。当时,与周海元共过事和有过接触的人都说,周海元虽然是矿上的高级员司,但他从不刁难矿工,不摆架子、耍威风,所以人缘很好,是当时难得的正直、有学问、有骨气的中国员司。
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是周海元为人处世的一贯作风。
作为唐山分院重要的创始人,周海元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使人肃然起敬,心悦诚服,而他从不摆技术权威的架子,工作安排上、学术观点上从不搞强加于人,有事能够心平气和地同大家一道商量,并认真集中下边的正确意见,使每一位与其工作的同事都能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而心情舒畅。在人们的记忆中,周海元从来没有对上发过牢骚,对下也没有发过脾气,更不用说争功诿过、相互扯皮了。周海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不但表现在对上级、对同级,而更多更主要的表现在对下级、对年轻人。他支持下级大胆负责地进行开创性的工作,鼓励年轻人吃苦耐劳,发奋图强。对于个别出现的问题,他能够恰到好处的消除隔阂,化解矛盾。一次,一位毕业不久的同志设计图纸出现技术问题,与加工部门发生矛盾。周海元了解掌握全部情况后,采用个别做工作方法,结果使过失方真心实意引以为戒,另一方知道了有理也要让人才对的道理。就这样,周海元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灵活的方法使许多复杂的矛盾得以圆满解决。
洁身自好,钻研业务,是周海元个人品格的又一显著特点。
当初,因为看不惯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而走上 “实业救国,科技兴邦” 之路。之后,以不讨好洋人,不做洋人的帮凶、走狗、汉奸为律,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特别是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国民党接收开滦矿后,各种社会势力竞相表现,借机扩充。此时的周海元成为各派争夺的目标,但周海元始终坚定地不为所动,只是老老实实地埋头做学问,钻技术。
简 历
1906年4月26日 生于河北省大名县。
1925—1931年 在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工程学系学习。
1931—1933年 任东北矿务局柴河金矿帮工程师,开滦唐山矿练习生、试用帮煤师。
1933—1948年 任开滦唐山矿井下工程师。
1948—1951年 任开滦唐山矿第二副矿长。
1951—1952年 任开滦林西矿第一副矿长。
1952—1956年 任开滦林西矿总工程师。
1956—1968年 任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 (现名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 副院长。
1971—1977年 任煤科总院唐山分院情报室副主任。
1980年12月26日 病逝于北京。
相关参考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享年81岁),男,浙江绍兴人,周树人(即鲁迅)和许广平(即鲁迅妻子)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
如同许多惊天动地的新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轰动效应一样,曾经十分引人关注的“鲁迅稿酬案”现在也被人们淡忘了。 当初,这起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稿酬官司,曾引起海内外的瞩目,社会上的流言沸沸扬扬,
如同许多惊天动地的新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轰动效应一样,曾经十分引人关注的“鲁迅稿酬案”现在也被人们淡忘了。 当初,这起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稿酬官司,曾引起海内外的瞩目,社会上的流言沸沸扬扬,
:周海婴(1929年—2011年)周树人()和许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将出世
十几年前,周海婴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对鲁迅的死因提出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迄今为止仍未平息,而且已被列为“鲁迅生平疑案”之一。现在来讲这件事情,其实是旧话重提。十几年前,周海婴在回忆录《鲁
十几年前,周海婴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对鲁迅的死因提出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迄今为止仍未平息,而且已被列为“鲁迅生平疑案”之一。现在来讲这件事情,其实是旧话重提。十几年前,周海婴在回忆录《鲁
鲁迅先生一生有几个孩子鲁迅先生的一生只有一个孩子。周海婴1929年的9月27日在上海出生,祖籍是浙江绍兴,他是鲁迅先生周树人和妻子许广平两个人仅有的一个儿子。在1952到1960年的时候周海婴在北京大
鲁迅的孙子卖爆米花 一代文豪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曾经在台北卖爆米花——这是鲁迅的儿子、周令飞的父亲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的。 八十年代初,曾经发生了一件给国人带来不
鲁迅的孙子卖爆米花 一代文豪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曾经在台北卖爆米花——这是鲁迅的儿子、周令飞的父亲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的。 八十年代初,曾经发生了一件给国人带来不
黄文煜个人资料 黄文煜,网红,网名黄文煜小盆友。 人物经历: 2016年12月22日,为期一周的“智慧的力量”2016年度盛典在三亚落幕。李冰冰、费玉清、周海媚、网络红人黄文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