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达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达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达人物简介

·陈达



陈达,冶金专家。是我国湿法炼锌工业和炼铅工业生产机械化的开拓者,为铅锌工业的现代化和发展我国稀有金属冶炼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达,曾用名陈庆霞,1919年12月24日出生于北京市。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他辗转到昆明。1939年考入中法大学理学院攻读化学专业。学习期间,他经常阅读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1年春昆明各大学学生举行倒孔 (孔祥熙) 游行,他被国民党当局列为通缉学生之一。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于昆明汇利、振工等化工厂,兼任中法大学化学系助教。1946年随中法大学回到北平。同年底赴沈阳,受聘为沈阳冶炼厂助理工程师。1948年初他返回北平,应当时中共北平市地下党负责人李才的要求,集资开设怡和化工厂,作为掩护地下党的机构,陈达任厂长,李才为营业主任,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8年夏,由于叛徒出卖,李才暴露,陈达被捕,直到北平和平解放才获得自由。1949年任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工程师,同年底调沈阳冶炼厂,历任科长、厂技改扩建工程设计组组长、厂总工程师等职。1956年调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技术司任副处长。1961年调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至今,历任冶炼设计处处长、副院长、院副总工程师等职。

50年代初,全国解放战争还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军事工业急需大量有色金属。身为沈阳冶炼厂技术科科长的陈达,组织技术人员在日本人留下的、名义上年产250吨锌金属却根本没有产出过电解锌的一个试验工场的基地上,经过反复试验和试生产,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湿法炼锌车间。

他还组织设计人员,将一个用烧结锅、鼓风炉炼铅的工艺落后的旧炼铅车间,改造成用机械化生产的新车间。1956年苏联罗斯可托夫教授为北京金属学会作题为《沈阳冶炼厂工作分析》学术报告,认为沈阳冶炼厂炼铅是良好的典型,渣含铅少,焦炭和空气的消耗量适宜,炉料的单位熔炼量合适,铅的总回收率高,1955年达95.8%。

50年代,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尚处空白。陈达曾以专家身份,随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苏技术合作代表团赴苏,获得了大量资料。在我国稀有金属艰苦创业的初期,他组织、领导建立了一批试验工厂和原料基地,为我国稀有金属冶炼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他调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领导、组织了会泽、云南等一批大中型冶炼厂的设计和建设。这些企业的冶炼工艺方案,大多是在陈达的领导下审定的。

年过花甲之后,他仍不辞劳累,毅然挑起建设西北铅锌冶炼厂设计的重担。为了祖国铅锌工业的发展,他日夜操劳,长年奔波于北京和西北之间。

80年代,他花了7年时间,组织编辑了22卷700万字的《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和50万字的 《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丛书,记载了建国以来我国发展有色金属工业走过的道路,遇到的挫折、困难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史的光辉篇章。

他曾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技术经济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原材料工业项目部专家组成员,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金属学会重有色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国湿法炼锌工业的开拓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我国的炼锌工业皆为火法炼锌,而世界各国炼锌厂都已朝着湿法炼锌方向迅速发展。陈达在沈阳冶炼厂任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日本人留下的湿法炼锌试验场上进行试验,于1950年5月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电解锌。1951年该车间正式投产,当年便生产出750吨电解锌,在当时受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不仅满足了国内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对高品位锌金属的急需,而且填补了我国湿法炼锌的空白。

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中,他白天工作,晚上翻译国外资料,组织技术人员学习。碰到难题,亲自动手。为得到净液用的金属锌粉,他带领两名工人,用十分简陋的设备喷吹金属锌粉成功。为此,获东北工业部奖励。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对沈阳冶炼厂进行改造和扩建,成立改扩建设计组,任命当时的厂总工程师、技术科科长陈达为组长,领导数十名年轻的设计人员,对已取得试验成功的湿法炼锌车间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改扩建设计。增设了贮矿料仓,一次和二次中性浸出槽,改造过滤机及电解槽,并从苏联引进4台水银整流器以取代落后的直流发电机组为锌电解供电。陈达对其他设备也进行了改造、调整和补充,同时还增建了整套镉回收设施。当时锌浸出车间的浸出渣中含锌高达20%,为了回收浸出渣中的锌金属,他带领技术人员赴抚顺铝厂,利用该厂小回转窑进行烟化法试验。仅用半个月时间,试验成功,制成中国第一台处理浸出渣回收锌的烟化法回转窑,使锌的回收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处理后的渣含锌降至2%。全部工程于1956年建成,电锌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以上,电解锌的纯度达到99.99%,电镉回收能力达35吨。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湿法炼锌车间。

此后,我国自行设计和建成的会泽含锗氧化锌的湿法炼锌系统和株洲冶炼厂湿法炼锌系统,都是在沈阳冶炼厂生产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我国实现了铅熔炼生产的机械化



日伪留下的沈阳冶炼厂铅熔炼车间的陈旧设备经过修复,于1949年全面恢复生产。但由于工艺落后,作业环境恶劣,操作过程全靠手工劳动,工人铅中毒严重,必须加以改造。为此,陈达组织设计人员与冶炼厂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进行现场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方案。其中包括自行设计的18平方米吸风烧结机及其相应的机械化设施和运输系统,以替代严重污染环境的烧结锅和沉重的手工劳动; 新建一座全水套高料柱炼铅鼓风炉,使系统设计能力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的年产粗铅3万吨; 扩大精炼部分的熔炼锅和增大反射炉容量; 新增布袋收尘器,对烧结机和鼓风炉烟气进行收尘; 新建两座回转窑,处理铅鼓风炉炉渣回收锌金属。

他还大力支持提高电流密度的小型试验,取得成功后,增加了产量,取消了扩大厂房和增加电解槽的扩建方案,节约了大量投资。改造后的炼铅系统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大大改善了操作环境,达到了当时的国际生产水平。

沈阳冶炼厂在伪满时期,只能生产铜、铅、金、银四种金属,精矿中的其他金属均未能回收。陈达在开拓湿法炼锌和实现炼铅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十分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他组织该厂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研究,实现了从铅阳极泥中回收铋及锌净液中回收钴和镉。

铅锌系统改扩建设计完成后,陈达兼任冶炼厂基建办公室主任,负责基建施工。为了早日产出电锌,在严寒的冬天,这位冶炼专家,搭暖棚搞冬季施工,紧张时他日以继夜地坚守现场,仅一个冬季就建成一座水银整流所,保证了及时给锌电解供电。

他在沈阳冶炼厂改扩建工程中,亲自动手参加试验研究,领导设计,组织施工,直至建成投产,为建成我国第一个铅锌工业基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促进我国铅锌工业现代化



80年代初,陈达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主管西北铅锌冶炼厂工程设计。该工程的规模为年产5万吨精铅,10万吨电解锌,20万吨硫酸以及综合利用回收金、银、镉等产品。

该工程预计在90年代初建成投产,设计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工艺技术,以克服我国传统工艺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的缺陷。为此,陈达建议铅冶炼工艺采用直接炼铅法,以解决环境污染和工人铅中毒问题; 锌冶炼工艺采用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大型设备及热酸浸出法,以提高金属回收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降低能耗。

80年代初,国外直接炼铅法仍处在半工业试验阶段,尚不能立即引进。于是陈达力主与水口山矿务局合作,在国内进行直接炼铅法试验。1983年5月国家科委同意,签订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合同。他组织完成了试验装置设计,并于1986年1月开炉试验。经过2年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果。1988年2月通过部级鉴定,获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评定认为,该工艺为国内首创,与国际上的直接炼铅法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命名为“水口山熔炼法”。由于资金、建设、试验等方面的原因,该试验工作到1988年才通过鉴定,未能赶上西北铅锌冶炼厂建设进度的要求。1984年,陈达建议从德国鲁奇公司引进氧气底吹直接炼铅法。1985年2月国家批准了引进该项新技术的签约。这一工艺技术的特点是流程短,设备简单,密闭性好,生产过程中无粉尘和烟气泄漏,没有环境污染,避免了工人铅中毒。该系统于1989年建成,1990年试车,产出了粗铅和硫酸。通过试车,证实了这项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越性。

鉴于国内炼锌工艺已有相当基础,只是在若干环节上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西北铅锌冶炼厂锌系统的设计中,陈达建议有针对性地采用国外几项新技术。一是引进大型沸腾焙烧炉软件,设备由国内制造,年产10万吨规模的炼锌系统只采用一台109平方米鲁奇式焙烧炉,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节约基建投资三分之一; 二是在湿法工艺部分引进热酸浸出工艺,提高金属回收率; 三是在锌电解工序中,引进大型电解槽及机械剥锌机组。此外,在余热利用方面,设计了3台余热锅炉,降低了能耗。锌系统的上述设计,体现了设备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达到了国际上80年代的技术水平。

年产20万吨硫酸车间的设计,同样采用了大型设备,选用双转双吸工艺流程,并设置了除汞工段,较好地解决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西北铅锌冶炼厂基建施工开始后,陈达深入实际,常驻施工现场,亲临指导。该厂于1991年建成。1992年“五一”焙烧炉点火,试车一次成功,产出优质焙砂及浓度98%的硫酸。1992年8月电解车间投产,当年生产电解锌8700吨,硫酸21000吨。在我国西北高原上,建起的这座现代化的铅锌冶炼厂,标志着我国铅锌工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我国稀有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作贡献



1956年,陈达调到冶金工业部稀有金属处后,于1957年着重考察了苏联新西伯利亚锂厂,我国第一座建在新疆的115锂盐厂,就是根据他的考察记录,现场绘制的草图设计建立的。1958年8月,他以专家身份,随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苏科技合作代表团赴苏考察。在制订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和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中,陈达与苏联专家进行了专业对口谈判,草拟了稀有金属科技合作协议,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回国后,起草制订了我国稀有金属五年规划。据此,他亲自组建了许多稀有金属试验工厂和矿山原料基地。60年代新建、改建的一批稀有金属冶炼厂,不少就是在这些试验基地上改建或扩建起来的。例如湖南水口山第六冶炼厂的铍、锦州铁合金厂的锆、云南会泽冶炼厂的锗车间等。他在我国稀有金属冶炼工业创业的岁月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和收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简 历



1919年12月24日 生于北京市。

1943年 毕业于中法大学理学院,获学士学位。

1943~1945年 任昆明汇利化工厂、振工化工厂工程师,兼任中法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6年 任昆明南英中学教员。

1946~1947年 任沈阳冶炼厂助理工程师。

1948年 开设怡和化工厂,任厂长。

1949年 任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计划处工程师。

1949~1956年 任沈阳冶炼厂计划科、技术科科长,基建办公室主任,厂总工程师等职。

1956~1961年 任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基建处、技术司稀有金属处副处长。

1961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处长、副院长、副总工程师等职。

主要论著



1 陈达译.威尔曼——洛德纳法烟气脱硫. 有色冶炼,1974(1):19~30.

2 陈达译. 国外镍冶金工业概况. 有色冶炼,1976 (1):21~24,45.

3 陈达.冶金有色金属冶炼. 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 795~796.

4 陈达. 直接炼铅法展望.有色冶炼,1987 (8): 11~18.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小说《水浒传》中人物陈达简介

宋朝人物中文名:陈达国籍:北宋民族:汉绰号:跳涧虎座次:第72把交椅星位:地周星朝代:北宋梁山职位:马军小彪将兼先锋营都统引出处:《水浒传》陈达基本信息陈达排名:坐第72把交椅。籍贯:邺城(今河北省临

知名人物 陈达生平故事简介,对陈达的评价

陈达,字通夫,1892年4月30日(清光绪十八年四月初四)出生在浙江余杭县的一普通农民家中,父母都不识字。陈达七岁时,在村里私塾就读,十四岁进余杭县立高级小学,学习勤奋,三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

水浒传神机军师朱武结局是什么?水浒传朱武简介

...,能使两口双刀,精通阵法,很有谋略。因被官司逼迫同陈达、杨春,一起在少华山落草。陈达攻打史家庄,被史进打败。朱武同杨春求史进放了陈达,因此朱武与史进结交,华阴县县官得知此事,包围了朱武等人,史进将朱武...

神机军师朱武比吴用更高明?或许是打酱油的

...,能使两口双刀,精通阵法,很有谋略。因被官司逼迫同陈达、杨春,一起在少华山落草。陈达攻打史家庄,被史进打败。朱武同杨春求史进放了陈达,因此朱武与史进结交,

水浒传神机军师朱武结局是什么?水浒传朱武简介

水浒传神机军师朱武结局是什么?水浒传朱武简介朱武,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精通阵法,很有谋略。因被官司逼迫同陈达、杨春,一起在少华山落草。陈达攻打史家庄,被史进打败。朱武同杨春

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李文秀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李文秀其他名称:阿秀、秀儿登场作品:《白马啸西风》性别:女民族:汉身份:牧民、女侠主要成就:救出苏普和其爱人,改善民族关系李文秀人物经历吕梁三杰霍元龙、史仲俊、陈达海为抢夺一幅埋藏宝物

水浒英雄谁结局惨

梁山上死得最惨的十位好汉(注明:并非就只有十位):TOP10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地点:昱岭关《水浒传》的读者一定知道昱岭关这个地名,该书第一百一十八回的回目就是:“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

九纹龙史进绰号怎么来的

“九纹龙”是水浒中第一个出现的梁山好汉史进的绰号。史进,华州华阴县(今陕西省华县)人氏,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徒弟,开手师父李忠。原为史家庄少庄主,为救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杀了告密人和两个都头,

九纹龙史进绰号怎么来的

“九纹龙”是水浒中第一个出现的梁山好汉史进的绰号。史进,华州华阴县(今陕西省华县)人氏,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徒弟,开手师父李忠。原为史家庄少庄主,为救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杀了告密人和两个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