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刘备故意下的套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饱带饥粮,晴带雨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刘备故意下的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刘备故意下的套

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刘备故意下的套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第一步战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二、诸葛兄弟暗中联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战略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仅刘关张三人密切合作,诸葛兄弟也是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按说,孙、刘不是两个简单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而且身后都有各种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便有联合的必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但为什么事实上就是那么迅速、紧密地联合起来了呢?多亏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擅长根据对手心理作虚实变化的谋士,比如博望坡令赵云诈败、草船借箭,等等。可谁知他早在出山以前就玩过了,他与诸葛瑾就是以“各为其主”、“先公后私”为托词的形散神不散的兄弟。

如后来诸葛亮听说诸葛瑾家小被孙权囚禁之后,向刘备哭着说:“兄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将荆州还了东吴,全亮兄弟之情!(第66回)”兄弟之情高于国家利益的本质终于昭然若揭。且看他们在此前功劳和面子还不够大时又是如何暗中相助的。书中描述诸葛瑾的来历是周瑜荐鲁肃,鲁肃荐诸葛瑾。实际上诸葛瑾无论智谋还是权谋都高于鲁肃(诸葛恪甚至说其父优于诸葛亮。但笔者以为高也高不了多少,水平相当。东吴当时的智谋排序是庞统、诸葛瑾、周瑜、鲁肃。其中统和瑜是忠谋士,瑾与肃是权谋士。从鲁肃劝孙权称帝的心机,以及他在临江亭试图诱杀义士关羽的诈术等方面可以判断。此为古代的人性逻辑,篇幅有限,另文详解。)规模空前的赤壁之战可谓是吸引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谋士参与,甚至包括武将黄盖都忙着出谋划策,为何单单诸葛瑾要作壁上观呢?是为了回避诸葛亮而牺牲自己吗?不是,他没闲着。试想,鲁肃乃一“凡品”(第82回东吴赵咨评),有生以来好不容易“思得一计”,请关羽单刀赴会,还被关羽劫为人质。此等水准,他最初是怎么想到要捐弃世仇新怨为刘表吊丧,并借机联合刘备的?而诸葛亮远在荆州,又是怎么做到精准预测他这一次意外行踪的?毫无疑问,是诸葛瑾私通情报,而且他早已对鲁肃洗脑,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木偶和掩体。

鲁肃由于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愿意来回调停于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由于诸葛亮相信哥哥对鲁肃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厕身于周瑜的刀光剑影之下,还敢对刘备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自鲁肃死后,诸葛瑾果然就顶替鲁肃,从幕后走到了幕前。此间微妙,稍加意会,即可言传。书中诸葛亮对于天文、地理之外所有的人事预测实际都是故弄玄虚,背后另存机关。罗贯中不认为人有鬼神不测之术,即便是预测天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三、诸葛亮原意是想和诸葛瑾完成第二步战略出乎诸葛瑾意料的是他能操纵鲁肃,却操纵不了孙权,鲁肃死后就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左右孙权的意志了。当然也因为孙权本来也不是刘备式的言听计从的主,他是个半信半疑的人,民主中渗透着权谋,对所有的都督、谋臣都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委任,稍不合时宜就搁置,决不论功赏官。虽然诸葛瑾是讨回荆州的首功之臣,但孙权却偏偏委派了更单纯,更有发展前途的新人陆逊担任镇西将军、荆州牧。诸葛瑾也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这就是说,诸葛亮第二步战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刘备兄弟完成两路伐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诸葛亮的这一打算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还有更高的立意:第一,亲兄弟的合作可以让吴、蜀的联合更加紧密;第二,诸葛亮、诸葛瑾具有比刘备、关羽更强大更均衡的作战能力,加之曹魏一方还有诸葛诞内应,所以更易获得成功;第三,诸葛兄弟有着比刘备兄弟更先进的儒法混哲学及相应的施政纲领。这些理由也就决定了诸葛兄弟具有取代刘备兄弟的合理性,他们的战略是主观为天下,客观为自己的正义理想。由于在第二步战略上诸葛与刘备兄弟矛盾不可调和,所以诸葛亮要舍弃战略要地荆州,并搭上一个关羽。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破掉了刘备兄弟,还成全了自家兄弟。如果诸葛亮是真心帮助刘备,他就不会让关羽一个人长期面对两方虎狼。

况且他后来也明知关羽与孙权的关系闹僵,出现了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方针不相符的变化,随时可能导致他所说的“荆州危矣”的局面。然而在危急关头,诸葛亮却既没有按照第二步战略设想去秦川牵制曹魏,也没有派人去支援关羽,只安坐在西蜀评选五虎大将、封官赐禄。为什么?原来他正在与诸葛瑾悄然实施对关羽东恩西惠的两面夹击。兄弟俩一个告诫关羽千万要“东和孙权”,否则必会出事,单枪匹马是绝对不能抵挡两面的;另一个则在暗地里挑拨关羽和孙权的关系,要你“东和”不成。想想看,东吴刚刚出尔反尔抢走了孙尚香,诸葛瑾马上又来提亲,这不是明摆着要惹怒关羽吗?搁了谁都会骂人,更何况重义守信的关公呢?的确是“虎女”与“犬子”的差别。而诸葛瑾之所以要反复捅“关虎将”的胡须就是怕孙权恨不死他。很明显,若不是诸葛瑾来回搬弄是非,孙权就不会下狠心杀关羽,他并非不知道关羽的份量。孙权本身也不是一个愿意得罪人的人,比如对曹魏的于禁就只关押,后来还放了。奇怪的是,当初嘱咐关羽千万不想着“分兵拒之”的诸葛亮,后来却要刘备放心,说关羽定能威震华夏。而另一位殷勤帮助关羽招婿东和的诸葛瑾却在孙权杀关羽时不见了踪影。为什么不也哭着为西蜀的亲兄弟求点情面呢?可见诸葛兄弟的迷魂阵并非没有破绽!顺便提一句,张飞也主要是先被诸葛亮纵智、纵勇、纵酒之后自我膨胀而死。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与诸葛瑾后来敢于在成都和荆州之间招摇过市一样,都是得益于兄弟的悉心关照。赤壁大战前诸葛瑾暗助诸葛亮是为了实现孙、刘联合;“走麦城”前诸葛亮明助诸葛瑾则是为了同时取代孙、刘。可惜的是,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样深沉的后生――陆逊,没能操控他。统一天下还需要更加宏伟的战略。四、五大家族存在遗传DNA现象诸葛瑾不得志的内心后来也由他的儿子诸葛恪做了疯狂的流露。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联蜀伐魏,实际上是子承父志。诸葛瑾生前就指责他的儿子“聪明尽显于外”,可见他本人是多么善于蛰伏。诸葛诞则比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为避孔明之嫌迟迟没有重用他。

他也仅在最后阶段胡乱做了一通发泄。在《三国演义》中,诸如此类的家族DNA现象俯拾皆是,可以说它既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也是该书特有的人物互为映衬、互为表现的文学手法。例如孙坚有勇有义,故两个儿子孙策尚勇,孙权尚义。刘备入赘东吴时是“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禅后来是“此间乐,不思蜀。”曹操的思想变化是从儒皮转为纯法,所以表面喜欢儒雅的曹植,内心却宠爱权谋专家曹丕。原来,他们的后辈不但是自己肉体的分裂,还是他们精神意识的极端强化,直到萎缩、消亡。这就是罗贯中的遗传学。只有司马氏的遗传最为“优生”:慧、智、勇、义、仁,不但五项俱全,而且是需要什么人时就出什么人,依次排列。他们的控制范围也是逐渐增大,司马徽掌控世外谋士,司马懿把持魏国朝政,司马师荡平魏国在野,司马昭收复西蜀,司马炎统一全国。这才是当时最优秀的战略部署。顺便提一下,一般人认为哲学是知识的总汇。但在中国古代,知识高度和浓度最大的是文学。西方文艺复兴是从艺术开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国则应从文学开始切入。遗憾的是我们后人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之妙,适时将它作“优生”的学科裂变。到头来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笔者以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或许还存有后发机会。五、赤壁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随即结束再回过头来看看,诸葛亮从第一步战略到第二步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转换的?实际上这中间存有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两个兄弟集团的合分是一个相互作用、徐徐渐变的过程。我们说赤壁之战就是因为有了诸葛兄弟的亲情润滑剂,有了刘备兄弟的鼎力配合,所以孙、刘两家只用一个回合就完成了联合,不但牢固,而且赢得了宝贵时间,赶在隆冬第一阵东南风刮起之时就做到了“万事俱备”。

然而,随着这场战争结束,随着关羽违犯军令状放走曹操,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便随即戛然而止,一天也没有延续。而且两人是互知底细的明争暗斗。(注:在对诸葛的认识上,三兄弟有所不同,关羽只是略有直觉,张飞则几乎全然不知。)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已败走,原荆州之主刘琮也死去,刘备应该是再没什么不好意思,可以合情合理坐拥南郡等荆州之地了。然而,诸葛亮却开始有意制造隐患,将荆州从此置于动荡之中:一、他先让周瑜取南郡、襄阳,然后耍滑头从中抢食,让东吴不服气而总想着讨回荆州;二、节外生枝重新扶刘琦为荆州之主;三、以顾全联吴大局的名义答应鲁肃,在刘琦死后归还荆州;四、用酒色将刚刚在赤壁还骁勇善战的刘琦整病。这一连串的手段几乎将刘备噎死,教他有口难辩。刘备之心,本是路人皆知,他并不想做东汉忠臣,更不想居于刘琦之下,不然他早该安心做他的安喜县令、平原县令、新野县令或者在许都皇帝跟前呆着了,干嘛要拖家带口出来闹革命呢?诸葛亮是一下就掐住了刘备的“七寸”:你不是独尊儒术不忍心夺刘家天下吗?那就做我的傀儡,乖乖地跟着我打天下吧。不过刘备也不是老实人,尽管表面上打掉牙齿和血吞,喜怒不形于色,私下里却想着如何摆脱诸葛亮。如第52回他就想自个儿征伐南部荆州,“遂用马良为从事,伊籍副之”,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但未等他拿下一寸地盘,孔明就主动请缨“自引一军到来”,让刘备再一次陷入了盛情难却的无奈。孔明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问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降将的控制权。他这一次的热心与他后来在刘备西征时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照。前后虽然行为相反,目的却相同――死死摁住刘备。六、马谡是刘备有意送给诸葛亮的定时炸弹仔细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刘备和诸葛亮的斗法实际非常激烈。

刘备在意识到诸葛亮甩不掉之后,便采用了无为而治、边走边看的策略。他很清楚诸葛亮像曹操一样,要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荆州或西蜀一隅,加之自己人多势众,所以在定天下之前用不着担心诸葛亮篡权。再者说,就算我做你的傀儡,可你毕竟还是我的臣子,终究越不过我的位次去。果然当刘备准备作最后一搏,西征取天下时,就不想带上孔明,让他再夺功了。(他们在西征时是互离互弃的关系。)刘备伐吴失败之后,便彻底灰却了夺取天下的雄心,而且也不寄望比自己弱的刘禅能有更大的作为,只要偏安西蜀就万事大吉了。那么刘备是如何防范诸葛亮篡儿子皇位的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伟大的刘备生前没有掰赢过诸葛亮,死后竟结结实实胜了一场。他在临终前先是夸赞诸葛亮智识比自己强,接着提醒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再接着又试探性地授意诸葛亮可以随时取代刘禅,待诸葛亮表忠心磕破头皮之后,刘备便欣然指令儿子们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好个扬――抑――扬,真是妙不可言!第一,你孔明是安天下的大龙,可别觊觎我成都之主哟!只要你能保证做到这一点,我就给你开出“相父”的条件。(刘备心里想的是,按照君臣父子排序,儿皇帝也还是比相父大,交易仍然于自己有利。)第二,我要教你永远夺不到天下,终生只能辅佐我刘家。我们知道刘备在用人方面向来信奉感化,大度能容,从不预先下结论,但他这回却郑重其事地提请诸葛亮疏远马谡。为什么?此乃小忍之后的大谋也!他这是用暗激将法逆向强化诸葛亮已有的选择,让他越加去重用马谡。刘备知道诸葛亮向来藐视自己,而自己死后就更会反其道而为之!诸葛亮果不其然就栽倒在了马谡的手里。

彼时,他之所以情绪反常,“挥泪”斩马谡,不是怀念刘备的先见之明,而是顿悟到马谡是刘备有意送给自己的一颗定时炸弹――他实在无法接受被傀儡反算的事实。自从“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基本上就威风不再、梦想破灭。刘备也如愿以偿让庸碌的儿子多享了几十年的皇位和富贵。另外,刘备临终时不仅贬斥马谡,还故意拉拢赵云、李严等人,让诸葛亮尔后不敢大用这些刘派的托孤重臣。如此得失,诸葛亮焉能不败?所谓暗激将法,是激将法的一种变异,是弱势利用强势对自己的不屑而伪做正面劝导,实际却是要对方更加固执于原有的错误主张。也就是说刘备如果不特别提醒,诸葛亮还不至于那么垂青马谡。由于该计谋一般用来对付傲慢、倔犟之人,且为暗中“杀熟”,所以比普通激将法更难让人觉察。不过它在《三国演义》中很常见,程昱和杨修反曹时就曾用过,程昱利用曹操对自己的轻视,正面提醒他防范东吴火烧锁定的战船,本质上则是要他在自己和庞统之间倾向于庞统。杨修也是利用曹操对自己的厌恶,故意以拙劣的方式支持曹植,实际则是希望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确定曹丕,让曹家早败。(曹丕是比曹操更极端的法家,他后来完全依赖于司马懿就是他善小巧无大谋的明证。曹植是儒家,至少在哲学理念上就处于上风,更不要说才学比曹丕高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始终是相互钳制的鹬和蚌的关系,不同于曹操与刘备当初的螳螂与黄雀的关系。刘备尽管智谋比不了上诸葛亮,但在韬晦之术,以及用人的眼光和肚量上却大有过之。这也是他能做到反手点穴诸葛亮,制胜于未来的法宝。当然他们又都是老黄雀兼渔翁――司马氏的果腹美食。或许会有人说,真正有本事平定天下的高手只有一个,在众多失败者中,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也没比谁苟延多久。然而,若不是他们先期慷慨提供了多样化的经验和教训,又怎么会有最后的王者归来?此亦罗贯中遗传学与励志学的精要所在!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

  失街亭。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他发展生产,积累经济实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国内政局;然后北上汉中,准备伐魏。在蜀汉建兴六年,他率军绕秦岭西侧,出祁山,先后拿下天水、南安、永安三郡,魏国关中动摇。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稳定局势,派大将张郃对抗蜀军。双方在街亭遭遇,马谡任前敌总指挥,统帅诸将,但指挥不力,全军溃散,被张郃击败,诸葛亮被迫撤军。诸将多有怨言,诸葛亮为稳定军心,斩马谡谢众,并上表自贬三级。

  一、为什么会是街亭?

  从文帝曹丕到明帝曹睿初,一直把战略重点放在孙权那里,在西北主要还都是防御态势,陇右相当空虚。夷陵之战蜀汉大伤元气,刘备死后,数年内年蜀地一直风平浪静,蜀汉慢慢复原。形势一片大好,就是怕折腾。

  诸葛亮开始了折腾。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首出祁山。

  街亭之战第一问:祁山之大,为什么街亭在这次折腾中最折腾?

  诸葛亮先派赵云和邓芝228出现在箕谷,做出将由斜谷道进军的样子,引诱魏国曹真主力进军斜谷道。

  陇西各郡已经被曹真抽走大部分兵力,防备虚弱,陇西向诸葛亮敞开了大门。诸葛亮率军趁虚而入,「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无一兵一卒之援,在城头立起了降旗。27岁的天水郡中郎将姜维便在这时投降蜀汉的。

  调回曹真主力来?这显然是不行的——第一,曹真如果回防,赵云、邓芝就会跟进,与诸葛亮对祁山形成夹击之势;第二,曹真部队已经被赵云、邓芝牵制住了,根本不能全身而退。

  诸葛亮首出祁山,出征前还写了一个决心书——《出师表》,对这次行动他是志在必得。现在一切都很顺利,他大军压境,陇西各郡只能龟守,无力反击。

  只要切断关陇通道,不让曹魏的二线三线预备队进入陇右,把优势保持一段时间,陇右诸郡孤立无援,势必全部归蜀所有!

  对于诸葛亮来说,切断曹魏的关外援军,孤立陇西是扩大战果的最重要一招;对于魏明帝来说,尽快派兵进入陇西增援各郡,是扭转颓势的最重要一招。

  一个要阻,一个要进,双方都想达到自己的目标。

  大敌当前,魏明帝到了长安,亲自镇守。但是真正西镇长安的,是魏明帝带去的五万部队。西出阳关,五万部队里,曹营五子仅存的张合便在其中。

  张合是这支部队的指挥者。

  从哪个地方才能尽快进入陇西呢?张合打开地图,目光聚集在一个地名上:街亭。

  在哪个地方布防,才能把曹魏的援军拒于关外?诸葛亮打开地图,目光聚集在一个地名上:街亭。

  街亭!街亭!

  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具体处所,如《秦安县志》所述,即今日之龙山——「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之处。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这就是传说中的「五路总口」。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谷道,谷地西北侧,是险峻的山地,谷地东南,是无法逾越的秦岭。从西安到天水,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街亭行走。

  诸葛亮要断魏援,须守住街亭;张合要进入陇西,须突破街亭。

  二、为什们会是马谡?

  街亭之战第二问:诸葛亮怎么选中了马谡?

  诸葛亮摇着鹅毛扇,气定神闲,选拔街亭守将。大多数人提议用魏延,诸葛亮在内心里鄙视魏延,摇着鹅毛扇,什么也不说。又有人提议用吴懿,诸葛亮但笑不语。一看这情形,大家知道丞相心里早就有了人选,就都沉默了。

  诸葛亮本想等着有人提议用马谡后,他再拍板的,可是,这么多人,竟然谁也没想到军中还有马谡这么一个人。诸葛亮内心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诸葛亮只得亲自说出了马谡的名字。诸葛亮没想到的是,大家的反对意见是那么强烈,汇总大家的反对意见,大概有以下几条:

  1,马谡是越隽太守,一个机关干部,而非军人;张合是先主也颇为忌惮的张合。

  2,马谡是个军事理论家,并无实战经验;张合身经百战,已是宿将。

  3,先主去世前,曾告诫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难当街亭大任。

  诸葛亮那时不知怎么走火入魔了,非用马谡不可,他阐明了用马谡的几条理由:

  马谡少时素有才名。

  马谡深谙兵法,经常与诸葛亮谈论军计,自昼达夜,滔滔万言。

  马谡也有战功,南征孟获,曾献攻心计。

  还有一条,诸葛亮不好当众说出,那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是哥们,马良在临死前曾把弟弟马谡托付给诸葛亮。街亭易守难攻,只要在街亭谷口摆上弓弩阵,张合军队就难以逾越天险。大功一件,让马谡去纯属于是让他捡功的。

  诸葛亮的致命失误:

  诸葛亮的给马谡的任务很简单:守住街亭,占道扎营,阻断由关入陇的道路。

  三、马谡怎么部属街亭之战?

  街亭之战第三问:马谡一开始做了怎样的兵力部署?

  马谡来到了街亭,临风而望,山川道路一览无余。

  马谡

  街亭的形象如同一柄折扇,清水河两条支流汇入谷口形成一个小小的冲击扇平原,街亭镇(现属秦安县陇城乡)就坐落在冲击扇的西端,整个折扇的扇柄则正在南山。南山的地势很有特点,当地又称百亩塬,顶部是一个香蕉形的平台,实际面积远大于百亩,北,东,西三面甚是陡峭。

  望着险峻的南山,饱读兵书的马谡突然想:要是上山在百亩塬安营,可以伺机出击歼敌,即使魏军发起进攻,那也只能是从下面向上仰攻,这就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一弩十矢的孔明弩下。呵呵,你张合来吧,来一个射一个,来两个射一对。

  突然撞进眼帘的南山把马谡撞晕了,幸福得晕了。

  马谡不顾王平的苦劝,带领大军上了南山,在百亩塬上安营扎寨。马谡站在山巅上,向东看着,望眼欲穿,他盼望着张合早一点出现。

  张合来了!

  与马谡一到街亭就发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的不同的是,张合首先看到了自己面临的危险。驻马不前,张合凝视着南山上的百亩塬,上面,「汉」字大旗和「马」字大旗在风中耀武扬威地招摇。

  身边的人建议攻上去,把街亭拿下来,给敌人一个下马威。

  张合摇摇头,他第一眼就看出来了,要想攻山,就必须在狭窄险峻的山路上攀登,能冲在最前面发起进攻,最多只有50人,而这50人,面对的是三国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孔明弩。

  有人说,马谡军队都上了山,空出了山下的大道,正好不费一兵一卒,越过街亭,进入陇西。

  张合摇摇头,凭着多年的战斗经验,他断定陇西肯定还有伏兵,要是自己贸然穿过街亭那时,马谡从山顶下来切断归路,前面伏兵再杀出来,那时腹背受敌。定军山夏侯渊之死,已经让张合领教了冒险的代价。街亭战后纷纷冒出的王平、黄袭、李胜、张休等蜀汉大将率领的伏兵,见证着张合的谨慎。

  马谡上南山安营,正是一个绝妙的选择,曹军绝对不敢不顾山上守军而进入陇西,那就只有攻山,只要曹军攻山,马谡的孔明弩就发挥威力了。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就连后来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被称为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也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要求「下寨必当要道处」,这一点其实是行不通的。对这一点,早就有人实地考察街亭地形,发现街亭要道地势宽阔平坦,如同折扇的扇面,这样蜀汉军队就直接与张合军队硬碰硬了,蜀汉军队远征已久,而曹军却是新锐之师,即使诸葛亮亲来,也难保必胜。

  相反,马谡的上山安营之策,充分利用地利,倒像是一条妙计。

  魏军停了下来,马谡果真了得,诸葛亮没选错人。

  真地没选错吗?

  四、马谡到底败在什么地方?

  街亭之战第四问:马谡的部属有何破绽?

  一开始,张合是真的找不出马谡的破绽,他听着山下清水河的奔流声,陷入了沉思。

  水?

  水!

  张合眼前一亮,他看着清水河,微微地笑了。

  马谡上山安营,看似「妙计」,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吃水。要怪就要怪孙膑、孙武等人写兵法时没有特别注明人首先要吃水才能打仗,所以马谡也就不知道人是离不开水的;似乎也要怪诸葛亮,与马谡通宵达旦地谈论兵法时,没有告诉他人吃水才能活下去、才能打仗的道理。

  马谡的妙计看起来很完美,几乎找不到突破口,偏偏张合从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方找到了突破口:水!

  张合从「吃喝拉撒」的「喝」来寻求破敌之计,真是大巧似拙。

  山上,马谡俯瞰下面的曹军,摩拳擦掌,等着他们前来送死,他也知道张合的威名,不敢懈怠,构思了不下一万种打法。

  没曾想,张合不但根本就不想上山和他打,反而是在山下折扇状开阔地带的「扇面」外沿安营,全军布成一道优美的外弧线。

  你下来就和你打,你不下来我就在这里看风景。

  有人来报:已经切断马谡汲水之道。

  成了!

  北方秦岭,山上是没有水的。湖北人马谡,从来不知道生活中还有「缺水」二字,正如一个从来不缺钱的人,点菜时从来不问价钱。马谡的一万种打法,没有一种把「水」考虑进去。

  张合只考虑了一种打法:绝其汲道。

  高手出招,化繁为简,一招制敌。

  没有人进行过不喝水多少天会死的试验,但是医学家说脱水后三天就会死亡。山下,清水河淙淙而流;山上,马谡军士渴得嘴里烧火。

  终于,马谡忍不住了,被迫下山与张合决战,决战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能喝上一口水。

  马谡跑到山上,架好孔明弩,本想诱张合攻山,没想到孔明弩无用武之地,自己反被张合逼下山找人家决战。

  五、马谡的有何致命弱点

  街亭之战第五问:马谡为何不能下山与魏军决战?

  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山下张合断水,山上马谡完全可以全力出击,下山与张合决一死战,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或者说,他这样做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是因为马谡太聪明了。

  马谡是聪明的,所以山顶扎营,用孔明弩威胁山下的魏军,使其不敢通过街亭。

  马谡熟知兵法,善于利用地利。在南山安营。这样把魏军至于一个两难境地:1,魏军攻山,山路狭窄险峻,最多能容纳几十个人一起通过,而蜀军却可以居高临下地躲在石头后面射杀魏军。

  2,魏军不攻山,直接通过,但是魏军过去后,马谡军队会从山下下来,同时,前面的伏军也会杀出来,这时,魏军腹背受敌,形势危矣!

  聪明,马谡太聪明了!

  可是,马谡忽视了一点:南山确实难以攀登,易守难攻,可可以借助这一点阻挡魏军,可是马谡自己想下来也很困难,甚至是他要是率军下山,需要付出比登上还要高的代价,因为上山容意下山难。

  马谡还忘记了街亭的地势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通往马谡安营的南山,是一条山路,山路两侧,则是斜坡一样的山岭。

  张合看到了这一点。

  张合在断了马谡的汲水之道后,就在两侧的斜坡上布好大军,单等马谡军队下山取水。

  魏军严阵以待,单等马谡军队冲下来立足未稳之时,从两侧高低斜坡上冲下来,给以迎头痛击。

  高手出招,举重若轻,轻轻一点,便中对方能够命门。

  魏军想不赢也难:因为我们所说的地势决定,马谡军队不可能一下子整体冲下来,只能结成长蛇阵依次下山,能集体冲下来的,一次也就是几十人。

  而这几十人,处于低谷中,面对的两侧山坡上的数万魏军!

  这就像一个老鼠洞,里面哪怕有再多的老鼠,可是,能一起跑到洞口的,也就是几只,而洞口,却是密密麻麻的猫!

  因此,蜀军战士虽然快要渴死了,可是也不敢下山。蜀军就这样陷于必死之地。马谡精心选择的地势,却成了自己的坟墓。

相关参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

  失街亭。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他发展生产,积累经济实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国内政局;然后北上汉中,准备伐魏。在蜀汉建兴六年,他率军绕秦岭西侧,出祁山,先后拿下天水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否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么

在后世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就是一个最高智慧和最高品行的化身。他与刘备、刘禅父子的君臣关系被后人誉为千古君臣的楷模。在三国群雄的逐鹿中,他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甚至赤壁之战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借东风恐怕也难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马谡失守街亭被下令斩首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马谡失守街亭被下令斩首”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挥泪斩马谡出自《三国演义》,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诸葛亮斩马谡,不得已而为之,马谡之死是由他自己刚愎自用失街亭引起的,诸葛亮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安抚朝野。  228年(蜀汉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中分析诸葛亮用人的弊端

你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吗?本文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中分析诸葛亮用人的弊端,请看本文:伦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任用贤才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所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马谡为什么一定要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难道孔明真的糊涂到,连胜败乃兵之常情都不知道吗?又有几人是常胜将军呢?我对斩马谡,是这样认识的,可能只是猜想,请诸君批评。首先,诸葛亮出师北伐并非是为了光复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都有哪些不能说的秘密

千百年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通过这个故事,马谡成功跻身纸上谈兵的又一「”典型”,坚守军法、不徇私情的诸葛亮则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完美军事家。然而,有关诸葛亮为何执意要「”挥泪

三国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 解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失街亭是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这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马谡是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手下有名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马谡,字幼常,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是蜀汉将领,也是侍中马良之弟。由于才华横溢得到诸葛亮的赏识,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每次谈论都是一整天,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那诸

最后竟葬生囚牢!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

...,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