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基唐人物简介

Posted 铁路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基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基唐人物简介

·刘基唐



刘基唐,科技情报专家。曾主持中国第一台主型内燃机车选型、设计。有效地组织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研讨,为铁路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他是铁路科学技术情报学术活动的领头人,组织将国外 “重载运输”、“高速铁路”等高科技引进到中国。积极开拓情报理论研究,精心培养年青一代,为我国铁路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刘基唐,1919年7月15日生于湖北省武昌市(原籍湖北省红安县),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45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化学系学习,1947年获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立即应刘家至交、当时任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郭泰祺老伯之邀,在联合国机构内安排工作,不久于1948年初归国,就任中国植物油料厂工程师,1949年9月受聘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任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6月调北京铁道部铁道研究所(现铁道科学研究院)化学组,任代副组长,并被聘为一级副研究员,1956年7月调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现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任该所燃料热力研究室主任,1958年1月下放集宁机务段,当4个月工人,又到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助勤半年后,回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任内燃机车研究室副研究员;1961年3月,调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现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兼情报研究室副主任。

在铁科院化学组和机辆所期间,除基层的行政工作外,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研究提出的铁路机车给水化学分析方法被铁道部采纳,在全路所有机务段的水化验均采用这种方法;提出的蒸汽机车采用颗粒煤 (煤粉制成煤球) 的燃烧方法,可节省燃料9.65%~9.98%。

自1961年调铁道部情报所,直至1989年8月退休,并回聘到1995年,从事铁路情报研究30多年。在此期间,于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又晋升为技术一级。1979年被选为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情报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83年选为该委员会主任委员,直到退离工作岗位。同时又被选为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兼任《情报学报》编委会委员。在担任铁道科技情报委员会主任期间,先后4次被评为中国铁道学会先进工作者。1992年还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聘为情报学编委会顾问,1993年聘为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荣誉会员 (享受学会常务理事待遇)。

在1981至1985年间,刘基唐受国家的委托,作为中国铁路代表参加在泰国举办的联合国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工作,每年参加六七次活动,每次7天左右,讨论该地区如何发展经济、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刘基唐在从事情报工作期间,曾荣获多种奖励,其中有: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一等论文奖、全国科技情报研究成果三等奖,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等。

主持中国第一台主型内燃机车选型设计



1956年,刘基唐开始了研制我国铁路内燃机车的生涯。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他从下放的集宁机务段调到长辛店机车车辆制造工厂,负责研制生产我国铁路第一台内燃机车,仿制了匈牙利ND1型内燃机车。在开发我国自己的内燃机车方面经历了一个大辩论阶段,刘基唐一直是辩论一方的主要人物,他利用从事情报研究的优势,系统分析研究了国际铁路各型内燃机车及其使用柴油机的发展方向,提供大量内燃机车用柴油机参数数据,从中选出最优参数,通过大量试验,研制出当时性能较好的柴油机。在大同机车车辆工厂合作制造了我国铁路第一台主型内燃机车,该柴油机各项参数成为以后柴油机发展的基础,从而奠定了发展我国铁路主型内燃机车的方向。在使用柴油方面,还打破了各国用轻柴油的惯例,改用重柴油,节省了燃料费用,在不影响机车走行速度的前提下,又提高了机车的功率和热效率。刘基唐是我国主型内燃机车最早开发研制者,也是全面阐述,最早设计和提出我国铁路主型内燃机车发展方向的主要学者。

探讨中国铁路现代化的积极组织者



20世纪70年代末,正当我国提出并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之时,铁路现代化成为广大铁路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在这方面,虽然在国际有诸多研究,然而在国内则研究者甚少。这时,刘基唐创建了研究组,经研究,于1980年提出了一本《中国式铁路现代化的探讨》论文集和一份“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议”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铁路现代化的内涵与实质,为国家和铁路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了参考,并获得了全国科技情报研究成果三等奖。此后,在他担任中国铁道学会科技情报委员会主任时,以群众团体的名义,于1986至1989年间,作为中国铁道学会的重点学术活动,组织全路科技人员对铁路综合与各专业的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探讨,有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活动。根据我国国情路情,对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模式和标志,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路网、装备和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讨论中,为了集思广益,于1987年10月汇编出版了有140多篇论文的《中国铁路现代化论文集》,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此后,在1989年写出了总结报告《论中国特色现代化铁路》。通过学术活动,对中国铁路现代化提出了比较客观的科学论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铁路科技情报研究学术活动的领头人



在主持铁道科技情报委员会20多年中,他热心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文献检索、翻译和调研等情报理论、方法及实践活动的探讨,一些情报调研的学术活动经常被中国铁道学会列为重点学术活动项目。除了前已叙述的“中国式铁路现代化”外,还组织不少综合性的铁路重点和铁路前沿的战略性课题进行研讨。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既有铁路改造系列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提出当时我国铁路应以旧线改造为主的观点,与当时国家政策一致;又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发展战略系列研讨会,当时正值我国铁路的阿拉山口与前苏联(现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德鲁日巴站即将接轨(1990年9月12日接轨),形成亚欧第二大陆桥运输之际。该大陆桥从各方面分析比亚欧第一大陆桥有一系列优势。情报委员会抓住这一特点,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为开展大陆桥运输提供决策建议,从而引起国家领导的注意,召开一系列会议,落实发展战略部署。这些建议对国家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

积极开拓我国科技情报理论研究



刘基唐在长达30多年的情报工作生涯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作出了卓越的成绩。1965年,在进行摸清国外铁路科技水平动向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现代国外铁路概述》(1965年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一书,成为我国第一本全面阐述国外铁路科技发展和水平、反映科技情报调研成果的专业书籍,为我国铁路参考国外先进经验,赶上国外水平提供了依据。1975年,又针对性地结合国内情况,对照研究了国内外铁路科技差距与水平,向铁道部领导提供了“国内外铁路科技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同时,对于国外铁路“高速”和“重载”的发展,对既有铁路的改造等提出了一系列见解。

刘基唐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注意对情报调研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并系统地发表了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集中反映在《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概论》等论著上,提出了情报调研中常用的基本逻辑方法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还针对当时国内情报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当前我国情报学研究中应当重视的课题” 的论文 (该论文获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一等奖),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老一辈情报专家,为情报学术理论的研究起了开拓性作用。

培养年青一代



自美国归来,从1950年开始,刘基唐在担任铁路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工作。在负责领导工作中,他对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总是尽心尽责,努力完成,得到领导的好评和信任。同时对于年青一代的成长,关怀备至。刘基唐在青年人的心目中有极高的威望,他德高望重,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1962年以来,为适应工作需要,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任用从事情报研究的人员,这难度是很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一方面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具体指导。经过他多年的培养,年青一代情报研究人员成长迅速,由他负责培养的青年,后来有的成长为司局级领导,有的成为研究骨干,高级研究人员。

简历



1919年7月15日 生于湖北省武昌市。

1938—1939年 四川成都光华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1942年 四川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

1942—1943年 四川重庆私营中国化学公司技师。

1943—1944年 四川重庆中央印刷厂职员。

1945—1945年 美国佛罗里达州桐油研究所实习生。

1945—1946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1946—1947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1948—1949年 上海中国植物油料厂工程师。

1949—1950年 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化学组副教授。

1950—1955年 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化学组副研究员兼代副组长。

1956—1961年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副研究员兼室主任。

1961—1989年 铁道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副室主任、室主任。

1989年8月 退休。

主要论著



1 刘基唐. 科学技术文献的查寻. 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61.

2 茅家裕,刘基唐. 铁路运输与牵引动力的发展. 人民日报. 1963-05-09(4)

3 刘基唐等. 现代国外铁路概述. 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5.

4 刘基唐. 国内外铁路现代化的分析和探讨. 中国式铁路现代化的探讨论文集. 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0.

5 刘基唐. 情报调研的思维方法初探. 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0.6 刘基唐.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概论.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1.

7 刘基唐. 当前我国情报学研究中应重视的课题. 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2; 情报学报,1983,(2)

8 何 璧,王惠武,刘基唐. 情报科学与情报政策. 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2; 情报学报,1983,(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刘伯温刘基简介,刘基之死(遗言预测身后500年)

全榜网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刘伯温刘基简介,刘基之死(遗言预测身后500年)”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刘基就是刘伯温,历史上的刘伯温堪称诸葛亮二代,对天文地理,占卜风水十分有研究,刘基的烧饼歌甚

刘基之死刘基之死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刘基墓造在哪里

【刘基之死】刘基之死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刘基墓造在哪里  刘基简介  刘基是明朝建立的重要谋臣,也是朱元璋手下最为出色的谋士,人称刘伯温,是明朝青田县南乡人,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刘青田。刘伯温在我国民间的知名

知名人物 刘基余人物简介

·刘基余刘基余,卫星导航与测绘技术专家,中国卫星导航开拓者、电磁波测距奠基人之一。先后从事GPS动态载波相位测量技术及其数据处理软件、光波/微波测距研究,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测距仪和星载激

历史人物 胡惟庸为什么那么恨刘基

胡惟庸忌恨刘基,刘基被冤枉,最终冤案得以平反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本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刘基老家青田附近有一块地方叫淡洋。淡洋这里水陆两便,山河湖泊相连,易守难攻。以前它属于一块三不管

中国军事人物 刘基

  刘基(1311?1375)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一生谋略超群,通晓经史天文,精于用兵布阵,时人比之为诸葛亮。辅佐朱元璋起兵反元,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利用矛

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刘基别名:刘伯温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文成南田镇武阳村(旧属青田)出生日期:1311年(辛亥年)7月1日逝世日期:1375年(乙卯年)5月16日职业:军事家、政治家、

历史人物 三国时吴国重臣刘基简介

三国人物本名:刘基字号:敬舆所处时期:三国时期民族族群:汉人诞生地:东莱牟平诞生时候:公元184年(东汉光和七年)作古时候:公元232年(孙吴嘉禾元年)重要造诣:劝谏君主杀名流官至:光禄勋、平尚书事刘

刘基的生平简介 孙权为何对他宠遇甚厚?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堪比子房的人物,就叫做刘基,当然人们更习惯于称呼他为“刘伯温”。据传,这是一位神通广大的预言家,能占卜、会算命,还能预言一千年以后的事情。三国时期,孙

历史人物 刘基的生平简介 孙权为何对他宠遇甚厚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堪比子房的人物,就叫做刘基,当然人们更习惯于称呼他为“刘伯温”。据传,这是一位神通广大的预言家,能占卜、会算命,还能预言一千年以后的事情。三国时期,孙权手下也有一位颇受宠爱的

刘基到底是谁?刘基都有哪些大的成就

刘基又称为刘伯温,他是我国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很多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广受传颂。刘基从小就是一名神童他12岁就考中了当地秀才,在短短数年内他就受教于当时元朝的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