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成思危人物简介

Posted 软科学

篇首语: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成思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成思危人物简介

·成思危



成思危,化工专家、系统科学家、软科学与管理科学专家,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957年起从事无机化工研究,开拓了我国硼砂工业的科研事业。80年代初致力于系统工程在过程工业的应用研究及软科学、管理科学的研究; 倡导过程系统工程研究;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软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提出了管理科学 “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 的学科结构和发展战略。率先领导和支持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为我国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思危,1935年6月11日生于北平 (现北京市)。父亲成舍我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报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母亲萧宗让是留学法国归来的知识女性。成思危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4岁始读唐诗,6岁听 《资治通鉴》 的故事并背诵其中的篇章。稍后遍览家庭藏书,汲取大量民族文化与历史之“营养”,幼小的心田就深扎了热爱中华之根。1946年考入北师大男附中就读,受巴金、茅盾与鲁迅作品的影响,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和不公之社会产生朦胧反感。1948年底,他随父母经上海移居香港,进入香岛中学读书,铸就了他全新的人生: 接触思想进步的老师和同学、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发誓为祖国的尊严和富强而奋斗。1950年7月他秘密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7月,成思危满怀报国热情,在团组织的安排下,只身从香港回到内地,先在 “南方大学” 学习,后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他曾打着赤脚,划着舢板,穿梭于贫苦船工之间讲解建设新中国的道理,并与他们结下深厚情谊。1952年秋,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攻读化工专业,两年后因院系调整到华东化工学院。1956年9月,他以优秀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他 “科学报国” 的实践; 任专题组长,负责用酸法加工硼镁矿制取硼酸 (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禁运品之一) 的研究; 1958年转至天津化工研究院后,继续从事碱法、碳碱法、石灰烧结酸解法等硼矿加工利用的研究,成为我国硼砂工业的科研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60年3月,任无机研究室副主任。

刚过而立之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在受到怀疑和迫害的十年中,他仍坚持自强不息,坚持学习数学和化工知识,自学了4门外语,还曾在锅炉房劳动中学习了锅炉学。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解冻” 了中美关系。成思危在美国任教的妹妹成露茜利用访问大陆的机会寻找亲人,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分别20余年的兄妹见面。次年,成思危被调入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主管全国无机盐专业的科研工作。

1976年,粉碎 “四人帮”,随后 “文化大革命” 结束,百废待兴。1978年,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大略方针,此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81年,46岁的成思危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叽分校进修,他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化工专业学习,而是转而研修管理科学。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在经历了2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已愈“不惑之年” 的他,虽深知中国科技的落后,但更明了: 中国的管理更落后! 也许几年后,当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大踏步追赶世界水平时,会因管理的落后而阻碍这个进程。为了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中国管理的现代化,他愿意身先士卒。成思危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刻苦学习,一年内完成论文十多篇,并以优异成绩获美国经济研究及教育基金会奖学金,攻读学位,1983年8月获工商管理硕士 (MBA) 学位。他谢辞了一些大公司和研究机构留他在美工作的邀请,翌年初返回祖国大陆。出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兼北京化工学院管理系副主任,致力于管理科学、软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1988年始,成思危曾历任第七、第八两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其间他把管理科学、软科学和系统科学同参政议政结合,在政协会议上作过 “没有研究就没有决策权”、“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决策体制改革”、“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等有见地的发言。

1989年初,成思危任化工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兼任北京化工学院教授,翌年主持完成了国家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并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他被选为主任委员。1992年起,他还陆续兼任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底,成思危任化学工业部副总工程师,旋即任化工部副部长,兼任化工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与此同时,他还于1992至199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学科评审组专家,1996年7月起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1995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是年底当选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7年底,他应聘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发展顾问。现任主要学术兼职还有: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管理科学学报》主编等。1988年荣获国家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证书。

拓我国硼砂工业科研之荒的无机化工专家



50年代,新中国核能、火箭、冶金、医药等行业的建设急需化学元素硼及硼化物,而西方国家则实行经济封锁。刚毕业的成思危立即投入对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他查阅硼矿加工文献,翻译了 《硼酸、硼砂和硼肥制造》 一书。在苏联专家贝尔林 (L.Berlin) 等人的指导下,大胆进行用酸法、碱法及碳碱法加工东北硼镁矿的研究和用石灰烧结酸解法加工东北硼镁铁矿的探讨,为中国硼砂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我国硼砂工业的科研开拓者。他曾撰写了若干篇研究报告,但由于当时保密的规定,大部分未公开发表。已发表的只有 “用酸法从针硼酸镁石中制取硼酸”、“用碱法从针硼酸镁石中制取硼砂” 等数篇文章。1959年他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出席了化工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1960年3月,成思危任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无机研究室主任,领导硼砂、铬盐等无机盐产品的科研工作,其间曾亲自给青年研究人员讲技术和外语课。1973~1981年主管无机盐科技工作期间,领导了全国铬盐生产技术改进攻关,取得了多项成果,如铬渣解毒、含铬硫酸氢钠返回利用等; 他提出的 “快、冷、轻” 特殊浸取方法,被广泛采用; 他撰写的 《铬盐生产工艺》 为当时我国铬盐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 “电化法合成亚氯酸钠” 的研究中,制定技术路线并做部分实验,该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四等奖; 在指导 “甲酸钠法制保险粉”、“蒽醌法制过氧化氢”、“用硫酸法由攀枝花矿制钛白” 等研究项目时,负责制定攻关方案、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并组织实施,实现工业生产。其中 “甲酸钠法制保险粉” 已建成了在规模上及生产技术水平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厂。在担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期间,全面负责技术工作,主持了化肥、农药等专业的 “七五” 国家科技攻关的论证及实施。

成思危注重实践、善于思考、发表了60多篇论文,有的高屋建瓴,对我国化工行业及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一些带有方向性、指导性的意见,受到有关决策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 有的运用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化学工业的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过程中有关环节的规律进行探讨,他提出的研究与开发不同阶段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及概念设计的关键性、基础设计的重要性和放大技术的核心作用等被化工业广泛应用; 有的则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及科技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意见。他1991年3月在七届四次政协委员会议上所作的“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发言,引起较大反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看了文章后,曾致信成思危: “您论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文章很好,宜早日发表,以帮助大家提高认识……。” 不久,《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共鸣》 等报刊均进行了转载。

积极推动中国过程系统工程研究



成思危在美进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管理科学 (系统工程),回国后,他努力促进系统工程与化工的结合,积极推动过程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并致力于该领域技术优化与经济优化结合的研究。他曾指导过3名硕士研究生及1名博士研究生对硫酸制造、石油加氢、由高二氧化碳含量的天然气制甲醇等方面的优化问题研究。发表过 “硫酸厂大型化问题的经济分析”、“石油加氢裂化过程的经济最优化”、“多产品间歇化工过程最优设计的研究——启发法” 等十多篇论文。提出了 “综合集成,整体优化” 的思路及实现方法; 指导开展在软技术模型 (采购、制造、行销、管理等) 与硬技术模型 (物性、过程、产品、生态等) 之间综合集成的研究; 提出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化模式,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局部作用机理及子系统协调优化等思路,发展了大型目标规划的建模与求解技术。作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在领导和参加系统工程领域研究的同时,还在不断思考学科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他先后发表了 “过程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展望”、“依靠过程系统工程实现企业集约化”、“综合集成,整体优化” 等论文,主编了 《过程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丛书》(共十册),系统全面地总结过程系统工程的发展历史、理论体系与实践成败。

提出OSMEP软科学研究程序



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为对象,研究各种系统的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种类型及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十余年来,成思危积极从事软科学研究,并与参政议政结合。他致力于在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研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改革问题。他负责的 《七五》 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首次全面地对我国的磷矿资源、磷肥生产和需求进行系统性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指导的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对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完成人)。

成思危在软科学研究中,一方面注意总结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发表了 “我国化学工业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试论我国磷资源开发的战略方针” 等十多篇文章。另一方面则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建立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他于1991年首次在 “软科学研究的意义、方法及作用” 一文中提出了OSMEP软科学研究程序,即目标分析与总体框架的建立 (Object)、现状分析与预测 (Situation)、建立模型 (Model)、方案选择 (Evalu-ation) 与提出建议 (Proposal) 五步骤; 两年后在 “软科学的理论及方法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8号) 一文中更是系统阐述了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曾应邀在1997年1月举行的 “香山科学会议” 上作题为 “论软科学研究中的综合集成方法” 的学术报告。

1997年出版的文集《软科学与改革》,收集了他在软科学与改革方面的21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1994年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成思危被选为副理事长,1998年当选为理事长。

提倡 “管理科学,兴国之道”,推动学科发展



从1981年赴美深造经济管理始,成思危就与管理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归国15年来,他致力于宏观经济和管理科学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他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管理科学只有根植于企业和社会实践才会发展、创新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呼吁管理科学家要深入企业、发现并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使管理科学真正为管理现代化服务; 他身体力行,在工作中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使他所在单位和他所分管的工作领域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他亲自参加、指导管理科学的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决策过程,收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加速管理现代化的双重效果。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将管理科学组升格为管理科学部,聘请成思危兼任管理科学部的主任。从此,他更加注重用管理科学的原理来研究社会、经济与科技宏观管理问题,现代管理科学与中国文化、社会的结合以及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体系,他撰文 “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 提出了管理科学 “三个基础 (即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三个层次 (即管理基础、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领域 (即宏观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的学科结构和发展战略; 为支持宏观管理决策和推动改革,他倡导建立了中国改革与发展应急研究项目,以开展对改革进程中的 “重点”、“难点” 与 “热点” 问题的研究,他提出应急研究的目的是从探讨理论基础、评介国外经验、完善总体框架、分析实施难点四个主要方面对政府进行决策支持,为政府工作 “补台”。他亲自选题、组织、设计并指导项目的研究工作,主编 《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应急研究丛书》,从撰写体例、主要内容的规划,到执笔序言、总论等重要部分的写作,再到统稿删改的大量工作,无一不凝聚着他的心力与精神。

成思危积极主张实现华夏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他提出的“在战略管理中融入孙子兵法、在最优决策中考虑信息和人的行为、将 ‘和为贵’ 的思想引入商业竞争中、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培养有中国文化修养的高层管理人员” 的五点建议,受到海内外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他通过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透视,提出了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指出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系统崩溃的表征。他还多次强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应多通过“建立市场、制定法律、监督管制和宏观引导” 等手段管理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他关注国企改革,提出从操作层面上企业应抓好更新改造和减员增效两件实事,他鼓励企业家 “自觉、自律、创新、学习”,管好企业、不断进取。他认为管理是生产力的软件,决策科学化是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因而十余年来,他一直以促进决策科学化为己任。他199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 “努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书面发言,曾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目前,他正组织有关专家探索在 “政策研讨厅” 中建立演绎从定性到定量的 “民主集中制” 群决策模型。

他多次指出,通过承担各类研究项目而成长壮大起来的管理科学家队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应该为国家的强盛和经济发展、区域进步和企业成长服务。他力图建立中国的“管理科学思想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他组织创刊了 “管理科学学报”、创办 “管理科学论坛”、建立 “管理科学专家库”。他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主持了 “企业重建”香山科学会议,并作了 “以企业重建为核心实施企业战略” 主题报告,以促进管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开创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80年代初成思危在美国学习期间,他注意到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支持作用,1987年,他利用赴美讲学的机会,对美国的风险投资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这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好方法,并向有关领导提出了发展风险投资的建议,但因当时国内条件尚不成熟而未果。经过近10年的潜心研究,加之国内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96年,成思危感到在我国推行风险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便敢为人先地发表了“科技成果转化呼唤风险投资” 一文,虽有不同看法,但他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认为自己有责任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起步。翌年,他主持召开了风险投资国际研讨会并主编了 “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1998年3月,他领导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加速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建议,被大会列为 “一号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也拉开了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帷幕。

为推进风险投资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成思危继续潜心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 “努力开拓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的论文中对风险投资的意义,基本条件和发展战略的精辟阐述,被海内外学者广泛引用。他认为,发展风险投资关键在于培养风险投资家。指出,风险投资家的作用就是 “支持创新者创业,帮助投资人投机”; 发展风险投资应当 “民办官助”,政府应 “支持而不控股,引导而不干涉”。他还认为,现在中国的一板市场尚不规范,搞二板市场为时还太早。1999年初,他又发表了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一文,指出风险投资具有5个特点(即风险性、组合性、长期性、权益性和专业性) 和3个作用(促进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和商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 他通过总结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建立风险投资咨询与管理公司;2.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及管理办法,从国内外吸收资金;3.建立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出路。他认为,风险投资是商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但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成思危更多了一份紧迫与责任,他深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国富民强的意义。他多次强调,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抢占了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会成为 “头脑国家”、蓬勃发展,反之,只能沦为 “躯干国家”、受制于人。中国要尽快发展自己的风险投资事业,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发展。他不辞辛苦,奔走海内外,通过宣传、演讲、咨询、指导实践和出国考察等实际工作,推动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被誉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尊敬。

支持复杂性研究,促进科学融合



80年代,国外有些学者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它的提出兴起了一场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科学革命。以美国桑塔费研究所 (Santa Fe Institute,SFI) 为代表、汇集了多学科科学家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成果,我国学者钱学森等在90年代初提出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的概念和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复杂性科学作出了贡献。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揭示事物或系统运动、演化、突现、发展规律的一门新科学。对新事物有高度敏感性的成思危在经过几年的研究后,认为,复杂性科学是认识社会、经济、管理以及生命、生态、生物复杂性的 “钥匙”,它的发展将推动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提高。中国学者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绩,有能力和责任为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8新年伊始,他撰写的 “试论科学的融合” 一文被 《自然辩证法研究》 载发,他主张 “科学的融合”,即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交叉、渗透和一批 “横断” 学科的产生以及科学研究活动的群体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的发展,被打破的科学链条将通过科学的融合而恢复本来面目; 他提出全面深入认识客观世界的 “七个结合” ——微观与宏观、层次与功能、静态与动态、系统与环境、明确性与模糊性、确定性与随机性、自组织与组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文章被 《光明日报》 转载。不久,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重大项目 “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支持多学科的科学家探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究讨厅的实现,为改进国家的宏观管理、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提供工具。

他提出,复杂性科学涉及 “三个层次” 的研究,即物理层次: 如损伤、湍流等,生物层次: 如生命、生态等,社会层次:如政治、经济、金融、管理等,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认同。

他积极推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兴起: 主持了 “复杂性科学”香山科学会议,并作了 “复杂科学与管理” 主题报告,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文版和英文版均全文刊发;倡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 “复杂性科学研究” 专款支持有关的探索研究; 组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 “复杂性科学虚拟研究中心”,以汇集多学科的科学家从事复杂性研究。

公仆 学者 楷模



少年立志报效祖国、为社会的进步与公平而奋斗的成思危,半个世纪锲而不舍: 从硼王国到铬世界,从系统工程、软科学、管理科学到风险投资、复杂性科学,他孜孜以求者,唯追求真理,科学报国; 从学者、而官员、而民主党派领袖、而进入中国高层领导集体,他不懈奋斗者,唯振兴中华,国富民强。他以此为己任、为激励,坎坷中振作精神、顺利时奋进奉献,为了理想,他矢志不渝。他视利禄声名如草芥,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政府 “补台” 和日新又新的不断创新为己任,“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品格的写照。

成思危治学严谨认真,一个实验、一篇引文,必亲自查对、核实,从不马虎。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求真务实。他乐于培养年轻一代,传品质、帮成长,勉励后学,无微不至。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奉行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 的准则,“有人以为当了官学问就大了,水平就高了,其实不然。不学习,你还是只懂那么多,只是别人客气,不好意思指出你的不足罢了”。他以为,“职务的变化只能是对你的要求更严了”,因而他身居高位,对自己更是严而不怠: 每日学习不断、笔耕不止,各种报刊的约稿他一律亲自动笔,还主编丛书,撰写序言与总论。近10余年,他公务繁忙,而问世的成果从数量到质量都相当可观,占其学术成就的重头。

他常说,学术研究要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要提倡学术民主和百家争鸣,不同观点,各有特点,互相补充、互相切磋,科学才能发展。他乐于听取不同的学术见解,从不以自己观点强加于人,每每出席学术会议均强调 “以学者身份” 参加研讨。他以后学之能为喜,以后学之得正己,其胸怀令人敬佩。他谈学问,从不批评别人,循循善诱,尤其在观点上主张各讲各的,谈认识而不必让人接受自己,更不要以己而非人。一次立项研讨会,一位年轻的学者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他非但没恼,反而由浅入深、娓娓阐述其理论,并与这个年轻人交换意见,仔细听取他人的见解,他的科学精神、博大襟怀与平易近人的态度,实在令任何与之交往的人肃然起敬。他对新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系统工程、软科学、管理科学、风险投资、复杂性科学,他遨游于这些领域,跋涉在这些学科的崎岖小路上,“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自得其乐,其乐无穷”。他十分注意新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修正自己的观点。他爱惜人才,尊重专家,取人所长,用人所长,团结了一批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学者,为国家的发展与壮大献计献策。

成思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为自己定的 “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每周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 三条任务,从未因职务和工作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相反常常是 “超额”完成任务。他对同事却很宽容,他关心别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从不苛求人也很少批评人,更多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守时,是他留给人的另一深刻印象,他很忙亦很珍惜时间,无论是他的还是你的。他常常把工作安排在几点几分,从不误你也不误他。他属性情中人,乐观洞达,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 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也能乐观向上。他博学多才,能歌善舞,喜文学,爱诗赋。他生活简朴,不嗜酒、不抽烟、对饮食也随遇而安,埋头做学问时,常以饼干、面包或方便面充饥。

他12岁就把 “自强不息” 的父训溶进了血液,成为一生的财富。他是公仆,克己奉公、鞠躬尽瘁; 他是学者,辛勤耕耘、探索不止; 他是楷模,激励我们,鞭策后人。“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做点事。以前,这个想法帮我闯过了人生一道又一道关口; 今后,这个想法还将使我把余生过得更有意义”。他还会攀登不止!

简 历



1935年6月11日 出生于北平 (现北京市)。

1949年2月—1951年7月 香港香岛中学学习。

1951年10月—1952年8月 广东省总工会干部。

1952年9月—1954年8月 华南工学院化工系学习 (院系调整)。

1954年9月—1956年8月 华东化工学院无机系学习、本科毕业。

1956年9月—1957年12月 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专题组长,技术员。

1958年1月—1973年2月 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无机研究室副主任、技术员。

1973年3月—1978年6月 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技术员。

1978年7月—1981年8月 化工部科技局工程师。

1981年9月—1984年4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UCLA)管理研究生院进修、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1984年4月—1988年12月 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9年1月—1993年10月 任化工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3年11月—1994年3月 任化学工业部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4年4月—1997年2月 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经济技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6年6月— 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

1996年12月—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8年11月— 兼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主要论著



1 成思危,丁翼,杨春荣.铬盐生产工艺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2 成思危.我国化学工业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化工技术经济,1989 (1~4),获中国化工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3 成思危.我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目标、方法及任务.磷肥与复肥,1989,(1)(1~6).

4 Cheng Siwei. Focusing R&D in China,Chem. Eng.Feb. 1990. 35~39.

5 成思危 . 论我国碳一化学的研究与开发 . 化工进展,1990 (2) 1~5.

6 成思危,徐勇,顾其威.石油加氢裂化过程的经济最优化,化学反应工程及工艺1990 (4) 68~85.

7 成思危.世界化学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趋势.现代化工,1991 (6),1~4.

8 成思危.过程系统工程的现状及展望.化工进展,1992(1),5~8、41.

9 Cheng Siwei,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Process SystemEngineering.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Vol. 3,No. 1,1992. 1~8.

10 成思危.探索我国磷资源开发的合理途径 .磷肥与复肥,1992(1) 1~5.

11 成思危.软科学的理论及方法体系. 中国软科学,1992(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8号) 453~456.

12 成思危.许锡恩,郑国文.多产品间歇化工过程最优设计的研究—启发法.化工学报1993 (4) 442~450.

13 成思危.大陆化学业结构的演进及未来海峡两岸化工业互补的可能性.化工资讯 (台湾) 1994 (1) 26~33.

14 成思危.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化学工业.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15 成思危. 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趋势. 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指南.北京: 化工出版社,1996.136~140.

16 Cheng Siwei. Growth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a key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national economy.4th Forum mondial de l\' industrie chimique pp. 23~24.1996.

17 成思危 . 中国精细化学工业的发展战略 . 现代化工,1997(1)3~6、21.

18 成思危. 中国化学工业的持续进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1997年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指南 化工出版社153~158.

19 成思危. 软科学与改革 .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20 成思危.论软科学研究中的综合集成方法,中国软科学,1997 (3),1~6.

21 成思危等.政府如何管理企业.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22 成思危.试论科学的融合.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23 成思危.我国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 管理科学学报,1998 (1).

24 成思危. 加强软科学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 人民日报,1998年5月26日.

25 成思危. 努力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人民日报1998年10月31日 .

26 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经济界,1998,(4) .

27 成思危.依靠过程系统工程实现企业集约化.现代化工1998,(7) .

28 成思危.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管理世界,1999(1).

29 成思危. 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管理科学学报,1999(1).

30 成思危等.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相关参考

居安思危 韬光养晦

「”导读闲来无事,又翻看了《史记》,楚庄王的故事让我心有所感。楚庄王乃是春秋五霸之一,纵观历史,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不论是问鼎中原,一鸣惊人,亦或张华论美,优孟衣冠,都展现了楚庄王的雄图大志,但我认

居安思危 韬光养晦

「”导读闲来无事,又翻看了《史记》,楚庄王的故事让我心有所感。楚庄王乃是春秋五霸之一,纵观历史,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不论是问鼎中原,一鸣惊人,亦或张华论美,优孟衣冠,都展现了楚庄王的雄图大志,但我认

大明王朝中四十五句关乎历史、政治的金句,用历史关照现实

1、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

人防发展历史

一、人防之路作文人防之路尽管我们愿意铸剑为犁,尽管我们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尽管我们永远向往和平,但是世界并未因此而稳定、祥和。战争的魔爪不时触及我们,无声的侵略从未有过停歇。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而人

历史人物 李建成被杀的致命是私自屯兵

  李建成犯了个什么错误呢?他犯了个最低级的错误――私自募军。也不知道他出于什么考虑,可能是刚从*走出不久,居安思危,他这个堂堂太子竟然私自征兵,而且征的全是棒小伙子,竟达两千人,藏于府内,号为“长林

不可正面迎敌,否则必败无疑

唐朝取代隋朝以后,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等到唐玄宗在位时期,大唐国力达到鼎盛,放眼天下无可匹敌。古人常说,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居安却不思危的李隆基,因错用了安禄山,导致安史之乱的浩劫,这把火终结了大唐盛

历史人物 魏征夫人裴氏简介 魏征的妻子裴氏结局怎么死的

  大家都是知道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对他「薄赋敛,轻租税」的治国策略大加赞赏,对他「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推崇有加,对他为人俭朴,直到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的清廉美德津津

乾隆帝究竟有多喜欢冷兵器

清王朝是以「”马上取天下”的王朝,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五代皇帝的苦心经营,到清乾隆时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称为「”康乾盛世”。乾隆帝为教育自己的子孙居安思危和「”宣威制胜之盛,昭

知识百科 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劝农务本,减轻赋役;下令招徕、赎还被外族掳掠的人口,释放宫女,解放奴婢,招抚流民,归土务农;完善法制,

唐朝历史 唐朝谏臣魏征有多富

唐朝谏臣魏征有多富?腰缠万贯良田几千公顷!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唐代谏臣魏征对唐太宗的提醒,也是对自己要求。魏征一生节俭,生活清贫,宅无正寝,素褥布被,他没有妻妾成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