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邓锡铭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邓锡铭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邓锡铭人物简介
·邓锡铭
邓锡铭,光学和激光专家,中国激光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组织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氦氖气体激光器。先后主持研制成功L—12 (后为 “神光-Ⅰ”) 和 “神光-Ⅱ” 高功率激光装置,并开始了跨世纪的巨型高功率激光装置 “神光-Ⅲ” 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开创、发展我国的高功率激光事业作出了贡献。
邓锡铭,1930年10月29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父亲邓盛仪,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赴美国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士木工程专业。曾任中山大学教授、香港商会会长。母亲是位性情温和、知识面很广的女性。邓家是一个标准的书香名门,并有爱国声誉。邓锡铭的父辈有三位赴美国留学,回国后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作出了贡献。邓锡铭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在后来写的一篇《从小爱科学》 文章中说: “少年时期,‘少年爱迪生’ 和 ‘伟大的爱迪生’ 两部电影对我有极深的影响,使我第一次领悟到了创造发明的伟大,它把我引上了酷爱和探索科学技术的道路。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候,我就立志长大要读物理,像爱迪生一样做发明家。”
邓锡铭的特点是聪明伶俐,除学习成绩优异外,特别爱思考、创新。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如自制水泵打出庭院水井里的水,通过竹竿流入二楼住房中。在金鱼缸里做过虹吸现象的实验,还发明 “自动电锁”、“简易潜望镜”等。他一直幻想在自行车上装上几十个小电机,指望用力一踏自行车,就永不停止向前走。这想法经实验没有成功,但却培养了他失败不气馁的顽强性格。
中学时,他考入广州名校 “中大附中”。他认识了校话剧团的同届女同学梁绮梅 (以后成为他终身伴侣)。每当学校文艺演出,邓锡铭负责舞台灯光照明工作,他总是搞起他的特殊的光学实验——把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心的女主角梁绮梅身上。
青少年时期的幻想和实验,对于邓锡铭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培养了他很强的动手能力。萌发出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思想,养成应用物理直觉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对新思想着意追求的意识,在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1949年7月,邓锡铭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在学习期间,接受了新的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历程的一次飞跃——由一位纯真的爱迪生的崇拜者变成了一位随时准备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献身的战士。他边读书边做青年团的工作,也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
北京大学物理系师生崇尚数学、崇尚物理理论的气氛十分浓厚。物理学是门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邓锡铭学到了系统的物理学知识,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并对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特意从香港买了美国刚出版的著名光学专家的原著,邓锡铭兴奋不已,仔细阅读研究,书几乎都翻烂了。校园里浓重的学术气氛,名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北京大学特有的兼容并蓄思想活跃的科学氛围,使邓锡铭学到了书本上所学不到的更珍贵的知识。这为他今后的科研生涯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他与已经是位眼科大夫的梁绮梅女士结为秦晋之好。几年后,他们有了三个聪明漂亮的女儿,一家人过着令人羡慕的温馨生活。
我国激光器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技术应用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激光有密切关系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应用激光的新技术不少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新产业。邓锡铭是我国激光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崇高的科学事业,留下了以 “神光” 系列为代表的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
我国激光科技领域开拓者
1952年7月,邓锡铭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光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 (长春) 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工作。他是一位经历过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之苦,有着浓厚爱国主义思想的青年。他深知: 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洗雪羞辱。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接受时代的磨练。
邓锡铭在光学界老前辈、所长王大珩先生领导下,从事了10年的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协助王大珩,组织全所科研工作,担任学术委员会秘书、党委常委。这个时期,培养和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研究所逐渐拥有一支较强的研究队伍,有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技术及较高的工艺水平。这就为今后在光学研究的新领域——激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础。
1958年,中国科学院领导调邓锡铭到院机关工作。他到北京报到,因为他太酷爱科研第一线工作,3个月后,又要求返回原单位。那年,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深深吸引着他的目光,那就是美国物理学家汤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原理的著名论文。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这一年,邓锡铭任该所研究部的副主任,他积极倡导我国也应该开展激光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因经费有限,科研条件简陋,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的同志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邓锡铭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勇于挑战,坚信一定能做出来!
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刻苦自学,认真系统学习 《量子力学》 等大量书籍,每天读书到深夜。一口气读完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了检验是否已弄明白,他为夜大的学生讲 《相对论》 课程。由于他孜孜不倦,埋头苦读,终于掌握有关的知识,为开创新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他与同事们认真研究美国物理学家汤斯和肖洛写的论文《红外和光激射器》。该文指出了把微波激射器的原理推广到红外和光波段是可能的。他们一下子就领悟到了文章的精华,设计了大量提高光源亮度、单位色性和相干性的设想和具体的实验方案。开始着手研制光量子放大器 (以后改称为激光器)。
邓锡铭在短时间内,召集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的科研队伍。1961年夏,他和王之江与同事们一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这在中国光学史上是一件大事。那时,正赶上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新的艰难的科学事业研究之中。尽管中国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比美国晚了近一年,但是却有着自己的特色,如首先采用了球形照明器作为激光器,首先采用了外腔结构,等等。它因此比梅曼的红宝石激光器有着更优越的性能和更高的效率。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开拓了 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激光科技领域。
邓锡铭非常注重 “粗糙” 的物理直觉思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科学,通常它的规律都是有很精确的数学公式来表达的。但是,在某些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起始阶段,一些粗糙的物理直觉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直观印象有时就在人们的身边,如果能留心到它们,进而激活思维,引发起联想,直觉到事物的奥秘,就能导致科学发现和创造。”
激光调Q开关是提高激光输出功率的有效手段。邓锡铭在1962年独立提出高功率激光 “调Q开关原理” (也称突变技术),就是凭借了 “粗糙” 的物理直觉。他与美国的科学家Hel-lorth几乎是同时提出的,后者因此荣获美国1984年度汤斯(Towns) 光学奖。
1963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氦—氖气体激光器。做出了一系列对激光特性早期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与实验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并获得实施,其中不少具有独创性。邓锡铭是我国激光领域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若干年后,列阵透镜和扭镜的发明,都受益于他少年时代就喜欢科学幻想的影响,在科研上习惯运用物理直觉去思考的结果。
此后短短几年内,激光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先进成果。各种类型的固体、气体、半导体和化学激光器相继研制成功。为了更好地开展激光领域工作,1963年,邓锡铭以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写报告向中国科学院院领导倡议,建立激光专业研究所。
1964年春天,他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他们研制出几个大型光学精密仪器,其中有激光通讯仪器。邓锡铭带着部分成果到北京汇报,在人民大会堂,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推动激光器应用的重要途径
1964年5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邓锡铭受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之命,作为主要负责人,筹建世界上第一个激光技术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分管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还特别批示: “研究所要建在上海,因上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利于发展这一新技术。” 我国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兼所长,邓锡铭任常务副所长。34岁的邓锡铭年富力强,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组建新基地和科研领导工作之中。当时,他领导做成的钕玻璃激光器,输出功率达到108W。在激光束的聚焦点上,空气被击穿,光轴上出现一连串火球,他和同事被这一物理现象而激动不已。
对邓锡铭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是两位杰出的先生,其中一位是德高望重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1964年12月,邓锡铭在北京开会期间,第一次遇见了王淦昌先生。从此,一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一位著名的光学专家,开始长达33年的合作及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感情,如同父子情深。王先生曾说:“邓锡铭人品非常好,学术水平高,我们相处很好。”
当年,王淦昌先生57岁,他开始对激光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想: 倘若能把激光和核物理两者结合起来,应该可以发现新的有趣现象。为此,他深入思考。不久,就提出 “用激光打击氘冰产生中子” 的设想。这是一个全新的科学概念。这种想法,引出了当今称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学科。它将来一旦实现,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王淦昌先生做了粗略计算,结果证明是可能的,但是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设想是可行的呢?他为此苦思冥想。
两位科学家在北京相识后,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听了王淦昌先生的想法,邓锡铭说: “这是实现激光应用的一条重要路子,我们一定要做好实验来证明。” 随后,王先生将自己十几页稿纸的论文交给邓锡铭。邓锡铭把设想和实验情况,及时向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作了汇报,立刻得到了赞同和支持。
王淦昌先生在《一次难忘的盛会》 文章中写道:“1964年,当我在北京参加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时,恰遇上海光机所邓锡铭研究员。他正从事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工作。我把设想告诉了他,他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并且想了很多办法,来增大入射激光的强度。我们就一起筹划进行试验,因为激光器建在上海光机所,实验室就设在那里,由邓锡铭组织人员进行研究。”
王淦昌先生指出了前进的方向,给邓锡铭和从事激光器研制工作的科技人员极大的鼓舞。从此,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领域的预研工作,开始向前迈步了。设想得到证实,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是,要想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建造大型的高功率激光器。
上海光机所有一支年轻精干的科研队伍,在邓锡铭带领下,他们于1964年启动的“6403” 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1965年开始研究的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以及1966年制定的研制15种军用激光整机等重点项目。由于技术上的综合性和高难度,有力地带动了激光技术各方面在中国的发展。正当邓锡铭致力于开创、推进我国高功率激光新领域时,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邓锡铭不久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了不公正的政治待遇。
一位科学家,执著追求科学事业,任何困境都不能干扰他的创造发明和坚持不懈的精神。1972年,邓锡铭终于迎来了施展才能的大好时光,他在工作岗位上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带领学生们,继续发展完善光束传输理论,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光束传输流体模型,直观的描述光束的传输,出版了专著《有限束宽光动力学》。
丰硕成果不断涌现
邓锡铭最欣赏王淦昌先生的一句名言 “学习是享受”。他平时非常关注国际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情况,善于学习和吸收新的思想。他总是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发明之中。他组织精干优秀的科研队伍,丰硕成果不断涌现,曾多次获国家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的科技人才。
20世纪80年代,在王淦昌先生、王大珩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和核工业部九院 (后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的同志开始联合攻关。承担了大型高功率激光器 “神光” 系列激光系统的研制和惯性约束聚变 (ICF) 物理实验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神光- Ⅰ” 激光装置于1986年建成,输出功率为2万亿瓦,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它连续运行8年,在ICF和X射线激光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成果。
在“神光-Ⅰ” 装置上,为提高激光束波面测量的精度,邓锡铭用了一个列阵透镜取代哈特曼板的小孔阵列。一次,他无意之中把这个列阵透镜插入一个主聚焦光学系统中,发现焦斑上的光强分布与入射光束近场分布无关,立即领悟到这是获得分布均匀的焦斑的一种新手段。在同年举行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学术会议上,当同行们提出如何才能满足靶面均匀照明的要求时,他指出可以用列阵透镜加以解决,这使与会者都颇感意外,因为谁都没想到可以用如此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处理。
在随后的三年中,他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和工艺上的一系列改进,终于用列阵透镜实现了无旁瓣的大焦斑靶面均匀照明,在以后的状态方程实验中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以后,把这个方法推广到X射线激光实验中线聚焦均匀照明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2年,他在研究激光频带宽度时发现,窄频带激光器由于其衍射效应,以及在等离子体中激发出的非线性受激散射等缺陷,无论对高功率激光系统本身,还是在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方面都是不利的。然而激光在问世之初,几乎所有研究激光、使用激光的专家都在追求窄频带激光,而很少想到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单色性过高反而会带来害处。他想到: 应该转而开展宽频带激光器方面的研制! 宽频带激光用于激光惯性约束研究将成为新的、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方向
随后几年,邓锡铭带领优秀的研究集体,对宽频带激光的产生及其在介质中的传输、宽频带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做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对宽频带激光应用于某些技术领域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此项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要指出的是,在国外几个著名的国家实验室在开始研究的五六年之后,才起步涉及宽频带激光方面的探索。
邓锡铭认为搞科学研究不能想当然、随大流,要独立思考。思路要灵活,要想到 “意外之处”,这样才能开辟出前进的新方向。根据他的思想研制的新颖的列阵透镜,光束均匀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外同行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之为 “上海方法”。
邓锡铭组织的上百位科技人员的优秀队伍,历时近十年的预研、方案制订、工程建造、总体调试,使在 “神光-Ⅰ” 装置上做出了包括激光聚变、状态方程、X射线激光等重要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物理实验成果。
“神光-Ⅰ” 装置的建成,是我国激光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在高功率领域中,在世界上具有这种综合研制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邓锡铭是这一重要科学工程的领导者及总体技术决策者,他是同行们公认的帅才。同时,他在光学、激光理论、技术上也有许多创造性成果。
1987年他提出的以光流体模型处理光束传输问题的方法,也是借助了 “物理直觉形象”。他想: 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处理光束传输等问题上,如果把光想象为流体的话,那么会带来很大的方便。他的光流体模型的建立,使得光束传输的几何光学特征和波动光学特征结合了起来,既直观,又形象,并且因具有严密的物理学理论基础而不失其周密性和细致化。90年代以来,光流体模型处理光束传输问题的方法由于引入了黎曼空间曲率、广义光折射率等概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它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重要科研工程的领导者
为了祖国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沿,他非常注意新信息的获取,及时捕捉机遇。他认为这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具备有准备的头脑,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量,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倘若具备了上述条件,那么一些不为旁人注意的不起眼的意外事物,也会提供可触发的信息,进而激发灵感,导致新的发现和发明。
邓锡铭对生活要求是低标准,但对工作要求却是高标准。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一项成果,在实验室一住就是一两周。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许多文章都是在飞机和火车上写的。他先后撰写并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技术报告。
邓锡铭常说: “我们中国人非常了不起,一点不比洋人笨,只要我们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他开创了我国用于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科技领域,起到了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他带领队伍成功地创建了以 “神光” 系列装置为代表多项大型高功率激光器工程,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使我国在世界激光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称赞。
20世纪90年代,他们又研制出规模扩大四倍、性能更为先进的 “神光-Ⅱ” 装置。为此,邓锡铭付出了大量心血,从立项论证、组织协作到技术攻关都亲自过问,他是这项巨大工程的统帅。邓锡铭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卓越的科学组织能力,受到国际同行的爱戴和尊重。他因公出访30余次,多次在激光聚变专业性国际会上作特邀报告,将我国激光领域最新成果介绍给各国的科学家。在国内,他多次成功地组织有影响的有关国际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为促进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有着优秀科学家前瞻性的思维 这里特别要提到 一件大事:
198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邓锡铭正好在美国访问,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省出费用购买了一大批有关资料。一下飞机,立即向王淦昌先生和王大珩先生作了介绍。
1986年3月2日,由王大珩先生、王淦昌先生等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提出了 《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书》。邓锡铭建议要设法快速直接面交邓小平同志。3月5日,邓小平同志批示。从此,“国家高技术 ‘863’ 计划”开始组织实施,它使我国高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入到国家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发展的新阶段。应该说,邓锡铭为这最代表我国高科技宏伟计划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9年1月,李鹏总理接见了王大珩、王淦昌、于敏、邓锡铭、贺贤土五位院士,他听取了院士们的汇报后表示: 把惯性约束聚变 (ICF) 列入 “国家高技术 ‘863’ 计划”。1993年春天,ICF在“国家高技术 ‘863’ 计划” 中立项,邓锡铭任国家高技术“863” 计划 “416” 主题首届专家组成员。他和同行们开始研制跨世纪的巨型激光驱动器——“神光-Ⅲ” 装置,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
他的挚友、中国工程院范滇元院士说: “邓锡铭同志的内心世界,最重要有两个字——祖国。”邓锡铭对祖国无限热爱,在他的心目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是在祖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是国内外光学界、激光物理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他有多少次机会滞留国外,但是,他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和赤子之心献给了祖国。
邓锡铭卓越瞩目的成就,与他的爱妻梁绮梅女士和家人的理解、全力以赴的支持分不开。梁女士曾经说: “我这一辈子都是在等待着邓锡铭回家”。是呀,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邓锡铭是与时间在赛跑啊,他把实验室当做家了。
1997年10月,在邓锡铭病重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期间,还时刻关注着 “神光-Ⅲ” 装置的建立,构思并设计着先进技术路线,关注我国激光聚变事业的发展。在病床上,他不停地思索着,强忍着化疗带来的痛苦,用微弱的精力,写下20多页的“建议书” 交有关领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思考着他一生酷爱的科学事业。12月20日,邓锡铭怀着无限的依恋,永远离开了他一生执著追求的科学事业,他的亲人、同事、朋友……王淦昌先生知道后,专门撰写了一篇感人的纪念文章,发表在《科技日报》 上,回顾他们多年深厚的友谊。
邓锡铭身影远离,对我国激光领域的发展是重大的损失,但却留下了震撼。他留给我们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他向世人表明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以及为此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在邓锡铭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简历
1930年10月29日 生于广东东莞
1949—1952年 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并毕业。
1952—1964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秘书、研究室副主任。
1964—1997年 任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1993年 任国家高科技 “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组成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 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顾问。
1997年12月20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邓锡铭,王之江. 光量子放大器.科学通报,1961,6 (11): 25
2 邓锡铭. 负吸收介质法卜利—白洛干涉仪. 科学通报,1961,6(11): 42
3 邓铭,杜继禄,宋从武,等. 氦氖混合气体受激光发射器. 科学通报,1963,8 (12):40
4 邓锡铭,于澍生,周行,等. 气体受激光发射器的波型分离. 科学通报,1965,10 (1): 69
5 邓锡铭,方洪烈. 在真空中电磁场的梯度矢势. 中国激光,1979,6(11): 1
6 邓锡铭,方洪烈.在真空中电磁场的整体运动和内部运动. 中国激光,1980,7 (2): 14
7 Deng Ximing,Tan Weihan,Yu Wenyan.Investigation of laser heating and compression of plasma.J.O.S.A.1980,70 (6)
8 邓锡铭. 用于核聚变研究的大功率激光系统的发展. 中国激光,1980,7 (6): 5
9 邓锡铭,徐至展,余文炎.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和靶压缩研究. 中国激光,1980,7 (6): 11
10 邓锡铭,方洪烈. 电磁场的梯度矢势与玻姆量子势. 中国激光,1981,8 (1): 1
11 邓锡铭,方洪烈,黄镇江,等. 光束通过硬边光阑的内禀能量和衍射发散度. 中国激光,1981. 8 (12): 1
12 邓锡铭,方洪烈,林卫平. 计算光束衍射传输的一种新方法. 光学学报,1981,1 (1): 25
13 邓锡铭,余文炎,陈时胜,等. 六路亚毫微秒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光学学报,1981,1 (4):289
14 邓锡铭,林卫平,方洪烈. 旁轴光束传输的动力学分析. 光学学报,1981,1 (5): 385
15 邓锡铭. 余文炎. 高功率激光研究二十年. 自然科学年鉴特载,1982,1: 76
16 Deng Ximing,Yu Wenyan.Development of high-power laser system for laser-fusion research.IEEE J.of Quantum Electronics,1981,QE-17(9): 1650
17 邓锡铭,余文炎,陈时胜,等. 用增加频带宽度的方法提高钕玻璃高功率激光器输出功率. 光学学报,1983,3 (2): 97
18 Deng Ximing,Yu Wenyan.Development of high power laser and laser fusion research in China.Proc.of IAEA,Kobe,Japan,1983
19 邓锡铭,陈泽尊. 旁轴光束截面的内能是一个不变量. 光学学报,1983,3 (5): 385
20 邓锡铭,林卫平. 光束在缓变折射率介质中的传输. 光学学报. 1984,4 (1): 11
21 邓锡铭,李成富,伍树东. 等. 扭动光束钕玻璃棒状激光放大器,中国激光,1983,10 (5): 274
22 邓锡铭,吴兆庆,唐贵深,等. 遥控脉冲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中国激光,1983,10 (12): 843
22 邓锡铭,陈泽尊. 统一表述谐振腔共振条件的一个公式. 中国激光.1984,11 (2): 65
23 邓锡铭,方洪烈,陈泽尊. 激光陀螺拍频公式的修正. 中国激光,1984,11 (3): 129
24 Deng Ximing,Liang Xiangchun,Chen Zezun etc..Uniform illumination of large targets using a lens array.Appl.Opt.1986,25 (3): 377
25 邓锡铭,丁丽明,叶陈春.ABCD定律的推广.中国激光,1990,17(5): 257
26 邓锡铭,盛国平. 电磁场的内禀角动量. 中国激光,1990,17(7) 394
27 Deng Ximing.Intrinsic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Laser and Partical Beams,1992,10 (1): 117
28 邓锡铭.有限束宽光动力学.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邓文迪(邓文革)个人资料,邓文迪(邓文革)个人资料
中文名邓文迪(曾用名外文名WendiDengMurdoch别名文迪·邓·默多克国籍美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出生日期1968年12月05日职业MySpace中国负责人毕业院校广
人物志 邓尼茨 生平事迹简介,邓尼茨个性品质,邓尼茨怎么死的?
卡尔·邓尼茨(KarlDoenitz,1891—1980),法西斯战犯,纳粹德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891年9月16日,邓尼茨出生于柏林近郊的格林瑙镇
邓初民是我国著各的社会科学家,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知识分子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坚定不移地追随中国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振兴积极奋斗。(一
邓绥邓皇后邓绥是汉和帝的皇后,也是东汉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出身名门,祖父邓禹是东汉开国功臣,家族与阴家联姻,故而与阴丽华、阴皇后有血缘关系。邓绥和阴丽华什么关系邓绥和阴皇后>阴皇后是光武帝皇后阴丽华
知名人物 邓初民生平故事简介,邓初民历史评价,邓初民怎么死的?
邓初民,原名经喜,字昌权,1889年10月20日(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湖北石首县。祖父为佃农,父亲教村塾兼行中医。邓初民五岁时就在他父亲的私塾里受启蒙教育。他对古代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仰慕大
邓之诚邓之诚是江苏江宁人,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通史权威,著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湛隐居士集跋》等作品。是一位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优秀人才。邓之诚生
邓之诚邓之诚别名邓文如,号明斋、五石斋,生于光绪年间,自小就酷爱读书,之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史学家、教育家。他曾先后任教北大、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培养了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等一批优秀的人才。
邓绥邓太后简介如何评价邓太后? 有人问汉朝最出名的女子是谁?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吕雉。最出名的女政治家是谁?还是吕太后。 吕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一起经历无名之时,坐上高位本身就具有极高的
水浒传邓飞怎么死的?火眼狻猊邓飞简介邓飞,是《水浒传》人物,盖天军襄阳府人氏,因双眼红赤,人称“火眼狻猊”。邓飞因运送花石纲受提调官欺压,一怒之下杀了提调官,在饮马川落草为寇。杨林和戴宗路过饮马川时,
水浒传邓飞怎么死的?火眼狻猊邓飞简介邓飞,是《水浒传》人物,盖天军襄阳府人氏,因双眼红赤,人称“火眼狻猊”。邓飞因运送花石纲受提调官欺压,一怒之下杀了提调官,在饮马川落草为寇。杨林和戴宗路过饮马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