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姜文汉人物简介
Posted 光学
篇首语: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前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姜文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姜文汉人物简介
·姜文汉
姜文汉,光学专家,我国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国内开拓自适应光学研究方向,建立了整套基础技术并主持研制多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从而使我国自适应光学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并获得多项奖励。
姜文汉,1936年5月9日出生于浙江平湖。曾经做过教师的母亲38岁时喜得贵子,给予了他全部的爱。他的启蒙教育是四五岁的时候从母亲那里接受的,由于母亲已经教会了他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年幼的姜文汉6岁上小学时就直接上了三年级。
他对科学的兴趣是从念初中时开始的。那时浙江的小城——平湖,虽然地处杭嘉湖平原而且靠近上海,但还是相当闭塞,偶尔看到当时的一些少年读物如 《中学生》、《开明少年》 等,其中有关自然科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姜文汉,他也就想尽办法来搜罗这样一些书,一旦找到一本就如获至宝,贪婪地阅读,尽管不少内容似懂非懂,但大自然的奥秘已经扣动他幼小的心扉。
他的高中是在上海复旦中学读的。复旦中学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很好。有几位老师的讲课非常精彩,富于启发性。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更激发起他对知识的追求,利用几个寒暑假期,把当时几本著名的几何、代数和三角学教本中的习题都做了一遍。同时也努力学习课外知识,当时假日到上海几条旧书店集中的街道去看书,是他一大乐趣。当时最吸引他的是《科学画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许多新的知识。使他加深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姜文汉的大学生活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度过的,为响应号召他选择了最艰苦的专业——铸造工艺和设备专业。当时的哈工大是学习苏联样板,一切按照苏联的教学体系。对这 一体系的优劣他也难于作出全面评价,但有两点至今觉得十分有用。一是有大量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机会,走出校门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他毕业后的第一件工作是参加设计一台
1000t的大型压力铸造设备,不到半年时间,两三个刚出校的小伙子,在老同志指导下,就把近千张图纸的一台大型设备的图纸基本完成了,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大学受到的工程训练。另一个特点是所有主要课题都是用口试,每个学生进考场抽出一张由三四道范围很广的考题组成的考卷,每张考卷都不一样,准备半个多小时就向主考老师讲答案并受到老师进一步的询问,这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锻炼了对一个科学技术问题的综合表达能力,另一个是概念必须清楚,否则就会在老师追问下露馅,这就要力求掌握所学内容的物理本质并且能融会贯通。力求掌握物理本质和融会贯通,便成了他几十年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历经三次大转行
姜文汉的工作经历,是一个适应国家的需要不断改行的过程。他一生中有三次大改行,从学校学的铸造设备和工艺,转到精密机械,再到光电工程,最后改到现在的自适应光学。每一次改行都是一个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每一次改行都带来新的活力、新的机遇。靠辛勤努力使自己很快适应新的形势并且尽自己的全力作出成绩,而且施展个人才能的天地也愈来愈广阔。
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机械研究所从事压力铸造和设备研究。在两年时间里,通过设计大型压铸机和进行黑色金属压铸工艺研究,受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锻炼。到了1960年正值国家尖端科研的奠基阶段,中国科学院设在长春的两个所: 机械所和光机所合并。组织上分配他去研制陀螺仪用的宝石轴承,这是他第一次改行,进人精密机械领域,从原来研究金属浇铸、凝固和成型,转到微米和亚微米精度的加工和检测。他两年里自学了精密加工工艺、精密计量和误差理论。
1963年,长春光机所接受我国第一台靶场用的大型光测设备150-1电影经纬仪的研制,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任务,谁也没有经验。在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在全所范围内组织研制队伍。组织上调他去担任该任务的机械负责人之一,从此第二次改行进入光电工程的领域。工作需要迫使他学习更多的知识,他自学了应用光学和自动控制理论。在设计和研制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设计任务,又进行了多项研究和实验工作。150电影经纬仪是个几吨重的大型光学设备,要求有角秒级的精度,在跟踪目标时还要求很高的平稳性。根据当时的条件,王大珩提出用摩擦滚轮来驱动这一庞大设备的设想,有不少人对其可行性表示怀疑。姜文汉用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摩擦滚轮在传力时由于弹性变形造成的滞后率,表明滞后率随传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传力小于摩擦力时,不会产生打滑。他用一个星期时间设计出一套试验装置,试验验证了王大珩设想的正确性,打消了人们对摩擦传动方案的怀疑,正式采用到设计中并经受了实用考验。另外,电影经纬仪中垂直轴系的精度是总精度的基础,设计中采用直径1米的平面止推轴承,这么大的轴承,其零件制造误差和变形对精度的影响是个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他提出了精度分析的方法,设计了用光干涉方法测量轴系晃动的实验,验证了精度分析结果。影响轴承精度的关键是轴承的平面度,当时要测量精度为微米级的直径1米的平面止推轴承环,没有精度更高的基准,他提出了一种自为基准的三点法测量方案,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处理后就可以得到平面度,解决了研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该方法一直沿用到今。
正当他创造力旺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 打断了他的工作,全家到东北农村 “插队落户” 两年多。1971年,姜文汉来到地处三线的四川大邑山沟里的光电所,主持了我国第一台弹道相机的研制。这是一种全新的高精度光学测量设备。中断几年之后又重新工作,感到既生疏又亲切。为了完成这一光机电综合的系统工程,他边工作边学习新知识。当时山沟科研条件、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家里老少三代同堂6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他的卧室放了床放不下桌子,要看书只能在老人和孩子都睡觉时蜷缩在一张折叠式缝纫机的桌面旁,就是在这台缝纫机上,他看了大量文献,阅读翻译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充实了自己,开阔了眼界,对光机电综合系统工程的分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设计、调试的紧张阶段,他索性住在办公室,经过与同事们艰辛的努力,换来了国内首台弹道相机的研制成功。这项成果解决了我国国防试验基地的急需,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成果奖。通过这项工作,他对弹道相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为我国固定式弹道光测设备形成系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光电所根据国家需要,开始进行微电子光刻设备的研制。开拓这个新领域的任务,又落在姜文汉和他的同伴们的肩上。接受这个任务后,他立即着手进行调研,阅读资料,考虑方案。1980年,他作为第一主持人和同事们研制出国内当时最先进的微电子光刻设备——我国第一台接近接触式光刻机。
姜文汉从 “粗糙” 的机械铸造到精密的光学仪器,再到全新的光电工程,两次转行两度成功,获得多项重大成果。本来,从事本行工作,这条较为稳妥的道路已摆在面前,但他却不肯满足于既得的成就,为了能增强国家科技实力,他总在探索着、寻觅着更难攀登、更具无限风光的科研高峰,顽强冲击。
70年代,国外发展和报道了 “自适应光学” 新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实时地探测并校正光学系统的波前误差,从而使系统能克服外界干扰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由于这一新技术的发展,使几百年来一直困扰光学界难以解决的大型望远镜等光学系统受环境动态干扰而降低观测精度的难题有了解决途径。这一新突破无疑是光学界的一次革命,带动了大量尖端技术的发展,在空间目标的高分辨率观测和光波大气传输两大方面均有重大应用。姜文汉敏锐感到这项技术对光学领域的重大意义,要求早日在国内开拓这一研究。尽管他此时经过长期艰苦自学和工作积累,对光学精密机械设计已是轻车熟路,而自适应光学技术是一项集光学、机械、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又需要学习许多新的知识,但他更关心将来而不留恋过去。1977年,正值粉碎 “四人帮” 后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在黄山召开,他在会上提出的 “开展自适应光学研究” 的建议,得到了国家重视,被列入规划。回所后向所和室汇报这一结果时,有的同行表示,这么大年纪还要改行太不理智,不少朋友都好心劝他别冒这风险。他开始也有些犹豫: 改过两次行,虽站牢了脚跟,现已年届不惑,再从头开始是否值得?新学科要求知识广博,自己是否能行?但他坚定的人生信条最终还是促使他下了决心,为祖国科学事业填补空白去奋斗是值得的! 自适应光学虽然是新的领域,但在原来光电工程的基础上,不懂就学,缺啥补啥,只要艰苦努力,相信是能够突破的,就这样,他毅然第三次转行。1979年,经过两年的筹备和结束了手头的工作之后,姜文汉建立了 “自适应光学课题组”。除了他,组员只有4个志愿者。姜文汉没有气馁,坚定不惑,当年就建立了第一个自适应光学试验模型。1980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自适应光学实验室——第八研究室,专攻自适应光学。当时正值山沟因工作用房不足开始向成都郊区转移,他带领全室十几个志愿者来到成都郊区荒凉的牧马山上,改造了十几间小平房用做实验室,开始了对尖端技术的攻关战斗。
使我国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就在牧马山低矮陈旧的小平房里,姜文汉领导组员们于1982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块13单元整体压电变形镜,1983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套自适应光学实验装置——七单元线列自适应光学校正系统模型,并取得闭环成功,掌握了自适应光学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原理和技术” 的研究,1984年列入科学院重点课题。
1985年,姜文汉领导的课题组研制成功 “19单元高频振动波前校正系统”,成功地用于上海 “神光Ⅰ” 激光核聚变装置中,校正这一庞大的激光系统中的静态波前误差,校正后激光能量提高3倍,接近衍射极限,开创了世界上在激光核聚变装置中成功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改善光束质量的先例。1994年,美国洛仑斯·利弗莫尔实验室才报道了在其 “国家点火装置” 的原理样机中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情况,并说明是中国装置率先使用过的方法。国家级鉴定中,称该项技术为 “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技术之一,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用自适应光学系统”。
第一套自适应光学实验系统刚建成,就得到成功应用。这无疑给了他和同伴们极大的鼓舞和必胜的信心。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应用和发展这一技术,让这一新兴的光学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和同伴们在思索,在创造,在期盼。
“863” 计划的实施,给我国自适应光学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863” 计划 “308” 等三个主题都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背景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的需求,给予支持。由于他参与了 “863” 计划的酝酿与讨论,更由于他此时已建立了自适应光学的基本理论、实验基础并取得显著的实际应用成果,他因此成为第一至第三届 “863-308” 主题专家组成员,担任第四、五届 “自适应光学望远镜” 项目专家。
国家重大任务需求的明确牵引和“863” 计划的有力支持,犹如一支强心剂,使他领导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如虎添翼,短短十几年,研制完成多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如此,他领导的自适应光学实验室也因其建立了从关键器件研究到系统研制的全面基础技术,拓展了从天文观测到激光核聚变、光波大气传输校正、活体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等广阔的应用领域,被国外同行称为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群体”。
80年代末,姜文汉主持研制了 “21单元星体成像补偿自适应光学系统”。该系统使用具有光子计数能力的动态剪切干涉仪做波前探测器,21单元分立式变形反射镜和高速倾斜镜做波前校正器,经过室内试验和水平光路实际大气湍流校正试验之后,于1990年9月在云南天文台首次实现对星体的大气湍流校正成像。在光能少到每子孔径探测周期内接收到95个光电子时仍能有效校正,星像的宽度接近衍射极限,像斑中心抖动小于0.05角秒,清楚地分辨出未校正前不能分辨的 “双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法德联合研究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星体成像实时补偿校正的国家,标志我国在自适应光学领域的研究跃居世界前列。
卓越的成就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美国把姜文汉等发表的文章收入AD报告,原美国光学学会主席、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系的创始人迈纳尔教授在1990年海牙欧洲光学会议上指着姜文汉称赞道: 自适应光学应用的事我们已鼓吹许多年了,但真正实际应用的 (指民用) 并不多,而中国同行却在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原西德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光学负责人迈克尔博士来光电所访问,参观了自适应光学实验室后感叹: “想不到你们在国家工业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做出了如此先进而尖端的科研工作。”
为把自适应光学技术推向更高发展阶段,他主持与北京天文台和日本国立天文台合作,建立 “2.16米望远镜红外自适应光学系统”,装到目前东亚最大的北京天文台2.16米天文望远镜上,用于高分辨率红外天文观测。此项目为 “863” 计划15个重大项目之一,其研制成功,使我国天文界拥有了一套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近红外波段实用的自适应光学观测系统,是我国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天文观测技术的一个重要进展,同时也为我国星体目标的高分辨率观测建立了技术基础,系统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米望远镜可见光高分辨率自适应光学系统” 是国家“863-308”主题“九五” 重点项目。该系统与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对接,成功地实现了对星体目标的自适应光学校正,获得了对恒星目标的可见光高分辨率成像观测。这是目前国内研制的单元数最多,具有微光探测能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标志着我国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制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0年建立的 “人眼视网膜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 是国际上首套采用整体集成式微小变形镜的轻小型人眼视网膜成像系统,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实现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的国家。这项技术的发展,对视觉科学研究和人眼许多疾病的诊断都有重要意义。对视觉科学研究而言,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工具和高分辨率观测手段,使视觉科学研究、视觉生理/心理研究有可能在细胞尺度上进行,其意义不亚于200年前显微镜的发明对细菌学、细胞学的贡献;对医疗临床应用而言,它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医疗诊断技术,几乎可以在所有的眼科疾病诊断中发挥其独特作用。例如,我国发病率很高的青光眼诊断,现有的技术因受限于设备分辨率,要等到人眼30%~50%的视细胞发生病变时,才能发现眼底发生的变化。而采用这种新技术,因其对视细胞的高分辨率能力,则有可能在5%的视细胞发生病变时,就能发现眼底已经发生的变化,从而在青光眼的早期就得到正确的诊断并及时治疗,将患者失明的风险减到最低水平。
蓦然回首。从1979年在我国开拓自适应光学研究方向至今,姜文汉将他的主要精力贡献给了国家高科技事业。回顾20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他曾为一些很有希望的年轻人不辞而别“跳槽” 下海而困扰,曾为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稳住有用人才而伤透脑筋,曾为科技攻关中经常遇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而寝食难安,也曾为解决一些关键设备和器件到处奔波。同时,以工作为人生最大乐趣的他,犹如穿上了工作的 “红舞鞋”,也尽情享受到了那种经过苦苦思索日夜攻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得到解决的喜悦。
如今,看到20年前艰辛创立起来的自适应光学研究室已发展成为 “863”计划重点实验室,并于1999年进入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看到一批批亲手培养的青年科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受到锻炼并逐步成长为可独当一面承担和组织大课题任务的骨干; 看到初步形成的这一支能打硬仗能承担重大工程任务的科技队伍; 看到墙上那一排排凝聚着大家心血与汗水的成果奖状,他十分欣慰。他深信,他的全部努力和倾情奉献是值得的。
简历
1936年5月9日 出生于浙江平湖。
1952—1953年 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
1953—1958年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艺系学习。
1958—1960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机械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0—1987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
1987年6月 任国家 “863-308”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 “863-410-1”和 “863-410-6” 专家组成员、顾问。
1996年 任国家第四届、第五届 “863-308” 主题专家组项目专家,《强激光与粒子束》 第三届编委会副主任。
1995年 任光电所第五届、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7年 任微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9年 任 “863”计划激光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5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姜文汉. 光学技术手册·自适应光学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 姜文汉.1997中国科学技术前沿·自适应光学技术. 上海: 教育出版社,1998
3 姜文汉. 感知天地——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自适应光学望远镜技术.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4 姜文汉. 圆环形零件平面不平度的三点测量法. 光电工程,1977,1:7—16
5 姜文汉. 能动光学与自适应光学. 光学工程,1979,1: 1—19
6 姜文汉. 平面止推垂直轴系的精度问题. 光学工程,1980,4: 9—18
7 姜文汉. 弹道相机系统的主要问题. 光学工程,1981,4: 1—11
8 姜文汉,邬纪泽.JK-1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研制报告. 光学工程,1981,5: 3—16
9 姜文汉,王文明,李明全,等. 七通道线列实时波前校正的实验室试验.光学工程,1985,5: 1—8
10 姜文汉,黄树辅,吴旭斌. 爬山法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系统. 中国激光,1988,15 (1): 19—22
11 姜文汉. 动态波前误差的自适应光学实时校正. 光学学报,1988,6(5): 441—447
12 Wenhan Jiang,Shufu Huang,Ning ling,Xubin Wu.Hill-climbing wavefront correcting system for large laser engineering.SPIE Proc.1988,965:266—272
13 Wenhan Jiang,Huagui Li,Shufu Huang,Xubin Wu.Hartmann Shack wavefront sensing and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SPIE Proc,1990,1271:82—93
14 姜文汉,严佩英,李明全,等. 自适应光学实时大气湍流补偿实验.光学学报,1990,10 (6): 558—563,[1990年由美国怀特空军基地翻译列入AD报告 (AD-A221588)]
15 Wenhan Jiang,Yueai Liu,Fang Shi,et.al..Study of a modal multidither image sharpening adaptive optical system for solar applications.SPIE Proc.1991 ,1230: 608—611
16 Wenhan Jinag,Ning Ling,Mei Li,et.al..Adaptive optics image compensation experiments for star objects.SPIE Proc.1993,1920: 381—391
17 Wenhan Jiang,Ning Ling. Adaptive Optical System in the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CAS.Proc.of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Frontier for 8-10m Telescope,Tokyo,1994
18 Wenhan Jiang,Mingquan Li,Guomao Tang,et.al..Adaptive Optical Image Compensation Experiments on Stellar Objects.1990.Optical Engineering,1995,34 (1): 7—14
19 Wenhan Jiang,Li Mingquan,Tang Guomao,et.al..Preliming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21-element Adaptive Optical System at 2.16m telescope of BAO.East Asian Meeting on Astronomy Ground-Based Astronomy in Asia,Tokyo,1995: 311—316
20 姜文汉,吴旭斌,凌宁,等.强激光光束稳定系统.强激光与粒子束,1996,8 (增刊):69—72
21 Wenhan Jiang,Ning Ling,Xubin Wu,et.al..37-element adaptive optics experimental system and turbulence compensation experiments.SPIE Proc.1996,2828: 312—321
22 Wenhan Jiang,Zeping Yang,Hao Xian,et.al..Application of Shack -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aptive Optics for Industry and Medicine,1997,Shatura,Moscow,Russia
23 Wenhan Jiang,Hao Xian,Feng Shen.Detecting error of Shack - 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SPIE Proc.,1997,3126
24 Wenhan Jiang,Ning Ling,Guomao Tang,et.al..61 element adaptive optics system for 1.2 m telescope of Kunming Observatory.SPIE Proc.1998,3353
25 姜文汉,鲜浩,杨泽平,等.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应用.量子电子学报,1998,15 (2): 228—235
26 姜文汉,鲜浩,沈锋.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探测误差. 量子电子学报,1998,15 (2): 218—227
27 姜文汉,等.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 量子电子学报,1998,15 (2):193—199
28 Wenhan Jiang,Ning Ling.Adaptive Optics in China. 国际光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Optics) 18届大会特约报告,San Francisco,1999,SPIE Proc.3749: 56—59
29 Wenhan Jiang,Yudong Zhang,Hao Xian,et.al..A wavefront correction system for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Proc.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aptive Optics for Industry and Medicine,1999,Druham
30 Wenhan Jiang,X.Rao,N.Ling,Y.Zhang. “Laser wavefront measurement of ICF amplifiers using Hartmann -Shack wavefront senser”. SPIE,2000,7
相关参考
编者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汉唐时代荡气回肠、慷慨悲壮的边塞诗,可以算得上是中华文学的瑰宝之一。但可惜的是,现在国内的影视界却很少涉猎这方面,这与美国那精品频出的西部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天,
春秋美女姐妹花宣姜文姜的浪漫婚恋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这句诗歌,从侧面反映了周朝时诸侯联姻的一个有趣情形:齐国姜氏以出美女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
春秋美女姐妹花宣姜文姜的浪漫婚恋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这句诗歌,从侧面反映了周朝时诸侯联姻的一个有趣情形:齐国姜氏以出美女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
《一步之遥》你真的看懂了吗?能说的我还拍它干嘛?拍的就是说不出来的。电影开始,姜文就在探讨tobeornottobe。甚至贴心地作出了解读:难道不是这样,就是这样吗?可看完电影,你也不知道那一晚究竟发
撰文|徐牧心编辑|沈佳音「”十天读书会”:至乐不如读书,十天一本好书,让时光不虚度。狐狸塔俯瞰着北平东城,与位于盔甲厂胡同的帕梅拉家间只隔着一条窄沟。「”现在我就要去看尸体,美国人帕梅拉,就在狐狸塔下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这句诗歌,从侧面反映了周朝时诸侯联姻的一个有趣情形:齐国姜氏以出美女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人生乐事。——齐国姜家先祖姜子牙先生,似乎在话本小说里的形貌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这句诗歌,从侧面反映了周朝时诸侯联姻的一个有趣情形:齐国姜氏以出美女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人生乐事。——齐国姜家先祖姜子牙先生,似乎在话本小说里的形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古时婚姻是个大事,对于这样一件大事,人民是相当重视的。对于一个新婚女子来说,她的出嫁意味着身份的转变,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少女了,她
周润发演曹操曹操,曹魏的创建者,气度不凡、有勇有谋,被后世评为“乱世奸雄”。在历代影视剧中对有关曹操的作品,都是根据不同导演、编剧对曹操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周润发版曹操剧照《三国演义》中把曹操描述成一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电影,求类似中国最后一个太监,霸王别姬,末代皇
求类似中国最后一个太监,霸王别姬,末代皇帝,活着这种清末悲情的电影,主角是旧时代的人,不要赞扬共产你可以看看《芙蓉镇》是,姜文,还有刘晓庆演的,关于文革时期的一些事情,还有是一部黑白电影也是姜文的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