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说法有误为何却只有少数人知晓?
Posted 焚书坑儒
篇首语:知识为进步之母,而进步又为富强之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焚书坑儒”说法有误为何却只有少数人知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焚书坑儒”说法有误为何却只有少数人知晓?
近3年,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迅速为读者熟知。《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身份是一个原因,以中文专业研究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秦始皇且有惊人之语则是另一个原因。近日,王立群为之呕心沥血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再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相比,王立群似乎更珍爱这部“下”。在书中,他不仅为其“彩插”题诗,而且写了《秦皇吟》代后序。如此敬重和热爱秦始皇,用王立群的话说,因为秦始皇是个“纯爷们”。
“焚书坑儒”说法有误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我国,成语“焚书坑儒”家喻户晓,无论是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还是影视剧小说,都把“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主要罪状之一。在书中,您却认为这个说法有误,您的根据是什么呢?
王立群: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焚书坑儒”的说法非常普遍,但实际上不太准确。最准确的说法是“焚诗书坑术士”,但是这只是在学术圈里少数人知道。尽管目前中小学历史课本是这样编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教材出版单位、各地中小学历史编撰部门,能够把一个正确的历史告诉下一代可能会更好一些。“焚书坑儒”的说法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一个历史过程,比如说“坑儒”,最盛行是从唐代开始,唐代一些着名学者,像为《史记》做注的张守节,为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做注的李善,都用了不正确的历史材料来讲“坑儒”。所以唐代以后不断地在延续和追加,导致流传到今天都说坑儒。这个说法不准确只有与秦始皇同时代的人可能会知道一点。但是即使是同时代的人,能了解秦始皇多少?我们现在是当代,对当代中国发生的事情你们都了解吗?你们知道的只是你们道听途说或亲身经历的。据此你们写下来的是记录历史。记录历史和真实历史实际上是有差别的。等人家根据你的记录再解读的时候差别变大,再到接受的时候变化更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坑儒”为什么从坑术士最后演变成坑儒?这实际上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影响这个演变过程的因素非常多。
《中国新闻出版报》:即使秦始皇坑的是术士还是改变不了其暴力血腥的本质。
王立群:秦始皇血腥残暴是毫无疑问的。即使不是坑儒是坑术士的话,秦始皇也没有权力剥夺460个术士的生命,而且株连了那么多人。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叫“国计民生”,我的看法,秦始皇是重国计轻民生的人,为国的事都记得住,如修长城等等都注意到,而民生他则不注意,这是秦始皇这样专制统治者的最大致命伤,视人命如草芥。因此把坑儒改成坑术士只是表述更准确,这并没有改变秦始皇作为封建帝王草菅人命、乱杀无辜的本质。
相关参考
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rdqu
受了成语“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以为焚书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来聊聊焚书。焚书是谁的主张?是秦始皇吗?不是的。历史上有两个人主张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的是,两次焚书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坑”的事件,可是历史书几乎都没有对“坑”的具体含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现代一般流行的说法是,“坑”就是“活埋”(比如林剑鸣《秦汉史》),可是比较权威的中国史着作比如翦伯赞的《
受了「」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以为焚书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来聊聊焚书。焚书是谁的主张?是吗?不是的。历史上有两个人主张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的是,两次焚书都发生在秦。第
“曲有误,周郎顾”《三国演义》里面把周瑜描写成一个虽有才能,但却嫉贤妒能,是个心胸狭窄之人。这是小说家为了烘托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实际上周瑜是东吴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而且心胸开阔,在东吴的
齐桓公画像齐桓公时姜太公的后人,是齐襄公的弟弟,当年齐襄公继位之后,齐国混乱,管仲等人保护着公子纠去了鲁国,而齐桓公小白就由鲍叔牙带着去了莒国,之后齐襄公备受喜爱人杀死,齐国内乱,讨论着新立国君,而当
作为千古名帝--秦始皇,虽然在位时间并不长,但他在政治上的不同凡响,赢得后人的好评。但是,就有着这样的一件事情,历经2000多年遭到后人的唾骂,甚至称之为暴君。其原因就是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秦始皇
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
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
作为千古名帝的秦始皇,虽然在位时间并不长,但他在政治上的不同凡响,赢得后人的好评。但是,就有着这样的一件事情,历经2000多年遭到后人的唾骂,甚至称之为暴君。其原因就是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关于这次